收藏 分享(赏)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 14-3体会词句含义——由表及里,探骊得珠.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653186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 14-3体会词句含义——由表及里,探骊得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 14-3体会词句含义——由表及里,探骊得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 14-3体会词句含义——由表及里,探骊得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 14-3体会词句含义——由表及里,探骊得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 14-3体会词句含义——由表及里,探骊得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命题角度一体现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1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一段),理解词语含义,第三讲体会词句含义由表及里,探骊得珠,“饱尝”一词有何含义?答:_ 解析:这是文章的第一段,点出了“故都的秋”的最大的特点“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对这一特点,作者“不远千里”而来,可见其向往之情,自然是要“饱尝”。答案:“饱尝”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向往和思

2、念之情,情感真切、热烈。,解析:本句是写荷花形状的,“袅娜”“羞涩”都是写人的词语,运用了拟人手法。“袅娜”是形容女子姿态之美,后文有“开着的”,这里写出了荷花盛开之美;“羞涩”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之意,后文又有“打着朵儿”,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含苞待放时的娇羞之美。答案:“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解析:“这”是指示代词,是对上文情况的总结,往往需要从上文找,“恰是到了好处”是“不能朗照”的妙处。“满月”的“朗照”是“酣眠”,痛快淋漓;“淡淡的云”遮月,是别有风味的小睡。在这里,视觉和妙不可言的生理感受构成

3、了通感。在这奇妙的意境里,作者表达了暂得“宁静”的心理体验,既表现得委婉含蓄,又表现得淋漓尽致。答案:“这”指“不能朗照”,“酣眠”指“满月”的“朗照”的境况,“小睡”指“淡淡的云”遮月情景。,命题角度四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词语4联系荷塘月色中的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析:(1)“泻”,本义是写水从高处很快地流,这里写月光从上而下“照”得彻底。前文有“月光如流水一般”,此处用“泻”又照应了前文“流水”。(2)“幽僻”修饰“路”,这里环境静而且偏僻,从下文“白天也少人走”也可看出其偏僻。“寂寞”,没有声音,回应前文的“偏僻”,也可看出作者的心境;作者不说内心孤寂,而说小路

4、冷清,把自己的寂寞之情寄于“幽僻”“寂寞”的路,这正是一种高明的移情于物的写法。(3)“静静”既符合月光的特点,又写出了当时环境的特点,叠字本身就能增加韵味。,答案:(1)“泻”在这里是“照”的意思,用“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2)“幽僻”二字,写出小路的幽静和偏僻;“寂寞”则更富含意味:一方面路很安静,基本没有声音;另一方面更可看出作者当时心境的孤寂。(3)“静静”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无声的特点和它的幽静之美,叠字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缓,音节和谐。,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考查的词语大

5、致有以下情况: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不论理解哪类词语,都需要三“联”一“依”的思维方式。三“联”1“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

6、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的“泻”字。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如荷塘月色中的“幽僻”“寂寞”。,一“依”“依”托修辞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方法。因此,依托修辞格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如荷塘月色中的“袅娜”。,解析:“文明”“伟绩”“武功”三个词都是褒义词,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形势、写作目的,不难看出作者在讽刺当时的行为。答案:“文明”“伟

7、绩”“武功”三个词都是褒义词,这里都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讽刺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命题角度一含蓄句1(2013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过岭师陀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只等我骑上去。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就是说“欠一点”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理解句子含意,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

8、,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山路颇险,倘一个不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过。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一面感谢马的主人。“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人

9、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然,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在这短短

10、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来到山顶,已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

11、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选自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答: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要重点理解“云端”和“不通人意”。“云端”是溪谷间腾起的茫茫浓雾,让作者“飘飘然”,而正是马的“不通人意”才让作者回到现实,以此体现“马性”。答案:“云端”只是悬崖深谷中腾起的云雾,“诗意”只是一种幻想,马不是“不通人意”而是脚踏实地,绝不忘乎所以飘飘然,它

12、把自己的主人带回到了“人间”现实。,命题角度二修辞句2(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黑

13、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节选自针挑土)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答:_,解析:本句很明显运用了拟人修辞和双关手法,

14、注意还原修辞来理解。答案: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形象地交代了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了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意思对即可),命题角度三结构句3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文字。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

15、,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节选自陆蠡囚绿记),“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句中“自私的念头”指_,该句是_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前写“_”,启后写“_”。解析:选文的第一段是观看常春藤,第二段是“囚绿”,这一句又处于第二段的开头,可见本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私的念头”扣住“自私”即可,下文也有对自私的解释“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答案:我打算囚住常春藤柔绿的枝条过渡赏绿囚绿,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的句子,

16、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含蓄句:结构复杂,意思隐晦,蕴涵哲理的句子。2修辞句: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3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所谓理解句子含意包含三层意义: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第三,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不论哪类命题角度,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都需要“三注意”“三想到”“一抓住”。1“三注意”:(1)“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域;(2)“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是枝叶部分,

17、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3)“注意”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2“三想到”:(1)“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2)“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3)“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3“一抓住”:“抓住”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是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

18、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红豆树下陈歆耕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常熟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和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

19、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为“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我猜想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希望红豆“神树”给他们带来纯真美满的婚姻爱情?抑或不育不孕者希冀“神树”治好他们的生理疾患?可是,他们是拜错了“神”的呀,要知道,钱柳爱情最终是以令人唏嘘感叹的悲剧落幕的,而这棵红豆树也有如此漫长的年头未开花结果了,它还能管得了人间情爱的“开花结果”之事吗?,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淅淅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

20、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他在谈萌发写作此著缘起时说:“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二十年”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一位沦落风尘的青楼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陈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为一位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

21、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老公在胎仙阁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22、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患“软骨病”的人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座再造的红豆山庄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而不群的身姿!绵密的细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惆怅和忧思【注】柳如是(16181664)

23、,秦淮名姬,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大官僚钱谦益。清军兵临城下,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被钱氏硬拖住。,结合原文,解释第四段画线句子的含意。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答:_答案:以设问引发人们的思索:人们往往误解陈寅恪先生的创作初衷,难以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而惭愧;对先生一贯奉行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我们这些后来者往往难以做到而内疚。,(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听朗诵孙犁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

24、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词句含义题因理解片面、肤浅而失分,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

25、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有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在当时,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

26、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

27、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答:_(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答:_,学生答卷(1)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的情景和声音,对当前来说是过去了很久和很远的事了。(2)想到鲁迅能让这些形象活下来,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名师评卷1失分缘由(1)只是从表面上解释了这

28、些情景和这些声音过去久远,没有联系作者的情感趋向向深处思考,没有解释出“人们已淡忘这种精神”。(2)只是解释了“平静”“清澈”的一部分原因,“这里”所包含的另一部分深层原因没有答出。,2借题发挥解答第(1)题可以按以下步骤思考:第一步,明确关键词语“这些情景”“这些声音”指什么,显然,是“奔走街头”,是“振臂高呼”,是革命青年为革命献身的具体行动。“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联系下文,“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可知,既指那个时代离得久远了,又指革命精神离得久远了。第二步,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文章的最后说:“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

29、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作者说这些又是针对当代文坛而言的,可见心中充满了无奈和隐忧。,解答第(2)题,可以按以下步骤思考:第一步,找关键词语。本句的关键词语是“这里”“平静”“清澈”,可以思索作者的心情由“不安定”到“平静”的原因是“想到这里”那“这里”指代什么?第二步,寻语境,联系上下文。“这里”应既指“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也指鲁迅用充满血泪的道义文字,使青年作家的形象永远印在凭吊者的心中。答案(1)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因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2)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

30、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林肯中心的鼓声木心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的惹人腻烦;不

31、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意癫狂,石破天惊,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

32、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

33、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而新鲜。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劲与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骛,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将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

34、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我激动过分,听众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会步行去的。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有删改),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答:_(2)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

35、他的幸福。答:_解析:理解句子含意,注意语境,此外还要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第(1)句话中的关键词语是“荏弱”及“被遗弃的人”,这是“我”听完鼓声之后的心理活动,我受到了鼓舞,此时我有了这样的希望。第(2)句话中的关键词语是“幸福”及“分不到”。“幸福”是说这个鼓手他近乎自然,“分不到”是说我不能分享他们此时的愉悦,这是我感到遗憾的事情。,答案:(1)现场鼓手的演奏结束了,“我”因不能再次听到鼓声和听众一起疯狂而失落;受到鼓声的鼓舞,“我”希望能过上一种新鲜有力的生活。(2)鼓声让“我”相信,这个鼓手是近乎自然的,因而也是幸福的;作为听众,“我”被鼓手的鼓声吸引,却不能分享他击鼓时的愉悦,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本小节结束请按ESC键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