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南京工业大学教师资料.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6520007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工业大学教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南京工业大学教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南京工业大学教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南京工业大学教师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南京工业大学教师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本情况: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有教职工 109人,教师 81人,正高职 46人,副高职 32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人,博士生导师 31人。全院教师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的达 70%以上,拥有国家 973首席科学家 1人,省部以上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4人次。博士生导师 :徐南平 、陆小华 、 乔 旭 、刘晓勤 、 吕效平 、 云 志 、马正飞 、陈长林 、 林 晓 、张利雄 、金万勤 、陈洪龄 、杨晓宁 、 王 军 、 陈 苏 、范益群 、邢卫红 、邵宗平 、 崔 群 、 冯 新 、 黄 彦 、 黄 培 、管国锋 、 朱敦如 、朱小蕾 、 漆 虹、顾学红 、

2、 黄 军 、 许 岩 、 汪 勇 、暴宁钟正高职:谷和平 、包宗宏 、崔咪芬 、武文良 、 谢 晖 、居沈贵 、 林 陵 、史海健 、 陈 莉 、谭轶巍 、梅 华 、 杨 刚 、 孔 岩 、周幸福 、景文珩 副高职:秦金平 、杨祝红 、 刘 畅 、 沈 旋 、汪效祖 、王海燕 、 冯 晖 、 蔡 锐 、朱志敏 、刘定华 、 丁 健 、金自强 、 夏 毅 、王晓东 、李卫星 、陈日志 、汤吉海 、任晓乾 、 王 晟 、 冉 然 、吕玲红 、陈晓蓉 、姚建峰 、 陈 献 、 黄 莉 、 万 辉 、王重庆 、 宋 军 、王昌松 、孙林兵 、王彩凤 、陈小强中职、初职等:祝宁东 、仲盛来 、 袁 艳

3、、黄小建 、 刘 飞 、熊剑琴、邱寿昌 、李宗明 、鞠永干 、 弋 鹏 、苗素娟 、石丽芸 、陈巧玲 、熊翠蓉 、 罗 彦 、李会旗 、 时 彦 、李文涛 、 刘 钰 、周一帆 、汪敏娟 、 俞 娟 、栗西木 、沈海霞 、王郁超博士后:曹晶晶 、 俞 健 、邵绍峰 、朱育丹 、胡小娟 、 卫 旺博士生导师 :徐南平 、陆小华 、 乔 旭 、刘晓勤 、 吕效平 、 云 志 、马正飞 、陈长林 、 林 晓 、张利雄 、金万勤 、陈洪龄 、杨晓宁 、 王 军 、 陈 苏 、范益群 、邢卫红 、邵宗平 、崔 群 、 冯 新 、 黄 彦 、 黄 培 、管国锋 、朱敦如 、朱小蕾 、 漆 虹 、顾学红 、

4、 黄 军 、许 岩 、 汪 勇 、暴宁钟徐南平男,工学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我国膜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863”领域专家,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分会副理事长,全国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十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发表期刊论文 200多篇,其中被 SCI、Ei 检索论文 160多篇,编写及参编著作 3部。申请专利 40项,有 18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 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项。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首届创新创业人才”、“南京市

5、十大科技之星”等称号。研究方向:材料化学工程膜与膜过程代表作:面向应用过程的陶瓷膜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5“Experimental and modeling study on tubular dense membranes for oxygen permeation”, AIChE J., 45 (12): 2519-2526, 1999“Novel method for preparing palladium membranes by photocatalytic deposition”, AIChE J., 46 (5): 1075-1083, 2000“Effect

6、s of particle size of TiO2 o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 in aqueous suspensions”, Ind. Eng. Chem. Res., 38 (2): 373-379, 1999陆小华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从事化工热力学及分子和界面化学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德国洪堡研究基金和国家 863项目等十多项国内外课题,多次作为访问教授赴德国和美国进行合作研究,并赴美、英、德、意、日等国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共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获专利授权

7、4项,先后三次作为第一完成者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 15名获得博士学位、30 名获得硕士学位。先后获化工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委“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和研究基金;化工部“跨世纪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事部和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师德模范”称号。兼任江苏省第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2002年“国际流体与界面学术会议”国际学术委员会成员,中方组委会主席。2007、2010 年“国际流体相平衡会议”组委会成员Ind.Eng.Chem.Res.、Chem.Eng.Sci.等十多个国内外知名

8、刊物审稿人。化工学报、过程工程学报编委、南京工业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江苏省“333 工程”评审委员。研究方向:1、超临界离子水溶液和纳米材料的分子模拟2、钛基晶须及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表征3、氧化钛晶须光催化技术及其集成4、钛基晶须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5、电解质溶液相平衡及过程模拟乔 旭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现为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民办高校研究会常务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先后主讲过“化学反应

9、工程”、“催化反应工程”等四门本科生、研究生的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 40多名,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优秀二类课程各一项,所指导的硕士论文曾被评为江苏省第二届优秀硕士论文。开展绿色化学与化工方向的研究工作,涉及原子经济反应与绿色工艺、环境友好工业催化剂、化工过程优化与集成和化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质资源利用等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及获授权专利共 30多篇(项);近几年取得了“氯化苄生产高新技术”、“苯甲醛绿色生产工艺”“缩合和脱氨耦合生产二苯胺技术”等一批工业化应用成果,在全国 10多个大中型企业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以技术入股方式合作成立了南通市天时

10、化工有限公司,作为化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年产值近亿元,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之一。曾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和原化工部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刘晓勤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省级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及企业委托研究项目,主持完成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基金等多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参加完成企业委托科研开发项目二十余项,其中九项成果通过部、省级鉴定,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五项

11、,以第一完成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批准专利二项,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吸附分离过程、新型吸附剂的研究、工业催化过程、化工生产废气及废水治理技术、合成氨生产气体净化技术等。研究成果在石化、化工、农药等行业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获化工部“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高校 “ 青蓝工程 ” 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吕效平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要从事化学工程及超声在化工、石油与环保中应用的交叉学科研

12、究,已有多项省部级与中石化科研项目完成、申请发明专利 5项并有六十余篇 SCI、EI 及核心期刊文章发表、研究成果也多次在国际会议发表。与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EPFL)化学工程研究所及法国国立图卢兹高等化学工程师学校(ENSIGC)、法国国家化学工程实验室(UMR CNRS 5503)等国外研究单位有化工模拟、化工传质、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及超声化工应用等合作研究。组建的超声化学工程研究所在超声应用研究开发工作位于国内前列,专门进行超声强化化工单元操作(乳化、萃取)、超声原油破乳脱盐脱水、超声降粘、超声化学反应、超声清洗、超声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和剩余生物污泥、超声化学反应器及设备及微乳柴油开

13、发等方面纵向与横向研究课题,超声回收含油浮渣、超声处理剩余生物污泥等中试项目正在进行中。代表作: “Salting-out Separation and Liquid-Liquid Equilibrium of tertiary-Butanol Aqueous Solution”, Chem. Eng. J., 78:165-171, 2000“Comparison of the Hydrodynamics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 Modified Square Airlift Reactor with Common Airlift Rea

14、ctors”, Chem.Eng.Sci., 55:2257-2263, 2000“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Stirred Airlift Loop Reactors with or without Static Mixer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8(3):208-211, 2000发明专利一种原油脱水、脱盐方法,申请号:200510094978.x发明专利 一种含油浮渣脱水工艺, 申请号:200510122936.云 志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化工分离研究所所长。1978 年医士专业中专肄

15、业,1982 年有机合成专业本科毕业,1985 年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并留校工作。1996 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曾经以访问学者身份在韩国 Korea Advanced Institue of Technology 和美国 Geo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进修工作。曾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以及江苏省苏北星火带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主要科研活动:状态方程研究,碳五分离热力学基础研究,碳五分离技术工程化,低碳醇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及相关热力学基础研究,双液相技术提取无毒菜籽粕及菜油、无毒棉籽粕及棉油,油品改性及脱硫脱重金属,金属间化合物 SbSn 材料制备与应用,生物

16、柴油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等。发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文章近百篇。曾向国外出口转让碳五分离技术成果,曾签下南工大历史上单项最大技术转让合同。获得有关碳五分离技术以及油籽加工技术等四个专利。E-mail: 。手机:13605179921。马正飞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吸附分离研究所。 任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化工分离过程、多孔材料和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化工过程的模拟与优化。研究开发工作包括: 吸附分离过程、吸附、催化等多孔材料的开发研究与表证、污染物的治理过程、化工过程的模拟计算与优化以及分子模拟等。先后参加和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获省

17、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负责的工程应用数学课程获江苏省培养创新工程优秀课程, 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篇,主编出版教材两本:数学计算方法与软件的工程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和化工英语(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陈长林男,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1995 年6月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95 年 9 月-1997 年 12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后,1998 年 2月-1999 年 7月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博士后。从事新型催化材料与催化反应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40余篇,其中 SCI

18、、 EI 收录论文 30余篇。已申请发明专利 5项,其中 3项已获得专利授权。目前主要从事中孔分子筛、固体超强酸、固体碱、过渡金属磷化物等新型催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可再生性资源催化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代表作:“Ga-promoted tungstated zirconia catalyst for n-butane isomerization”, Catal. Lett., 85:177-182, 2003“Isomerization of n-butane by gallium-promoted sulfated zirconia supported on

19、MCM-41”, Green Chemistry, 4:257260, 2002“Sulfated zirconia catalyst supported on MCM-41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15:2130, 2001林 晓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1993 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专业为高分子化学。主要从事聚合物膜、无机膜的气体分离和渗透汽化研究,现主要的研究工作为无机膜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重点在于将渗透汽化技术应用于有机溶剂/水体系

20、分离及膜过程集成的研究。目前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40余篇。研究兴趣在功能材料合成及应用研究。“Synthesis of silicalite tubular membranes by in situ crystallization”, AIChE J., 49 (1): 237-247, 2003发明专利“生物质发酵与膜渗透汽化制备无水乙醇的方法”,专利号ZL03113440.8发明专利“脱蜡溶剂回收工艺”,专利号 ZL03113441.6张利雄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分别于1990年和 1993年于郑州工学院化工系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6

21、年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专业为工业催化。毕业后留在该院从事催化剂和反应工程方面的开发与研究工作,1997 年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等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 年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沸石分子筛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催化应用、无机膜的制备与膜反应器的开发、催化反应工程(微化工过程)、以及生物柴油的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研究项目数十项,发表论文近 40篇,其中 SCI收录论文近 30篇。获得专利多项。 代表作:1. Jingxi Ju, Chang

22、feng Zeng, Lixiong Zhang*, Nanping Xu, Continuous synthesis of zeolite NaA in a microchannel, Chem.Eng. J., 2006, 116(2), 115-121. 2. Lixiong Zhang*, Xinhua Chen, Changfeng Zeng and Nanping Xu, Preparation and gas separation of nano-sized nickel particle-filled carbon membranes, J. Membr. Sci., 2006

23、, 281(1-2), 429-434.3. Haiqiang Lu, Lixiong Zhang*, Weihong Xing, Huanting Wang, Nanping Xu, Preparation of TiO2 hollow fibers using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hollow fiber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as a template, Mater. Chem. Phys., 2005, 94(2-3), 322327.4. Lixiong Zhang, Katherine Hurst, Robert M. B

24、aldwin, and J. Douglas Way, Preparation of Carbon/Silicalite-1 Composite Membranes, Chem. Eng. Commun., 2004, 191(5), 665-681.5. 曾昌凤,张利雄*,王焕庭,徐南平,气相转移法制备 ZnAPO-34分子筛薄膜,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 25(2),204-207。6. Lixiong Zhang*, Jianfeng Yao, Changfeng Zeng and Nanping Xu, Combinatorial synthesis of SAPO-34 via

25、vapor-phase transport, Chem. Commun., 2003, (17), 22322233.7. Lixiong Zhang*, Huangting Wang, Preparation of ZnAPO-34 films on alumina substrates, J. Mater. Sci., 2003, 38(7), 1439-1445.8. Lixiong Zhang*, Huangting Wang, In situ synthesis of AlPO4-14, CoAPO-44 and ZnAPO-34 films on alumina substrate

26、s, J. Mater. Sci., 2002, 37(8), 1491-1496.金万勤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 学者,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9 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 年以副研究员的身份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与工程研究所开展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2001 年至 2003 年在德国科隆大学物理化学系开展自组装膜的制备研究。2003 年 4 月回国,在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主要从事膜材料、膜制备及膜反应器的研究。2007 年 11 月至 2008 年 2 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作访问学者。目前负责承担国家“973”项目“面向

27、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中的第二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等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 90多篇,SCI 收录 60 多篇,SCI 引用 500 多次,申请专利 11 项,其中 7 项获得授权;是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和膜科学与技术 编委;第十届国际无机膜会议(ICIM10)科技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科技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 工程” 的培养对象;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类)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理论研

28、究类)。代表性论文:1.Efficient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CO2 to CO and O2 over Pd/Mixed-conducting Oxide Catalyst in an Oxygen-permeable Membrane React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2 年 3月-2005年 6月,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材料系,博士后研究员。至今发表论文 40余篇,其中 SCI文章 30多篇,文章被引用次数近次,单篇文章最高引用率大于 7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Nature上发表论文 2篇。其发明的 Micro-SOFC被

29、美国洛杉矶周报评为世界上最小的化石燃料电池,其所致力开发的 Micro-Power Generator被美国商业刊物 Business 2.0评为能改变未来世界的六项技术之一。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复合氧化物功能粉体的制备与应用,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固态酸,PEMFC,直接醇,新概念),空气电池,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电催化,微型反应器,催化制氢和氢的纯化与储存、基于固态离子的先进气体分离技术等。联系方式: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南京市鼓楼区新模范马路 5号 邮编: 210009 联系电话: 025-83587722 (O) E-mail: 崔 群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30、主要承担化工分离过程、化工工艺和化工过程开发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化工生产新工艺、先进分离过程和副产物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和参加完成近 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科研开发项目;通过省、部级鉴定成果 5项;获得纵、横向科研经费近 3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8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 4项。近年来,着重利用化学工程及化学工艺的观点及方法在化工、材料、能源和环境学科交叉领域进行多项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及在研课题为:一、吸附技术应用开发:太阳能吸附制冷过程关键技术研究;低温吸附干燥技术, 应用开发;吸附分离 C6混合物;吸附法优化烯烃和芳烃原料技

31、术。二、化工和生化过程及工艺开发:混合 C4、C5 和 C6 的开发利用;择形催化合成甲胺催化剂及工艺研究;甲醇水蒸气重整制 H2催化剂研究;生物乙醇脱水制乙烯催化剂及工艺过程开发。三、环境和资源化利用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可降解高效杀菌剂研制及在油田注水和造纸工艺水中的应用开发;造纸制浆废液中木质素的资源化利用,木质素催化裂解制燃料油;木质素进一步处理为三次采油助剂。近期主要代表论文“Environmentally benign working pairs for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30(2-4)

32、: 261-271, 2005 Performance study of new adsorbent for solid desiccant coo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30(2-4): 273-279, 2005“环保型吸附制冷工质对及其制冷性能”,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2): 175-180,2005“太阳能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制备及其吸附机理探讨”, 太阳能学报, 25(2): 182-188, 2004“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的吸附热”, 工程热物理学报, 25(3): 375, -378, 2004冯 新女,博士,教授,博士

33、生导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要从事钛酸钾晶须的制备及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如晶须增强尼龙、增强聚四氟乙烯以及高性能无石棉摩擦材料、中高压压缩机无油自润滑密封元件高寿命的研究等研究。教学上是本科生主干课化工热力学及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程的学科带头人。共发表论文 5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 5项,申请发明专利 4项,完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三项。2001 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程获 2002、2004 年校级一等、二等奖,化工热力学教改获 2002年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校一类优秀课程。2004 年被评为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5 年获得校首届“优秀教学质量奖

34、”,同年被化工学院毕业班同学投票评为“化工学院十佳教师”。2005 年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 年被评为校首届“青年名师”培养对象。2006 年获校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发明专利六钛酸钾晶须增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ZL02138367.7发明专利一种连续降解含有机污染物废水的光催化反应装置及其处理技术,专利号:ZL03112729.0发明专利一种高比表面积的氧化钛合成方法,专利号:ZL03158274.5黄 彦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本科、硕士和博士均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曾工作于西班牙催化与石油化学研究所(Instituto de Catlisi

35、s y Petroleoqumica,马德里)、比利时鲁文大学(Universit Catholique de Louvain)、德国化工与生物技术协会Karl-Winnacker 研究所(Dechema e.V.,法兰克福)、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工程热力学研究所(Institut fr Technische Thermodynamik, Deutschen Zentrums fr Luft- und Raumfahrt,斯图加特)。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新材料及其功能器件与成套装备,涉及致密金属膜、多孔金属膜、陶瓷/金属复合膜、碳分子筛膜、特种粉体材料等,并基于这些新材料开发氢气纯化器、气体分离系

36、统、膜过滤器、膜反应器、专业检测分析仪等。此外,还从事环保技术与绿色化工工艺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 863 计划、欧盟第六框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政府资助项目以及大量企业技术开发课题,被认定为南京市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申请国内外专利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Email: ; 电话:025-83172253。黄 培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致力于以聚酰亚胺为重点的特种功能聚合物材料基础性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及结晶等化工分离技术基础研究。先后参加国家“863“项目、国家科委“九五“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承

37、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军工和化工应用课题多项。已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近 70篇,申请专利 5项,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代表作:1. “长链聚酰胺酸的热环化动力学”,高分子学报,(002):256-262,20042. “二硫化钼改性热塑性聚酰亚胺摩擦磨损性能”,摩擦学学报,(5),20053“溶液间歇结晶过程成核与生长阶段的定量识别”,高等学校化学学报,(03), 20044. “Recovery of volatile organic solvent compounds from air by ceramic membranes”, Indus

38、trial (2) 纳米材料的生长动力学研究;(3)药物分子与生物大体系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及新型药物分子设计; (4)混合团簇的基态和激发态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的研究。近期代表作:“The Effect of Solvents on The Conformations of Amyloid Beta-peptide(1-42) Studi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J. Mol. Struct. (Theochem). 2009, 895(1-3): 18.“Geometries and Stabilities of (n+4)-mem

39、bered Monocyclic CnB4(n=2-9) clusters”. J. Mol. Struct. (Theochem). 2008, 855(1-3): 8291.“Theoretical study of electronic structures and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Ga3Sn,GaSn3, and their ions”,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 Biomol. Spectroscopy, 2007, 66, 153.“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gallium

40、arsenide tetramer: Ga2As2, Ga2As2, and Ga2As2”,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 Biomol. Spectroscopy, 2005, 61(11-12), 2730.“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homogeneous nucleation of KBr cluster”, J. Phys. Chem. Solids, 2005,66(10),1732-1738.“Structures and stabilities of medium silicon clusters II

41、: Ab initio molecular orbital calculations of Si12-Si20”, J. Chem. Phys., 2004,120,8985.“Structures and stabilities of small silicon clusters: Ab initio molecular orbital calculations of Si7-Si11”, J. Chem. Phys., 2003,118,3558. 漆 虹男,博士,博士生导师。 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先后参加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陶瓷微滤膜成套装备与分离技术“之子课题:“多通道多孔陶

42、瓷支撑体的制备技术“的研究和国家“九五“重点科技, 攻关项目:“无机陶瓷超滤膜成套装备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孔陶瓷支撑体的制备以及相关基础研究。顾学红男,1976 年 1 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 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2002 年 6 月在南京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3 年 4 月至 2007 年 1 月期间,在新墨西哥州矿业技术学院、辛辛纳提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 年 2 月回国任教。当前主要围绕能源和环境需求,开展分子筛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工作,并重点开展分子筛膜催化反应器的基础研究工作和渗透汽化分子筛膜的工业应用研究工作。获江

43、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和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各一项。主持国家 973 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等项目。是江苏省“333 工程” 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京“321 引进计划” 重点支持对象,南京工业大学 “工大才俊” 。在国际期刊上发表 SCI 学术论文近 30 篇,申请发明专利 9 项,论文被他人引用 300余次。地址:创新大楼 A909电话:025-83172268E-mail: http:/ 黄 军男,1973 年 1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199

44、6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学院,1996 年至 2000年在四川, 泸天化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工作。2005 年,在中科院化学所袁国卿教授和中科院化学所韩布兴教, , , , 授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绿色溶剂中的, , 催, 化反应,涉及离子液体中的化学反应研究, , 及, 纳米过渡金属催化。2006 年, ,在丹麦技术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绿色及可持续化学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0, , 7 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支持在德国莱布尼兹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Leibniz Institute),与有机及催化领域著名教授 Matthias Beller合

45、作从事过渡金属催化,以及药物中的功能键形成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20多篇,全部 SCI收录,被他人引用超过 300次。2004 年度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05 年获得第八届北京青年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008年 6月任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从事纳米钯催化的芳香 C-C, C-O, C-N键偶合反应研究, 以及离子液体相关的化学反应研究。联系方式:Email: ; Tel(office): 025-83587817代表性论文:1. J. Huang, A. Riisager, P. Wasserscheid, R.Fehrmann, Chem. Commun.

46、,2006, 4027-4029. 2. J. Huang, T. Jiang, B. Han, W. Wu, Z. Liu, Z. Xie, J. Zhang, Catal. Lett., 2005, 103 (1-2): 59-62.3. J. Huang, T. Jiang, H. Gao, B.Han, Z. Liu, W. Wu, Y. Chang, G. Zhao, 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1397-1399. 许 岩男,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98 年 6 月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金属氧合簇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质

47、研究。1998 年2000 年于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光电功能配合物的研究;2001 年受欧洲基金资助于英国爱丁堡大学 ICMB(分子生物研究所)蛋白质结构专家 Lindsay sawyer 博士研究小组,从事 3-脱羟基奎林酶的结构及机理的研究;2002 年于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师从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Prof. Allen hill,使用 STM(隧道扫描电镜)研究 P450 金属蛋白酶在 Au 上的吸附作用;2002 年底2004 年底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作为 JSPS 特别研究员在东京大学工学部大久保达也教授的研究小组里,从事硅及锗的新型孔道材料的研究及功能性

48、质的开发;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目前正在从事无机手性材料的设计及其选择吸附性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各一项。 已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 90 余篇,均为 SCI 收录。其中有些文章单篇已被引用 70 余次。1Yan Xu, Liying Cheng, Wangsheng You, Inorganic Chemistry, 2006, 45, 7705-7708.2 Yan Xu, Lin-Bo Nie, Dunru Zhu, You Song, Guang-Peng Zhou, and Wan-Sheng You, Crystal Growth and

49、 design, 2007, 7, 925-929.3Yan Xu, Guangpeng Zhou, and Dunru Zhu,Inorganic Chemistry,2008,47,567-571。汪 勇男,1977 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硕士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2005 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到美国宝洁公司北京技术中心从事研发工作。自 2006 年 10 月起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微结构物理研究所进行洪堡研究,并于2008 年 7 月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应邀参加在德国林岛举行的第 58 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2009 年回国,在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及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入选 2010 年度江苏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创新类),受聘南京工业大学“九思学者”特聘教授,入选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基于嵌段共聚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