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01 备案号:陕西省地方标准DB*DB61/T*-2016陕西省地方标准陕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标准综合体编制说明与验证报告2016-*-* 发布 2016-*-* 实施陕 西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Q/HXL 0220041陕西省地方标准陕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标准综合体编制说明与验证报告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及内容根据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5年第一批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陕质监标发2015 8号文件,批准下达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程制修订项目,项目编号SDBXM13-2015,结合 陕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技术现状和产业化发
2、展的需要制定地方标准。 DB61/T*-2016陕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标准综合体包括6个分标准,各分标准也可以单独使用:陕南机械化育插秧产地环境条件陕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品种标准陕南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标准陕南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标准陕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大田管理技术标准陕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标准(二)起草单位、协作单位:起草单位: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协作单位: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Q/HXL 0220042(三)主要起草人姓 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工作单位 任务分工葛红心 男 所长/研究员 汉中市农科所 项目主持李文生 男 科长/农艺师 汉中市农科所 编报说明起草、分标准制定、试验验
3、证张万春 男 站长/研究员 汉中市农技中心 分标准制定、试验验证张文明 男 研究员 汉中市农科所 分标准制定、试验验证周 凯 男 主任/高级农艺师 汉中市农科所 分标准制定、试验验证黄卫群 男 高级农艺师 汉中市农科所 分标准制定、试验验证张先平 女 高级农艺师 汉中市农科所 分标准制定、试验验证蒙天竣 男 农艺师 汉中市农科所 参与分标准制定、试验验证莫 丹 女 农艺师 汉中市农科所 参与分标准制定、试验验证赵胜利 男 农艺师 汉中市农科所 参与分标准制定、试验验证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陕南是中国籼型水稻种植的北缘地带,是全国品质最优的籼稻高产区,是陕西省水稻最集中地区。多年来, 陕南稻
4、米作为地方优势产业,在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水稻育插秧和收获期间农村劳动力紧缺局面。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涨,水稻人工育插秧种植比较效益下降,影响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解决的根本出路是实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标准化。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之后进一步提高水稻劳动生产率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目前,世界上水稻机插秧技术已成熟,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水稻生产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插秧。我国开发生产了具有世界先进技术的高性能插秧机,实现了浅栽、宽行窄株、定苗定穴栽插,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与水稻群体质量栽培
5、技术相得益彰。为了推进陕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标准化技术的推广,Q/HXL 0220043促进水稻产业向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栽培、科学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上转变,实现水稻生产节本、提质、增产、增效和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制定符合陕南生态环境、耕作制度和水稻产业发展需要的地方技术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三、主要起草过程承担单位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度重视,并会同协作单位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就本标准综合体的编制事宜进行了协商,组建了陕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标准综合体起草编写组。标准起草编写组组建后,首先收集了国内外有关资料,了解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有关技术发展动
6、态,并对陕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现状作了调研,明确了工作重点。2015 年 8 月 10 日,编写组召开了工作会议,明确了本地方标准综合体起草工作要求,就标准的基本框架及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确定了本标准综合的构成(即由 6 个分标准构成),对工作组成员分工(见附件会议纪要)、工作进 度和要求作了具体安排。2015 年 12 月 8 日编写组对标准起草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2016 年 5 月 19 日编写组召开了标准统稿会,审阅了各分标准初稿,对各分标准的标准格式、表达方式、内容等依据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作了规范,最后形成了 讨论稿。2016 年
7、 6 月 25 日项目组向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汉中市及各县(区)质监、 农技中心、合作社、 农业经营企业 等发放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项目组对所反馈意见认真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标准文本进行了修改。本标准综合体经反复修改后,又向有关水稻栽培、植保等方面的专家征求意见,并根据 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对全文进行了修改,形成该标准综合体的报审稿。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Q/HXL 0220044为了促进陕南水稻产业向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栽培、科学化管理、产业 化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DB61/T*-2015陕南水稻机械化育
8、插秧技术标准综合体编制过程中,我们遵循了“先进性、实用性、 统一性”的原则,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标准结构和编写严格遵守 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与编写编制的规定。规范性引用文件现行有效。标准的内容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上级强制性标准相一致,不得抵触。力求结合陕南生态环境、耕作制度和水稻产业发展需要等实际情况,在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指标设置及检测方法的选择上力求科学、先进、可行,于 2015 年 12 月起,起草完成了陕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标准综合体征求意见及编制说明。五、主要条款的说明(一)本标准综合体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等条款的说明1、范围。
9、本标准综合体适用于陕南包括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综合体所引用的文件均为国家、行业和地方等各级组织正式批准发布,且目前有效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二)本标准综合体技术要求等条款的说明1、不同茬口对品种要求方面,本标准综合体 2陕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品种标准“4.2 生育期 ”条款中首次提出了 陕南不同茬口不同品种播期及全生育期的具体要求:麦(油)稻茬口,在 4 月 20 日以后播种,8 月 20 日前安全齐穗,全生育期少于 150 天的品种;空茬、早茬田,4 月 10 日后播种,8 月 20 日前安全齐穗,全生育期不超过 155 天的品种。2、育
10、秧方式方面,本标准综合体 3陕南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标准“8.3.2 硬地 盘育秧秧床 ”条款中首次提出了水泥地面作秧床 时“在地面均匀Q/HXL 0220045平铺 2-3cm 过筛细土”的技术要求,有效地解决了后期因高温等因素致使秧苗早衰死亡的问题。3、盘播种量方面,本 标准综合体 3陕南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标准“9.2.1.4 播种 ”条款中首次提出了适宜 陕南稀播培育机插 长秧龄壮秧的盘播量。常规稻播种量:干种子 70g、露白芽谷 100110g/盘,每 666.7m2 大田2530 盘;杂交稻播种量:干种子 60-65g、露白芽谷 90100g/盘,每666.7m2 大田 2325 盘。
11、4、化控培育壮秧技术方面,本标准综合体 3陕南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标准“5.5.2 化控” 条款中首次提出了 化控技 术在机插育秧过程中的使用,有效地协调和解决了秧苗促控之间的矛盾,为培育出符合陕南机插要求的长秧龄壮秧创造了条件。5、秧苗综合素质要求方面,本标准综合体 3陕南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标准“11.1 秧苗素质 要求” 条款中首次提出了 陕南机插秧秧苗综合素质标准:秧龄,叶片数 5.0 叶,苗高 17-25cm,茎基宽2.0mm,白根数10 条。6、大田机插作业密度方面,本标准综合体 4陕南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标准“5. 栽插作业” 条款中首次提出了 “每穴苗数达 46 苗,按品种类型调整株
12、距档位,常规稻 30x1214cm、杂交稻 301416cm”的陕南机插秧穴取苗量、不同茬口及品种机插密度要求。7、机插秧大田管理施肥方面,本标准综合体 5陕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大田管理技术标准“6.3 肥料运筹” 条款中首次提出了 “氮肥 30%40%做基肥施入,30%在插后 5d 施一次返青分蘖肥, 20%在插后 10d 施第二次分蘖肥,10%20%在晒田复水后做穗肥追施;钾肥 40%做基肥施入,30%在插后 10d 施第二次分蘖肥时与尿素混合施入,30% 在晒田复水后做穗肥追施;磷肥全部做基肥一次性施入”的施肥时间 及方法。8、机插秧大田病虫草害防治方面,本标准综合体6陕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
13、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标准中提出了防治措施。Q/HXL 0220046六、标准综合体的主要试验(验证)方法及综述分析报告标准制定是标准化的重点及核心内容,一项标准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生产实际的需要将决定着该标准化的目的是否能够实现,是否能起到标准化应有的作用。因此,在一项标准制定过程中,不仅要遵循了“ 先进性、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 的标准制定原 则,而且必须在该标准颁布实施之前应在相应的标准化领域进行试用,对其先进性、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进行实践检验和标准验证。(一)标准综合体的验证方法1、本标准验证参与单位。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有关农业合作社等单位参与了本次
14、标准综合体的验证。2、本标准综合体验证情况的说明本标准综合体为从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农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因此,本 标准综合体的适用范围为主要为水稻机械化生产条件、技术推广 应用的农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本标准综合体中的“ 技术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了验证,从而使本标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3、标准综合体的验证方法与过程(1)前验证:本标准综合体技术要求等规定,参考了国内有关专家及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汉中市农技推广中心等研究机构、生产基地和生产单位多年来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品种选育、推广、栽培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同时广泛听取和采纳了生产一线科技人员的意见
15、和建议。(2)讨论验证:项目组与有关质量技术部门、生产企业、技术专家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应用专业农户等部门对本标准文本进行讨论和征求反馈意见。本 标准综合体编制工作组收集和整理了各种反馈意见,对标准文本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3)审核验证:项目组通过征询省内外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研究与推Q/HXL 0220047广的有关专家、技术、管理人员, 对标准文本进行了审核,使其技术参数和规范符合水稻全程机械化产业的实际生产和管理等要求。(4)试验验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汉中市农技推广中心,依据本标准综合体所述方法和和要求,对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系统的试验验证:不同秧 龄机插水稻产量及生理特性的比较
16、分析试验研究。2008-2011年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黄卫群、吴升华、冯志峰、郝兴顺、周凯、 席志 军等通过对不同秧龄机插水稻产量及生理特性的比较分析试验研究表明,陕南机插水稻应选择生育期约150天左右品种,播种期控制在4月2025日,秧 龄弹性达到3035天,始穗期在8月10日左右,机插水稻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表1 不同秧龄条件下生育期的变化黄华占 金健 6 号播期(月/日)秧龄天始穗期(月/日)齐穗期(月/日)播始历期(天)始穗期(月/日)齐穗期(月/日)播始历期(天)4/12(手插) 50 8/1 8/4 111 8/5 8/9 1154/15(机插) 40 8/5 8/8 112 8
17、/8 8/12 1154/23(机插) 32 8/7 8/10 106 8/9 8/14 108表2 不同秧龄条件下干物质生产变化齐穗期(g/3 丛) 成熟期(g/3 丛)播期(月/日) 叶 茎鞘 穗 合计 叶 茎鞘 穗 合计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4/12 手插 58.5 112.0 35.0 205.5 39.2 78.0 163.5 280.7 30.4 20.84/15 机插 43.5 80.3 21.5 145.3 36.9 63.2 136.2 236.3 21.3 12.64/23 机插 50.2 99.3 26.7 176.2 42.2 74.0 146.0 2
18、62.2 25.5 17.3表3 不同秧龄条件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播期(月/日)丛数(万 /km2)最高苗(/10丛)有效穗(/10丛)成穗率(%)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g产量 Kg/ km24/12 手插 19.5 222 142 64.0 140.3 92.1 22.0 8667.04/15 机插 25.5 158 113 71.5 147.7 90.6 21.8 8611.54/23 机插 25.5 254 152 59.8 148.8 90.0 21.7 9723.0图 1 两种育秧方式秧苗干重变化特点(g/10 株)Q/HXL 0220048两 种 育 秧 秧 苗 干 重
19、变 化012345671 2 3 4时 间干重 露 地 秧机 插 育 秧图 2 两种育秧方式叶龄进程两 种 育 秧 叶 龄 进 展02468101 2 3 4 5 6 7时 间叶龄 露 地 秧机 插 育 秧图 3 黄华占机插秧分蘖及分蘖动态分 蘖 动 态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6-2 6-10 6-16 6-23 6-29 7-4 7-9 7-15 7-20 7-25 8-1 8-8万/亩(4 月 23 日育秧,5 月 23 日插值,调查数据为 3 组数据平均值)汉中市机插水稻品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指标研究。2012 年汉中市农科所黄卫群、冯
20、志峰、周凯、李文生等通过对平川 5 县 10 个机插秧示范品种研究,提出了陕南机插秧关键栽培技术指标。空茬田:生育期 155 天Q/HXL 0220049以上品种为主,主要技术措施早育秧,早移栽。在 4 月 1015 日育秧,5月 20 日前移栽大田。秧龄以不超过 40 天为宜;油菜、小麦茬:以生育期 150天以下品种如黄华占、五优 308 等品种为代表。主要技术措施在 4 月2025 日育秧,尽量在 5 月底移栽大田,秧龄控制在 35 天以内。同时,提出了机插秧品种选择的三个关键标准:品种生育期:品种生育期的合理安排,核心是将作物的开花结实期安排在光温条件最好的时期。从汉中耕作制度及光温条件
21、看,开花结实期最好在 8 月初始穗,结合茬口及机插秧育秧特点,品种生育期的选择是机插秧成败的一个关键因子,太早不利于高产,太晚存在生产风险。空茬一般可选用生育期 152 天以上较晚熟品种,对策早播种,早移栽。油菜和小麦茬口一般选用 145150 天品种,在 4 月 20 日后育秧,5 月底完成移栽。品种的抗倒伏性:抗倒伏是实现机械化作业的另一个非常关键指标,品种的抗倒伏性同品种遗传特性有极其显著的关联,而对于同一个品种,机插秧的抗倒伏性要明显弱于手插秧。品种株叶型态:目前机插秧栽培主要走小个体,大群体的技术路线,就是要发挥其高密度的群体优势,一般情况下机插秧插值密度要比手插秧每亩高 3000
22、穴,所以要求品种株型较紧束,叶片挺直,利于后期高密度下的通风透光。黄华 占备种量、 饱和吸水量、 发芽率对盘播量及机插基本苗影响的相关分析研究。2012年汉中市农科所莫丹、李文生等以常规稻种子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在机插秧育前对备种量、饱和吸水量、发芽率等有关技术参数进行了室内试验与测定。结果表明,秕谷等杂质占风选种子的8.4% 、种子破胸露白时的饱和吸水量为干种子的34%、按 25盘/ 亩秧苗计、盘播量水选干种子为75.8g、每盘需播种破胸露白种子101g。为科学合理备种备播、精量播种、育好育足秧苗提供了科学依据。干种子与发芽露白种子重量差异之比较类型 重量 含水量 差异 %干种子 229g 1
23、4.0%Q/HXL 02200410发芽露白种子 308g 100.0% +79g +34机插水稻黄华占栽培生理比较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2012年,汉中市农科所黄卫群、冯志峰、李文生等根据水稻品种生理及生态特点、区域气候、茬口特征及土壤养分条件,运用水稻叶龄模式和群体质量栽培理论,以水稻品种黄华占为研究材料,从生育期的变化特点及播插期安排、分蘖及分蘖动态、黄华占叶龄进程及叶面积、产量构成要素变化等生理特性方面对机插水稻栽培生理比较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进一步提出了精确、定量化机插水稻关键栽培技术指标和措施。以秧田期培养适宜机械化插植的壮秧、构建大田良好的群体质量为起点:播期及
24、播量。4月23日左右播种,播种量一般掌握在每盘90g芽谷左右,播种密度约2粒种子/cm2;秧龄 及苗高。考虑到秧龄较长、育秧期温度 较高,播种前种子应作一定的化控拌种处理,秧龄在30d时、苗高控制在20cm左右,以增加可插秧龄弹性。插期及密度。移栽期一般在5 月下旬完成,设计插植22.5万丛/hm2,每丛 4-5个基本苗;晒田控苗。6月中旬够苗(24万苗/667m2)开始搁田控苗,由于机插秧根系分布较浅,前期个体生长基础相对较差,搁田不宜过重,可采用多次轻搁的方法,以叶色褪黄即可,既抑制无效分蘖的大量发生,又控制了基部节间的伸长,提高了群体质量,增强了群体的抗倒伏力。7月初达到最高苗数(38万
25、苗/667m2 ),如成穗率 65%左右,就可以达到有效穗数24万苗/667m2左右的高 产群体结构;肥水管理。肥水管理是机插秧高产群体能否及时达到要求的一个关键措施。与传统手插秧相比,机插秧苗素质差,移栽后10-15d水分管理尤为重要,既要确保正常的生理需水,也要 强调控水增氧,应采用2-3cm 的浅水与露田交替的灌溉方式。移栽后10d增施分蘖肥及进行大田化学除草。分蘖肥占全氮的20% ,相隔10d分两次施用,使肥效和最佳分蘖发生期同步,促有效分蘖早发、快发,以弥补个体早期生物学产量较低的缺陷。通过对水稻品种“黄华 占” 机插秧和手插秧生理特性系统性比较分析研究,按照设计方案,2012年在汉
26、台、勉县、城固等地进行了黄华占机插秧较大面积试验示范,已实现了平均产量超650kg/667m2的Q/HXL 02200411初级目标。表 1 不同秧龄条件下生育期的变化2011 年 2012 年播期(月/日) 移栽 期 秧龄 天 始穗期(月 /日)齐穗期(月/日)播始历期(天)始穗期(月 /日)齐穗期(月/日)播始历期(天)4/12(手插) 5/25 50 8/1 8/4 111 8/1 8/5 1114/23(机插) 5/23 32 8/7 8/10 106 8/10 8/14 1094/23(机插) 6/3 40 8/14 8/18 113表 2 功能叶长及高效叶面积剑叶 cm 倒二叶 c
27、m 倒三叶 cm叶片 长 宽 长 宽 长 宽高效叶面积 (长宽0.75)cm2手插秧 35.05 1.8 49.9 1.4 45.04 1.2 140.2机插秧 26.9 1.8 37.1 1.5 51.96 1.2 124.8机插秧苗情动态调查分析研究。为了研究陕南机插秧分蘖动态及成穗规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2012-2013年 汉中市农科所李文生、蒙天竣等,连续对 我市洋县、城固县、 汉台区、勉县 、南郑县等5个县区,不同茬口的6个常规稻、 杂交稻为主的机械化育插秧试验田52个固定段位10穴苗情分蘖动态定期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分蘖盛期出现在 6 月 136 月 27 日,分蘖高峰期均
28、出现在 7 月 4 日,常规稻和杂交稻无明显差异;有效分蘖临界期杂交稻深优 957 为 6 月 15 日,黄华占空茬 6 月 16 日,油菜茬 6 月 18 日,小麦茬 6 月 22 日。相继出现在插后的第 21 天、29 天、24 天、23 天;按照有效穗的 85%计,晒田控蘖时间应为:深 优 957-6 月 13 日,空茬6 月 14 日,油菜茬 6 月 16 日,小麦茬 6 月 21 日,分别较有效分蘖临界期提前 23 天;随着秧龄延长、插期推迟,有效分蘖期缩短,成穗率下降。从分蘖率、分蘖成穗率来看,平均分蘖成穗率占分蘖率的 53.5%,成穗率仅为 61.7%。杂交稻深优 957 分蘖力
29、强成穗低,仅占分蘖率的 40.9%。因此,适度插足基本苗、早促快发、适 时 控蘖是提高成穗率的关键。Q/HXL 02200412根据不同品种育插秧时间及有效分蘖临界期出现的时间,施肥:磷肥可作底肥一次施入,全 N 量的 60%作底肥,其余 40%分两次施入,即:20%在插后 57 天结合化学除草追肥,20%于插后第 15 天追施,不得迟于 6月 13 日,钾 肥可随追肥一并分次施入。穗肥可视苗情酌情酌量使用,防止贪青晚熟;水分:机插秧全生育期应坚持浅水勤灌,保苗促根增蘖,禁防大水漫灌;晒田:无论插秧迟早,6 月 20 日左右必须退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继续产生,促 进有效分蘖强身健体,达到提高成
30、穗及结实率、增粒重、夺高产的目的。根据全生育期,品种选择时,空茬田可选用我市当前推广的生育期在155 天左右的杂交 150 天左右的水稻品种,4 月 20 日左右育秧,5 月2025 日机插;小麦茬口可选用生育期在 145 天左右的品种,4 月 2224日育秧,5 月 2530 日机插,秧龄控制在 3035 天为宜。0501001502002503003506月 日 6月13日 6月20日 6月27日 7月4日 7月11日 9月5日10穴基本苗 调查时间(月/日)、10穴苗数2012年水稻机插秧苗情动态统计图 黄华占 空茬 5.17-18油菜茬 5.24-25小麦茬 5.31-6.1平均深优9
31、57 空茬 5月25日不同育秧剂对陕南稻麦油两熟区机插秧秧苗素质与栽插质量的影响。2016年 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莫丹、李厚华、李文生、张文明、蒙天竣等以常规中籼稻黄华占为材料,在温室大棚环境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育秧剂对稻麦(油)两熟地区机插秧苗素质与栽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大棚旱育秧方式下,秧苗适宜栽期为播种后31d-38d ,大田机插每穴基本苗为5苗;秧苗综合素质比较,表现为育秧基质旱育保姆育秧伴侣对照CK;大田栽插质量比较,中国水稻研究所研发的育秧基质效果最佳,呈现返青快,单 株分蘖高的特点;经济性状比较,表现出育秧基质旱育保姆育秧伴侣的总体效果。合理筛选育秧剂和栽插条件,能提高秧苗
32、素质,改善群Q/HXL 02200413体发育动态,实现增穗增粒增重,提高产量,有效促进机械化稻作技术在本地区的推广。图 1 不同育秧剂处理下秧苗素质动态变化及气温变化特征Q/HXL 02200414水稻机插秧育秧青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2013年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黄卫群、冯志峰、李文生等,通 过对陕南水稻机插育秧特点及育秧期气候特点分析,从秧苗自身素质、特殊气候特点、育秧床土、品种差异等方面研究了发病原因,阐述了陕南水稻机插育秧期青枯病的危害症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抗性品种选择应是一切病虫害预防最有效的手段,机插品种的推广过程前,应将青枯病的诱发和抗性鉴定作为一项研究项目,淘汰青
33、枯病抗性太差品种。床土应选择土壤肥沃,中性偏酸的土壤,从几年操作来看一般在稻田原地取土最为安全。在冬前翻犁,春季旋耕过筛,不需调 酸和培肥过程,肥力也一般在中等水平,铺盘前在秧畦上补施定量的复合肥,苗期在保持水层情况下补施 断奶肥和送嫁肥即可满足整个苗期的养分需求。秧盘播种量的控制,陕南机插水稻由于茬口原因,机插育图 2 育秧剂对不同秧龄和栽插时间下水稻分蘖的影响Q/HXL 02200415秧秧龄一般都在30d左右,秧盘干种子播种量控制在80g左右,基本可以保证具有较好的秧苗素质和插秧质量。水稻机械插秧品种、密度双因素试验。 为选择适宜陕南水稻机械插秧的高产品种和密度,扩大水稻机械插秧示范推广
34、,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用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2012-2015 年连续在勉 县、城固开展了水稻机械插秧品种密度试验。本年度水稻机械插秧 5 个品种、3 个密度双因素试验,经试验方差分析,试验 15 个处理间和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密度间、品种密度互作间差异不显著。泸优 145 表现成穗率高、实粒数高、千粒重高,产量高。泸优 11和 D 优 2362 表现出亩有效穗高、千粒重高。特 优 801 植株高、株型松散。黄华占亩有效穗、成穗率高、抗倒能力强、米质好,随着密度增高产量增高,但纹枯病随着密度加大而加重发生。在机械插秧密度选择中泸优 145 以3016cm 规格, 亩插 1.4 万穴,特优 801
35、 以 3014cm 规格,亩插 1.55 万穴;泸优 11、D 优 2362、黄华占以 3012cm 规格,亩插 1.7 万穴,产量最高。鉴于 D 优 2362 和特优 801 株型松散,整齐度差,两年试验均发生倒伏,给机械收获带来困难,建议 D 优 2362 和特优 801 不再进行试验;泸优 145 和泸优 11 进行再试验,黄华占可作为机械插秧首选品种扩大示范推广。表 1、试验组合设计因素 A因素 BA1D 优 2362A2特优 801A3泸优 145A4泸优 11A5黄 华占(CK)B13016cm A1B1 A2B1 A3B1 A4B1 A5B1(CK1)B23014cm A1B2
36、A2B2 A3B2 A4B2 A5B2(CK2)B33012cm A1B3 A2B3 A3B3 A4B3 A5B3(CK3)表 2、试验产量结果表单位:公斤小区、公斤代号 处理 小区实产 小区 折合 分别 位Q/HXL 022004161 2 3 平均亩产 较对照增减% 次B1301611.06 11.04 11.23 11.04 736.33 0.10 9B2301410.93 10.54 10.88 10.78 719.25 0.04 101A1D 优2362B3301211.94 10.27 12.33 11.49 766.34 0.02 6B1301610.08 10.69 10.99
37、 10.59 705.73 0.05 12B2301410.48 10.79 11.09 10.79 719.06 0.04 112A2特优801B3301210.43 10.29 10.6 10.44 696.29 -0.07 13B1301612.29 12.19 11.71 12.07 804.73 0.20 1B2301411.81 11.5 12.22 11.86 790.46 0.14 33A3泸优145B3301211.22 11.96 11.27 11.48 765.94 0.02 7B1301611.77 12.17 10.58 11.51 767.24 0.14 5B230
38、1412.21 11.56 11.52 11.79 784.61 0.14 44A4泸优11B3301211.7 11.56 12.46 11.99 799.2 0.07 2B1301610.37 10.08 9.78 10.08 671.95 0.00 15B2301410.49 10.09 10.5 10.36 691.01 0.00 145A5黄华占(CK) B3301211.69 10.61 11.46 11.25 750.04 0.00 8表 2.1 各处理产量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 自由度 平方和 均方 F F0.05 F0.01区组间 2 0.457 0.2285 0.9726 3.
39、55 6.01处理间 14 16.5197 1.1800 5.0225* 2.29 3.27品种间 4 12.513 3.1283 13.3151* 2.93 4.58Q/HXL 02200417密度间 2 0.5463 0.2732 1.1626 3.55 6.01品种密度 8 3.4604 0.4326 1.8411 2.51 3.71误差 28 6.5783 0.2349总和 44表 2.2 试验各处理产量差异显著性测验比较标准显著水准(相同字母无差异,有一字母同有差异,不同字母极差异)5% 1%序号处理名称平均值5% 1%极差平均数个数 SSR LSR SSR LSR1 A3B1 12
40、.065 a A 2 2.860 0.566 3.820 0.7562 A4B3 11.928 a AB 3 3.010 0.596 3.990 0.7903 A3B2 11.848 ab AB 4 3.100 0.614 4.100 0.8124 A4B2 11.770 ab AB 5 3.170 0.628 4.170 0.8265 A1B3 11.508 abc ABC 6 3.220 0.638 4.240 0.8406 A4B1 11.508 abc ABC 7 3.270 0.647 4.300 0.8517 A3B3 11.483 abc ABC 8 3.300 0.653 4.
41、340 0.8598 A5B3 11.253 bcd ABCD 9 3.330 0.659 4.370 0.8659 A1B1 11.093 cde BCDE 10 3.350 0.663 4.410 0.87310 A2B2 10.788 def CDEF 11 3.350 0.663 4.410 0.87311 A1B2 10.783 def CDEF 12 3.390 0.671 4.460 0.88312 A2B1 10.588 efg DEF 13 3.390 0.671 4.460 0.88313 A2B3 10.440 fg DEF 14 3.420 0.677 4.510 0.
42、89314 A5B2 10.360 fg EF 15 3.420 0.677 4.510 0.89315 A5B1 10.078 g F表 2.3 品种产量统计表重 复品种 TAA1 33.33 32.35 34.54 100.22A2 31.76 32.36 31.32 95.44A3 36.19 35.53 34.45 106.17Q/HXL 02200418表 2.4 品种产量差异显著性测验比较标准显著水准(相同字母无差异,有一字母同有差异,不同字母极差异)5% 1%序号处理名称 平均值5% 1%极差平均数个数SSR LSR SSR LSR1 A3 35.390 a A 2 3.260
43、1.753 4.740 2.5482 A4 35.177 a A 3 3.390 1.822 5.000 2.6883 A1 33.407 b AB 4 3.470 1.865 5.140 2.7634 A2 31.813 bc B 5 3.520 1.892 5.230 2.8125 A5 31.690 c B3.各品种不同密度小区产量差异显著性测验3.1 品种三种密度小区产量及差异显著性测验3.1.1 小区产量品种 A密度 B (A1) (A1) (A1)TBA1B1 11.06 11.04 11.23 33.33A1B2 10.93 10.54 10.88 32.35A1B3 11.94
44、 10.27 12.33 34.54TA2 33.93 31.85 34.44 100.223.1.2 差异显著性测验A4 34.52 35.29 35.72 105.53A5 30.23 31.08 33.76 95.07TB 166.03 165.7 169.79 502.43比较标准显著水准(同字母无差异,有一字母同有差异,不同字母极差异) 5% 1%序号 处理名称 平均值5% 1%极差平均数个数 SSR LSR SSR LSR1 A1B3 11.513 a A 2 3.930 1.269 6.510 2.1032 A1B1 11.110 a A 3 4.010 1.295 6.800
45、2.196Q/HXL 022004193.2 品种在三种密度下小区产量差异显著性测验3.2.1 小区产量品种 A密度 B (A2) (A2) (A2)TBA2B1 10.08 10.69 10.99 31.76A2B2 10.48 10.79 11.09 32.36A2B3 10.43 10.29 10.6 31.32TA2 30.99 31.77 32.68 95.443.2.2 差异显著性测验比较标准显著水准(相同字母无差异,有一字母同有差异,不同字母极差异) 5% 1%序号 处理名称 平均值5% 1%极差平均数个数 SSR LSR SSR LSR1 A2B2 10.787 a A 2 3
46、.930 0.491 6.510 0.8132 A2B1 10.587 a A 3 4.010 0.501 6.800 0.8503 A2B3 10.440 a A3.3 品种在三种密度下小区产量差异显著性测验3.3.1 小区产量品种 A密度 B (A3) (A3) (A3)TBA3B1 12.29 12.19 11.71 36.19A3B2 11.81 11.5 12.22 35.53A3B3 11.22 11.96 12.46 34.45TA3 35.32 35.65 34.56 106.173.3.2 差异显著性测验比较标准显著水准(相同字母无差异,有一字母同有差异,不同字母极差异) 5
47、% 1%序号 处理名称 平均值5% 1%极差平均数个数 SSR LSR SSR LSR1 A3B1 12.063 a A 2 3.930 0.988 6.5102 A3B2 11.843 a A 3 4.010 1.008 6.8003 A1B2 10.783 a AQ/HXL 022004203 A3B3 11.483 a A3.4 品种在三种密度下小区产量差异显著性测验3.4.1 小区产量品种 A密度 B (A4) (A4) (A4)TBA4B1 11.77 12.17 10.58 34.52A4B2 12.21 11.56 11.52 35.29A4B3 11.7 11.56 11.27
48、 35.72TA4 35.68 35.29 34.56 105.533.4.2 差异显著性测验比较标准显著水准(相同字母无差异,有一字母同有差异,不同字母极差异) 5% 1%序号 处理名称 平均值5% 1%极差平均数个数 SSR LSR SSR LSR1 A4B3 11.907 a A 2 3.930 1.573 6.510 2.6052 A4B2 11.763 a A 3 4.010 1.605 6.800 2.7213 A4B1 11.507 a A3.5 品种在三种密度下小区产量差异显著性测验3.5.1 小区产量品种 A密度 B (A5) (A5) (A5)TBA5B1 10.37 10
49、.08 9.78 30.23A5B2 10.49 10.09 10.5 31.08A5B3 11.69 10.61 11.46 33.76TA5 32.55 30.78 31.53 95.073.5.2 差异显著性测验比较标准显著水准(相同字母无差异,有一字母同有差异,不同字母极差异)5% 1%序号处理名称 平均值5% 1%极差平均数个数 SSR LSR SSR LSR1 A5B3 11.183 a A 2 3.930 0.828 6.510 1.3712 A5B2 10.360 b A 3 4.010 0.844 6.800 1.4323 A5B1 10.077 b A 4Q/HXL 02200421水稻黄 华占配方施肥技术研究。为了研究机插水稻需肥规律、最佳施肥次数和时间,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赵胜利、周凯等通过“3414”水稻肥效试验,研究了配方施肥对机插水稻黄华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