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

类型《童趣》学案.doc

  • 上传人:hskm5268
  • 文档编号:6506126
  • 上传时间:2019-04-14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童趣》学案.doc
    资源描述:

    1、1童趣学案第一课时温馨寄语:童年是什么?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总之,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美好的。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 ,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学习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学案,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再仿照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2、对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意思进行圈点勾画。3、课堂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思

    2、考,大胆发言,各抒己见。一、预习导学1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3)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二要自己用心领悟;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二、自主学习:了解一点作者和其作品的知识:1、 童趣作者 ,字 , 代文学家,代

    3、表作品: 2、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粗知文章大意。 (1)项为( )之强 (2)鹤唳( )云端 (3)怡( )然称快 (4)凹者为( )壑( ) (5)土砾( )凸者 (6)二虫尽为( )所吞 3、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4、结合书下注释,积累一些实词。2童趣第二课时:温馨寄语:一种平常的景物或事物,通 过想象和联想,会 变 成美丽而奇特的东西。复习提问: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余( )忆童稚时,能张( )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 )细察其( )纹理,故( )时( )有物外之 趣 ( )。夏蚊成雷,私( )拟作群 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

    4、然鹤也;昂首观( )之( ),项( )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 帐中,徐( )喷以( )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 )青云白鹤观( ),果 如( )鹤唳( )云端,为之怡然( )称快。余( )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 齐;定神细( )视,以 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 )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 )之,兴( )正浓,忽( )有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而来, 盖( )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 为( )所吞。余( )年幼,方( )出神,不 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 )数十,驱( )之别院。 合作探究:1、文章主要叙述了哪几

    5、件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2、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1) (2) 五、拓展延伸:1、结合童趣 ,说说作者沈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生活的态度如何? 31、 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 记住文后列出的本课出现的成语,并在书上解释出它们的意思。童趣检测 第三课时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 ) 私拟作群鹤舞空(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怡然称快(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 鞭数十,驱之别院( )徐喷以烟( ) 果如鹤唳云端 ( )方出神 ( ) 驱之别院 ( )2、解释下列句中 “之” 字的含义。(1)物外之趣 ( ) (2)昂首观之( )(3)为之怡然称快(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4第 1 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4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 物外之趣 ”,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9、学了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童趣》学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650612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