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4/17,1,中小户型住宅的建设和设计的课题与发展趋势,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 刘东卫,二六年十月,90平米的“面积与品质”之争引发出我国住宅发展的核心课题-鉴日本住宅建设与设计精髓寻住宅建设未来之路,当前中小户型住宅设计与建设课题的思考,当前在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9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的有关住宅政策和住宅建设的工作部署以来,针对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和发展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的设计技术措施的推进,各行各界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积极研讨中小户型住宅的建设和设计的问题,成为了近来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小户型住宅设计与建设的讨论、即
2、90平米的“面积与品质”之争的背后,从其实质上来看却触及到了我国住宅发展的关键性课题。 我国住宅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高速的发展,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住房紧缺问题,在解决住房问题上取得显著的成绩和进步。总体上来看,我国住宅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发展中的矛盾日益突出,住宅建设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住宅建设与设计问题的认识不足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习惯做法,严重制约了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我们当前的住宅设计与建设的思维模式。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速及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宏观背景下,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能否提出新的解决
3、设想,对于设计和建设者提出了核心性的课题。,当前中小户型住宅设计与建设课题的思考,从日本的住宅建设经验来看,住宅建设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有许多问题,这是住宅建设所担负的公共性角色的原因。对于住宅设计来说在任何时期都与社会和经济密切相关,肩负着其他建筑所没有的“历史责任”。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到今天的向可持续社会的转变的历程来看,日本住宅建设历经大规模建设时期,住宅设计与建设的思考模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住宅建设质量的提高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方面,日本的住宅建设和住宅设计的发展中的课题大致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课题与中国目前住宅发展对比来看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从而
4、让我们去深入思索中国住宅需求基本满足之后的发展方向。,21世纪的大众型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所面临的课题,(1)、住宅建设和设计应关注:低收人者的住宅供给与社会性课题日本的经验:长期以来,日本的住宅政策是以面向低收人者的公共性供给的住宅(以公看在宅和公团住宅为代表)为中心的政策,侧重于供给价格的可承受性和数量的充足。这类住宅在对于面向低收人阶层的住宅供给和租赁住宅建设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且在公共住宅在技术标准制定和日本全国性普及引导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面向低收入阶层的租赁住宅的建设方面,利用公共资金来建设的民间住宅也承担一定的任务。 日本面向低收人者的住宅政策和供给有着多样化多层次的公
5、共补助制度、房租补贴制度、住宅融资制度等公共性的辅助措施体系,具有公共性质的保障制度十分完善。国家实行的租赁住宅制度实行建设费补助和房租补助,根据住房者的能力确定其房租的多少。,21世纪的大众型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所面临的课题,日本“老龄化社会的住宅”并非是要建设“特殊的老年住宅”,是在普通住宅中应考虑老年人或老后生活需求的方针来建设的住宅。针对老龄化社会的情况,制订了长寿老龄化社会的住宅建设计划和公共性的辅助措施,积极推广”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大众型住宅建设与设计的方针。为了老年人在社会中共同性的生活,整个社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支持。中国的现状:长期以来我国将中与低收入人群居住供应和开发建设“
6、混为一谈”,供应结构和居民的需求结构不匹配。突出问题是廉租房数量极少、缺少建设资金。公共住宅政策缺乏实施措施和现在的实际情况脱节,在执行时缺乏规范和明确的标准。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发展快、人口数量大、超前于经济发展等特点,必将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老年人对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和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也日益增长,特别是缺乏普通住宅中应考虑老年人或老后生活需求的意识,成为住宅建设中亟待应对的课题。当前老龄化社会居住等方面的问题日趋紧迫,不仅在住宅供给方面,在公共性的政策与辅助措施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21世纪的大众型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所面临的课题,启示:住宅建设应肩负起真正
7、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的重大的社会责任,在考虑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的问题同时,首先应制定与落实有效的住宅政策和具体措施,多渠道的发展面向低收入群众的住房供应。广大居住者和建设者应提高对低收入家庭住宅建设的意识,高度重视住宅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关政策,解决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 满足老龄化社会要求的住宅建设,不仅是与我们每个居住者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大事,也必将成为影响我国住宅建设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在老龄化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力提倡既符合长寿老龄化社会居住需求的住宅的建设。,21世纪的大众型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所面临的课题,(2)、住宅建设和设计应关注:市场需求与可负担性的优质住宅建
8、设为中心的课题 日本的经验: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开发建设热使城市中心区的地价暴涨,由于建设费用的上升和土地价格的高涨,引起了住宅价格的大幅度提高,特别是面向普通家庭的租赁住宅的建设面临困境。住宅价格与居民收人相差甚远,为了提供在价格上让普通家庭能承受得起的住宅,住宅的可负担性成为日本住宅供给长期致力解决的课题。针对面向普通家庭的租赁住宅的房源少和居住水准低,针对利用公共资金建设的住宅等实行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并在税制方面采取优惠措施,从而使住宅的建设能够适应地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进一步加强其优良住宅的建设。,21世纪的大众型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所面临的课题,日本重视通过居住需求调查统计
9、等来看居住的实态和供给情况,来分析近年来住宅需求的动向。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家庭少子女化、晚婚化的趋势、双职工家庭的增多、独身家庭的增加、老龄化独身老年人家庭的发展、生育高峰时期的青少年的成人化等方面的趋势。随着家庭小型化的发展,也引起了家庭数量急剧地增加。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实现每个家庭拥有一套住宅的目标,日本从5 0年代起制定了五年计划来发展住宅的体系,并以住宅政策作为社会资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来制定集中统一的、有住宅建设实效性的、综合而长期的计划,出台了住宅建设计划法。该法关于住宅建设的五年计划中指出,“既要考虑住宅需求和居住者的承受能力,也要考虑具有合理的规模、结构和设备等有良好环境的住宅建设
10、,来确定五年期间住宅建设的目标。”在日本政府的第7个住宅建设五年计划(1996-2000)中,住宅建设的目标的居住标准包括引导性居住标准(以每户住宅面积平均100平米为目标)和最低居住标准。力争在2000年使日本全国一半的家庭达到引导性居住标准,且为优质住宅资产的建设而努力。在最低居住标准方面,以大城市地区的租赁住宅的家庭为重点,力求使标准以下的住户达标。为了充分满足家庭增长的需求,计划建设730万户具有良好的规模、结构、性能和设备的住宅。在国家与地方公共团体部门与民间部门各自承担自己的任务的基础上,制定了各项措施。,21世纪的大众型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所面临的课题,日本经历了一个物资匮乏房屋
11、短缺的时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生活的富裕,人们的属性和价值观观正在向多样化发展,为了满足其不断变化的居住要求,不仅要满足占市场大多数面向中等收入普通家庭的人们的居住要求,也要符合具有超前价值观阶层的需求,进而积极推动住宅设计的发展。因此,对此类住宅按一定的比例去建设,实施“种类多而数量少”的供给计划。中国的现状:在中国城市住宅数量基本满足之后,住宅的结构性等许多社会性矛盾突现。中国的住宅20年时间急速的发展,面向中等收入普通家庭的住宅供给是“市场为主”的开发建设,商品自有住房和出售的公有住房占了绝对比重;国内大量已建成的建筑,包括新建的和正在兴建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可负担性的、占市场
12、大多数面向中等收入普通家庭的住宅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不仅在住宅供给方面,在公共性的政策与辅助措施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解决日趋紧迫。启示:我国应从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出发,制定中长期的住宅建设计划,提出包括居住标准、建设户数和实施措施等方面的住宅建设目标。根据住宅建设计划和住宅政策的目标,通过政府行为、政府资助,面向中等收入普通家庭住宅的开发建设在考虑供给价格的可承受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居住品质,并通过建设开发及住宅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来解决面向中等收入普通家庭住宅市场的需求。,21世纪的大众型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所面临的课题,(3)、住宅建设和设计应关注:环境与城市建设课题日本的经验:战后日本蓬勃发展的城市
13、与住宅建设,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却同时造成了许多的环境问题。地球环境问题中以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而造成的地球变暖问题为主要内容,国际上要求大力削减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直接关系的矿物燃料的使用。日本政府1990年召开的地球环境保护会议中,决定了“防止地球变暖行动计划”,具体采取推进节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措施来防止地球变暖的对策。二十世纪90年代人们反思了面向2l世纪的地球环境保护的课题的同时,思考如何去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居住的质量、如何去营造住宅建设和生活方式等问题,住宅建设应符合地球环境保护的共识逐渐形成。即保护地球环境与良好居住环境建设相结合,针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的全球性问题而
14、采取综合性对策。把这种观念引入住宅建设中,成为住宅设计与建设上普遍遵循的课题。在住宅设计和建设中,加强绿化,采用雨水浸透技术来保护地下水,减少胶合板材料的使用,控制不可再生性能源的消耗,废除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合理利用废弃物等措施。虽然采用以上各项措施会提高建筑成本,但是它们在住宅建设上的应用正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21世纪的大众型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所面临的课题,日本积极倡导这个新观念,确立环境共生住宅导则,以保护地球环境为立足点,节省资源;自然与人工环境和谐共存,同时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以环境共生住宅(ESH)为主体,制定了推动环境共生住宅发展的相关政策,大力提倡采取针对地球变
15、暖的对策和满足高水准居住环境的舒适性与健康性能要求的“环境共生住宅”,并实施了“环境共生住宅示范工程”的资助制度, 日本住宅建设极其重视在街区建设中的作用,住宅建设强调与城市设计和街区设计之间的结合。城市规划是优先发展道路、公园及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而住宅建设则在街区设计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新城建设采用把基础建设与住宅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做法,旧城区在建设住宅的同时也大规模地进行了基础设施和街区景观建设,建设了老人设施等地区性的公共设施。在建造地区性公共设施而出现用地和经济上的问题时,住宅建设在地区性公共设施建设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1世纪的大众型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所面临
16、的课题,中国的现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名列前茅,但资源指标处于世界低位,资源消耗大,环境问题严重。随着住宅建设规模和住宅存量规模的不断扩大,住宅的建造和使用已经成为国家资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耗能等相关环境问题是危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国家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积极发展“节能、节材、节水、节地” 的节能省地型住宅大背景下,我国目前住宅建设还是十分强调“狭义的节能观念”,再加上片面推广“外维护结构”等非系统性的节能思维模式,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从长远来说是不利的。要改变这种现象,一要加强全社会意识的改变,二要有政策作为保证,三要加速实用技术的整合研究,
17、单靠市场自身的发展是难以达到的。 我国目前的住宅实践忽视城市与街区建设的关系,“自扫门前雪”是通用的方法。结果,住宅建设是进行商业化住宅建筑开发,在经济运作上效率很高,不考虑能否成为能提升区域价值的居住场所、急需要正确的平衡商业性开发利益和城市公共资源之间的矛盾。,21世纪的大众型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所面临的课题,启示:在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要求越发紧迫,中国的住宅建设只能走新型发展道路,将走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质量型”住宅建设的转折期,向“资源消耗少、环境负荷小”的方向发展。正确引导有效利用资源的住房消费,提高住宅质量和品质应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居住社区相结合。注重采用节能、节地
18、等的新思路,进一步加强方案的新技术设备设施的研究和科技含量。住宅建设应克服与城市与周边环境产生疏远感的住宅缺点,保持城市的活力并提高区域的居住质量的意识应成为住宅建设的基本原则。,21世纪的大众型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所面临的课题,(4)、住宅建设和设计应关注:居住品质与设计研究课题日本的经验:日本住宅从居住行为方式和家庭人口结构的研究出发,采用适度面积、注重品质的理念。长期以来致力于保障住宅性能的的产品认定、性能评价等方面的建设,采取了日本优良部品制度,由建设省指定的日本住宅优良部品认定中心对住宅部品进行综合审查。在户型面积的处理上,考虑生活方式的变化,形成了“大公室、小私室、多空间”的设计思
19、路。提供功能合理、布局紧凑、平面利用率高。适应不同家庭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同时应采用框架或大开间结构以及轻质分隔技术,使住宅内部具有根据生活变化而进行再调整的灵活性。 高耐久性的住宅建设。1 965年建设的集合住宅正在进入重建的时期。暂且不说其设备设施和管线的老化,过去住宅设计的狭隘性是最大的原因。仅仅30年的时间就结束了其寿命,不能不让人感到日本集合住宅的凄凉的历史。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的反思和1 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对住宅的破坏,使人们认识到,住宅是社会和城市的资产,人们提高了对城市住宅重新认识的水平,开始进行高耐久性住宅技术的开发研究。,21世纪的大众型可持续住宅建
20、设与设计所面临的课题,中国的现状:“超面积”、“超豪华”、“一味求大、一味求奢”,是人们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批评。由于缺乏“精密设计”,同样的功能户型之间面积可以相差一二十乃至数十平方米。其结果是购房者花冤枉钱,社会资源被浪费,在符合标准的住宅面积中这种毫无价值的浪费部分显然也应“减”去。现在有的住宅套型面积很大,布局空旷,既不精细,面积又浪费,成为大而不当的住宅。业主常常抱怨:住宅功能空间不合理,厨房、卫生间面积过小,储藏空间不足等。 虽然当前住宅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都有大幅度改善。不仅包括住宅基本的功能空间方面,尤其是在保温、隔热、隔声为主的住宅的综合性能和住宅的综合品质提高方面是任
21、重而道远的,高品质质量需求与住宅的综合质量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住宅发展中主要矛盾。,21世纪的大众型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所面临的课题,启示:我国住宅建设正处于由“数量型需求向数量、质量并重型需求”转化的关键时期,应思索并真正认清“居住的本质是面积还是品质”的问题。住宅建设总体上要满足住宅的居住性、安全性、环境性、经济耐久性、社会性和舒适性的要求,重点是提高居住品质,全社会要对住房的注意力从面积的大小转向对住宅的品质。 应满足家庭构成、生活方式多样化和变化性的要求。注重我国广大城镇中、居民的居住生活方式,适应住户的不同的经济水平和不同生活要求。提倡能满足居住者多样化的居住需求的、选择性强的、具有灵活
22、性的居住空间的适应性套型。家庭规模和结构是变化的,具有可改性的户型既能适应目前市场的需求,又能为将来居住环境的变化提供方便。 应注重功能的经济、实用、紧凑、合理,不浪费一个平方米的面积。对每个功能空间的尺度经过精心推敲,使人的活动和家具布置非常适宜,并且在相同面积情况下尽可能多分隔出可用的功能空间。这也应是住宅设计的普遍原则。,21世纪的大众型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所面临的课题,结语:当前我国的住宅建设不仅仅是战略转变、跨越的问题,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行为,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它需要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制度、思想和行动,即将住宅发展的价值取向、政策导向、建设行为等都要奠定在这
23、一新的基础之上进行调整。调整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而是积极的探索、主动地创造。 90平米的“面积与品质”之争引发出我国住宅发展的核心课题,是长期以来影响我国的核心性课题,也是长期以来严重制约我国住宅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针对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居住课题、满足21世纪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居住需求,走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转型期的住宅建设的探求与选择。,日本集合住宅规划设计的发展,日本集合住宅规划设计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大量建设时期 1950-1970(中国之比较:计划经济为中心的建设时期/19491979 经济恢复-低标准住宅) 第二阶段 以多样化和为城市目标的建设时期 1970-1990
24、(中国之比较:规模化与多样性的建设时期/197920000 数量短缺-市场化需求的住宅)第三阶段 解决全面性居住环境问题的建设时期 1990今(中国之比较:质量为基础的转型建设时期/20000今 可持续发展-品质型住宅),日本集合住宅规划设计(1),第一阶段 大量建设时期 1950-1970(中国之比较:计划经济为中心的建设时期/19491979 经济恢复-低标准住宅) 解决住宅不足 提供基本居住性能良好的、功能齐全的、有效利用面积的、部品与设施完备的住宅 通过实现工业化,重视以日照为中心的、提供大量价廉物美的、类型系列化的住宅 吸收引进欧洲新城市的建设手法 充满阳光和绿化的的住宅区(团地)建
25、设 具有完善的日常生活设施和开敞的室外生活空间相结合的住宅区 由大规模交通工具将城市和卫星住宅城市连结的郊区集合住宅新城开发,日本集合住宅规划设计(1),战后初期日本的住宅建设是以解决战后四百二十万户居民的住房困难为目标的。1950年后伴随生活方式的变革、集合住宅建设的积极提案及其探索得以开始。由于公营住宅的大规模建设,1951年提出的“2DK”户型,在日本得以普遍推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团住宅的标准平面也在不断改善。1957年采用了把餐厅和起居室合为一室的“3D”户型,即3间房间、一间餐厅兼起居室,外加厨房和卫生间等。1967年开始采用把座椅式的起居室单独算为一间的“3LDK”型,即
26、3间房间、一间起居室和餐厅、外加厨房和卫生间等,“LDK”户型的出现提倡的以起居室为中心的居住生活模式 “私室的确立,食宿分离,家务劳动的减轻”等原则。“nLDK”户型的确立,标志着日本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模式的建立。由于这种户型模式的卧室面积和个数可衍生出不同的类型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直到现在仍为日本城市住宅的主流。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可谓日本集合团地的实验时代,展开了大规模的集合团地开发运动。例如,大阪的千里新城,在大阪近郊的千里丘陵约1160公顷的范围内,配置了新干线和两条钱道线与大阪相连,在新城内设置公园、污水处理中心、大学、医院等都市设施,以英国的新城计划为范本,按照邻近住区
27、理论和人车分离理论等详细地规划了新城,实现了日本第一个以居住为中心的都市。以后日本又相继建成了泉水新城、筑波科学园等大规模的把居住和都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城。 进入六十年代后,日本的住宅总数已超过居民的户数,住宅政策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即从原来的“偏重数量”阶段转变为“提高质量”的阶段。,日本集合住宅的特色,住宅日本的土地非常昂贵,致使房屋价格高昂。为了减轻购房者的负担,使他们能买得起,在住宅单体设计、平面布局上注重多样化,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 住宅突出的特点是精巧设计、经济适用,住宅具有极高的使用效能。日本住宅户型特点是“大公室小私室”,功能空间精细完整,尺度及其紧凑。住宅内的设施配备齐全,
28、卫浴中卫生间、洗漱室、浴室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厨房布置合理使用高效,设施水平极高。特别是住宅的整体性能水准良好。,日本集合住宅的特色,日本的住宅设备和技术研究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在注视技术的应用和实践的同时,积极以住宅技术的发展来促进设备的开发。 住宅建材和部件的质量达标且质优,工业生产标准化,建设质量精益求精。大量普及型技术非常优良,目前在住宅中普遍使用了小时微风换气设备技术、卫生间与浴室使用独立的横向排气技术、隔声与地板采暖技术(经济节能、舒适健康、安全可靠)、整体卫浴技术(包括顶、地、墙的个性化并整合所有产品、模压底盘整体的、功能集约的、节省空间的、具有防水防漏性能)等颇具特色。
29、,日本集合住宅的特色,日本集合住宅的特色,定义,意图,要点,商品策划keyword,对 面 式 厨 房,日本集合住宅的特色,住户的keyword-入户领域空间,日本集合住宅规划设计(2),第二阶段 以多样化和为城市目标的建设时期 1970-1990(中国之比较:规模化与多样性的建设时期/197920000 数量短缺-市场化需求的住宅) 实现以家庭团圆交往为中心的丰富的家庭生活 适应不同家庭组合及不同生活方式的、实现居住方式多样化住宅 满足住宅的特色化需求与共同化生活居住形式的住宅 探索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与城市型集合住宅和超高层住宅 根据所在地理位置建设各有特色的住宅区 能够充分享受城市生活的开放
30、的城市型住宅区 建设城市设施和住宅的复合的、多面性城市住区,日本集合住宅规划设计(2),战后初期的都市集合住宅,是大量化、经济化和快速化的住宅工业的产物,制造出了单调、庞大、重复的都市住宅空间,大量的的板状平行布置的集合住宅充斥着城市的空间。世纪年代以后,人们对此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反省和探讨。随着经济高度增长期的结束,带来了住宅自身的巨大转变,住宅设计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和生活形式的多样化,日本的集合住宅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集合住宅的开发建设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开发区位上,郊外住宅开发逐渐被城市中心地区租赁住宅的开发所取代;在生活形态上,从单一类型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居住形态向着多样化居住形式转变,
31、随着都心(都市中心)单身者、丁克族()、三人家庭(夫妇子)的数量的增加,这些人更加重视住宅本身的机能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而不十分注重住宅的面积规模,对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集合住宅的需求量必将增加。配合都心的再开发,都心型集合住宅日渐增加,开发了低层高密度、高质量、多功能、多元化的集合住宅。如,单身的、多人合用的高龄者住宅、住宅中多设有工作空间的“SOHO”,住宅、前店后宅下店上宅的复合性集合住宅等。,日本集合住宅规划设计(3),第三阶段 解决全面性居住环境问题的建设时期 1990今(中国之比较:质量为基础的转型建设时期/20000今 可持续发展-品质型住宅) 考虑大规模的旧区的更新与住宅区的持
32、续发展 住宅建设与城市设计和街区设计(景观、基础设施)间的结合,城市的活力且居住质量 提倡适应老龄社会的住宅设计 从生存环境的保护的全球性问题着眼的环境共生住宅建设 维护与营造自然环境的生态环境设计 从社会经济的观点出发设计持久居住的、可负担性与高耐久性的、提高资产价值的住宅 解决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与实现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共生住宅的出现及意义,日本政府积极倡导这个新观念,以环境共生住宅(ESH)为主体,制定了推动环境共生住宅发展的相关政策,大力提倡采取针对地球变暖的对策和满足高水准居住环境的舒适性与健康性能要求的“环境共生住宅” 。1997年,日本建设省确立环境共生住宅导则,力求达到两个基本目
33、标:以保护地球环境为立足点,节省资源;自然与人工环境和谐共存,同时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共生住宅的理论,环境共生住宅,是从促进地球环境保护的角度,根据地区的不同特征,在能源、资源、废弃物等方面予以考虑的同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创造能实现健康、舒适生活的住宅和居住环境,并且能够满足以下基本目标:通过节省能源,充分有效利用天然能源与资源,以及减少废弃物等措施来保护地球环境;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实现健康而舒服的居住生活。 环境共生住宅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目标及其四项主题):A 全球主题保护地球环境:节能;有效利用天然资源。B 区位主题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与所在地环境和谐并存。C 居住主题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健康舒适即身体与心理的安全。,东京深泽环境共生住宅,日本东京世田谷区深泽环境共生住宅,始于1992年12月,1997年3月完成,基地面积7388平米,由五栋计70个住户组成。规划设计的出发点是基于原有的生态和人文资源基础,在对其进行保全、再生的基础上,使其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同时又保持其居民原有生活方式与环境认知的延续性;并考虑到小区的运营使用成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负荷、降低使用成本。,东京深泽环境共生住宅,东京深泽环境共生住宅,东京深泽环境共生住宅,东京深泽环境共生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