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来自命题与阅卷的感受与同学们聊聊复习与考试苏 平如何有效地进行物理复习,力争在中考时取得尽可能好的成绩。这是同学们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学习是智慧活动,没有捷径可走。但就复习迎考这一阶段而言,如果认准方向、方法得当,的确可以少走一些弯路。我曾经给同学们提过这样的建议:新课结束,复习伊始,你不妨找一份上届的中考试题做一做。感受一下,这些题与你以往做的题相比,是难些还是易些,看看是否存在让你无从下手的题目;同时也不妨做一点研究,比如这些题的“根”在哪里?也许你会这样想:上届考过的题,这一届还会再考吗?做上届的题有什么用?但是有一点你可能不太清楚,这就是:按照命题的原则,相邻两届的试题一般是不允许突
2、变的,题目当然不可能与上届相同,但结构样式、采题的方向、难易程度等是基本一致的。关注命题方向:感受上届试题的特点以泰州 2005 年中考题为例。考查主题与难度分布大致为:试题基本特点是: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尽量避免纯粹概念辨析、死记硬背和繁难计算。如第 2、3、4、5、9、14、15 题等,考查的是对基本概念的认知与浅显的理解;第1、6、8、11、12、17、18、30 题等,考查的是对基本规律的理解和简单运用;第 7、13题等,考查的是对基本物理现象的分析和判断;第 10、16、24、27、28、29 题等,考查的是基本实验素养;第 31、32 题考查的是对能量及其转化的意识。总之
3、,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中考的核心。这是基础教育的性质所决定了的。注重课标要求和试题的导向 在全卷 33试题中,有 14 题直接由教材中的“ 课堂活动” 、“课后练习” 、 “生活物理 社会”、 “信息库” 、 “综合实践活动”等改变而来。如第8、11、26、27、28 题改编自教材中的“课堂活动” ;第 6、13 、16、17、31 题改编自教材中的“ 课后练习 ”;第 2、3 题改编自教材中的“生活 物理 社会” ;第 7 题改编自教材中的“信息库 ”;第 33 题改编自教材中的 “综合实践活动” 。总之,采集试题的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和教材 ,大多是教材中的题目
4、稍加改造或适当延伸。现在的普遍倾向是,一旦进入总复习就丢开课本,对课本上的习题根本不当回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注重过程、方法和科学 态度的考查 试题体现对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考查,倡导尊重自身的真实感受,特别是第 24 题还通过参考答案加以特别说明。第 27 题的前两个情景是对实验器材常见简单故障的排除;第 25、26题考查了转化方法的运用,将难以直接比较的磁性强弱、热量的多少,转化为通过比较吸引大头针的多少、火柴头被点燃的时间长考查主题 难 度主 题物 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 量基础题中档题 难题分值 7 61 52 75 33 12百分比6% 51% 43% 62% 28% 10%2短来实现;
5、第 27、29 题分别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渗透到实验结果的评价与实验方案的设计之中;第 28 题将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运用到对实验过程的评价上。从现在实验命题的倾向看,背实验的方法肯定是不灵了,必须动手,必须经历实验的过程,并加以理解。前车之鉴:来自阅卷的感受不要把“ 抓基 础” 当着口号喊 奇怪,试题把基础题设定在六、七成左右,并且,无论是哪种层次的考生,走出考场后都说题目不难,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考生的分数却低得可怜呢?这一点,阅卷的老师看得很清楚:相当多的考生,问题出在基本题上。让我们用事实说话:2005 泰州中考题最后一大项(计算与应用题)的第一题(原卷排序为 30 题)
6、是:如图 1 所 示 电 路 中 ,R1=10 . 当 开 关 S 闭 合 时 ,电 流 表 示 数 为 0.2A, 电 压表示数为 4V。求:(1)电源电压;(2)R 2 的阻值。这道题,不少考生和老师看了后,感到不可思议:怎么如此简单!可是,你知道阅卷老师从考卷上看到的是什么情景吗?相当多的考生把电压表的示数(4V)当作是电源电压,于是,接下来的解法是: 20.4AVIUR12如此简单的串联电路,应该是算出 R1 两端的电压加上电压表的读数等于电源电压;即便是电源电压搞错了,也不影响对 R2 的计算,因为的计算是直接用电压表的读数除以电流,即.20.42AVIUR从上面的错误计算推测,这类
7、考生并不是一点不懂。你瞧,他们的欧姆定律公式不都用对了吗?问题出在对电路的认识上。如此简单的电路都搞错了,那就不能不说是基本知识不牢靠了。说到学习,几乎人人都会说“抓基础” ,但实际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实践中总是有意无意的“看高” ,似乎不来点难的心里不痛快。其实,基本的东西不搞得很清、很熟,越过这一点去搞难的,只能越搞越糊涂,最后是连送给你拿的分数也拿不到。因此,不要把“抓基础”当着口号喊,要实实在在的“夯实基础” ,至少说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这样。有一种读不懂解题思维方法 有这么一类现象,至今我还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准确的概括它,只好呈现两个案例,看看你们如何解读这种现象。【案例 1】 泰州
8、2004 年的一道中考题: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设计一个相关的物理问题并进行解答。2003 年 10 月 15 日 9 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 神舟五号 ”载 人飞船发射成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杨 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并于次日 6 时左右成功返回。当火箭点火后,火箭发动机内部燃料燃 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从尾部向后 喷 出, 对火箭产生巨大推力,火箭变得更高、更快。飞船升入太空后,首先是沿着椭圆 形轨道绕地球运行,经过 一定时间后,通过喷射燃气来实施变轨,变轨 后飞船进入距离地球表面350km 高度的圆形轨道作圆周运动,平均 1.5h可绕地球飞行一周(地球的半径约为 640
9、0km)。杨利伟在太空中为我们演示了奇妙的失重实验:他松开手,原先握住的航天手册和笔R1 R2图 1S3就漂浮在空中问题: 。解答: 。这道题是“问题开放题” 。它有两个要素:一是要根据题目所给的阅读材料;二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自己作解答。阅读材料有四个自然节,可提出问题的是后面三个自然节。答卷中的问题有二:一是,相当多的考生为什么不围绕阅读材料提问题,偏偏去提一些来自报刊、网上、或是道听途说不着边际的问题。你说,你提了个问题自己不懂,接下来又何以能够按照题的要求去作出解答呢?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二是,问题倒是围绕阅读材料提的,可是问题问得太大,不是你目前能够回答的问题。例如,有同学提出
10、:为什么会发生失重现象?这怎么答呀?问题算是提对了,可是解不出,这解答的分不就丢了吗?我就搞不懂,既然是让你自己提问题自己答,你为什么不去挑简单的问题?却偏偏自己为自己作难呢?简单的问题有的是。例如:飞船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行,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解答:动能转化为势能。瞧,这多简单!轻松几句话,得分了!又如,可以提出:飞船在圆轨道上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答: 3605.1)4(23tRsV7850(m/s) 。这个问题虽然不是很简单,计算比较繁一点。可是,在你的知识范围内,是可以做的呀。【案例 2】 这是泰州 2005 年中考题第31 题中的第一个小问题:有 人 根
11、据 古 埃 及 文 明 发 展 史 推 测 , 描 绘了 三 千 多 年 前 古 埃 及 人 修 建 金 字 塔 时 的 一 个场 景 ( 图 2) . 在 这 个 场景中,运用到的物理知识有: ; 。题目的意思是观察场景,说明运用到的物理知识。也许运用到的物理知识比较多,但题目只要你写两点。至于写哪两点,当然是任意的,只要是场景中有所反映的就行。如果我是考生,我肯定就写:运用了杠杆知识(或杠杆省力知识) ;运用了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的知识。因为,这两点在图上是最明显、最容易看出来的。可是,不少考生偏偏不说这些,而说那些不着边际的东西。例如,说运用了力的知识。不错,场景中的所有现象都有与力
12、有关。不过,这样一来,只要说出这一点,其他的就没有再好说的了。也有的说是运用声音的知识,甚至还附了个理由:因为用力时要大喊大叫。不错,也许当时的人在劳动时是喊着号子的,可你从图上怎么看呀?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不说那些最明显的,而偏偏去钻牛角尖呢?在解答类似上面的题目时,相当多的同学不是选择简单的、直接的、明显的,而是故意挑难的、拐弯抹角的、甚至是怪的,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图 24不可取的。是表达的问题还是理解上的偏差? 现在的物理题弱化了繁杂的计算,但运用语言回答的题明显增多。就普遍情况看,在运用语言比较简洁、准确地答题方面确实令人堪忧。一些同学的作文语言可以写相当优美,然
13、而回答物理问题的短短几句话却说不地道。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阅卷的情况看,问题的另一方面更为突出,那就是审题及其理解上的偏差,从而造成回答问题没有针对性。举例来说:例如,泰州 2005 年中考第 19 题:在 冬 天 ,常 会 看 到 机 动 车 (汽 油 或 柴 油 发 动 机 )的 排 气 管喷 出 一 团 团 “白 气 ”. “白 气 ”是 微 小 的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1)由“白气”可以推测,在机动车排出的气体中含有 气。(2)根据上面的推测,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不限于物理知识) ,再写出一个更进一步的相关推测,并简要说明理由。推测:_。理由:_。这虽然是一道推测题,带有“猜想”
14、的意味,但不能“瞎猜” ,要注意合理性和针对性。第一个问题是由“白气”推测,首先要明确“白气”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白气” 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大量的小水珠。因此可以推测,机动车排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第二个问题是在上面推测的基础上进行再推测,必须以上面推测的“排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为出发点进行推测,这一点非常重要。你应当自问一下,水蒸气是哪儿来的?排出的气体中有水蒸气,而气体是由汽油 或 柴 油 燃 烧 排 出 的 。 因 此 , 应 该 有 这 样 两 种合 理 的 推 测 : 一 种 直 接 的 推 测 是 , 汽 油 或 柴 油中 可 能 含 有 水 ; 一 种 是 从 汽 油
15、或 柴 油 的 化 学 成份 方 面 推 测 , 汽 油 或 柴 油 中 可 能 含 有 氢 ( 氢 元素 ) 。如果是前一种推测,则理由是:汽 油 或柴 油 中 的 水 在 高 温 下 变 成 水 蒸 气 。如果是后一种推测,则理由是:汽 油 或柴 油 中 的 氢 与 空 气 中 氧 燃 烧 的 生 成 物 是 水 。这里的针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的相关推测,应该针对第一次的推测,即以第一次推测为出发点;二是, “理由”应该针对推测来说,前呼后应。又如,泰州 2005 年中考第 33 题:星期天,小明根据课本中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与提示,对家用电器进行相关观察和研究. 他以一
16、只电热水壶为观察、研究对象,有关记录如下表:请你就小明在活动中获得的有关资料,求解或提出有关问题。(1)若不考虑温度对电热水壶中电热丝电阻的影响,求电热丝的电阻值。(2)在电热水壶烧水过程中,根据电能表表盘的转动情况,求 2min 内电热水壶消耗的电能和电热水壶的功率。(3)将问题(2)的求解结果,与小明在活动中记录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提出一个有待观察对象 有关活动与相关记录观察电热水壶铭牌额定电压:220V 额定功率:1kW观察电能表铭牌有关参数:220V 10(40)A 50Hz 300r/kWh在电热水壶烧水时观察电能表关闭家里其他用电器,只将 电热水壶接入电路烧水. 观察电能表,表盘在
17、 2min 内转过了 9r.5进一步研究的新问题。 (注:只提出问题,不要求作说明或解答)本题的前两个问题,是要利用表格中提供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第一个问题是计算电热丝的电阻值,应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阅卷时发现,不少同学不知道用什么数据进行计算,居然用电能表铭牌的数据(220V 10A)和 来计算。IUR相当多的同学没有注意理解第三个问题的意思,结果提出的问题“走题” 。题目说得很明确:“将问题(2)的求解结果”问题(2)的求什么啦?求的是功率!“与活动中记录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自然应该是动中记录的功率(额定功率)。 只有功率与功率才好比,功率与其他的不好比。但是,不少同学并没有这么去思考,因而使提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因此,在运用语言回答问题方面,既要解决语言简洁、准确的问题,更要解决针对性的问题。不多说了,重要的是自我感悟。祝同学们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