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老君镇中九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6507682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君镇中九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老君镇中九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老君镇中九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老君镇中九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老君镇中九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导学教案-老君镇初级中学 -尹国清1第三单元单元计划一、单元教学目标:1. 了解序和跋,领会它们的导读作用。2. 体会自己写跋和为别人写有什么不同。3. 理解作者在序和跋中的思想感情。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 理解序各跋的异同。2. 理解序各跋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单元教学方法:讨论交流三、单元教学安排:本单元共 14课时。的序和跋 2 课时 读 2 课时永远新生 2 课时 科学与艺术 1 课时口语交际 1 课时 单元小结 1 课时作文训练 2 课时 单元检测 2 课时机动 1 课时9家的序和跋巴金一、课标(考纲)要求:了解序和跋的作用及其意义二、导学目标:1、

2、知识与能力: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的导读作用。体会自写序、跋和为别人写序、跋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轨迹和对待生活的态度。2、过程与方法: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导学教案-老君镇初级中学 -尹国清2引导学生了解家的故事梗概,让学生讨论交流。3、情感与价值:让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认真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三、导学核心:导学重难点: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的导读作用。导学方法:品读法、讨论法 四、导学过程设计:(一) 、生字识记扉(fi):门扇:如:柴扉。诅(z):1诅咒。本文取此义。2盟誓;发誓。删(shn):去掉(文辞中的某些字句) 。赘(zhu):1多余的;无用的。如:

3、累赘。2男女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的成员。如:招赘。(二) 、词语识记激流:湍急的水流。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诅咒:原指祈祷鬼神降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序跋:序文和跋文。序文: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三) 、预习效果反馈1 家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2 家的序和跋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3 “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

4、要征服生活。 ”从这句话中,你悟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思想?4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 ”这句话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堂跟讲(四) 、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 ,但是我并不 ,并不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 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 中间。2文学常识:(1) 家的作者是 ,现代作家,原名 ,祖籍 ,1904 年生于 。(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 、 、 ;爱情三部曲是 、 。(五)段落层次跋1第 1段:交代了 2第

5、2段:交代了因为自己年轻,而没有 3第 3段:交代了放弃重写家的原因: 而且 。4第 4、5 段:表达对青春的赞美: 。(六)写作特点表达方式:本文没有曲折的故事,大篇幅的叙述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词语运用:朴实的语言,不加雕琢,顺手拈来,流畅自然,饱含真情。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导学教案-老君镇初级中学 -尹国清3中心表达:序反映了自己青年时的思想, 跋表达了自己创作的动机。写作借鉴:“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意思是把自己心里想的、嘴上说的,写下来便是真情的流露。平时我们总是感觉不会写作文,问题就在于不善于捕捉自己思想的火花,不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更不善于用笔写自己的生

6、活、自己的思想。本文表达自己的真情、表述自己的生活,是我们大家应该学习的。(七) 、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重难点句子1 “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生活虽然是黑暗的,但作者始终是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战士。他用什么去和黑暗搏斗呢?他走上了一条当年许多进步青年所走的道路用文学来展示生活,激励人们前进。展开生活的图画,让读者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这就是巴金“搏斗”的内容。2 “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

7、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把生活比作激流,生活就像激流那样勇往直前,充满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滓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的是来征服它。 ”对跋中第一段的诠释在跋的第一段中,作者讲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 。 ”也讲到了作者的创作体验:“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正是由于巴金目睹了生活中那些悲惨的结局,目睹了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才使

8、得巴金的家是那样的感人,那样的富有生活气息。(八) 、当堂练习1巴金的家的“序”和“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巴金把生活比作了什么?他对生活有什么态度?板书设计:序 托:一个悲剧 跋罗:一次征服 “叫出我的我控诉生活 巴:一场搏斗(鲁:一条路) “用我以后的精力来写新的东西”【教学反思】1、本节亮点:2、待改进处:10读唐诘诃德海涅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导学教案-老君镇初级中学 -尹国清4一、课标(考纲)要求:读名著,品内涵。二、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 品味独具风格、韵味十足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带领学生了解唐诘诃德的故事梗概,让学生交流小时读书的感受。3、情感与价

9、值: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尊重学生读书的感受。三、导学核心:导学重、难点:品味独具风格、韵味十足的语言。导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导学过程设计(一)导入 同学们,你刚刚懂事并稍通文字后,读的第一部书或第一个故事是什么还记得吗?德国诗人海涅,颇能识字以后,读的第一部书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就是诗人在不同时期读此文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 1、读以读,读准字音 啜泣 长髯 蹩脚 阴霾 憔悴 飘忽 倾倒 稚嫩 攀附 2、画一画:找出难以理解的词语,设法解决 3、想一想:课文每一段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第一段:描绘自己童年时期第一次读堂吉诃德的

10、情景和感受 第二段:复述书中银月骑士打败了堂吉诃德的情节,书写同情之情 第三段:补充指出银月骑士是个剃头匠(实则是位大学生) 第四段:对初次读堂吉诃德的回味,以及后来对堂吉诃德的态度。 4、说一说,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 分小组学习,每一组派一个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1、在童年的海涅心目中,堂吉诃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2、文章还提到了作者在哪些年龄阶段读此书的感受?那时的认识又有了怎样的变化?3、比较一下,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4、作为中学生的你,怎样看待作者对此书的态度? 5、结合自己不同时期读同一作品的经历,谈谈:是不是年龄的增长,阅历的

11、增多,我们几应该责备自己最初的认识? (要懂得尊重孩子们真实的感情,不要轻视自己初读作品的感受,而要珍惜它,作为美好的回忆) (四)布置作业 1、这篇文章的中文译者是我国著名学者、文学家钱钟书先生,所以文章的语言才是这般的俏丽而有韵味,熟读课文。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导学教案-老君镇初级中学 -尹国清52、摘抄你喜欢的句子,并想想你喜欢的理由。 示例:(1)五月里一个明媚的日子花木就都一片欢欣,颤动起来。 (2) “花鸟林泉” “陪着我哭” “一株衰老不才的橡树微微啜泣仿佛在呵斥人世的险恶。 ” (3) “那是一个阴霾的日子望出去是一片衰盛无常的景象。 ” 小组探究:示例中的后两句与第一句

12、有何区别? (前者明媚,欢欣;后者悲哀、憔悴和诙谐) (五) 、课堂拓展 1、一部书,随着情节的发展,对景物的描写也有所不同。你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写写自己类似的体验吗? 2、现在有一部书要再次出版,想请你写个序言,你能模仿这篇文章写一写吗?板书设计:时 期 感 受童年 感到堂吉诃德是英雄,钦佩他青年 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读唐吉诃德成人 跟堂吉诃德相安无事,嘲笑他【教学反思】1、本节亮点:2、待改进处:11永远新生 吴冠中一、课标(考纲)要求:学习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二、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写法。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导学教案-老君

13、镇初级中学 -尹国清6体会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学习本文语言准确、缜密,又不失活泼、幽默的特点。2、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3、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才是永远新生,让学生交流讨论。 三、导学核心:导学重、难点: 理解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的内涵。 导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导学过程设计(一) 、导入新课(二) 、作者简介吴冠中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最近,他获得“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

14、(三) 、题目解说本文选自文艺研究1999 年第 3 期。这是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做的序。题目“永远新生”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中心词。作者就怎样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只有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四) 、研讨课文1、生字识记 筛(shi):1筛子。2把东西放在罗或筛子里,来回摇动,使细碎的漏下去,粗的留在上头。3比喻经挑选后淘汰。4使酒热。5斟(酒) 。 卞(bi n):1急躁。2姓。 梵(fn):1 关于古代印度的。2关于佛教的。 隅(y ):1 角落。本文取此义。2靠边沿的地方。 昉(fng):1明亮。2起始。 糟(z o):1做酒剩下的渣

15、子。2用酒或糟腌制食物。 3腐烂,腐朽。4指事物或情况坏。2、词语识记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洋洋,众多、丰富。 向隅:即“向隅而泣” ,面向着墙角哭泣。后多形容孤独、绝望、十分悲伤。 孤陋寡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糟粕:原指酒糟、豆渣之类的粗劣食物,现比喻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 猎奇:搜寻奇异的事物。 筛选: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4、结构分析 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 4 个自然段,以“艺术生命力”为线索,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论述世界上众多的艺术珍品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 第二部分(2):论述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反传统使这之永

16、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导学教案-老君镇初级中学 -尹国清7第三部分(3):表达对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出版的肯定和支持。 第四部分(4):论述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进西方艺术精华的人。(五) 、本节小结(六) 、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 、复习旧课(二) 、研讨新课1、为什么说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传统永远新生? 资料搜集揭示:因为不断反掉的是那些传统中已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属于糟粕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不断在反掉,剩下了精华,不就使传统更具有生命力了吗? 推理过程剖析:说到底这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不是全盘

17、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淘尽黄沙始见金,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往往是精华。而引进外国艺术的过程也同反传统过程一样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 结论: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有传统的永远新生,永远年轻。2、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艺术怎样才能做到“永远新生”? 明确:此题旨在要求同学们通读全文后,能够把握中心论点。做到了“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和“引入异种” ,就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三) 、重难点句子诠释 1、 “历史太悠久了,传统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

18、正是由于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的不断发展,永远新生。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明确:这句中“反”的叠加运用,体现了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事实: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 2、 “现代中国人同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将愈来愈缩小,感情的传染愈来愈迅速。同是今日地球人,地球又愈来愈缩小,彼此间的交往日益亲密,相互的了解也逐步深入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明确:地球愈来愈缩小(指交通、通讯的方便) ,彼此间交往日益亲密,了解也逐步深入的情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小,感情的交流也越来越迅速。这是世界的潮流。 3、怎样理解第二段第 4、第 5 两

19、句话? 明确:第 4 句指出“中国的艺术传统无限丰富”是一个大的概念,意思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风格只能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某些否定“规传统,而不能说代表了中国的艺术传统。第 5 句反的叠加使用,体现了哲学”否定之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现实。4、 “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 ”这段文字讲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举例说明。明确:这段形象的文字讲了这样一个观点:那些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并学习、引入外国艺术精华的人有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者。 例:著名的画家徐悲鸿、本文作者吴冠中都是扎根于中国绘画传统、又精于西洋艺术语文

20、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导学教案-老君镇初级中学 -尹国清8的大艺术家,他们的绘画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反传统的、引入新异种的过程,所以他们都有所创新。(四) 、写作特点(1)文章高度浓缩,环环相扣,登高俯视,立意高远。 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中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以此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序文仅七八百字,但环环相扣,极具说服力,乃一派大家风范。 (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文中多处用到比喻论证,使说理更为形象透彻,如“空手回” “一脚踢死” “绊脚石” ,形象地描画出了对本文艺

21、术的一概否定者,论证了引物引入异种并不容易。再如结尾句以“保管传统的孝子” “盲目崇外的浪子” “回头浪子”三种人的对比,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怎样的人。 (3)用典型事例证明观点,行文干净利落。 文章在叙述事例时,典型而又干净利落,这是因为议论文的记叙是为了证明论点,所以叙事力求干净利落,尽量用点睛之笔直取要害,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4)写作借鉴:议论文一般语言严谨,但本文在严谨中还透着睿智和幽默,这是同学们写作议论文需借鉴的地方。如:“梵高穷疯,但自信他的画最终会售到五百法郎,如他得知今天的画价,当在阴间再次发疯。 ”再如:“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感情易传染。基于感

22、情的审美观也易传染,杨贵妃的肥胖进入了周昉的画图。审美观的展拓缘于人际交流,刘姥姥日子久了也可能喜欢林黛玉。 ”议论文语言的幽默与生动,会给文章增色很多。望同学们在写作时注意学习与借鉴。(五) 、小结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间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这一观点。本文语言准确、缜密,又不失活泼、幽默。字句间透出一种睿智。望同学们在写作时注意学习与借鉴。(六)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板书设计永远新生吴冠中时间艺术珍品的试金石扎根传统,引入精华永远新生【教学反思】1、本节亮点:2、待改进处: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语

23、文导学教案-老君镇初级中学 -尹国清912科学与艺术李政道一、课标(考纲)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观。二、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2)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3)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2、情感与价值: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3、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导学核心: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导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四、导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 (二)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 1926 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

24、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 (1994) 等。2004 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 、苏 轼的水 调 歌 头 ,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 1887 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 1900 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

25、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导学教案-老君镇初级中学 -尹国清10(2)四边互动 互动 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 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

26、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 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 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四)

27、达标反馈 (1) 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五)延伸拓展 1 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 (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教学反思】1、本节亮点: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导学教案-老君镇初级中学 -尹国清112、待改进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