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521897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疏通一、二段文字。学习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唐 太 宗 李 世 民,诤臣魏征,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有魏郑公文集。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

2、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课文体裁:,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 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 陈述意见的奏疏。包括奏、议、疏、表、对策。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 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解题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初读,求木之长者 必浚其源

3、泉 塞源而欲流长 载舟覆舟 虑壅蔽 则思正身以黜恶 无因喜以谬赏 鸣琴垂拱,chng jn s zi yng ch mi gng,读准字音,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之:三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长:chng 长得高 必: 一定 固:使动用法,使稳固 根本: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现在一般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浚:疏通 其:都是代词,前两个解释为“它的” 后一个解释为“他们的” 德义:道德仁义 而:三个“而”都表示转折 固:稳固,

4、牢固 治:安定 虽:虽然 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其:代词,这,那 而:表示递进 明哲:明智的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当:承担,主持 重:形容词用作名词,重任 居:处在某种地位 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崇:推崇 极天:至高无上的皇权 休:美好,福祉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形容词作名词)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以:“而”表并列(或解释为“用” ) 俭:形容词用作动词,行节俭 厚: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厚的境界 胜:战胜 其:代词,自己的 斯:这 以:表转折 长

5、: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 句式:判断句,思考题: 1 . 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反,正,排比句,排比句,比喻,简析第一段1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2 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3 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

6、,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凡百:所有的 景:大 殷忧:深切的忧虑 道:治国之道 衰:衰微 克:能够 终:坚持到底 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岂:难道 诚:诚心 以:连词,来 下:指臣民 既:已经 纵情:放纵情感 今指尽情

7、 傲物:轻视他人 行路:路人 今指走路 虽:即使 董:督责 以:介词,用 震:威吓 句式:状语后置 而:表转折,相当于“但”“可是” 怨:怨恨 惟:只有,只是 宜:应当,应该,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阅读第二段,分析:,2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3 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4、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本段从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入手,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与“守”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挖出它

8、们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从而进一步揭示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善始与不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6、思考题: 1 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2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小结: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对比,殷忧,得志,竭诚待下,纵情傲物,吴越为一体,骨肉为行路,苟免不怀仁,貌恭不心服,严刑,载舟,覆舟,比喻,研习第三段,1、朗读第三段 2、疏通文意,落实重要的字词句、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

9、语。(见课件) 3、齐读文本,分析回答问题:,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其:副词,用在句首表反问,难道 忽 :轻视,怠慢 君:做国君诚:果真 可欲:形容词作名词 想要的东西 则:就 以:连词 来 作:兴建 安:使动用法 使安定 念:想到 冲:谦虚 牧:约束,修养 下:居于之下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以为:把当作/认为 敬:谨慎 雍蔽:被堵塞

10、、蒙蔽 虚心:使心虚/一种谦虚的美德 谗邪:形容词作名词 说别人坏话的人 正:使动用法,使正身:自己 黜:排斥 恶:形容词作名词 奸恶的人 所加、所及: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谬赏:错误地奖赏,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宏:扩大,弘扬 兹:此 简:选拔 能: 动词作名词 有才能的人而 :表承接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 好的意见 则:那么 者:的人 尽:动词 用完 其:他们的 信:诚信 效:献出 尽:尽情享受

11、垂拱:(皇上)垂衣拱手,喻指轻而易举 化:教化 司:管理 役:役使、劳损 亏:毁坏、减损 无为:指顺其自然治好天下,解析第三段,思考题: 1、本段从哪些方面提出了十思?,戒奢侈 (第1、2条) 戒骄傲(第3、4条) 戒纵欲(第5、6条) 戒轻信人言(第7、8条) 戒赏罚不公(第9、10条),3、齐读文本,分析回答问题: 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十思:,知足以自戒 知止以安人 谦冲而自牧 江海下百川 三驱以为度 慎始而敬终 虚心以纳下 正身以黜恶 无因喜以谬赏 无因怒而滥刑,垂拱而治 不必劳神苦思,思,人君当思,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为什么思,思些什么,提出问题,载舟

12、覆舟 所宜深慎,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路,思,固本浚源(比喻)论证,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分析问题,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本课小结,总结历史(对比)说明,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引出警告,反面,思什么,提出十思,正面,文武争驰 垂拱而治,解决问题,总结: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 .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易于诵读。,成语典故,居安思危载舟覆舟垂

13、拱而治择善而从之善始善终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处在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易经,词类活用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形容词用作名词,重任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3、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形容词用作动词,行节俭 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厚的境界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5、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6、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7、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14、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8、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9、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动词作名词 , 有才能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文言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状语后置句)4、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省略句) 一词多义以1、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表转折,“却”)2、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介词,“把”)3、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介词,“用”)4、 必竭诚以待下 (表修饰)5、 则思知足以自戒 (表

15、目的,“来”)6、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表修饰),通假字,振之以威怒,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振通震,无通毋,古今异义,根本,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虚心,使心虚,今,谦虚的美德,以为,以之为,今,认为,特殊句式,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一词多义,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疑问副词,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疑问代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身养人,2.信真实、诚实:信者效其忠相信、信任:忌不自信信使、媒人:自可断来信消

16、息、书信: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实在、的确:烟涛微茫信难求随意、随便:低眉信手续续弹信用:信义著于四海信物:今行而无信,4.治治理、管理: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治理得好: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医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惩治。惩处:不效则治臣之罪对付、抵御:共治曹操处理、从事: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树立、建立:治威严,6.哉表感叹: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表疑问:何必劳神善思,代百司之职设哉表反问: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7.所处所、地方:于知此为归骨所也结构助词,可译成“的事物”、“的地方”等: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结构助词,与“为”配合表被动: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等于“许”,表约数:从弟子等十人所,5.以介词

17、用、拿:虽董之以严刑凭、按照:语何以至此因为、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则思三驱以为度在: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动词用、使用、任用:忠不必用为,贤不必以认为:皆以美于徐公连词表目的或结果:则思知足以自戒表偏正关系:则思虚心以纳下表原因:以其求恩之深而无不在也表并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本课中“以”出现得比较集中,要及时归纳学习。 戒奢以俭 动词,用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目的关系,来 盖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下连词,修饰关系。“竭诚”是“待下”的方式。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词,用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连词,修饰关系 诚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目的关系,来 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连词,修饰关系 旧知回放 晋侯、秦伯围郑 ,以(因为)其无礼于晋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而又与大国执仇 ,以(以致)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老臣以(认为)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长安君何以(凭)自托于赵? 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