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学生性与恋爱团体心理辅导.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6502692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性与恋爱团体心理辅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大学生性与恋爱团体心理辅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大学生性与恋爱团体心理辅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大学生性与恋爱团体心理辅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大学生性与恋爱团体心理辅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学生性与恋爱团体心理辅导青年大学生性生理已发育成熟,性意识增强,他们渴望友谊,向往异性交往,渴望爱情,因此当代大学生中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他们在性心理发展与谈恋爱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烦恼与困惑,需要高质量的心理指导。大学生性与恋爱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性科学知识,做好爱的心理准备,学会爱的艺术,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要组织好这类团体辅导,必须了解性与恋爱的心理学理论与知识,掌握组织这类辅导必须注意的问题以及常用的心理测试与结构性练习。一 性心理与恋爱心理概述组织大学生与恋爱团体心理辅导,首先应对性与恋爱心理有个总体的、科学的了解,了解性的概念和特征及爱情的心理实质,

2、了解性与恋爱的有关心理学理论,清楚人类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恋爱心理的发展阶段。1、性的概念与特征性是一个含义极多、涉及学科极广的概念,它在不同学科中都有自己各具专业特点的解释。从性心理卫生学的角度来看,性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性从广义上说,性指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上的特征之和。前苏联性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卡刚(1986)曾指出:“从广义上说,性 这是决定个体是男孩还是女孩,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般躯体、心理和社会的特征。 ”(前苏联 约瑟夫等儿童性心理卫生学列宁格勒医学出版社,1986 年版第 11 页)性在生物学上的特征可从男女两性差异形成的生物学过程来探讨。男女两性差

3、异形成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即:受孕时性染色体的决定作用胚胎发育过程中性腺的主导作用内外生殖系统和大脑发育过程中性激素的分化作用性征的表现作用。首先是性染色体的决定作用。人体细胞核中有 23 对染色体,其中 22 对为常染色体。1 对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携有决定两性性别差异的遗传基因。正常男性生殖细胞精子中的性染色体是一条 X 染色体和一条 Y 染色体,正常女性生殖细胞卵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两条一样的 X 染色体。在受精时,如果精子的 X 染色体和卵子的 X 染色体相结合形成 XX型受精卵,日后就发育成女性;如果精子的 Y 染色体和卵子的 X 染色体相结合形成 X 丫型受精卵,则日后就发育为男

4、性。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性环境中,精子的Y 染色体和卵子的 X 染色体易于结合,而在酸性环境中,精子的 X 染色体和卵子的 X 染色体易于结合。从女性正常的月经周期来看,在排卵前半期,阴道 PH 值偏高(即呈碱性环境),后半期,阴道 PH 值偏低 (即呈酸性环境)。有时出于预防某些显性遗传性疾病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性别是必要的。此外,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结果还表明X 染色体较大,携带的遗传物质较多;反之,Y 染色体较小,携带的遗传物质较少。如控制免疫球蛋白(lgM)的基因,因位于 X 染色体的短臂上,故就免疫球蛋白而言,女性多于男性。这就是女性比男性更具生物学优势,女性先天免疫性

5、强,遗传性疾病及导致死亡的一些疾病的发病率较低,性偏离也较男性为少的原因。总之,男女两性的差别在妊娠期就已形成其中性染色体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性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发生改变,将会导致发育的异常和性身分的识别困难。其次是性腺的主导作用。人类胎儿发育初期,两性在解剖和生理结构上是相同的。如果有 Y 染色体存在,则在第八周后,胚胎的原始性腺组织迅速发育为睾丸,这是男性的主性器官;如果无 Y 染色体存在,则在第十二周后,胚胎的原始性腺才出现卵巢的分化,这是女性的主性器官。性腺一旦形成,它就开始分泌性激素,其余的两性分化过程就由性激素主动控制了。男性的性腺睾丸分泌出睾丸酮。在睾丸酮的作用下,胚胎的某些结构

6、就发育为附睾、输精管、阴茎、前列腺等男性副性器官。女性性腺卵巢主要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研究资料表明,性器官分化的方向取决于胎儿在发育过程中有无一定数量的睾丸酮,如果没有适量睾丸酮,则胎儿性器官就自然地朝女性方向分化发展,逐步形成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女性副性器官。再次是性激素的分化作用。狭义的性激素是指雄激素、雌激素及孕激素,广义的性激素还包括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所有与性活动有关的激素,如黄体生成素等。性激素除可决定生殖器官分化方向外,还具有调节性发育、促进脑分化、影响性行为等作用。性激素对性发育的调节作用表现在,雄激素可刺激阴茎、精囊、前列腺等副性器官发育井使其维持在成熟状态,刺激青春朗

7、男性副性征出现并使其维持在正常状态;雌激素可刺激女性副性器官发育和副性征出现促进乳腺导管增生,促进宫颈粘液分泌等;孕激素为孕卵着床和维持妊娠所必需,它还可刺激乳腺腺泡发育。性激素对脑分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胎儿体内的性激素水平对胎儿的和性有关脑中枢的正常发育有重要影响。 性激素对性行为的影响作用表现在,雄激素对男性性欲起正性增强作用,由于疾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睾丸酮减少,会逐渐降低性的要求、性兴奋及勃起能力。雄激素对女性性欲也有重要作用。有人曾报告在排卵期前后,女性表现出较高程度的性反应和强烈的性欲。这证明睾丸酮对女性来说也是一种高效催欲剂。雌激素对性行为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还有不少学者认为,性激

8、素与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仍不很清楚,这主要是因为性行为更多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存有个体差异之故。最后是性征的表现作用。表现男女性别差异的特征称性征。性征可分为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男女两性在染色体细胞、性腺和副性器官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特征称第一性征。在习惯上,人们把性腺和副性器官称为第一性征。男性性腺睾丸又称男性主性器官,具有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激素双重功能。副性器官有附睾、输禁管、前列腺、精囊、阴茎等,它们对精子的贮存、精液的产生、排出等各起着不同作用。女性性腺卵巢为女性主性器官,具有产生卵子和分泌性激素功能。副性器官包括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它们在卵子的运输、受精、胚胎发育等过程中各起着不

9、同作用。男女两性在青春期开始出现一系列与性有关的特征,称为第二性征,又称副性征。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身体形态特征。男性主要表现为喉节突出,声音低沉浑厚,肌肉发达粗壮。胡须、阴毛、腋毛生长,外生殖器发育等。女性主要表现为嗓音尖细,皮肤细腻,胸部和臀部及肩部皮下脂肪增多、骨盆宽大、乳房发育,出现腋毛、阴毛等。当然,由于遗传、种族、营养、环境、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的时间及表现的个体差异可有较大不同。性在心理学上的特征表现为性别同一性与性度。性在心理学上的特征首先反映在性别同一性,或者称为“性身分认同” 、 “性别自认”上。一般说来,人们的性别同一性与其生物学上的性是一致的,

10、人们总是悦纳自己的性别生物学特点。但有一些人也不尽一致,最典型的不一致是易性癖,具有这种“性别同一性障碍”的人,在遗传学、性腺和其他性征上是完全正常的男性或女性,但却强烈地认为自己是异性(即男人认为自己是女人井按女人方式生活,女人认为自己是男人井按男人方式生活) ,直到一定要作性别改换手术(男性切去阴茎、阴囊并作人工阴道,女性作人造阴茎才行,否则宁愿自杀。性在心理学上的特征还反映在性度上。性度是指抛开男女生理上的天赋差别,而依据其体质、心理(性格、能力、意志等 )、行为表现等来区别 “男性”和“女性”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性度是一种颇谱变化,即每个个体都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

11、。具有男性特征多的人其男性度就高,当然同时表现为其女性度低,反之亦然。一般说来,生物学上的男性其男性度高些,女性度则低些,反之亦然。但是由于性别同一性程度和性度的不同,个体的性爱心埋和性行为才有千差万别的变化。性在社会学上的特征表现为性角色与性成见和性歧视。性在社会学上的特征首先表现为性角色。性角色是两性在社会结构中的让自身钉以及与该身分相适宜的行为规范,性角色表明男女两性在社会学上的差别。社会在男女两性的生物差异的基础上,塑造着两性的心理行为摸式,因此,性角色也是社会在男女两性社会活动中制定的种种约束的总和。这种约柬不仅取决于个体在生物学和心理学上的差异,更多地受风俗、习惯、道德、宗教等的限

12、制,常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体的性角色化是其社会化的一个部分,因为个体从具有生物差异的男女婴儿到承担社会责任的、由社会认可的男性角色或女性角色,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化过程,以习得或内化与男女性角色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价值准则、生活方式等。性角色一方面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体验,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性别的归类,另一方面,性角色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某种限制。由于这种限制,人们才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性活动方式和性欲,才产生了不同民族和群体的性意识、性态度、性行为。性在社会学上的特征还表现性成见和性歧视上。性成见又称性别刻板印象,它是指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两性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

13、的看法、期望和要求。性成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性特质成见,主要指人们认定男女在生物属性和心理特质上的某些差异。如通常认为男孩高大、强壮、结实,女孩纤弱、苗条、小巧;男性刚强、自主、自信、果断,女性温柔、依赖、细心、敏感等。另一类是性角色成见,主要指男女在从事角色活动方面的差异,如通常认为男性多工作成就取向,善于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女性多感情社会取向,善于维持社会成员关系等。人们常常用性特质成见如女性是温柔、细心的,来解释性角色成见,如认为女性适宜于作护土;又用性角色成见来解释性角,如护土几乎都是女人担当,等。自母系社会崩溃以后,性成见多带有明显的扬男抑女的色彩。性成见一旦发展成男优女劣、男尊

14、女卑、重男轻女、男女同工不同酬等贬低、排斥和压迫女性现象后,便属于性歧视了。自母系社会崩溃后,性歧视通常多是对女性的歧视。狭义的性从狭义上说,性即指人的性行为。原始的有性生殖生物最初的性行为,即两性在繁殖期里表观出的特殊活动的行为。进化到人类之后,性行为已不仅与生殖相联系。而是扩大到性感满足的更广泛领域之中,这与人类生理和心理的高度进化有关。一股说来,人企图实现性欲、获得性快感的行为都是性行为。性行为对于人类是一种自然的本能行为。一般说来,性行为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性行为的对象来分,在性行为中指向异性,是一种普遍的性行为异性恋;指向同性,则是同性恋;指向自己,则是自恋。从性行为的方式来分,

15、性交是性行为,手淫也是性行为。身体密切接触,如恋人间拥抱、接吻、爱抚等是性行为,非触觉的接触,如露阴、窥淫等也是性行为。通过语言的交往,如淡情说爱淫秽语癖等是性行为,非语言的交往,如脉脉含情地注视也是性行为。从性行为的性质来看,可分为:(1)目的性性行为。这是指性交。性交是性行为的直接目的和最高体现,它能使个体获得性快感和性欲满足,在性行为中居核心地位,故又称核心性性行为。(2)过程性性行为。这是指不以性交为目的,使性欲得到一定程度补足和获得某种性快感的性行为,如抚摸、拥抱、接吻等。故又称温存性性行为。 (3)边缘性性行为。这主要是指为了交流爱的情感而进行的行为,边缘性性行为有时很隐晦、含蓄,

16、仅仅当事的两个人感觉到,他人则茫然无知,如眉目传情即一例。但双方从此种眉目传情中可获得足以引起脸热心跳的性欲满足和快感。有些学者把边缘性性行为又称为模糊性性行为。(4)类似性性行为。这是指类似性交以获得性快感、实现性满足的行为。最常见的是手淫,某些性偏离如摩擦淫亦属此类。另外一些行为虽不直接类似性交,但内容中含有性交成分,如性梦、性幻想等,亦可归于此类性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常伴有手淫或意淫。就性行为的结构而言一些研究者(刘燕明,1990) 指出,人类性行为原则上可分为性行为者、性行为对象和性行为方式手段三个方面,一是性行为者。是性行为的主体,即追求性快感的男人或女人。这些个体的性激素水平、生理状

17、态或节律、社会文化背景、性经历、外部条件和刺激等都会影响个体的性动机水平。二是性行为对象。一股而言,人的性行为对象是成熟的异性,且两性关系是建立在爱恋、健康和适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的。但由于多种原因,可能成为人类性行为对象的事物很多,情况也十分复杂。如以人体某一部位作为性对象等。即使以人作为性对象,种类也颇繁多,除成熟异性个体外,同性个体、他人、自身等均可以作为性对象。个体对某一性对象的依恋可以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也可能是长朗的、固执性的。三是性行为方式、手段。人类性行为的方式手段主要有以下五种:(1) 触觉性性行为方式,除夫妻性交方式是最常见的性接触方式外,还有其他一些较常见的性接触方式。

18、(2)视觉性性行为方式。一般情况下,视觉并不能直接导致性高潮出现,只起诱发性兴奋作用。但有些人在视觉性刺激下亦能获得性满足,如窥淫癖者即如此, (3)听觉性性行为方式。听觉通常并不直接引发性快感,但在某些情况下,有的人则以之作为主要性行为的方式或手段,如淫秽语癖患者即如此。(4)嗅觉性性行为方式。对人类来说,某种香味或体臭可激发一些人的性欲,但完全靠嗅觉达到性高潮的情况极为罕见。(5)自动恋性行为方式。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性紧张度高而引发的性满足行为,性梦、梦遗、性幻觉等均属此类。此类性行为又称“自动”性性行为,多见于未婚青年及某些性偏离患者。性行为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使性器官

19、发挥功能、获得快感,男性以射精,女性以阴道规律性连续收缩为标志。由于这一阶段人的性欲能量得以宜泄,故称解欲。另一阶段是性行为者与性行为对象发生生理、心理上的接触,是性能量的积累过程,是解欲的准备阶段,它常导致性行为对象或性行为方式、手段的变化,故称积欲。2、性科学的发展及有关性心理的理论性心理指与人类“性”有关的心理,它包括围绕性欲望、性冲动、性行为、性满足而产生的认知、情感、需要和经验等心理活动。有关性心理的研究都是伴随着性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因此了解有关性心理的理论,有必要简要了解性科学的发展。 西方性科学的历史发展19 世纪以前,西方被中世纪禁欲主义笼罩着,对“性”的研究成为一个敏感

20、的被阻挠的领域。随着 19 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高尔顿人种优化概念的问世,大大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揭示了“性”的生物学基础。欧洲、北美的医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闯入“性”这个敏感领域,开始了对性科学的艰难探索。西方性科学从开创到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参见樊民胜、刘达临性心理学1995 年出版,SS 号:11110369 第 42-49 页)最初开拓性科学领域的是德国出生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克拉夫特一埃宾(Krafft-Ebing, 1840-1902) 。1886 年他出版了性心理病 ,第一次把性的疾患独立出来详细讨论,第一次创立了“性心理”这个名词。德国心理学

21、家摩尔(Moll, 1862-1939)对性心理的研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1891 年,他出版了研究同性恋的专著。1897 年,出版了论性欲的专著。1909 年又发表了第一本关于儿童性心理的专著。1912 年,编写了第一本性学手册。德国医学家赫希菲尔德(Hirschfeld, 1868-1935)1914 年出版了同性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出版了性病理学3 卷,1919 年建立性学研究所,1928 年出版性学5 卷,内容涉及整个性学领域。德国医学家布洛赫(Bloch, 1872-1922)把民族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引入性障碍的研究。1906 年首先使用“性学”一词,1907 年出版我们时代的性生

22、活 ,1912 年开始主编性学手册大全 ,他是现代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德国精神病学、医学家为主,揭开了近代性科学研究的序幕,这可视为性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开拓阶段。第二阶段可以认为是从性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人类性行为的阶段。英国的心理学家霭理士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研究对整个西方文化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影响,也大大推进了性科学的发展。霭理士(Ellis, 1858-1939)在性压制最严重的维多利亚时代就开始了性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从 1896 年到 1928 年,他先后出版了 7 卷本的巨著性心理学研究 ,被公认为这一领域中最权威的经典著作,成为性心理学的创始者。他系统收集性研究的个案

23、资料,得出了不少惊世骇俗的结论。他指出几乎每个人都手淫;他对同性恋和其他性畸变表示容忍和理解;他主张,性活动和性的态度是个人私事,应当由私人自己裁决,与公众并不发生关系。他的有些观点一直沿用至今。弗洛伊德 1905 年出版了他的著作性学三论 ,从此奠定了他在性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弗洛伊德学说在西方盛行,他的以泛性理论为特征的精神分析主义,在性心理学界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在 20 世纪初推动和促进了人们对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一直到现在,在性心理学领域仍有影响痕迹。20 世纪 40 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几乎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学说,这为性科学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从此生理学、

24、生物学与社会学相互交叉,并运用实验的方法对性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可视为性科学发展被推进到了第三个阶段。 (参见马保华二十世纪的性科学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 年第 4 期)美国早期的性科学研究方向主要是性器官的解剖和性行为调查的描述。1933 年,迪金森博士在美国出版了人类性解剖学 ,描绘了男女生殖器的正常与异常的图像,轰动了当时性学领域而成为权威著作,对性器官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形态学依据。著名性学家金赛是美国印地安纳大学教授,他和他的助手们详尽地调查了不同人种、不同年龄和不同区域的近两万人的性生活状况,写成了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两大专著。把人类的性行为纳入实验室进行自然科学方面

25、的研究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教授。他认为,心理学应归属于自然科学,人类的性心理及性行为应该得到实验室的科学证据。但他的性反应实验被扼杀在摇篮里。60 年代初,美国妇产科学家玛斯特斯博士和约翰逊博士认为,要使性方面的疾病真正得到治疗,必须使性科学建立在真正的科学实验研究基础上,玛斯特斯与约翰逊携手进入了人体实验这一禁区。他们在世俗偏见势力的压力下,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先进的实验手段,记录了男、女数百人次的性交过程中的反应状态,终于获得了成功,成为现代性医学的真正奠基人和当代性科学的权威。1966 年,他们出版了第一部专著人类性反应 。1970 年他们出版了又一部专著人类性机能障碍 ,从此揭开了

26、性功能疾病治疗的帷幕。到 20 世纪末,西方性科学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反映现代性科学发展的另一个标志是世界性学大会的召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届世界性学大会 1968 年 6 月在布拉格举行,有 19 个国家 300 多位科学家参加。1987 年 6 月14 日在海德堡举行第八届世界性学大会。通过这些大会,交流世界各国性科学的研究情况和信息,进一步推动世界性科学的发展。 我国性科学的历史发展我国古代的性科学萌发于远古商周,筑基于春秋周秦,鼎盛于两汉隋唐,已有数千年历史。 (参见徐天民中国性科学的历史发展载中国性科学2003 年第 1 期)其理论基础是作为本体论的周易阴阳论和“食色性也”

27、 (孟子告子)的坦荡人性论。我国性科学的一些理论和知识散在历代道家和中医学的典籍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房中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性科学著作,是从上世纪 70 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得到的。其中涉及房中术的有十问 、 合阴阳和天下至道论等书。以后历代的道家和医家对房中术的研究都不断有新的发展和贡献。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明代张介实的类经和景岳全书等。可以说我国古代性科学研究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我国的近代性科学启蒙是引入西方性心理学和性教育学观念而发展的。早在 20 世纪20 年代,一批接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就在国内宣传新的性观念,提倡性教育。他们一方

28、面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迫害(如鲁迅、胡适等人) 。另一方面搞调查,出书刊,身体力行提倡新型的性教育;1909 年鲁迅先生首次在浙江初级师范,向青年学生讲述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学;1925 年,周建人发表了性教育的几条原理 ;1926 年,北京大学教授张竞生正式出版了他所征集的性史第一集;1939-1946 年潘光旦教授翻译并出版了英国霭理士的性心理学 。他们的这些活动,都为当时的中国性科学与性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好的启蒙作用。然而我国近现代性科学的这些启蒙工作因受到社会上旧观念旧势力的阻挠,又因国家处于长期战乱的时代,社会无暇顾及对这些新思想、新文化的消化与吸收,因而在实践上不可能取得什么效

29、果。1949 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困扰中国社会的战乱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这就为性科学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基础条件。新中国的领导人都很重视性科学与性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周恩来总理,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问题,他曾多次指示,并亲自嘱咐中国的医学家吴阶平、叶恭绍等教授,要用移风易俗的精神把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抓起来,但终因“左倾”思潮的干扰,这些指示并未完全得到彻底落实。80 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性科学才真正迎来自己的春天。1983年吴阶平院士集中了当时国内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编译出版了性医学 ,从此,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性科学研究和性健康教育才进入蓬

30、勃兴起的新历史时期。全国涌现了一大批从事性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并初步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刘达临教授的中国古代性文化 、潘绥铭教授的中国人的性行为调查 、史成礼教授的敦煌性文化研究 、李银河研究员对性社会学的研究等。国外有影响的性科学成果,也纷纷被引进和介绍,霭理士、弗洛伊德、金赛、马斯特斯和约翰逊等著名学者和他们的学术观点,也为愈来愈多的中国人所知晓。1994 年 12 月,在多年筹备和酝酿的基础上,国家卫生部和民政部正式批准,中国性学会成立了,各省市性学会也纷纷相继成立,对中国性科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更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转变,性健康教育,特别是学校的青春

31、期教育开始走上正轨,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广泛欢迎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有关性心理的理论从上述性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性心理的理论已浩如烟海,为了有效指导大学生性与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我们仅介绍有关性意识及成熟标准的理论和人类性心理的形成发展阶段的理论。关于性意识与性意识成熟的一般标准。性的自我意识是明确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本能意识,它是男性之性和女性之性的基础部分,是在儿童 34 岁时形成的。但是这种意识到了成年就变得淡薄了。性的自我意识不同于我们头脑中的生物学上的男、女概念。而且性的自我意识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还存在着性别差异。在个体差异中,这种意识会因人而异,有人健全、有人缺乏。在

32、性的自我意识缺乏的人中对性别的作用很敏感,在其交往中极力想用行为来证明自己是男或者是女,存在着性的自我意识障碍,严重者会导致同性恋症、异装癖症或变性症者。在性别差异中,这种意识是基于男女的身体形态和身心各种功能差异所表现出的能力、态度、行为上的心理特征差异。性意识的发展大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性相关问题的疑问、关心和态度;二是对自己身体成熟变化的关心和疑问;三是对男女性别差异和作用的关心和态度;四是对异性以及异性关系的关心、需要、意见和态度。伴随着生理发育成熟,男女青年的性意识也在发展成熟,其成熟的一般标准是:能够正确理解两性关系,即领悟到两性的意义;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性需要,即乐于与异性接触

33、谈情说爱,建立正常的爱情观;形成正常的性意志,即能自觉地控制性冲动,理智感较强;进入正常的婚姻状态。关于人类性心理的形成发展阶段。人类性心理在儿童期就开始萌生,在青春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到成年期完善,老年期衰退。这里重点了解儿童期和青春期的性心理形成发展理论。儿童期的年龄界限一般为从出生到 1112 岁。其中从出生到 1 岁为乳儿阶段,13岁为婴儿阶段,36 岁为幼儿阶段,所有这些阶段又可统称为学龄前阶段。6、7岁11、12 岁称为童年阶段,或称为学龄初期阶段。关于儿童的性心理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正像吴阶平教授在其编译的性医学第三章中所写的那样:在当代科学研究中,没有哪一个领域比儿童期性

34、问题更受到严重的忽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一般人总有一种误解,即认为儿童最为天真纯洁,根本就无“性”可言。而实际上,从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 “性”始终伴随着人生。专家指出,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其个性就要在所处的环境和教育中接受熏陶,完成性别的自认和性角色的认同,形成初步的性意识。儿童早期形成的性意识,是成人成熟的性意识的基础,也是成人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更是许多成人发生性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原因。一般说来儿童性意识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性别自认阶段,这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因为 3 岁以前的婴儿阶段儿童才开始产生以躯体认识为基础的原始的自我意识“生理自我” ,还没有进入性别自

35、认。性别自认是一个人把自己看成是男人还是女人。36 岁儿童才开始进入性别自认的性心理发展阶段。高级阶段则开始产生异性意识和性欲意识。6 岁以后到 11、12 岁童年阶段,儿童开始产生异性意识和性欲意识。一是因为儿童进入学校生活,扩大了交往范围,交往与游戏不仅使儿童意识到男女不同,也相对分化为男女两个集团。二是因为生理发展到童年末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也促进了儿童异性意识和性欲意识的产生。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一直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关注,有不少理论,如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H.Hurlock)认为,青春期性意识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参见陈家麟性心理咨询指南1996 年 1 月出版 SS 号:10712

36、562):性的反感期。当自己身上发生思春期(即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变化时,由于明确了人类的性生理,因此产生了对性的不安、害羞和反感。认为恋爱是不纯洁的表现,对异性采取的态度与其说是冷谈,倒不如说是粗暴。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向往的对象是同性时,称为迷恋(Crush) ;向往的对象为异性时,则称为英雄崇拜(Hero Worshipping) 。对年长异性的英雄崇拜,从性意识觉醒的角度讲,又称“牛犊恋” (Calf Love) 。崇拜异性长者对于思春期的不安定心情具有相当程度的补偿作用。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此时一般只把年龄相当的异性作为向往的对象,在各种集体活动中,男女青少年都努力设法引起异性对自己

37、的注意。浪漫的恋爱期。浪漫恋爱的特征,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显著减少了。喜欢寻求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在一起活动,不喜欢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经常陷入关于结婚的遐想之中。心理学家琼斯(H.E.Jones)认为可将青春期性意识发展分为 7 个时期。我国心理学家洪嘉禾、傅安球等则将它分为疏远期、爱慕期和恋爱期。陈家麟教授还具体分析了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和原因。我们认为,性意识的发生发展,大体经历了“疏远” 、 “接近” 、 “向往”与“恋爱”四个时期。性疏远期。儿童在早期并不能真正感觉到男女之间的差异,到了中学时期开始关注异性,不过这种关注并不是以肯定的态度出现,而是表现为男女生之间的互

38、相排斥。因为进入青春期后,第二性征的出现使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及强烈的性冲动感到不安、害羞和罪恶感,认为两性在感情上的接近是不纯洁的表现,因此对异性强烈的关心和亲近的愿望以一种疏远和冷淡的方式表现出来。性接近期。随着性意识的发展,青春萌动期的男女生逐渐从彼此疏远发展为彼此接近。这一时期一般是从 15 岁到 16 岁。他(她)们常常以欣赏的心情和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异性的言谈和行为。男女青年开始注意异性对自己的态度,往往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博得异性的好感。性向往期。人们一般从 16 岁到 18 岁进入性向往期。这一时期开始表现为对长者的崇拜和向往。由于性发育给青年人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因此青少年特别

39、容易对某个长者(长者可以是老师、高年级学生、明星、名人、父母等)产生崇拜,从中体验相应的性别角色,这种崇拜对安抚青少年内心的焦虑和负罪感有相当程度的补偿作用。青少年崇拜的对象,既有同性,也有异性,尤其是对异性的感情,往往倾向于理想化和偶像化。青少年不是把性冲动当作一种具有欲望的爱情表现,而是将异性长者当作自己的精神恋人而偶像化。而随着性生理发育高峰期的出现,同龄异性之间接近的愿望随即产生并逐渐明朗化,同时以情感吸引和实际接触需求的形式强烈地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的男女青年,往往以各种主动的方式对异性表示好感,希望得到对方的积极反应。由于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富有吸引异性魅力的青年,往往会产生自我陶

40、醉;而缺乏吸引异性条件的青年,则往往会产生自卑感。对于异性的向往和倾慕,可分为有特定的对象与没有特定对象的两种情况。前者如对电影、电视中的男女爱情的镜头很感兴趣;而后者则表现为只倾慕某一异性。这个阶段的大多数男女青年,性机能日趋成熟,但正确的道德观和恋爱观一般尚未形成。如果他们之间的正当交往受到压制,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越轨行为和不正当的交往关系。恋爱期。一般在 18 岁以后。大学生的性意识随着交往的增多逐渐发展成明确的恋爱,对异性的欲望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此时对其他异性关心明显地减少了,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异性单独在一起活动。此时,性意识的发展在恋爱中与广泛的人格整合联系起来,性

41、意识突破了其生理局限,进一步追求双方整体人格的融合,并在承认对方独立性的基础上与他(她)在精神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这时,健全的性意识就建立了。3、爱情观及爱情的心理实质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们把最美的赞喻赋予她。莫里哀称“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 ,巴尔扎克说“爱情是人生最难的学校” 。至于何为爱情,人类理论研究至今,主要有以下三种爱情观。一是超理性主义的爱情观。以柏拉图式的爱为典型代表。主张把性欲完全排斥在爱情之外。认为性欲是低级的兽性,爱情是一种丝毫不带兽性的高尚精神活动。这种主张非肉体的完全的精神的结合,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禁欲主义的产物。二是自然主义即泛性论的爱情观。以斯宾诺莎、休漠和庸俗纵

42、欲主义者的“杯水主义”为代表。他们完全以性本能来定义男女之间的爱情,认为“性欲付诸实践叫爱情” ,满足性欲和恋爱的要求就象喝杯水那样容易。 “性解放”论正是这种爱情观的典型。18 世纪 19 世纪这种爱情观在西方曾一度盛行,20 世纪下半叶,随着性解放造成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艾滋病的蔓延,引起西方理论界的重视,西方开始了对性解放的批判。三是性爱与情爱相结合的爱情观。以沃尔斯特、沙赫特等为代表,马克思、恩格斯也赞同这种爱情观。他们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之间真挚诚实、相互爱悦的,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深沉、最稳定、最专一的高尚感情。爱情是情爱与性爱的统一,是灵与肉的有机的高度和谐的结

43、合。因此,既没有理由将她庸俗化,也不必要把她神圣化。爱情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即爱情是性爱和情爱的结合。爱情的心理结构如图:倾慕怜惜性欲性爱 爱情理想情操个性情爱性爱是以性欲为基础的对异性的倾慕、亲近的感情体验,这是构成爱情必不可少的成分。性爱有如下特点:一是排他性。爱情是两性间的情欲为基础的纯洁而高尚的感情,它一方面具有独自占有所爱对象的欲望,就这一点来说,人类的性爱是“自私”的,即是排他的。另一方面,它将全部身心倾注于所爱的人,甚至愿为爱情奉献一切,爱情又是“无私”地献身于对方的。这两方面融合统一时,爱情才使人心醉,令人神往。排他性分为“外排他”和“内排他” 。 “外排他”指反对自己的恋人与其

44、他异性发生感情关系;“内排他”则是一种自律,不让其他异性爱上自己而干扰甜蜜的热恋。排他性对维持爱情的稳定有帮助。爱情专一、不分心旁人是恋人间的基本要求。但发展到极端的排他倾向就成了一种病态。有的人出于嫉妒不允许情人与其他异性正常交往,这会给恋爱双方带来高度心理紧张。二是冲动性。这更是性爱的根本特点。恋爱的产生来自生理冲动的基本需要,因此恋人们时时会感觉到对爱情的激动兴奋和要与对方更进一步密切关系的需求。恋爱的冲动性使爱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热恋中的男女常为一些小事而高度兴奋,也具有比平时更高的创造热情。但冲动的不可遏止也会造成性欲需要的增强,如不加以克制就会引起性行为。三是直觉性。由于性爱注重

45、身体外表吸引力、气质相投等感觉因素,因此直觉性也是爱情的重要特点。青年恋爱注重第一次见面的感觉和印象,所谓一见钟情就是感受到对方的外在美而产生感情。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恋爱也是一种人际交往,当然不能例外。不过,恋爱牵涉到以后的婚姻和长时间相处,直觉未必准确,而过于依赖直觉往往后患无穷。情爱是由异性间的依恋感及理想、情操、价值观、个性追求等复杂因素混合升华而成的。情爱是爱情的本质表现。没有性爱不能产生爱情,但只有性爱缺乏情爱的爱情是不健康的。情爱有如下特点:一是思想吸引。价值观趋同,感情一致,这是真正爱情的思想基础。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双方才有着共同的志向

46、、信念和理想、共同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容易产生爱情吸引。二是心理相容。这是指恋爱双方经历相当充分的“磨合” ,全面了解了彼此多方面的差异,并能接受和容忍这些差异。这是情爱发展的心理背景。恋爱双方心理相容度愈高,情爱发展就愈充分,就愈能体验到爱情的欢乐。反之,心理不相容,则会感到惆怅、痛苦和失望,情爱就会保持不了。心理相容是男女恋爱成功的心理背景,理想、价值观、人生态度是否一致又是心理相容的最重要因素。当你恋爱时,一定要对对方的思想感情、心理特征进行相当充分的了解。当然,心理相容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经历过感情火花的燃烧和理性的审定后的婚姻才能美满,那种“一见钟情”的婚姻因缺少心理相容

47、过程,往往是不可靠的,是冒险的。应该强调的是性爱与情爱同等重要。恋爱的一个根本目的是释放性能量、发展性意识。没有了性就无所谓恋。性欲是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的本能冲动,而情爱必须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以情爱压抑性爱是病态的表现,完全只谈性不谈情又不叫爱。只有二者并重,才符合爱情的心理结构要求。综上所述,爱情的本质是由爱情的生理、心理、社会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爱情的生理因素是人的性欲,这是一种延续种属的求偶本能。人类的求偶本能有着深厚的生物学根源。世界上的物种要得以延绵不绝,必须繁殖后代。人类作为进化阶梯上最高的一支,也自然地保存着生殖本能,这主要表现为天赋的性欲,即个体对异性的渴求与吸引,它

48、构成了男女相互倾慕、相互爱恋的基础和原始动力。爱情的心理因素是思想吸引、心理相容。人类的爱情生活与动物求偶不同的一个根本点就是人类情感的存在。在人类爱情中,情爱制约着性爱。人类的爱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人们首先必须按一定的标准选取对象,而后通过恋爱作进一步考察,最后才缔结婚姻。这种选择和考察主要是就对象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等人格特质而言的。如果说性爱是爱情的基础方面,那么情爱则是爱情的本质规定;性爱促使人们追求异性,情爱则决定人们有选择地爱某个异性。情爱以性爱为基础,反过来又制约着性爱。爱情的社会因素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人类的爱是社会交往活动中萌发的。没有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没有社会生活

49、,就既不会生产爱情,也不可能有全面而深入的爱的交往。其次,人类的爱情生活受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制约。在恋爱阶段,恋人的行为要受道德规范制约,若有违反就要受到舆论的谴责。道德的作用还表现在,相爱的双方都意识到自己对对方的责任。爱情一旦成熟,双方还须共同承担起对新生命诞生的责任和义务。婚姻不但受道德限制,还受到法律保护。再次,爱情生活所采取的形式是社会的,人们是通过合法合理的形式来满足其性欲的,恋爱、婚姻、家庭就是爱情的社会形式。因此,爱情的定义可表述为:爱情是建立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综合需要基础之上的、使人能获得强烈的生理和心理享受的稳定而持久的情感。这也就是爱情的心理实质。 (邵伏先,1987)4、恋爱心理的发展阶段大学生恋爱心理一般要经历理想对象建构、初恋、热恋、心理相撞调适到感情平静等四个阶段。理想对象建构阶段。即爱的意识萌生阶段。大学生恋爱意识的准备阶段是自中学时代开始的。起初是恋爱意识的朦胧期,约始自初中三年级。高中为恋爱意识的探索期,高中生有了恋爱的意向和关于爱的思考,然而,背负高考前的重压,无暇顾及恋爱问题。进入大学之后,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