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耳的奥秘本文将介绍耳朵最重要、最复杂、最奥秘的内耳。 内耳位于颞骨,因结构精巧、走向复杂,也称迷路(耳迷路) 。内耳按部位分为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前庭和半规管负责人体平衡功能,而耳蜗负责听觉。内耳按层次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如下图),骨迷路为颞骨岩部骨骼的“隧道” ;在该隧道内,同步包套着一个两端封闭的膜性管,称为膜迷路。内耳的奥秘之一:无论是骨迷路或是膜迷路均含或包有特殊的组织液-淋巴液。上图中蓝色部分为内淋巴液,绿色部分为外淋巴液与脑脊液相通的部分。骨迷路内充满的液体称外淋巴液,它与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相通,故外淋巴液的成分与脑脊液相同。膜迷路内充满的液体称内淋巴液,由耳蜗蜗管血管纹生
2、成。内、外淋巴液不相通。内、外淋巴液对声音的传导、声波动能至生物电的转换,以及躯体的平衡均起到重要的作用。美尼尔氏综合症又称迷路积水,是由于内耳的膜迷路发生积水,以致出现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头内胀痛症状的疾病。内耳奥秘之二:柯的氏器是听觉感受装置,是内耳的关键部位,它位于基底膜上,由内、外毛细胞(听觉感受细胞),支持细胞,网状膜与盖膜等构成。毛细胞的大部分、网状膜和盖膜均浸浴在其周围的内淋巴液中。声音振动通过鼓膜与听骨链传到外淋巴,基底膜接受外淋巴的振动,BEKESY 发现,基底膜的振动是以行波的方式进行的,靠近卵圆窗处的基底膜首先振动,然后振动以行波方式沿基底膜向耳蜗顶方向传播。声音频率
3、不同,基底膜上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高频声波引起的最大振幅部位临近卵圆窗(即蜗底),低频声波最大振幅部位近蜗顶,中频的则依次位于基底膜的中间部分。柯的氏器是如何工作的呢?基底膜的运动怎样转换成毛细胞的电方应?基底膜行波的振动转变为盖膜与网状板之间的剪切运动,从而在两膜之间产生剪切力,在该力的作用下使外毛细胞与盖膜接触的较长的纤毛发生偏转;内毛细胞的纤毛(听毛)较短,呈游离状,由内淋巴液的运动使其偏转,纤毛的偏转是使毛细胞顶部的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即机械电转换通道(简称换能通道)启动,它开启了毛细胞的电活动。外毛细胞位于基底膜的中部;内毛细胞靠近蜗轴。人类外毛细胞约12000个,每个外毛细胞有静纤毛约120-140条,排列成“W”形;内毛细胞约3000个,有静纤毛50-60条,排列成“V”形。但是,单个内毛细胞上有很多神经纤维汇聚,而很多个外毛细胞与同一根神经纤维发生联系。大量的神经纤维与内毛细胞形成突触连接意味着内毛细胞在传递听觉信息中占主要地位。内耳奥秘之三:声波在中耳转换为机械能量,在内耳进一步转换为电能,即神经电信号。内耳生物电可分为耳蜗内电位、微音电位、总和电位及听神经动作电位四种。由于其比较复杂,我们在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