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s,WHO疗效评价标准,1981年提出 长径与垂直短径乘积,RECIST评价标准,90年代提出,2000年发布。 定义了可测量病灶的最小直径和测量跟踪病灶的数量。 针对以上 RECIST标准实施后存在的问题,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RECIST标准制定小组,在对多达6500病例,18000个病灶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标准进行 了修订,但由于修订后的标准仍然根据的是解剖学上的肿瘤病灶的变化,而非功能上的变化,所以,修订后的 RECIST标准被定义为 RECIST 11版,而非 20版,
2、可测量的病灶,在5 mm薄层 CT上病灶长径 10 mm;CT检查短径15 mm的淋巴结 ;在对比度良好的胸部 x线平片上长径 20mm肿瘤病灶;体表病变,如弯脚测径器可测量的皮肤结节等,若10 mm可作为可测量病变,应通过有标尺的彩色照片明确标示其大小。,不可测量的病灶,最长径10mm的肿瘤病灶; 短径10 mm且 15 mlTl的淋巴结; 软脑膜、脊髓膜病变; 腹水、胸膜、心包膜渗出液; 炎性乳腺癌、皮肤或肺的癌性淋巴管炎;成像技术不能重现的腹部肿块或包块等。,特殊病灶,如骨病灶、囊性病灶以及先前进行过局部治疗的病灶,在评估时需要特殊考虑。,测量方法,测量方法基线和随诊要应用同样的技术和方
3、法评估病灶。 弯脚测径器 临床表浅病灶如可扪及的淋巴结或皮肤结节等可作为可测量病灶,皮肤病灶应用有标尺的彩色照片。 胸部 x片;CT和 MRI; 超声捡查:当研究的终点是客观肿瘤疗效时,超声波不能用于测量肿瘤病灶 ,仅可用于测量表浅可扪及的淋巴结、皮下结节和甲状腺结节,亦可用于确认临床查体后浅表病灶的完全消失。,内窥镜和腹腔镜:不推荐作为客观肿瘤疗效评价的方法。仅在有争议的病灶或有明确验证 目的的高水平的研究中心中应用。这种方法取得的活检标本可证实病理组织上的 CR,以及判定手术后或完全缓解后的复发等。,肿瘤标志物:不能单独应用判断疗效。但治疗前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水平时,临床评价 CR时,所有
4、的标志物需恢复正常。疾病进展的要求是肿瘤标志物的增加必须伴有可见病灶进展。 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学:在少数病例 ,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学可用于鉴别 CR和 PR,区分治疗后的良性病变还是残存的恶性病变。治疗中出现的任何渗出,需细胞学区别肿瘤的缓解、稳定及进展。,肿瘤病灶基线的评价,可测量的目标病灶至 少有一个,如是有限的弧立的病灶需组织病理学证实。对于以观察肿瘤进展时间为研究终点的临床研究,有不可测量病 灶时也可有条件的纳入。,可测量的目标病灶,目标病灶应根据病灶长径大小和可准确重复测量性来选择。当病灶比较多时, 应选取代表性病灶,每个脏器最多选 2个病灶,全部病灶总数最多 5个作为目标病灶,并在基线
5、时测量并记录。所有目 标病灶的长径总和(淋巴结测量记录短径),作为有效缓解记录的参考基线。,非目标病灶,所有其它病灶应作为非目标病灶并在基线上记录,非目标病灶不需像目标病灶那样去测量记录,但在随诊期间要注意其存在或消失。,肿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目标病灶的评价,CR:所有目标病灶消失。病理性淋巴结短径 10mm。 PR:与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比较缩小 30。 PD:原靶病灶长径总和增加大于 20且原靶病灶长径总和绝对值增加大于 5mm。出现新病灶。 S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缩小但未达 PR或有增加但未达 PD。,非目标病灶的评价,CR:所有非 目标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水平 正常。所 有 淋 巴结 为非 病理性 (短 径 10mm) SD :一个或多个非目标病灶持续存在和或肿瘤标志物检测高于正常值。 PD: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或存在非目标病灶模糊进展。,总疗效评价,RECIST1.0与 1.1版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