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西美学思想史2.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498422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美学思想史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西美学思想史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西美学思想史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西美学思想史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西美学思想史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编 中西美学发展史教学目标了解中西美学思想发展概况,掌握中西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观点。教学重难点本质论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 (重难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难点)课时:(2*2)内容安排:第一讲 西方美学发展史第二讲 中国美学发展史一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重点)二 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简况(难点)具体讲稿:第一讲 西方美学发展史我们知道,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西方,西方美学比中国美学有更为复杂丰富的思想内容,也有更为明确清晰的发展线索,因此,梳理美学的历史,首先就得简要回顾西方美学思想的历史。西方美学史的基本特色,在于它始终被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者组成部分来看待,并与

2、哲学史一起经历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一 西方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本质论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一)本质论美学(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1、古希腊形成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本质(essence)是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的一种主体设定,认为事物总存在着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这就是本质。它有两个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A、 毕达哥拉斯:美是一定数量关系的和谐(黄金分割率)。故事:毕达哥拉斯在路过一个铁匠铺时,被铁锤击砧的声音的和谐所吸引,经过

3、仔细观察揣摩,他发现了声音的不同源于铁锤重量的不同,即音的长短与铁锤的重量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他把这一思考放到琴弦做实验,又发现:琴弦越长,声音就越悠扬;震动的速度越快,声音就越高亢。于是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基本原理就是一种数量关系。亦即音程学原理的雏形。具体内容:他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考的,他们把数提升到本体论层面,认为事物最终由数构成,数的原则就是万物的原则,数给出一种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状态。在美学思想上,毕达哥拉斯学派坚信,音乐是数的生动展开,是数造成的最为典范的和谐形式。音乐的和谐与生活的和谐内在相关。从音乐推广开去,生活中所有事物在本质上都以数为模型。B、 苏格拉底:有用就美C、

4、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美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他针对当时把美等同于漂亮的母马、竖琴、陶罐一类具体事物的流俗观点,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两个概念,认为前者仅仅回答了“什么东西是美的” ,后者才涉及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普遍性质和共同原因,主张美学思考应当超越美的具体事物去寻求美本身。这个美本身,柏拉图称为理念。真正的美是理念。理念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文艺对话集 )D、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体现整一

5、。 (形式)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另外一位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反柏拉图将理念与现实、本体与现象、形式与材料分离开来的世界构成论,转而到“一个世界”探讨“存在” ,把“存在”理解为推动事物构成、发展的“实体”和“始因” 。与此相应,他从具体的客观事物出发展开美学思考,认为美不能脱离现实的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作为客观属性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也就是说,美的本体与美的现象统一于一个客观世界。通过对大量美的事物的分析,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匀称与明确” ,指出:“一个美的事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当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

6、安排”就是从这种体积和安排中体现出来的整一性。E、普洛丁:神(好比太阳)是一切美的本质古罗马晚期的普洛丁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说和亚里士多德的整一观,进一步推演出神性的太一,并把这种神性的太一设定为世界的最高本原,认为世界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太一流溢出心智,心智流溢出灵魂,灵魂与物相结合而形成现象界的过程。 在美学上,普洛丁主张神或太一是美的根源, “物体美是由分享一种来自神明的理式而得到的” ,神明的理式对物体加以组织安排,使之化为一种凝聚的整一体,物体才得到美。美有等级之分,按照从高到低的次序分别呈现为神的美、心灵的美、事物的美。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贺拉斯、朗加拉斯。2、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

7、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二)认识论美学它是欧洲 17 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 19 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 “认识论转向”是指 17 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的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围绕这一主旨,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法国启蒙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先后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形成了辉煌灿烂的

8、思想成果。1 经验主义美学:美是对象在人的心里产生的快感。这是 1718 世纪英国的美学学派,认为审美来自人的感性经验,由此对审美感官、审美感情和审美趣味等作了探讨。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培根、休谟(1711-1776) 、博克(1729-1797)和法国的夏夫兹博里。休谟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是审美趣味的标准问题。休谟在哲学上提出,人的感觉并不能体现事物的任何内在属性,而只能标志出心灵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合拍状态或联系。与此相一致,他在美学上反对把美看成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美并不是事物自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不同人的心灵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要想寻求实在的美或实在的丑,就像要确定

9、实在的甜和实在的苦一样,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探讨” 。在此基础上,休谟认定,审美趣味的统一标准只可能在于人人都有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博克强调美的感性特点,认为审美是一种感性活动,但他把审美的感性根据建立在人类的基本情欲上。他提出,人类有自体保存和群居两种基本情欲。自体保存是每种生物或物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群居是繁衍生存的本能。人类的自体保存本能是产生崇高感的根源,群居本能则是产生美感的根源。2 理性主义美学这是 1718 世纪在欧洲大陆德、法等国盛行的美学流派,认为审美来自人凭借理性而对于直接的感性经验的整理过程,主张为审美和艺术制定必要的理性秩序和规范。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笛卡

10、尔、布瓦洛、德国的莱布尼茨、鲍姆加登等。理性主义强调人的理性能力,并且把这种理性能力看作人的本性和真理认识的源泉。在美学上,理性主义虽然并不否认审美活动与感觉经验的联系,但它更看重感觉经验对理性、法则的尊崇和服从,总是试图将审美现象与最高真理、纯粹知识联系起来。同时,理性主义擅长于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学思考突破了经验描述的局限而更具理论性和普遍性。笛卡儿以怀疑为起点,悬搁和排除感性,提出“我思故我在” ,认为“我”感觉到的东西并不实在,只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体才实在,因此“我思”是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根据。从“我思故我在”入手,笛卡儿建立了审美主体,找到了审美活动的理性原则。鲍

11、姆加登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创立了美学,并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科学。但是,为了克服感性认识的不可靠性,鲍姆加登将莱布尼茨的“混乱的认识”与沃尔夫的“完善”概念融合起来,说明审美活动尽管属于混乱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却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和谐秩序,具有意象的完善性。3 法国启蒙主义以狄德罗为代表, “美在关系” 狄德罗认为,美表征着一切物体所共有的品质,这个品质就是关系,美就在关系中,以关系为转移。关系有三种,相应地,美的形态也有三种。第一种是同一事物内部的关系,它产生出“真实的美” ,即事物内部构成的秩序、对称、和谐的美。第二种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它所形成的是事物彼此映照的美。第三种是事物与

12、人的关系,它揭示着一种与主体情感活动息息相关的美。狄德罗强调指出:“一个物体之所以美是由于人们觉察到它身上的各种关系,我指的不是由我们的想象力移植到物体上的智力的或虚构的关系,而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关系,这些关系是我们的悟性借助我们的感官而觉察到的。 ”(狄德罗美学论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第 31 页。 )4 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不仅是认识论阶段的美学顶峰,而且也是古希腊以来西方美学的一个高峰。在这一顶峰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美学家,如康德(1724-1804) 、席勒(1759-1805) 、黑格尔(1770-1831)等。这是活跃于1819 世纪德国的美学流派。康

13、德以为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他有三个批判:一是纯粹理性批判 ,指向认识论,以考察人类的知的功能;二是实践理性批判 ,指向伦理学,研究意(意志)的功能;三是判断力批判 ,指向美学,研究情的功能。判断力批判的宗旨,就是以判断力来联系人类能力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审美世界联结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以美学作为沟通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桥梁。在康德看来,审美是一种不涉及任何概念内容的主观合目的性,或者形式的合目的性。那就是说,我们欣赏一个审美对象,并没有任何实际上的内容上的目的,而只是在形式上激动着我们,让我们念念不忘。所以,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黑格尔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著名论断。根据这

14、一观点来看艺术,艺术就不是用某种事例来解释概念而是去映现理念的光辉,艺术的美不是来自于所表现的事物本身的美,而是来自于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并由此出发,对各种艺术形式作了非常丰富的考察与思考。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是艺术,美学应是“艺术哲学” 。5 俄国现实主义美学以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为代表,其观点是“美是生活” 。 他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观运用到他的美学理论中,提出“美是生活”来批判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唯心观。在批判黑格尔美论的基础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自己的美的本质观,他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

15、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P6)美是客观生活本身,而不是理念借以表现自身的一种手段;美的社会内涵是觉得应该如此;美的自然属性,能让人想起生活。将美学研究从精神层面拉回到现实生活。(三)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 19 世纪末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西方当代美学所说的语言与传统美学所说的语言有根本的不同。它不是狭义的语言,而是广义的语言;它不只被理解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和手段,而更被理解为本体论层面上的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感性活动方式,以及人和世界存在意义的生成、显现、保留、持存方式。在当

16、代西方美学的视野里,语言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符号,能传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意绪,显现人和世界的存在意义;另一方面又是本体,是人的“存在的家园” ,是人生在世的生存实践。正是从这种意义着眼,西方美学史家们又常把“语言学阶段”称为“生存论阶段” 。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它的核心问题既不在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的美是什么,也不在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主体有怎样的审美能力,而在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归而言之,语言论美学的主要特征:1、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取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2、放弃对美的本质以及其他本质问题的追问,注重用语言学模式分析审美现象;3、放弃美

17、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A 人本主义美学人本主义美学将语言置于美学思考的中心地位,但它主要关注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语言,给予语言以本体论的崇高地位,把语言置于与存在同等的高度,并通过语言的考察来揭示审美活动中的主体的生成、构成作用,揭示审美活动的自由超越的非理性本质。1、 表现主义美学 2、心理学美学 3、现象学美学 4、存在主义美学 5、符号学美学 6、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7、解释学美学 8、接受美学B、科学主义美学1、自然主义美学 2、形式主义美学 3、语义学美学4、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5、分析美学 6、结构主义美学7、实用主义美学(四)文化论美学是指西方 20 世纪

18、80 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它把文化视为人类的符号表意行为,强调运用跨学科手段去综合的、多方面的分析文化现象,消解文化的精英色彩而揭示其日常性,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角度对审美问题作新的研究。它有三个理论来源:索绪尔现代语言学、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现代性”和“全球化”话语。文化论美学的特点: 1、在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上,文化论主张艺术是一种文化形态,而不是独立的语言作品或审美对象; 2、在艺术创造问题上,认为艺术的成功取决于多重文化的力量的交互作用; 3、在艺术作品问

19、题上,坚持语言是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复杂作用的产物; 4、在艺术读者问题上,强调欣赏是处于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公众阅读行为; 5、在美学的问题框架上,艺术的文化性成为关注的焦点。第二讲 中国美学发展史一、古代中国美学的概况(一)中国美学的发端先秦时期1 孔子以前的美论国语楚语上:“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对曰:臣闻国君服宠 (注: 谓以贤受宠服,以是为美) 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 注: 喧扰嘈杂 )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 ”这是中国古代美学典型的思维方式之一,即美与善合一,

20、美与道德、伦理紧密相连。2、孔子的“里仁为美”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把完美道德境界视为“美”的理论基础。在论语颜渊篇中较为集中的阐释了“仁”内涵:“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的“仁”含括了作为个体人的行为准则。可以说,孔子的“仁”所要求的是道德的“善” ,这也是“里仁为美”的哲学内涵。艺术功能的认识;“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附:孟子以为“充实之谓美” 。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展示美与善的联系,认

21、为从善到美呈现为逐步递升的状态。 (尽心下 )荀子“无伪 (注:为) 则性不能自美。 ”重视外在的礼仪对人的规范和节制。3、老、庄的美学道家的美学超越功利性,自由精神的追求道家跟儒家充分肯定善与美的统一不同,它的美学思想奠基于“道” 。道家看到,现实人生与道相背离,充满了美与善、美与真的矛盾。世俗之人为追求感官声色、名利权势而伤身害生,失去了自然纯真的本性,而普遍陷入“倒悬”一般的生存境遇。因此,道家主张,通过心斋、坐忘,超越人世间的是非、利害、得失、荣辱、祸福甚至生死,从人世的苦难中解脱出来,回到道的自然无为,以虚静、素朴、恬淡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进入一种“以天合天”的自由逍遥的审美境界。把

22、握了美的本质特征。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 (无为尊崇艺术规律,创造无不为的作品。 )庄子:“天地之美” 。 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4、法、墨功利美学儒、道之外,墨家和法家都以狭隘功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墨家主张“非乐” ,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 ,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因此应当加以否定。法家更是以功利为尺度来衡量审美和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不仅无助于物质功用,而且还“乱法” 、 “害用” 。墨、法两家的狭隘功利主义观点在中国古

23、典美学思想史上没有也不可能产生重要影响。(二)中国美学的发展和繁荣 汉明清1、汉代美学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董仲舒、司马迁、扬雄、班固、王逸、王充、 毛诗序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崔瑗、蔡邕为代表的书法美学。淮南子自然大美的追求,强调天人合一的关系。在美学上把先秦儒、道两家对内在审美人格精神的追求,转换成为对广大外部世界的审美追求,显示了汉代美学的新转向。董仲舒提倡“天人合一” ,强调天道、地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事的和谐统一。从此,这个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始终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之中。李泽厚中国美学史曰:“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美学总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去找美,不仅不同于西方中世纪的神学

24、的美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西方唯心主义美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美学的缺陷。 ”司马迁继承刘安离骚传对屈原的评价,从文辞和人品两方面肯定屈原。他提出“发愤著书”说,重视屈原的创作心里以及人格力量。西汉后期的扬雄批评屈原“扬才露己”而遭嫉,班固以忠君颂上为本的封建正统思想和全命避害、 “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来否定屈原的人格。至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又极力维护屈原。这样的变化体现出了汉代美学发展的变迁。汉初,国运昌盛,气势恢宏,整个社会体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统治阶层与士人注重人格,故有尊屈仿骚的风气。而至东汉,谶纬之学兴起,人们的心胸变的狭隘,出于功利目的,西汉末年至东汉前期,反离骚之风骤然兴起

25、,故有扬雄、班固之辈出来否定屈原及离骚 。东汉末年,社会急剧动荡,一批开明之士起而拯救朝政纲常,屈原敢于直谏、忧国为民的精神被人们借以为精神支柱,其价值也被重新发掘,故有王逸为屈原翻案之举。王充论衡 ,提倡“真美” 。针对东汉盛行之“谶纬神学”代表的“虚妄”美学而言。具体而言,其主张真善美的统一,反对华伪,提倡实诚,目的是将审美主体与客体从神学桎梏中解放。(2)中国美学的巨大勃兴魏晋南北朝此间产生了一大批很有美学价值的美学著作文论:典论论文 、 文赋 、 文心雕龙 、 诗品乐论:声无哀乐论 、 乐论画论:画论 、 画山水序 、 叙画 、 画品魏晋南北朝是人和艺术自觉的时代。人的审美自觉主要表现

26、在两方面:一方面,审美及艺术与社会伦理有分离而独立的倾向;另一方面,审美与艺术对人生的作用也不仅仅停留在教化、抒发状态,而是又将人生境界提升到对形而上哲思体悟的超越上。可以说,在这个时期,中国美学从理论上已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曹丕的典论论文 ,主张“文以气为主” ,强调作家个性、气质、天赋与文艺创作风格的内在联系。钟嵘的诗品序以“摇荡性情”说诗,强调诗对个体心理感受的表达。陆机的文赋首次高标“诗缘情” ,确立了情感在文艺中的本体地位,同“诗言志”一样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史上具有开山纲领的意义。刘勰的文心雕龙 ,以儒、佛、玄三栖相会的思想资源和宏大的精神面貌,构成中国古代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文

27、论、美学体系。它提出的“神思” ,对审美心胸、审美想象、审美情感作了深刻的描述;它提出的“风骨” 、 “隐秀” ,揭示了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的审美特征;它提出的“物色” ,不仅充分肯定了自然美的独立价值,而且深刻展示和阐述了艺术创造中的心与物的审美关系。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系统论证了音乐的审美特征,认为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自然之和” 。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 ,对绘画中的形神关系作了明确的美学解释。宗炳的画山水序提出“山水以形媚道” , “山水质而有趣灵” , “澄怀味象”以及“畅神” 、 “卧游”诸命题,标志着自然审美领域的独立形成。(3) 发展期隋唐a 各种部门美学如诗文美学、乐舞美学、

28、书画美学、绘画美学等都取得了骄人成就,开辟了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拓展了美学的空间。书画美学方面:孙过庭书谱 、荆浩闭发记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怀灌书断诗歌美学方面:刘知几史通 、孔颖达五经正义 、李白古风 、杜甫戏为六绝句 、白居易与元九书 、韩愈送孟东野序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b 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基本范畴“意境”的诞生 王昌龄诗格 “诗有三境”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皎然“缘境不尽曰情” 、 “诗缘情境发”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唐代美学的最高成就在道家美学与禅宗美学,集中体现为意境理论的创立。“境”字早在先秦的战国策秦策中就出现了,在魏晋文献中也曾多有出现,但作为美学范畴的境,却是唐人的

29、发现。署名王昌龄的诗格明确标举“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并对三境的构成、特点作了相当深入的分析。皎然诗式把佛教思想应用于诗歌理论,提出“取境” , “意静神王,佳句纵横” ,涉及意境创造中的审美心理特征。晚唐时期,署名为司空图的诗品 ,以审美意象为核心,创构了一种完整的意境美学理论。其中,尤其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思与境偕” , “象外之象” , “韵外之致” , “味外之旨”等,都极其精当地刻画了意境的审美构成和审美品格。4、 继续发展宋元美学理论突破与创造,稍逊于前代。两宋诗歌美学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诗话、词话之中。以严羽沧浪诗话 、张炎、李清照的词论为最。金、元诗文美学,以王

30、若虚、元好问、方回、杨维桢为代表。元代戏曲美学,以燕南芝庵唱论 、周德清中原音韵 、钟嗣成录鬼簿为代表。书画美学中比较重要的是郭熙(林泉高致 ) 、苏轼和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等人。宋代美学的特点之一是追求平淡境界。宋人既不向往神灵或宗教的狂热境界,也不渴求治国平天下的事功业绩,而是高度重视日常生活情趣。由此,宋人在审美上,便从前代人的“味”转换为“悟” ;从魏晋名士对高风绝尘境界的追求,唐人对包容广大境界的追求,转向对平淡境界的崇尚,包括对文的平易、诗的淡雅、书的淡泊、画的平远的崇尚。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讨论画品画格,在唐人“神” 、 “妙” 、 “能”三品之外增加“逸”品,并把“逸”品置于其他

31、三品之上,体现出宋人对清水出芙蓉式的平淡境界的追求。欧阳修以平淡为尚,主张诗文“古淡而有真味” ,并将平淡的标准规定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宋代美学的另一个新特点是“以禅喻诗”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宗哲学为理论依据,探讨诗歌的审美特征,认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妙悟是“最上乘”的因素,是诗的“正法眼” 。他还指出,诗有别材、别趣,即“兴趣” 。 “兴趣”是对钟嵘“滋味”说和司空图“味外之旨”说的继承和发挥。由严羽也可以看出,禅宗不像道家那样重视自然无为的“道” ,而重视内在的“心” ;不像道家那样拥有一种与无限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态度和气魄,而是退回内心世界求

32、得解脱,难免有凄清、孤寂、空幻的色彩。(4) 转折明清明清时期中国审美文化还在更大的范围与更深的层次上得到拓展,那就是在传统文人审美思想继续发展的同时,传统中潜在的世俗文化风情喷薄而出,为中国审美思想增添了平凡生活的意趣、现实人生叙写的瑰奇以及追求情感实现的浪漫。戏剧、小说等文艺种类的发达,不仅在形式上为人们提供了对现实世界结构的另一种理解方式及因之而起的另一种审美经验,同时在内涵上也唤起了人们对身体、对情感欲望的认同,促进了对现实世俗生存认同的审美活动。这种新的拓展,又与从陆(九渊)王(守仁)心学蜕变而来、以李贽为代表的张扬个性、情感的学说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明清时期美学思想的新发展。a 诗文

33、美学明中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以谢榛、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以唐顺之、归有光为首的唐宋派,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以钟惺为首的竟陵派等,都有旗帜鲜明的美学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三大著名的诗文美学家在明清散文批评史上起承前启后作用的主要是侯方域、魏禧和汪婉三大家,而影响最大的则是桐城派。还有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 。叶燮原诗对古典美学的总结、清初四大诗论b 书画美学书法雅言 、 艺舟双楫 、 艺概 、 华山画序 、 画旨 、 画鉴 、画品录c 小说美学叶昼、李贽、毛宗岗、脂砚斋、金圣叹、张竹坡d 戏剧美学徐渭南词叙录 、王骥德曲律 、李渔闲情偶寄影响深远

34、,另有吴江派与临川派关于本色与主情的论争。e 词论清初有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后有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二、现代中国美学的生成美学概念的引入:(教材 P3 注)19 世纪 60 年代传教士和中国人编写的英汉词典中,即有 esthetic”的词条。在最初的译介中,这个词有多种译法,如“佳美之理” 、 “审美之理” 、 “艳丽学”等等。1873 年出版的花之安的大德国学校论略中谈到了西方美学课程的设置,1875 年 年又著教化议一书谈到“丹青、音乐” “皆美学,故相属” 。1883 年日本学者中江肇民翻译维氏美学 。1897 年,康有为编辑出版了日本书目志 ,其中“美

35、术类”中第一部著作即为维氏美学 ;1901 年京师大学堂编辑的日本东京大学规则考略中也多次使用了“美学”这样的提法。(一)美学变革的开拓者(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诗界革命饮冰室诗话 、文界革命汗漫录 、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二)树立现代美学的界碑王国维的贡献1、开时代风气之先,大量译介西方现代美学。2、王国维的美学是渴望把中西美学思想溶为一炉的艰难尝试。 红楼梦评论 、 人间词话 、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 宋元戏曲考 、 文学小言3、王国维美学思想极为丰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境界说” 。(三)美学的普及蔡元培美学教育、 美学通论 、 美学趋向 、

36、美学的对象 。(四)中国现代美学构想刘仁航、吕澄、范寿康、陈望道、李石岑(20 年代)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30 年代) (介绍朱光潜和宗白华的美学成就。P7-8)(五)马克思主义美学(40 年代) 鲁迅、瞿秋白、周扬、冯雪峰毛泽东、蔡仪三、当代中国美学的成就(一)当代美学发展三阶段1、20 世纪 50s-70s 末(1)彻底批判以西方美学为基础的美学思想(2)1956 年第一次美学大讨论:美的本质何谓?蔡仪:美是客观的。主张自然本身就有美。美是典型。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美在心不在物。 (例子:星星 P36)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例子:梅花、月亮 P37)“所谓社会性,

37、不仅是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 ”P41,上世纪 80 年代,修正原有观 念,承认审美对象离不开审美主体,承认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是“主观意识、情感、和客观对象的统一” 。进而他提出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 ,即人通过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物质实践,改造了自然,获得了自由。这种自由是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自由的形式就是美。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例子:梅花。 )2、20 世纪 70s 末-80s 末中国美学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美学热” ,展开了第二次美学大讨论。中心议题有:(1)围绕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学术争鸣(2)由介绍、引进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研究而引起“方法论”热(3)由介绍、引进西方现当代美学思潮而引起文艺实践与美学理论的变革(4)不同美学流派相关美学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与扩展3、20 世纪 80s 末以来(1)深入开展中国古典美学研究和西方美学研究(2)全面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