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 达 区 煤 炭 资 源 枯 竭 型 城 区经 济 转 型 试 点 综 合 规 划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2009 年 7 月规划项目名称:乌达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区经济转型试点综合规划编制完成时间:二 OO 九年七月规划编制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项目负责人: 陈 才 教授、博士生导师项目组成员: 黄 馨 博士研究生陈春林 博士研究生戴永安 博士研究生目 录总 则 1第一章 乌达区区情分析与发展定位 2第一节 区域基础与区位条件 2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发展态势评价 4第三节 综合转型方向与区域功能定位 5第二章 乌达区煤炭资源枯竭形势整体分析 8第一节 煤炭资源赋存及利用趋势分析 8
2、第二节 产业发展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 11第三节 社会发展与资源型城市转型 12第四节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综合分析 13第三章 经济转型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规划目标 15第一节 转型的基本原则 15第二节 转型的总体思路 16第三节 经济转型的方向与目标 16第四章 乌达区产业转型与接替产业主要领域 18第一节 重化工产业改造与转型 19第二节 传统工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 25第三节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29第四节 发展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体系 32第五节 本章小结 37第五章 乌达区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 39第一节 区域生态环境背景 39第二节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 40第三节 区域生态
3、环境建设与治理规划 43第六章 乌达区城镇建设发展设想 47第一节 转型期内城镇职能定位 47第二节 城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8第三节 乌达区未来城镇发展设想 50第七章 改革实验所需要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援助 55第一节 乌达区经济转型与改革实验的进展 55第二节 政策支持与资金援助 55第三节 经济转型的主要举措 56附:乌达区经济转型支撑产业项目列表 59总 则为了积极应对乌达区煤炭资源濒临枯竭的现实,切实解决经济运行中的诸多弊端,更为有效地落实民生政策,促进乌达区矿业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0738 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东北地区
4、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工作方案、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相关文件的精神,结合乌达区煤炭资源枯竭形势、经济转型迫切需求、城市贫困问题突出的实际,特编制乌达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区经济转型综合规划。此次规划的目标旨在国家发改委将乌达区纳入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区经济转型试点。同时,此规划也是在相当长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应该遵循的指导性规划。此次规划基准年为 2008 年,规划中所有数据均由当地政府提供。规划编制期为 12 年,即 20092020 年。第一阶段(20092013 年)乌达区步入经济转型之路,重点实施煤炭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培育新的增长点,为后续
5、转型打好基础。第二阶段(20142020 年)重点培育新兴技术产业,实现彻底转型,形成新兴的综合性城区。第一章 乌达区区情分析与发展定位第一节 区域基础与区位条件乌达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是乌海市所辖县级区之一,东临黄河,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相毗邻,西北与阿拉善盟接壤,全区总面积 198 平方公里,辖辖 7 个街道办事处,1 个建制镇,10 个行政村。总人口 13 万人,由汉族、蒙族、回族等 17 个民族构成。图 1-1 乌达区行政区划图一、区域基础条件乌达区地理位置约为东经 392651.62”,北纬 1064246.60”,东距乌海西站和黄河岸约 3.5km,西距五虎山坡脚约 2
6、km,跨黄河至渤海湾城区 27.5km,是库布其、毛乌素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交汇处,但有山脉与黄河的阻挡,使乌达区成为蒙西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之一。域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并具开采价值的 30 余种,水、电、土资源富裕,交通、通讯条件尤为便利,区位优势较为突出。二、区位优势分析乌达区最具特色的是其优良的区位条件,在交通、生态、经济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区际意义。1、连接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乌达区现有京包兰铁路与全国铁路相连接,境内 110 国道是沟通北京、畅达大西北的交通大动脉,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东大门,通往东北、华北地区的枢纽,更是新疆、甘肃、宁夏开发运行的大通道,内蒙
7、进入陕甘宁的门户,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2、我国西北部阻止沙漠化继续东进的生态屏障之一乌达区位于我国沙尘暴起源地之一阿拉善沙漠的东缘,又处于华北平原的上风、上水方向,是西北来向沙尘暴的必经之路,该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可有效阻挡沙尘暴的东进南下。因此,乌达区负有维护地区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责任。3、不同区域层次上的经济区位省际层面上,乌达区处于“宁蒙陕”黄河河套生态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具有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和积极获取多方信息的优越区位条件。 自治区层面上,乌达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拓前沿核心,紧邻“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区,是“呼包银”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作为“小金三
8、角”的区域物流配送中心,乌达区对保障周边地区城乡供应、繁荣与稳定市场有着重要作用。图 1-2 乌达区区位图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发展态势评价乌达区的开发缘于支援国家产业建设,1958 年国家将其确立为包钢的焦煤提供基地,成立了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乌达矿务局,实施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半个多世纪以来,累计产煤 2.1 亿吨,动用煤炭资源储量 4.2 亿吨,支援了包钢对焦炭的需要和国家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一、经济发展现状作为矿业型城区,乌达区是以煤电为龙头带动起来的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发电、电石、焦炭等为经济主线的工业产业群,以煤电化、煤焦化、煤电高载能一体化的特色经济框架,研制并开发了以金属钠、液氯
9、等产品为原料的下游精细化工产品。2008 年,乌达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69.84 亿元,同比增长 13.8%,三次产业比例为 1.1:72.6:26.3,完成增加值分别为 0.744、50.7、18.4 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 48.14 亿元,是典型的工业主导型城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明显,达到 13.04亿元,同比增长 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2.4 亿元,同比增长 6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4468 元/人、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完成 7610 元/人,远高于乌海市和自治区平均水平。二、发展态势评价乌达区经济部门结构中,煤炭依托型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随着煤炭资源的日
10、渐枯竭,产业发展的弊端也越发凸显。如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乌达区规模以上企业 30 余家停产、半停产,经济总量增长滞缓。但同时,这也恰好是一次全区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的绝好时机,重新审视地区未来发展的优势和劣势。1、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乌达区规模以上企业产值中,煤炭开采及加工占工业总产值的 50.4%,经济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加工,资源产业一支独大,产业链条短,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就业结构极其单一,煤炭工业从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数的 48.4%。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未找到兼顾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地方经济及促进就业的产业,大多旨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寻求突破。而且,国企改革还远未到位,企业历史负担沉重。2
11、、未来可供利用的优势乌达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处于枢纽型地位及几个重要经济圈的中心,交通基础设施完备,未来将有广阔的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空间。作为三大沙漠中的“绿洲”型地区,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可为周边地区及紧邻工业园区提供商务游和高档服务业。同时,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乌达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以资源加工为主的产业基础,具备进一步向资源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的有利条件。第三节 综合转型方向与区域功能定位一、综合转型方向1、由高资源依赖型产业向加工深加工方向转变单纯依靠资源的粗加工,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必然造成城市经济衰退。只有在加工与深加工方面做足功夫,才能促进资源型城市不断转型,走向繁荣之路。2、
12、由单一结构类型向多元支柱型产业转变摆脱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培育多元化产业,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新局面,是资源枯竭型城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由封闭式发展向开放式发展转变加大开放力度,发挥乌达区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吸收外资,承接地区及国际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转移,选择部分优质国有资产对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开放,达到互利共赢目的。同时加强同周边开发区、各盟市及宁夏银川、石嘴山地区的联系,形成圈层网络地域结构。从制度环境建设及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帮助经济转型的最有效力量。 4、由生产主导
13、向营造综合环境转变由过去单一重视生产发展,弱化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旧模式,向重视综合环境的改善转变。解决基础设施历史欠账问题,不断完善城市生活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严格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做到生产、生活全面和谐发展。二、区域功能定位1、蒙西精细化工城与新材料基地提升产业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继续扩大精细化工的深度与广度,形成地区优势;通过建设精细化工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研究与开发重化工与新材料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带动全区产业改造与升级,成为蒙西地区的精细化工城与新材料基地,为周边盟市及工业园区提供配套加工及新材料供给。2、蒙西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乌达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对外联系密切
14、,应把握住目前国家大力扶持物流业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培养核心物流产品,促进相关配套产业升级,完善乌达物流平台及物流园区的建设,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与周边地区大型企业的产业关联与分工协作,打造乌达区物流业成为蒙西地区区域物流中心的核心地位。3、蒙西区域旅游中心之一依据特色旅游资源及周边诸多工业园区、生态脆弱区的区位特点,立足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立足特色农业基础,发展农家乡村游;立足未来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改善,发展商务游。尤其在一般商务旅游和政务旅游两个方面上加大力度,建造蒙西地区极具特色的“绿洲”旅游中心。第二章 乌达区煤炭资源枯竭形势整体分析乌达区是我国重
15、要的焦煤生产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 5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利用,煤炭资源的开发已进入严重的衰退期。在此过程中,地方经济体系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对煤炭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的发展格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给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严重隐患,同时资源经济主导下的发展模式引发的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乌达区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生态等发展困境表明,乌达区转型势在必行。第一节 煤炭资源赋存及利用趋势分析一、自然赋存及开发利用现状1、煤炭资源赋存评价乌达煤田是乌达区最主要的煤田,面积约 35km2,煤炭保有储量 6.2 亿吨,经过数十年的大规模开采,累积生产煤炭 2.1 亿吨(国有煤矿开采
16、1.75 亿吨,地方煤矿开采 0.35 亿吨),由于采掘技术及开采难度制约,回采率约为 50%,实际已动用煤炭 4.2 亿吨,剩余煤炭近 2 亿吨。乌达区煤种主要是肥焦煤、肥煤、肥气煤,全部为冶金焦、化工焦用煤,质量较好,工业利用价值极高,其中,优质焦煤占内蒙古自治区总储量的 60%以上,占全国探明储量的 20%,资源战略意义巨大。2、煤炭开采及利用乌达区内从事煤炭生产的企业,有以国有神华矿业公司所属的苏海图、五虎山和黄白茨三个中型煤矿,以及经过整合的几个地方煤矿,合计年生产煤炭可达 700万吨(神华矿业公司生产能力各矿约 180 万吨,地方各矿约 30 万吨),经由五虎山洗煤厂加工成为洗精煤
17、,供给包钢、鞍钢、宝钢等大型钢铁厂。表 2-1 2008 年乌达区各主要煤矿煤炭储量及生产能力现状单位:万吨煤矿名称 资源保有储量 生产能力苏海图矿 2340 170五虎山矿 8000 180神华矿业公司黄白茨矿 6600 180华银公司一矿 715 30华银公司二矿 734 30华银公司三矿 646 30地方整合煤矿建安煤矿 686 30近几年,乌达区原煤开采量逐年增加,2008 年乌达区合计生产原煤约 700 万吨(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产量较 2007 年有所下降),占整个乌海市煤炭生产的 29.5%,合计调入原煤 450 万吨,调出(焦煤)695 万吨。表 2-2 20052008
18、年乌达区煤炭生产及调入调出表单位:万吨原煤生产量 原煤调出量(-) 原煤调入量2005 年 507.8 -497 4222006 年 571.36 -543.46 4502007 年 731.61 -530 4782008 年 700 -695 450煤炭是乌达区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资源,年实际消费量逐年上升,占全区一次性能源消费的 90%。2008 年乌达全区共耗煤 1292.28 万吨,其中洗精煤及焦炭业是利用煤炭资源量最多的行业,其次为电力燃煤所用。表 2-3 20052008 年乌达区各主要行业煤炭利用量单位:万吨合计 电力行业(电 煤) 洗精煤及焦炭业(焦 煤) 其它行业(电
19、 煤)2005 年 1004.8 13.1 983.2 8.52006 年 1114.82 22.06 1081.26 11.52007 年 1194.88 27.44 1150.44 172008 年 1292.28 23.64 1254.14 4.5二、煤炭资源利用的障碍因素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随着长时期大规模的开采,其开采利用中的障碍因素逐渐增加,主要包括地表建筑压覆、煤田过火损耗等障碍因素及开采成本制约及技术低下等方面因素。 1、现实因素制约乌达区地域面积狭小,地表建筑物密度较大,煤炭压覆现象极为严重,经勘察估算约有 0.16 亿吨煤炭无法开采。同时,乌达矿区自 60 年代即出现煤田
20、自燃现象,并且日益严重,目前仅探明的煤田,灭火工程需治理面积就有 349.6 万平方米,火区情况复杂,目前灭火效果不理想,蔓延较快,地表地下合计破坏煤炭预计约1.15 亿吨。2、技术管理制约乌达煤田地质条件复杂,井下瓦斯、水等隐患随矿井服务年限增加,管理难度加大。并且,经过多年开发,煤田浅部煤层均已开采殆尽,深部开采难度大,成本高,开采价值小,其中新建设的地方煤矿能够开采的最高成本为 291 元/吨,而且设备更新速度慢,回采率提升较为困难,开采效益不容乐观。同时,部分小煤窑掠夺性开采也致使煤炭资源储量遭到极大的浪费和破坏。三、未来可供开采资源评估1、未来可供开采数量乌达区原煤保有储量 6.2
21、亿吨,50 多年累计开采煤炭 2.1 亿吨,鉴于地质条件复杂及技术水平低,回采率仅 50%,因此,实际动用煤炭资源 4.2 亿吨,煤炭储量仅剩 2 亿吨。乌达煤田自燃现象严重,火区面积 349.6 万平方米,地表地下合计破坏煤炭约1.15 亿吨,加之地表压覆矿产 0.16 亿吨,现已不可利用储量 1.31 亿吨。因此,未来乌达区可供开采煤炭储量仅 0.69 亿吨。2、未来开发规模预测通过表 2-2、2-3 可知,乌达区煤炭需求量远大于煤炭生产量,区域间煤炭互补成为必然,且作为特种焦煤的产地,地方产能必将完全利用。考虑到历年乌达区煤炭生产规模,及神华矿业公司和地方整合煤矿的实际生产能力,预测规划
22、期内动用煤炭储量均量为 830 万吨/年。因此,扣除各项必须加以保护及不能开采的煤炭资源总数 1.31 亿吨,整个乌达煤田剩余煤炭储量仅为 0.69 亿吨。预测年均可开采利用煤炭储量 830 万吨,未来乌达区煤炭储量仅可供开采 8 年,煤炭资源将全部耗尽,枯竭形势极其严重,亟待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第二节 产业发展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一、重化工业的绝对主导地位2008 年,乌达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69.84 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1:72.6:26.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 50.7 亿元,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 48.14 亿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 95%。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为0
23、.01:99.9,呈现出典型的重工业主导型经济结构,且重工业中的煤炭依托型产业占较大比重,而非煤产业发展缓慢。由此可见,重化工业在乌达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异常重要。二、重化工业发展的煤炭资源需求乌达区重化工业发展主要是以煤炭依托型产业为主,主要产业部门包括:电力生产、洗精煤及焦炭业、冶金、精细化工等,初步形成了煤电化、煤焦化、煤电高载能一体化等以煤炭资源的加工利用为主导的重工业产业发展格局。近年来,重工业各部门对煤炭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大,从 2005 年的 1004.8 万吨至2008 年的 1292.28 万吨,年均增长 8.8%,均远大于地方产能水平,地方煤炭市场供小于求,重化工业发展呈现
24、出对煤炭资源需求的较强依赖性特征。三、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知重化工业是乌达区地区经济贡献最大的部门,区域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重化工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产业发展的单一性问题与特征,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与可持续增长。同时,乌达区重化工业的增长主要依靠煤炭依托型产业,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渐衰弱,地方经济发展的风险也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必须谋求地区经济的产业转型,促进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节 社会发展与资源型城市转型一、资源型经济主导下的环境问题突出长时期的资源开发和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战略对乌达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人居环境不断恶化。通过近年治理,环境质量有
25、所改善,但是煤烟型大气污染是乌达区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部分超标;采掘剩余物粉煤灰、煤矸石的大面积堆积极易造成二次扬尘及自燃现象,塌陷区问题仍在恶化。总体来看,乌达区生态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长时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资源型产业主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二、就业及城市贫困问题严峻随着资源萎缩,煤炭及相关产业效益下降,加之重工业运行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企业大面积停产并精简人员,且由于地方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后续吸纳就业的产业,致使城镇失业率居高不下。目前,约有 3 万多名职工下岗或转岗,涉及煤炭职工及家属约 7 万人,并且这部分矿区居民多为“4050”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一,
26、再就业困难,家庭赡养供养压力最大,收入来源极不稳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进一步加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给乌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是自治区挂名的毒品重点整治地区。三、人居环境恶劣乌达区先有矿、后建区,多年的煤炭开发造成矿区塌陷极其严重,加之城市规划滞后,大量棚户区存在,人民居住环境较为恶劣。目前,矿区重度危房面积达到21 万平方米,约占矿区总居住面积的 15%,棚户区内住户 2.6 万户,人口 6.3 万人,需搬迁人数占乌达区总人口的 48.3%。另外,矿区矿山堆积物遍布,缺乏生活及医疗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污水集中处理率也仅为 60%。同
27、时,由于遗留的企业办社会问题,历史欠账过多,造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开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根据如上分析,乌达区面临着极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煤炭依赖型产业作用下的重度污染已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就业再就业压力的急剧增加使得城市贫困问题越发严峻,这一系列突出的困境已迫切需求全方位的转型与政策资金支持。第四节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综合分析乌达区作为一个依托矿产资源、能源开发而建设的矿业地区,随着可供开采资源的逐步枯竭,高度依赖能源的产业走入困境,以及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社会、生态问题,城市经济转型势在必行。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的阶段性是受煤炭资源开发的阶段性
28、所决定的,是煤炭储量及煤炭产业双重作用的结果,若煤炭资源枯竭,也将严格制约着煤炭产业,使其逐渐走向败落,从而经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如果能够在煤炭产业兴盛和衰落的转捩点适时进行人为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其培养出新的增长点,以缓解或消除煤炭资源枯竭所带来的遏制性效应,那么,煤炭资源型城市就可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原有体系下城市衰败的可能性。乌达区目前所处的阶段正是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前的日渐衰落的阶段,因此,为适应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必须尽快进行经济转型,在城市面临大规模衰退之前培育新的生命增长点,加快推进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二、经济发展阶段演化的必然需求乌达区仍处于煤炭为
29、主的资源过度消耗阶段,资源的综合利用还刚刚起步,地区经济正由资源型向资源加工混合型转变,生产产品和区域合作也仅停留在能源、化工与建材等基本原材料之上,向外出口也主要是能源初级加工产品。可以说,综观产业结构及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乌达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阶段。遵循经济发展阶段演化的路径,未来产业结构将趋向于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发展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演进。目前高耗能、高污染型工业发展仍处于主导地位,这种经济结构将进一步加快煤炭资源的枯竭速度,同时不利于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知识化方向发展与演进。因此,不论是旨在减缓煤炭资源的枯竭速度,还是尽快向工业化中期迈进,乌达区都必须促进产
30、业结构的改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三、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乌达区面临的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社会问题突出等一系列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导致的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的产业逐渐萎缩以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致。为了缓解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乌达区必须改变当前的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通过改变经济的增长模式,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改变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高污染,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城市贫困的产生主要缘于就业再就业的巨大压力,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壮大广泛吸纳就业的新行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必经之路。积极向国家和自治区申请政策基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及
31、基础工程建设,完善民生工程。因此,为了解决乌达区经济、社会、生态三重危困的严峻局面,就必须从全盘出发,转变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并实现经济的全面转型。第三章 经济转型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规划目标本转型规划是未来时期内指导乌达区经济转型综合工作的战略性、政策性、纲领性文件,是在辖区内从事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建设与生态环境维护等各项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第一节 转型的基本原则一、遵循矿业城市自身规律发展原则将严格遵循矿业城市自身形成演化规律及煤炭资源不断枯竭的客观规律作为此次规划的基本原则。二、长期发展机制与解决现实重大问题相结合依据产业发展周期及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不仅要着手于现有
32、产业及体制机制弊端,还应以长远眼光规划未来地区的发展模式。三、自我增长与国家扶持原则将增强自我增长内力同依靠国家、自治区各项扶持有机结合起来,加速乌达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四、经济、环境、社会协调统一原则注重资源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立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强调单一经济增长的模式向经济、社会与民生协调发展模式转变。五、坚持改革试验原则用改革促发展、促转型,用试验探讨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区形成发展的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援助机制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第二节 转型的总体思路资源枯竭型城区经济转型工作,即是依据资源开发与逐渐枯竭的规律与产业本身的客
33、观发展规律,研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振兴之路。就此意义而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就是该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规划。1、转变发展思路。乌达区企业规模小且抗风险能力差,必须转向节约与综合利用能源,由重变轻,重视高新技术的应用,向深加工方向发展。2、以现有产业为基础,走产业多元化、轻型化与节能减排的道路,不断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3、发展高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与提升现有产业,以此带动乌达区经济的全面转型。4、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与商贸、旅游业,逐渐使第三产业成为乌达区经济的半壁江山。5、扩大对外开放力度,首先是加大乌海市三区经济一体化的力度,进而加强与阿拉善盟及经济开发区和宁夏自治区石嘴
34、山市的经济联系,使乌达区成为蒙西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6、生态建设工程与民生建设工程是乌达区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转型的最终目的。因此,要自始至终地推进这两项工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最终将乌达区建设成为经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城区。第三节 经济转型的方向与目标一、经济转型方向1、由以煤为主的重化工城区逐渐发展成为精细化工城和新材料基地。2、由一般的县域经济,经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将乌达区建设成为蒙西地区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与区域旅游中心。3、发展特色农业,植树造林、恢复生态植被,使区域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发生明显改善。二、转型目标近些年来,乌达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008
35、年全区 GDP 已达 69.84 亿元,为“十五”末期的 2 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13 亿元,为“十五”末期的 5.5 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2.4 亿元,乌达区的经济已达到一定规模。依据现有基础和经济转型的要求,预计到 2010 年,乌达区 GDP 达到 100 亿元,年均增长 19.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20 亿元,年均增长 23.8%;全社会固定增产投资 35 亿元,年均增长 25%;地区 GDP 能耗降低 8.57%。预计到 2020 年,乌达区 GDP 达到 400 亿元,年均增长 15.7%,其中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达到 3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120 亿元,年均
36、增长 2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40 亿元,年均增长 16.5%,共累计投资达到 900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5000 元/人,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完成 24000 元/人。到 2020 年,乌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将迈入工业化中期或中后期发展阶段。第四章 乌达区产业转型与接替产业主要领域乌达区特种煤储量丰厚,煤炭产品具备有长期的市场需求,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升级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按照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在原有资源结构处于成长期时就应该着手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和长期发展计划。因此,应该抓住机遇,及时发展接续产业,逐步实现经济转型,避免走
37、上矿竭城衰的怪圈。基于资源利用的产业转型模式是今后的发展重点: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模式;扩展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模式;寻找新的替代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模式;实行多元化发展,使产业全面升级模式。基于乌达区基础条件及经济发展特点未来产业体系将沿三条主线构建(图 4-1)。图 4-1 乌达区产业体系结构规划示意图第一节 重化工产业改造与转型乌达区尚处重工业化阶段,一味摒弃重化工产业以期“快速转型”尚不科学。按照发展规律,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对煤炭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增加生产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资本和技术的投入,逐步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通过高技术和先进工艺,发展以
38、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技术产业,实现技术的集约化过程。另一方面,拓展煤炭产业链条,多元化发展,逐步降低产业的资源依赖性。目前,乌达区以当地煤炭为基础并利用区外盐碱等资源,形成了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煤化工、盐碱化工与煤炭深加工等重化工产业部门。按生产技术联系,形成了煤电化、煤焦化、煤电高载能产业链。主要生产精煤、焦炭、电石、烧碱、金属钠、PVC、电锻件、草酸等产品,并开始向下游延伸。总体看来,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还面临着资源枯竭与能源短缺的瓶颈限制,且对区域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亟需对其进行改造与转型。一、重化工业上游资源生产改造与提升重化工业首先须从源头做起,其源头主要包括煤炭、电力、焦炭与盐碱
39、资源,其中煤炭是源中之源。(一)煤炭乌达区是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区,现有可动用开采的储量仅为 0.4 亿吨,按年均产量 800 万吨预计仅可开采不足五年。因此,煤炭开采应采取开源节流的办法,控制当地煤炭生产,年控制在 500 万吨左右,不足部分由邻近地区调入,考虑到运距及成本,调入量也不宜过大。(二)电力乌达区现有 5 个电厂,总装机容量为 80 万千瓦,多为自备电厂,最大装机为君正、华电等各 30 万千瓦。整体电厂规模小,单机容量小。应按照国家要求,对电厂重组扩能,提高技术层次。规划期内,预计电厂装机规模扩大到 200300 万千瓦。(三)焦炭精洗煤与焦炭是乌达矿区的主要产品,主要供应包钢及其他
40、钢铁厂。2008 年生产焦炭 60 万吨,洗精煤 627 万吨。规划期内计划将焦炭产能扩大到 300 万吨。(四)盐碱盐碱是发展盐碱化工业的主要原料,主要来自于阿拉善盟。二、重化工业发展现状目前,乌达区围绕煤炭等主要资源基本形成了五大产业链条,具体是:1、能源工业产业链以原煤生产为基础,生产洗精煤与焦炭,进而发展煤化工产业。生产的煤系高岭土、煤矸石、中煤、发电所产生的粉煤灰等又成为建材工业的上游产品。2、煤化工产业链煤化工产业的上游产品是洗精煤与焦炭,在此基础上生产煤焦油及其深加工、荒煤气与粗苯,焦炉煤气及其深加工和煤气化多联产。3、建材工业产业链其上游是煤炭生产系列,煤系高岭土与粉煤灰是特种氧化铝与水泥的原料,煤矸石与中煤进而生产砖与特种砖,石英砂与上述原料又可生产平板玻璃、特种玻璃深加工。4、冶金工业链冶金工业链条是在当地电力、焦煤基础上,适当依靠外地原料发展起来的。一是钢、铁进而钢产品加工;二是硅铁金属镁合金硅微粉,再即是工业硅多晶硅。5、盐碱工业链以煤、电、盐、碱为原料,以电石生产为基础形成的产业链,其产业链是电石电石下游产品PVC草酸,金属钠盐酸PVC,金属钠泡花碱煤化工下游产品。上述五个主要重化工产业链条可见图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