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ppt

上传人:saw518 文档编号:6508206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華夏書院,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認可提供進修項目機構CME-PP0022,“如何推動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和實施以保障病者的利益”,陳士奎教授主講,陳士奎教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 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及臨床醫學專家委員會委員 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司長,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工商科技局 資助 在此活動內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專業服務發展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的觀點。,本工作坊獲,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以 人为本”从保障病者根本利益出发,综合运 用和发挥中西医药学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 防治疾病的优势.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提高 疗效,降低医疗费

2、用和成本等.实践证明:中 西医结合具有上述各方面的优势.,我国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的一贯性, 连续性和毫不动摇性,党中央,国务院为我国制定的卫生工作方针,一贯主张 中西医结合,强调中西医团结合作. 从建国初期把 “团结中 西医”列为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到20世纪6080年代制 定的“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到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明确 提出 “促进中西医结合” (); 2003年提出 “推动中医西 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2004年:(35)深化公共卫 生体制改革.特别提出“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等等.,2005年3月21日温家宝总理提出:“实行中西医结合 发展传统医药学”然而, 迄今在学

3、术界对中、西医能否结合?需不需要结合? 等等,仍有不同看法。特别是认为中、西医不能结合或不需结合者,还提出了很多理论 , 如中医药学“独特论”、“超科学论”、“自身规律”、“自我发展”和 “保持特色”论;中、西医“不可通约”论,等等。甚至于有人公开否定和反对中西医结合.2006年4月5日报道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说: “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 “自我创新”是什么都自己来做,小而全,都包了; “自主创新”是“以自己为主,不排除引进吸收. ”,举例说明,一 1997年1月公布 提出“中西医并重,发展 中医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现代化发展” 和 “促进中西医结合” .1997年8月 却出版了

4、一本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该书名曰, 不去沉思和思考中医药学如何现代化发展, 却一 个劲地, 一门心思否定或歪曲和攻击中西医结合. ,如:,(1)国内外公认,建国以来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取得了辉煌成就. 该书却说: “中西医结合-40年 过去了,尽管我们花费的精力很大,然而收效甚微,教 训不少.”(第153页).(2)中西医结合已成为 我国医 疗卫生事业和医学 科学的一大优势.该书却大谈其编造的“中西医结合 的误区”(第147151页).,(3) 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已分别为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及国家标准 设 置为一门独立学科. 而该书却说 : “中西医结合概念 不清, 思路不顺”

5、 (第262页); “中西医结不是一支独 立的力量”(第150页);中西医结合是 “人们常常怀着 执行国家方针政策 或领袖指示的热情, 却以感情代 替科学.”(第157页).,(4)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是依据我国 依法注册的新型医疗机构;中 西医结合学会,是依法注册的法人学术团体. 而 该书却说: “于是种种各行其是, 随心所欲的机 构组织. 团体.学说都贯以中西医结合 的旗帜 竟相而出, 给中医事业和中医学术的发展造成 许多纷绕和混乱.”(第263页).,二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 特别提出“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2004年1月出版发行了李致重著(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

6、版社).现将该书针对中西医结合的几篇主要文章摘要如下:(1) “论中西医的不可通约性” (第24页).,(2) “中西医结合” 亟待定义: “从20世纪50年代起, 中西 医结合这一概念出现已经近半个世纪了. 这期间在政治上 作为 新生事物 的 中西医结合, 诚可谓席卷全国,传遍全 球, 轰轰烈烈, 非同凡响了 ” (第68页). 把中西医结合说成 “政治上的新生事物”, 另外该文还说 : “这场没有起跑线的 中西医结合, 在使中医日趋萎缩的同时,又令 中医药走向 世界 大业有雷无雨, 未兴先衰”(第71页). 这是在讨论中西医结合定义吗?李氏这篇文章曾发表于台湾杂志2002 年第4期.直到2

7、004年第2期才发表陈士奎的文章,(3)中医科学必须彻底告别 余云岫现象. 该文是一 篇彻头彻尾地反对中西医结合,反对西医学习中医文章! 如该文讲:“1958年,以毛泽东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离 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 的批示和当时人民日报为此发 表的社论为基础,铸成了困扰中医发展长达40年之久的 一个悖论”.它进而又讲: “ 40年来,毛泽东这一悖论渗透 到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由此造成 的混乱和危害,是难以估量的.”,该文一开场就讲:“以余云岫为代表的一些接受了西方科学和 西方医学的人-许多不断改头换面,重新包装的余云岫现象 始终若即若离,时急时徐地干扰着中医的健康发展.”;

8、 该文最后 讲: “在今天 余云岫 们不再是狂呼 废止中医, -令人倍感 担忧的, 仍然是困扰中医发展长达100年的 余云岫现象 ! ” (2000;7:15)陈士奎针对该文曾发表了 2000;12:56.),(4)”西化”- 中医科研的致命错误. 该文曾于2001年 2002年的台湾杂志连发4期. 给 定罪为:自设跳板,阉割在先,弃中就西,欲西非西,实验 不实, 假设更假, 殃及池鱼, 大道不孤 . 企图全面否定中国 科学院院士沈自尹教授一系列研究成果.首先, 该书作者连什么是中医科研?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科研都不知道! 把沈自尹教授的中西医结合科研说成 ”中 医科研”. 所以, 其命题就是

9、错误的!,其二, 该文在台湾 发表的原文: “参与这方面研究的带头人相继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更令中医界许许多多的人疑惑或不解的是:肾的研究是中医墓铭誌, 而以最高科学名义称赞这墓铭誌的竞然是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不认识中国中医学的科学性所在, 中国科学院也分辨不出科学与伪科学.-” 这一段落,作者在编入该书时删节了.说明什么?,因此,从宏观整体上研究和揭示中西医结合 (包括中西医结合医学,下同)的产生与发展规 律,以及全面认识中西医结合发展规律,理解中 西医结合与中医、西医、文化、科学发展及社会 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中西医结合的客观性、必 要性、必然性等规律性。才能更主动地、自觉地 按照规

10、律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中西医结合 医学自主创新发展。,有关规律的基本知识,一. 什么是规律?科学学给规律下的定义是“规律就是客观事 物自身固有的, 体现于空间分布.时间过程.运动发 展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 巩固的联系”;辞海把 规律定义为 “ 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 系和必然趋势”,现代科学的发展, 特别是系统科学或系统论证明, 不但空间. 时间.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和属性, 系统也是物质存在形式和属性, 而且系统是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的存在形式和属性. 因此, 规律又可定义为: 规律就是客观事物 或系统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的动态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总之, 客

11、观事物 或系统的本质联系或关系, 是规律的核心,认识规律, 就是认识客观事物或系统的本质联系或关系。所以认识中西医结合宏观发展规律,主要是认识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的本质联系.,特别是要认识中医与西医的本质联系和关系, 还要研究和认识中西医结合与人类社会发展 (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社会现象) . 文化发展( 中西医结合也属于文化现象. 科学发展(医学属生命科学范畴或科学范畴) 的本质联系和关系。从而认识中西医结合的发生发展规律。,二.规律的特性,1. 普遍性 即凡是客观事物和系统都有相互联系的运动、化、 发展规律;相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规律。如自然界(自然系统)有 自然规律(也称自然法则),社会(社

12、会系统)有社会规律,思维 (思维系统)有思维规律;不同层次的物质和系统都有其特有的属 性及运动规律,如宏观规律(整体的、一般的规律)、微观规律 (部分的、特殊的规律);不同的规律有不同的作用范围,同时又 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如上述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它 们的作用范围分别是自然、社会、思维系统,又是相互联系和制约, 又如中医学的辨证规律,与西医学的辨病规律,二者作用范围不同 但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制约的. 所以二者存在着辨证与辨病相 互联系和制约的规律。以上说明规律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系统中.,2. 客观性 事物和系统是客观存在, 规律是客观事物和系统自身固有的,所以规律也是客观存

13、在,它既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也不能创造、改变或消灭规律。规律的这一特性告诉人们, 必须按照事物和系统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并按照客观规律去实践。3. 必然性 是指由事物或系统的内在目的性, 自组织性, 有序性等本质特性决定的联系和发展趋势或发展方向必然 性和偶然性是辩 证统一的一对范畴。在事物和系统的发展过程中, 二者同时发生作用, 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偶然性隐藏着必然性。,事物或系统的必然发展趋势,不但取决于偶然 性(一种“实际状态” )也取决于必然性。如中国同 时存在并发展着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的实际状态, 即属一种 “偶然性”。这一 “偶然性” 的实际状态, 隐 藏着中西医结合的必然

14、性, 则出现了中医药学 与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综合的中西 医结合发 展趋势(必然性)。,4. 可认识性 空间、时间、系统是事物存在的形式 , 运动变化是事物、系统的根本属性。规律是通过空间形 式、时间形式、系统形式及运动变化形式表现和反映出 来。因此,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从事物和系统的存 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发现事物和系统发展 的规律性。因为规律是可认识的,人们才能发现规律, 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办事。科学的任务或各门学科研究 的目的,就是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和揭 示客观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西医结合宏观规律性表现,一. 中华和合文化是孕育中西医结合的土壤中西医

15、结合研 究为什么没有首先发生在其它国家特别是那些科 技发达国家 ? 而首先发生在中国? 从发生学原理讲, 其根源在于中国有中华和合文化的孕育。,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的深邃特质是 什么?我国文化、思想、哲学界的学者们进行了系统研 究和探求。如: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著有和合学概 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1996);著名思想史家、台湾学者钱穆著有从中国历史看中 国国民性及中国文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 再版);,著名哲学家、中国思想史家、北京大学张岱年 教授著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刮析.漫 谈和合等 ;著名思想家、东方学家、北京大学

16、季羡林教授 著有21世纪文化瞻望“天人合一”新解;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著有 世纪之交看中国哲学中的和谐观念;,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组委会主任程思远先生著有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 见人民日报,1997 年6 月28 日)等等都对“中华和合文化”命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共同认为中华文化的本质和显著特点是 “和合文化”(蔡方鹿 .中华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时代意义.光明日报,1998年1月17日第8版),(一) 为什么中华文化是和合文化,中华文化之所以被称为和合文化,集中体现于 中华文化中的和合和合概念与思想。据有关研究,和、合二字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殷周时期和与合 尚未联

17、用;春秋时期出现“和合” 二字的联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 47年), 如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百姓者 也”。意思是说契(商朝 始祖)能把五教(父义、 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 立命。,另如国语郑语又说 “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认为阴阳和 而万物生, 完全相同 的事物则无所生。“以他平他”是指事物与事物, 包 括不同事物保持平衡关系,称为和。因此,和是指矛 盾多样 性或不同事物的统一。只有不同事 物或矛 盾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才有生机、才有发展(和实 生物).,孔子说“君子以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路),即承认事物的差异或不同,但

18、不同的事物可以 和合, 从而通过不同事物的互济互补或相反相成,达到 统一和谐。另如中庸说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认为和是最高准则, 和谐统一是规律 。道即准则、规 律之义。,孟子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之论。把和作为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之重要性。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认为万物都包含阴阳两个矛盾方面, 而阴阳又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构成一个和合的整体。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基础。,墨子认为“离散不能相和合”。意思是天下 不安定不和谐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有离散心。易传有“保合太和,乃利贞”之说。认为只 有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才能顺利发

19、展。,到明清之际,出现了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景岳全书)及“交也者, 合二而一也”(方以智东西均三征)等对事物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的认识。通过以上列举的我国古代先贤 们关于和合文化思想的论述,表明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 和合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因此, 中华文化被称为中华和合文化。,(二)中华和合文化的本质特征,综上所述, 和合的和, 就是和谐、和平、和善、祥和等义。不同事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 谓之和。也可以说多样性的统一谓之和; 合, 就是相合、符合、综合、结合、融合、合作等; 和合二字联用,已不是和与合的简单加合,而成为一个抽象的哲学化的认识论概念, 含有矛盾对立和谐统一之义 . 和

20、合指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前提下, 把不同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互济互补的和合体中(“和而不同”)。在不同事物的和合过程中, 各个事物相互取长补短, 形成矛盾对立统一体, 并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 (和实生物),推动事物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华和合文化既承认客观事物的不同, 如 阴阳、天地、男女、天人、父子、上下等,又认为 不同的事物可互相和合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如阴阳 和合、和于阴阳、五行和合、天人合一等(这些概 念均成为中医学的理论概念)。正因为有相异事物的存 在,才有相互和合事物的产生(“和实生物”) 和合的过程 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因此,和合这一概念,是一个充满辩证思维和辩

21、证 法思想的哲学化的概念。中华文化最伟大之处即在和合, 和合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我国各民族之间及各民族文 化的和谐与融合,正是中华和合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华文化,对外来异国或异质文化,同 样表现出和合 精神, 不仅具有吸纳、消化的能力, 而且采取的态度是礼 之,师之,纳之,化之,和合之;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 之”(刘梦溪 .传统的误读 .人民日报1994年3月9日第 5 版)。反映出中华和合文化的博大精神和开放性。(提示:这正是当今我国提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文化基础),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 凡思想最活跃、政治最昌明、经济最发达. 社会最祥和的时期,都是中华和合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22、,是各种思想竞争、融合、兼容、并立. 和合的时期,如汉代开辟丝绸之路, 打开了西域大门;唐代的长安成为世界文化交汇之地。使汉唐文化(包括中医药学)成为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当今社会,正进入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期, “和平与发展” 成为全人类、全社会进步的主题 .全人类都渴望和追求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国家与国家的和谐发展以及自然的和谐(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乃至科学的统一和谐发展、哲学的统一和谐发展, 医学的统一和谐发展,仍需要发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 推动人类文明社会与科学技术及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三)中西医结合与中华和

23、合文化,通过以上讨论, 不难看出:中西医结合思想与中华和合文化思想一脉相承。中华和合文化思想是中西医结合产生与发展的思想渊源;中西医结合具有深厚的中华和合文化底蕴,是中华和合文化思想的体现;和合是中华文化思想的精髓,也是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或根基。,1. 中国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发祥地,中国的 知识分子无不经受中华和合文化的熏 陶。 因此,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中国知识 分子都铸就了和合思想及综合思维能力这 是中西医结合首创于中国的思想根源。,特别是毛泽东, 作为中国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能最先明确提出 “ 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 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不但符合中华和合文化思

24、想精神及其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 而且是对中华和合文化思 想的具体发挥.,2. 中医药学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奠基 巨著黄帝内经,充分体现了中华和合文化精神, 是一 部融合、统一古代医学与哲学、医学与自然科学、医学 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和合典范。她是中华和合文化 孕育产生的医学知识产品。 同样道理, 近2000年后的现 代,产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也是中华和合文化孕育的 结果,也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和合 文化的和合思想(矛盾对立和谐统一)及辩证综合思维 产生的医学和合知识产品。,中西医结合在中国产生, 充分显示了中华和合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师之、纳之、化之、和合之的博大

25、精神。总之, 中西医结合之所以首创于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有中华和合文化的孕育, 有中西医结合滋生、成长的和合文化土壤。这是中西医结合首创于中国的文化根源。,3. 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是和合思想、和合精神,而且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开放体系。据研究,主要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特别是清代遭到了污染,出现了保守性、凝固性、排它性、封闭性。如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分析说:“1600年到1900年, 中国是抗拒西方科技的。为什么?科学史家列举了许多原因:没有独立的中产阶级;科举制度;文化传统中,只有人文、道德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学说, 缺乏自然哲学和逻辑思维,等等。,但我看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

26、所谓夷夏之辩满清康熙皇帝是个极有心计的君主, 他以东北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对付反抗,巩固统治, 得显示自已是中国 正统的继承者,于是着意比 正统 更 正统,排斥 异端邪说,与异质文化划清界限。,要说这几百年,中国旧思想的代 表者为抗拒西方科技的传入,想尽了各种理由。其中一种是西学中源:你西方科技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了!这种现象直到进入20世纪,才算改观。”(心远,在碰撞中产生能量杨振宁教授答问录. 光明日报1994年5月7日第2版)。这一透彻的分析、警示,深刻启发人们:应清洗掉本来不属中华和合文本质的保守性、排它性、封闭性、凝固性及尊古崇圣、崇拜权威性(当然首先要从每个人的头脑中

27、清洗掉),还中华和合文化的本来面目。尤其对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更应继续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二.中西医结合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必然结果,虽然人类文化的起源或发祥是多元的,形成了历史上的文化多元性和多样性。但是,打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展现的是在多元的民族文化中,却始终贯穿着一元的时代精神。从20世纪中叶发端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到20世纪末即出现了各国各民族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的结合(结合医学)研究与发展,成为世纪之交的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一)东西方文化概述,以发明和使用文字为标志和始点(如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是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阻隔,在世界各地

28、域生活的先民们创造了各自不同的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如中华和合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希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等。其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至今仍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则属以中国为源头的东方文化和希腊为源头的西方文化。,1. 东方文化 发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五、六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文化后来传播到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诸国,形成了所谓东方文化圈。她是人类文化史上惟一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体系。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一种从未中断过的医学体系。,2. 西方文化 发源于地中海周边地区, 其中最早在地 中海南崖形成了古埃及文化;其东崖产

29、生了古巴比伦文 化(后来逐渐消亡);其北崖则产生了古希腊文化. 然而 在中世纪欧洲宗教黑暗统治时期,使西方文化陷于停滞 状态。后来经过15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 又重 新复兴了古希腊文化精神(请注意:是复兴了古希腊文 化精神!不是回复古希腊文化)。自然科学、艺术等得 到空前发展,并传播到整个欧洲。后又由欧洲传播到美 洲、澳洲等,形成了所谓西方文化。这一文化导致了工 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将人类历史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西方医学是根植于古希腊文化土壤,并经过文艺 复兴运动洗礼而发展起来,又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 发展,不断吸收科学技术为营养,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医学。东西方文化都是起源于公元前5

30、00年前后。 在人类文明史上成为两支文化主流。她们都是人 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二)东西方文化交流,文化的本质具有传播性,文化交流产生于人类需求。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功能和特征。1. 古代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在没有发明 交通工具之前,很难进行文化交流。随着交通工具的出 现,人类活动范围、地域的扩展,即出现了不同地域、不 同民族乃至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如前述,中国自秦汉以来 由于内外交通日益发达,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 年)的汉武帝时,即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直到中亚,开辟了 丝绸之路;,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明帝又派班超等人 出使西域 直达波斯一带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

31、交 流;魏、晋、随、唐时期, 中国与韩国、日本、 越南、东南亚诸国、阿拉伯国家等文化医药交流 日益频繁;宋、元、明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则更 加广泛。而且在公元14世纪以前,中国文化、科 技远远比西方发达(如闻名世界的造纸、印刷术, 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以及中医药学等)。呈 现着“中学外传”、“中学西传”的文化传播态势。,2. 近代 西方是从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揭开 近代史直到19世纪末;中国则以1840年鸦片战争 后揭开中国近代史直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这一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带来近代 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 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 交流。然而,这一时期,由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32、的 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 使近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呈现出“西学东渐”、“西风东进”的传播态势。,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形成来说, 学术界认为不是 由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发展产生资产阶级革命而形 成,而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借鉴西方文化,发 挥中国固有的中华和合文化的融合、吸纳力, 变 外来文化中国化, 才进入近代文化发展阶段。所 以,中国近代文化是以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合、 交融为特点。,东西方文化在中国交融发展,表现于各个文化领域,仅举例说明如下:(1)哲学的中西汇通与合流。如胡适(18911962年著名学 者、哲学家,安徽绩溪人),将杜威的实用主义同中国的非儒学派 结合起来;梁漱溟( 188319

33、88年, 著名哲学家,广西桂林人 ) 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将柏格森主义同中国的王学结合起 来; 张君劢(18871969年,著名哲学家,上海人)将柏格森, 倭坚 哲学与中国宋明理学结合起来;金岳霖(18951984年, 中国哲学 家,湖南长沙人)和冯友兰(18951990年,著名哲学家,河南唐县 人)将新实在论与中国程朱理学结合起来,构建“新理学”体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 中国革命实 践及传 统哲学的优秀成果结合起来,等等。 在中国开了中西哲学汇通、结合、统一的先河。著名哲学家牟宗三(19091995年, 山东栖霞人)更 明确地讲道:“哲学是普遍的,所以哲学只有

34、一个, 没有 所谓中国哲学,也没有所谓西方哲学。因为凡是哲学讲 的都是普遍性的真理。如科学一样,无所谓中国的 科学或西方的科学,就只有一个科学。而且科学是无国 界、无颜色的, 这对科学真理来讲是最明显的”(牟宗三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第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2)美术的中西汇通与结合。如早在康熙年间, 意大利人郎 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76年, 天主教修士、画家 兼建筑师), 1715年来中国北京传教,曾任宫廷画家。其作品参 酌中西画法、中西合璧的画风就已产生广泛影响。又如早年留学 法国的中西美术比较研究的先驱者林风眠(1900-199

35、1年,中国 著名画家,广东梅县人), 开创了绘画艺术的中西结合之路;另如 徐悲鸿,等等。,(3)音乐的中西融合。如中国的“新民乐”, 便是东西 方文化和音乐交流的结晶; 声乐的中国民族唱法与西洋 美声唱法的和谐融合, 已成为中国在声乐上的创新,成 就了许多中西合璧的歌唱家,如吴碧霞,等等 .(4)建筑艺术的中西合璧.(5) 医学上的中西汇通派出现, 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 的结果。,3. 现代 从19世纪至今。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发展的时 代。特别是当今世界,不仅现代化交通、通讯使地球上 的东西方近如村落。由于信息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使人 类社会进入信息和网络时代。东西方的文化信息、科技 信息等传播和交

36、流可随时进入千家万户;东西方文化的 优秀成果,正从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展 为共同应用、资源共享;西方文化东方化、东方文化西 方化、世界文化综合化、融合化发展,已成为历史的趋 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崛起;科学一体化、统一化迅猛 发展,促进着世界性文化高速发展。所以,当代已 进入建立统一世界文化的历史时期。,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终于走上了易经 所说“天下途殊而同归。” 这就是规律,是不以 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正是伴随着东西方文化交融 发展而产生。她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发出的一个 和谐音符”, 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三、中西医结合符合现代科学融合发展的规律,中

37、西医结合研究, 产生于20世纪中叶, 恰逢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整体 综合化和全面社会化发展的历史时 期。科学的融合正在兴起。(一)科学发展的 “综合分化新综合” 规律纵观人 类科学发展史,表现出:从古代的综合, 到近代的不断 分化,又从分化到现代的新的高度综合的“综合分化 新综合”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时间过程(历史)性规律.,1.古代综合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中国)或西方 (希腊)都没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区分和界线。 都是 把探 索世界万物 本质(本原)的科学思想包罗在 统一的 “自然哲学” 知识中,形成宏观综合(统一)的知 识。其综合是以宏观整体观为特征。现代科学的综合与 15 世纪前的古代综合

38、有本质不同 前者是在科学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 后者则是在 科学萌芽时期(自然哲学仅是科学的雏形), 尚未出现 科学分化的宏观整体综合。,2. 现代科学的综合,绝不是回归古代的宏观综合, 不是向 “古代直观、笼统、思辩综合的简单回复”。 而是以科学分析所获得的成就为基础,建立在分门 别类的科学理性分析认识基础上的综合。所以称为 “新综合”。否则,科学就呈现不了“螺旋式”上升发 展了。,3.近代科学的分化 科学史进入近代时期, 是以1543年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年, 波兰天文学家)的天体运行论 出版,推翻“地心说”,建立“日心说”为标志,被 称为

39、“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即真正的科学到近 代才诞生。所以,近代科学分化,突出的一点是 把自然科学从哲学(或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 并对自然界各个方面作分门别类的研究。如产生 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天文学等。,这一时期,虽然以科学分化为主,但也不乏综合。在科学分化过程中不断出现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的科学综合。如: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年,英国物理学家),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的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牛顿力学)实现了自然科学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是由德国的迈尔,英国的焦耳格罗夫, 德国的赫尔霍兹,

40、 丹麦的柯尔丁等几乎同时发现, 揭示了机械. 热. 电. 化学等各种运动形式的统一性,是第二次自然科学理论的大综合;法拉弟( Michael Faraday,17911879年, 英国物理学家 )的电磁理论的建立, 揭示了光、电、磁三者之间的本质统一性 , 是物理学第三次理论大综合,等等 (据关西普.汤步华. 科学学,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2425)。,4. 科学发展的 “综合分化新综合” 历史规律, 反映 人类思维和方法论的从古代综合思维和综合方法 (论) 为主近代分析思维和分析方法(论)为主现代综 合与分析相结合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方法 (论)的演变规律。特别是古代“自然

41、哲学”方法论具 有综合思维功能;古代东西方哲学关于世界普遍性联 系和发展的观点、整体观念等,是人类综合思维的伟 大先驱。尤其中医药学最完美地表现了古代人类综合 思维及综合方法论。,需强调:综合与分析是辩证的统一. 在人类科学发展 史上,始终贯穿着综合与分析的辩证运用(既或在现代 科学高度融合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分析思维和分析方法 论)。如系统论或系统科学,也要分析系统的元素(单 元)、结构和功能及其动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等;综 合相互关联的元素(单元),集合成为有序的、有预定 功能的系统。中西医结合研究,尤其需要分析与综合相 结合。,(二) 现代科学融合发展的表现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人

42、类科学技术进入现 代发展时期。自20世纪中叶以来, 科学技术出现 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突出表现于学科的交叉、 综合、融合,交叉学科(包括边缘学科、综合学 科、横断学科等)不断兴起与发展。,1. 边缘学科 同一科学部类(如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 等)内部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产 生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量子生物学、分 子生物学、射电天文学等;或不同科学部类(如自然 科学与社会科学)有关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 融合而产生的学科,如数理经济学、社会生物学、计 量历史学等。,2. 综合学科 运用多门学科的原理、方法,研究一个共 同的客体(对象)而产生的学科.如生命科学(包括现 代

43、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等);环境科学、 生态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等。科学家们指出:应用一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另一门科学的对象,使不同的科学方法(创造新的实验技术)和对象有机结合起来,可扩展科学研究的对象揭示新的客观规律、形成新的理论思想。对于促进新学科的建立和改造原有学科是十分重要的。,3.横断学科 如系统论(系统科学)、信息论( 信息 科学)、控制论(控制科学)、协同论、突变论、耗 散结构论等等. 它们的特点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某 种物 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而是以系统动态相 互作用的元素、集合为研究对象在全部科学体系中具 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 即它们创立的科学原理、方法 可作

44、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应用于各门学科。,横断学科的产生, 揭示了各门学科领域的新关系, 促 进了科学的整体化、一体化发展。系统观或系统思想 在古代的中国和希腊时期就已存在,不过属于哲学思 想或自然哲学范畴。现代科学技术为系统思想提供了 量化方法和计算工具(电子计算机)等,从而使系统 思想从哲学思想范畴发展为一种科学方法论,乃至系 统科学。,4.其他 如科学、技术与生产三者的紧密结合 和一体化发展, 技术成为科学化的技术,生产成为 科学化生产, 从而产生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基 因工程、化学工程、金融工程等新学科. 上述交 叉学科的发展, 反映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和 特 征:,(1)科学的统一发

45、展:各门科学相互交叉、渗 透、融合发展, 反映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性和统一 性, 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正朝着形成统一 的科学体系, 向实现 “科学的统一” 或 “统一的科 学” 目标发展着。,正如德国物理学家、“量子论” 的首创者普朗克 (MaxPlanck, 18581947年)所说:“ 科学是内在的 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 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 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 化学, 通过生物学. 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 (转引自科学学基础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 1983:5) 现代科学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入研究, 愈来愈发 现客观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

46、的不可分割性, 相互交叉性 及对立统一性和系统性。,这一客观规律决定了科学的发展方向.如系统论 的创立者贝塔郎菲(L.Von.BertaLanffy, 1901 1971年)在其一般系统论: 基础发展运用 一书中说:“我们相信, 一般系统论的未来发展将 是走向科学统一的重要一步”. 实践证明,系统论促 进了现代科学的整体化、统一化发展;,(2) 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性:一方面,学科的交 叉融合不断产生新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等 本身就是现代科学的创新性及创新活力表现之一。因为 每一交叉学科的产生都给人们带来新的方法、新的认识 如分子生物学是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和生物学相互 交叉的产物

47、(知识产品)它给人们创造了应用化学(分子 生物化学)、物理学(分子生物物理学)等研究生物大 分子结构与功能的手段和方法,并使生命科学进入以生 物大分子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新阶段;,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J.D.Watson)和英国物理学家克 里克 (F.H.C.Crick) 在分析和综合前人工作基础上提出的DNA (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完美的说明了遗传物质的遗传、生 化和结构等重要特征和规律,给人们带来了对遗传本质的突破性认 识, 如遗传密码的破译. 并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另一方面交 叉学科的蓬勃发展,展示着许多“传统”学科的边界是创新的沃土 新的科学技术生长点,科学理论的重

48、大突破, 技术上的重大发明等,越来越多地产生于学科之间的“空白带”上或交叉点上, 或学科的 相互渗透中。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互相渗透并有机结合,产生 分子生物学就是典型。,中西医结合医学, 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互渗透的结 果. 特别是对病人的诊断 : 一方面, 建立在现代医学理 论(病因学、病理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上 的辨病诊断,对于中医学来说是一个空白;而建立在中医 理论(病因病机等 )基础上的辨证诊断,对现代医学 来说是一个空白,恰恰在这两个“空白带”上,产生了“病 证结合”诊断等等;,(3)科学研究活动的群体化及社会化发展当代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工程技术问题或社会问题等, 都具

49、有高度综合性和复杂的系统性。因此科学研究越来 越复杂. 规模越来越大。 必须运用多学科知识. 多种技 术手段才能解决。一个研究群体必须汇集不同学科的科 学家互相合作. 相得益彰。这是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一 个重要特征。对于中西医结合研究, 同样需要多学科研 究, 需要更多的群体智慧。局部或单一层次上的中西医 结合研究,难以显著地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三) 中西医结合与现代科学融合发展的一致性1.毛泽东1956年关于 “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 知识结合起来, 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理论 思想, 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规律及学科交叉、渗透、融 合发展的规律. 因此在这一理论思想指导下开展起来的 中西医结合研究,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研究。2.中西医结合医学,是顺应现代科学整体化、融合化、 统一化的发展趋势(即普遍性规律)应运而生.而且,她 属于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两个同一部类的相关学科的 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中的综合学科 其产生发展符合现代科学融合化乃至统一化发展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