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1免疫学问答题 1、试比较 T 细胞表位和 B 细胞表位的主要差异。答:1)定义: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功能基团,是 TCR/BCR 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2)抗原的结合价: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抗原决定簇的数目。3)不同点:(受体、本质、大小、类型、位置、有无 MHC 的递呈)种类 T 细胞表位 B 细胞表位表位受体 TCR BCR表位性质 线性短肽 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表位大小 5-23 个氨基酸残基 5-15 个氨基酸残基,5-7 个单糖或核苷酸表位类型 为一段线性排列的氨基酸序列,
2、即顺序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的呈三级结构的构象表位,线性表位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MHC 分子递呈需经过 APC 加工 处理,并与 MHC 分子结合后,才能被 T 细胞抗原受体所识别无需 APC 加工 处理,也无需与 MHC 分子结合2、试简要比较 TD-Ag 与 TI-Ag 的主要差异。答:抗原定义: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 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抗原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免疫原。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不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
3、物质称为载体。TD-Ag 与 TI-Ag 的主要特性比较种类 TD 抗原 TI-1 抗原 TI-2 抗原结构 B 和 T 细胞表位,蛋白质,具多种抗原决定基B 细胞决定簇B 细胞 丝裂原多个重复的抗原决定簇,呈线性排列(B 细胞表位)产生的抗体 特异性抗体 低浓度:特异性抗体高浓度:非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体Th 细胞辅助 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免疫应答 体液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抗体类型 多种(IgG 为主) IgM IgMAPC 加工 处理 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识别的细胞 B2 细胞 B1 细胞 B1 细胞MHC 限制性 有 无 无再次应答反应 有 无 无免疫记忆 有 无 无激活 T 细
4、胞能力有 无 无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答:定义: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包括:具有免疫活性的正常抗体;没有抗体活性的异常免疫球蛋白。Ig 的基本结构:1)组成:Ig 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四肽链结构2)可变区:近氨基端(N 端) L 链的 1/2(VL)和 H 链的 1/4 或 1/5(VH)超变区(HVR):在 V 区内氨基酸 组成及序列变化最为剧烈的特定部位。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2骨架区:Ig 超变区之外的部位,其氨基酸序列、 组成相 对保守,称 为骨架区。稳定 CDR结构,以利
5、IgCDR 与抗原决定簇精 细特异地结合。3)恒定区:近羧基端(C 端)L 链的 1/2(CL)和 H 链的 3/4 或 4/5(CH)4)铰链区:位于 CH1 与 CH2 之间,富含脯氨酸,不易形成 螺旋,易伸展弯曲, 对蛋白水解酶敏感Ig 的生物学功能:1)抗体的中和作用: 抗毒素与相应外毒素结合可发挥中和作用。病毒中和抗体能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易感 细胞。2)激活补 体产 生细胞溶解作用:IgM、 IgG1、IgG2、IgG3 与病原体或靶细胞特异性结合激活补体经典途径病原体或靶细胞溶解破坏。聚合的 IgG4、IgA、IgE 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与 Fc 受体结 合:调理作用:IgG
6、 抗体与病原体等抗原性物质特异性结 合通过 Fc 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FcR)结合对靶细胞产生定向非特异性杀伤作用。ADCC:当 IgG 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后,其 Fc 段可与 NK 细胞、巨噬 细胞、单核细胞的 FcR 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的释放,发挥 ADCC 作用,导致靶细胞的溶解。介导、型超敏反应, 产生超敏反应。人 IgG 的 Fc 段与 SPA 结 合用于 IgG 的纯化和临床检测。4)穿过胎盘:IgG 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5)局部免疫作用:分泌型 IgA 可阻止病原体对宿主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在局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4、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答:(1)IgG
7、:血清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分布最广;能穿过胎盘,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大多 为 IgG ;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 补体;IgG 的 Fc 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 Fc 受体结合可发挥调理吞噬作用;与 NK 细胞结合可介导 ADCC 作用;还可与 SPA 结合用于检测某些抗原。(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在种系发育、个体发育及免疫应答中产生最早;结合抗原、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的能力比 IgG 强得多,是高效能的抗体。(3)IgA:血清型为单体,也可为双体;分泌型均为双体,且带有分泌片,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分泌液中,是发挥 局部免疫的重要因素,具有抗
8、菌、抗病毒和抗毒素作用。(4)IgD:为单体,血清中含量很少,主要存在于成熟 B 细胞表面, 为 B 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mIgD 是 B 细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5)IgE:为单体,半衰期最短,血清中含量极微,主要介导 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5、试简要比较补体活化三条途径的主要异同点。比较项目 经典途径 MBL 途径 旁路途径激活物 IgG1-3 和 IgM 与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MBL 与病原体结合 某些细菌、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 IgA 和 IgG4起始顺序 C1q、C1r、C1s,C4,C2,C3,C5C9MBSP-1、 MBSP-2,C4,C2,C3,C5C9C3,
9、C5C9补体成分 C1C9 C2C9 C3,C5C9MAC C5b6789 C5b6789 C5b6789C3 转化酶 C4b2a C4b2a C3bBbC5 转化酶 C4b2a3b C4b2a3b C3bnBb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的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可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可被直接活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3作用时相 效应阶段 被直接活化,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化,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6、试简要描述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答:该途径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存在,故在初次免疫感染晚期起作用。1)激活物质;Ag-Ab 复合物(Ab:IgG1、IgG2、 IgG3、IgM);2)激活顺序:C1q
10、、C1r 、C1s、C4、C2、C3、C5-9;3)激活过程:启动阶段(识别阶段):特点:C1:C1q、 C1r、C1sC1 通过 C1q 结合抗体:IgG1-3(CH2)、 IgM(CH3 区) C1 分子同时和两个补体结合部位结合:IgG:2 个;IgM:1 个 过程: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抗体 Fc 段构象改变,暴露出补体结合位点,C1 与之结合1 分子 C1q 至少有 2 个头部与 2 个 IgG 或 1 个 IgM 不同单体上补体结合位点结合发生构象改变 激活 C1r 的自我催化活性,裂解 C1s 成为 2 个片段 作用于底物 C4 和 C2活化阶段:C3 、C5 转化酶形成。过程:C1s
11、 相继降解 C4,C2形成具有酯酶活性的 C3 转换酶 C4b2aC4a,C2b 进入液相C3 转化酶进一步降解 C3形成 C5 转化酶 C4b2a3bC3a 进入液相膜攻击阶段:形成攻膜复合体(MAC)。定义:攻膜复合体是在补体活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溶细胞效应的复合物-由C5b、C6、C7、C8、C9 组成,即 C5b6789。过程:C5 与 C5 转化酶中的 C3b 结合裂解为 C5a 和 C5bC5a 进入液相C5b 则与靶细胞表面结合,形成攻膜复合体意义:效应 MAC 组成后,跨膜通道形成 水和无机盐可自由进出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7、简述补体系统具有哪些生物学作用。答:(1)参与宿主早
12、期抗感染免疫:1)裂解细 胞、细菌和病毒:补体系统被激活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攻膜复合体 导致靶细胞溶解自身抗体存在下也会因补体激活,发生型超敏反应,导致自身细胞裂解。2)调理作用: 血清调理素与细菌及其他颗粒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素:C3b 、C4b 和 iC3b,它们可结合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在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黏附,并被吞噬及杀伤,这都依赖 C3b、C4b 和 iC3b 的吞噬作用3)引起炎症反应:过敏毒素:C3a、C4a 和 C5a 是补体活化过程可产生多种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活性片段;C5a 还是一种有效的趋化因子。它们作为配体与
13、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介质增强血管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强,利于免疫复合体沉积。4)调节作用: 补体的调理作用增强吞噬细胞对抗原异物的吞噬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巨噬细胞加工和递呈抗原的能力。C3b 与 B 细 胞表面 CR1 结合促进 B 细胞活化,尤其对 B1 细胞更加重要。CR2与 C3d、iC3b 和 C3dg 结合对 B 细胞活化有促进作用。靶细胞与抗体结合后激活 补体产生 C3b,C3b 与效应细胞表面的 CR1 结合可增强效应细胞的 ADCC 作用。(2)维护机体内 环境稳定:1)清除免疫复合物:体内中等分子量的循环免
14、疫复合物可沉积于血管壁通过激活补体而造成周围组织损伤。机制:抑制新的 IC 形成、溶解已沉积的 IC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4通过免疫黏附作用将 IC 与表达 CR1 和 CR3 的血细 胞结合,并通过血流运送至肝而被清除。2)清除凋亡细胞:机体产生的凋亡细胞表面表达多种自身抗原若不能及时并有效清除可能引发自身免疫病。多种补体成分 (如 C1q、C3b 和 iC3b 等) 均可识别和结合凋亡细胞,并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 应受体相互作用而参与对这些细胞的清除。(3)参与适应性免疫:1)参与免疫 应 答的诱导:C3 等可参与网罗、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 APC 处理与递呈。2)参与
15、免疫 细 胞的增殖分化:补体成分可与多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增殖、分化。3)参与免疫 应 答的效应阶段:补体具有细胞毒作用、 调理作用以及清除 IC 的作用等。(4)补体系统与凝血、纤溶、激肽系统的关系:抗原- 抗体复合物既可分别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也可通过激活凝血因子 X而活化凝血、纤溶、激肽系统。C1INH 既可抑制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也可抑制凝血因子 X、激肽释放酶、纤维蛋白溶酶。补体活化产物 C3a 和 C5a 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并加速凝血过程,也可能 激发纤溶过程。补体和凝血、纤溶、激肽系统所产生的活化产物,均具有相似的致炎效应,如增加血管渗;透性、扩张
16、血管、 释放溶酶体酶、趋化吞噬细胞、使平滑肌痉挛等。这些酶系统共同介导炎症、超敏反应、休克、 DIC 等病理 过程。8、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答:1)定义:细胞因子由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组高活性、多功能、低分子量多肽,主要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2)CK 的理化特性和分泌特点: 属低分子量糖蛋白,以单体,双体或三聚体存在有分泌型和跨膜型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发挥效应分泌是短暂的自限过程3)CK 的来源和产生特点: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非常广泛,除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外,上皮 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其它多种细胞也能产生细胞因子。休止期的细胞不产生或仅产生少量的细胞因子,当受抗原、
17、 丝裂原等激活后 则可大量地产生细胞因子,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4)CK 的作用特点:CK 必 须通过与特异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高效性:CKR 与 Ck 高亲 和力结合,故微量 细胞因子即可 产生显效;多效性:一种 CK 可作用于多种靶细胞,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重叠性:多种 CK(具有受体的共用亚单位)可作用同一靶细胞,产生相同效应;网络性:不同 CK 生物活性可相互影响,显示促进或拮抗效应,不同 CK 可互相 诱生,或互相调节受体表达。自分泌:某种细胞分泌的 细胞因子放过来作用于该细胞自身。旁分泌:细胞因子产生后作用于邻近细胞,半衰期较短,局部发挥作用。内分
18、泌:细胞因子作用于远端靶细胞,介导全身性反应。5)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介导和调节固有免疫:CKs 可激活巨噬细胞促进其吞噬和杀菌作用;激活 NK 细胞发挥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调节适应性免疫反应包括免疫 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及发挥效应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 IL-3、IL-7、IL-11、SCF、G-SCF、GM-SCF等介导多能造血干细胞前体的生长分化。促进血管的生成,参与组织的损伤修复。参与炎症反应:IL-1、IL-6、 IL-8、TNF- 等均参与炎症反应。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59、请简要描述干扰素的作用。答:(1)定义:干扰素是一类由病毒感染细胞或活化 T 细
19、胞分泌的,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和调节免疫应答作用的糖蛋白。(2)分型:型干扰素:IFN- (淋巴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FN-(成 纤维细胞产生)型干扰素:IFN-(活化 T 细胞和 NK 细胞产生)(3)作用:型干扰素的作用:1)抗病毒作用:诱导抗病毒蛋白的产生;增强 NK 细胞、巨噬细胞、CTL 细胞杀伤作用2)抑制细胞分裂:型 IFN 下调原癌基因及生长因子的表达,抑制细胞分裂增殖3)抗肿瘤作用:型 IFN 诱导 MHC 分子表达,增 强 NK 细胞、巨噬细胞、CTL 细胞活性。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阻断肿瘤血供4)免疫调节作用:型 IFN 诱导 MHC 分子表达,增 强 NK 细胞、巨
20、噬细胞、CTL 的活性型干扰素的作用 :1) 抗病毒作用:弱2)免疫调节:Th1 细胞的分化, IFN- 活化单核吞噬细胞杀灭吞入的微生物3)抗肿瘤:活化单核吞噬 细胞杀伤肿瘤。IFN- 增加 MHC类分子的表达,促进 T 细胞。对肿瘤抗原的识别,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活化 NK 细 胞,发挥抗肿瘤作用。10、简述与 T 细胞识别、粘附及活化有关的 CD 分子结 构组成和主要作用。 (CD 分子不等于粘附分子)答:(1)CD3:结构:由 五种肽链组成与 T 细 胞受体 组成 TCR-CD3 复合物其胞浆区含有 ITAM功能:酪氨酸磷酸化后 可活化有关激酶转导 TCR-CD3 介导的活化信号。(2
21、)CD4:结构:单链跨膜糖蛋白细胞膜外有四个 IgSF 结构域(其中第一、第二结构域可与 MHC 类分子非多态区结合)CD4 分子是 Th 细胞表面协助 TCR-CD3 识别抗原的辅 助受体(其胞浆区与 p56LcK 激酶相连)功能: CD4 分子与配体 MHC- 类分子结合后,可促进 T 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3)CD8:结构:由 链和 链借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异源二聚体Tc(CTL)细胞表面 协助 TCR-CD3 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其胞浆区与 p56LcK 激酶相连。功能:与配体 MHC-I 类分子重链 3结合后,可促进 T 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4)CD2: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
22、A-2) ,其配体主要是 CD58(LFA-3) 功能:CD2 与其配体结合后可增 强 T 细胞与 APC 或靶 细胞之间的黏附,促进 T 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产生和传导。(5)CD 28:结构:CD 28 分子是由二硫 键连接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其配体是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 CD80 和 CD86 分子功能:CD28 与其配体 CD80CD 86 是一组最重要的协同刺激分子二者相互作用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使 T 细胞活化。(6)CD 152:又称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抗原-4(CTLA-4) 结构:同源二聚体,表达于活化 T 细胞表面,而静止 T 细胞不表达功能:CD 152 与相应配体 CD80CD
23、86 结合后可对活化 T 细胞产生负调节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6作用即对活化细胞产生抑制作用使免疫应答恢复到相对平衡的状态。(7)CD 154:又称 CD40 配体(CD40L),属于 TNF 超家族成 员,主要表达于活化 T 细胞表面。功能:CDl54 以三聚体形式与 B 细胞表面的 C40 结合后 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活化第二信号) 诱导和促 进 B 细胞活化。11、简述与 B 细胞识别、粘附及活化有关的 CD 分子的 结构组成和主要作用。答:(1) CD 79a CD79b :结构:CD 79a 和 CD79b 通过二硫键组成异二聚体,它们与 mIg 以非共价键相连组成
24、 BCR -CD 79aCD79b 复合物,表达于 B 细胞表面, CD 79aCD79b 胞浆区含 ITAM。功能:ITAM 可结合 B 细胞内信号分子中 SH2 结构域介导 BCR 途径的信号转导。(2) CD 19:结构:表达于成熟和未成熟的 B 细胞表面,是 B 细胞的重要标记。CDl9 是 CDl9CD 21CD81 信号复合物中的一个成分功能:其胞浆区较长,可与多种激酶结合,促进 B 细胞活化。(3) CD 21 :又称 补体受体 2(CR2)或 EB 病毒受体。结构:CD21 分子胞膜外区含 补体调控蛋白结构域其胞浆区具有多个蛋白激酶 C(PKC)和蛋白酪氨酸激酶(PTK)磷酸化
25、位点。功能:CD 21 分子表达于成熟 B 细胞表面与其配体 iC3b 和 C3d 结合能增强 B 细胞 对抗原的应答。(4)CD80CD86 :主要表达于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和活化 B 细胞表面。功能:它们可通过其胞膜外区 V 样结构域与相应配体 CD28 或 CD152(CTLA-4)结合产生 T 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对活化 T 细胞产生抑制作用。(5) CD 40:CD 40 分子是 TNF 受体超家族成员。结构:胞膜外区富含半胱氨酸重复序列。CD 40 主要表达于成熟 B 细胞,也表达于其他 APC 表面。功能:B 细胞表面 CD40 与活化 T 细胞表达的 CD 40L 结合可产
26、生协同刺激信号这也是诱导 B 细胞再次免疫应答和生发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12、简述 HLAI、类分子的组织分布、分子 结构及其与抗原 肽相互作用的特点。答:1)分布:HLA类分子:主要表达于所有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 织红细胞表面HLA类分子: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 细胞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 T 细胞表面可溶性 HLA、类分子:也可出现于血清、尿液、唾液及乳汁等体液中2)分子结构:HLA 类分子: HLA类分子是由 链和 2m 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糖蛋白分子。链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组成胞外区有三个结构域(1、2 、3)。近 N 端 1 和 2结构域构成抗原肽结合
27、槽, 3 和 2m 属于 IgSF 结构域。其中 3结构域是 T 细胞表面 CD8 分子识别的部位,3 和 2m结构域连接,有助于 I 类 分子的表达和维持其稳定性。HLA 类分子: 由 链和 链非共价连接组成的糖蛋白分子。链和 链均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 组成链和 链胞外区各有两个结构域(1、2;1、 2)1 和 1 共同构成抗原结合槽, 2 和 2为 IgSF 结构域。2结构域是 T 细胞表面 CD4 分子识别的部位。3)HLAI、类 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特点: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7共性:HLAI 、类分子可通过特定的共同基序选择性的 结合抗原肽。两者的结合具有一定
28、的专 一性,但非严格的一对一关系。一类 HLA 分子识别一群带有特定共同基序的肽段。识别递呈:HLAI 类分子识别 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因抗原结合槽两端封闭,故接纳氨基酸残基数较少,约 810 个。HLA类分子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因抗原结合槽两端开放,故可接纳 1317个氨基酸残基,甚至更多。13、论述 NK 细胞为什么能够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而不能杀伤正常组织细胞。答:NK 细胞表面具有两种与其杀伤作用有关的受体:1)杀伤细胞活化受体 2)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前者能广泛识别结合分布于正常自身 组织细胞、病毒感染和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糖类配体,其胞浆区含有 ITAM 结构,可 转
29、导活化信号使 NK 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后者能识别结合表达于自身正常 组织细胞表面的 MHC I 类分子,其胞浆区含有ITIM 结 构,可转导抑制信号,解除 NK 细胞的杀伤作用。杀伤机制:宿主自身正常 组织细胞表面 MHCI 类分子表达正常(或接受 IFN- 等细胞因子刺激后,表面 MHCI 类分子表达增加)使杀伤抑制受体介导产生的作用占主导地位结果表现为 NK 细胞失活自身组织细胞不被破坏。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 胞表面 MHCI 类分子表达减少或缺失影响 NK 细胞表面抑制受体对相应配体的识别使 NK 细胞表面活化受体(ITAM)的作用占主导地位表现为 NK 细胞活化并释放细胞毒物质使病毒
30、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依赖 NK 细胞表面的 CD16 即低亲和力的 IgGFc 受体(FcR)IgG 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表位特异性结合其 Fc 段与 NK 细胞表面 FcR结合促使 NK 细胞脱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发挥对靶细胞的定向非特异性杀伤作用。还可表达 Fasl,通过它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即 Fas 结合导致细胞凋亡。14、论述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的各阶段分别发挥哪些主要作用。答:(1)识别机制:PAMP:某些病原体或衰老 细胞表面能被固有免疫系 统识别的高度保守和特异的分子结构。PAMP 数量有限,但在病原微生物分布广泛。如,甘露糖,LPS、磷脂等。PRR:固有免
31、疫细胞表面能够识别某些病原体或衰老细胞表面高度保守特异分子结构的受体。如,甘露糖受体、Toll 样受体、清道夫受体等。调理性受体:主要包括 IgGFc 受体(FcR)和补体受体(C3b/C4bR)。单核吞噬细胞通过其表面的补体受体和 FcR 识别,结合被 C3b、C4b、IgG 包被的病原体,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调理作用。(2)抗原递呈:M 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能够吞噬并消灭侵入机体的病原体。M 通过加工和递呈抗原,激发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在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后,它又是重要的效应细胞,协助抗体和抗体和效应 T 细胞消灭抗原。M 主要通过吞噬作用摄 取颗粒性抗原,也 可以通过胞饮和巨胞饮两种
32、方式摄取可溶性抗原。(3)固有免疫应答:吞噬杀伤病原微生物及自身衰老、凋亡细胞形成吞噬体,与细胞内溶酶体融合成吞噬性溶酶体,通过氧依赖和非氧依赖性杀菌系统杀伤消灭病原微生物。1)氧依赖性杀菌系统:ROIs 系统:通 过呼吸爆发 ,激活 细胞膜上的 NADH 氧化酶和 NADPH 氧化酶,使分子氧活化,生成超氧阴离子(O -2)、游离羟基(OH -)、过氧化氢(H 2O2)和单态氧,组成具有杀伤作用的系统。RNIs 系统:是指巨噬细胞活化后产生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 酶,在 NADPH 或四氢蝶呤存在下,催化L-精氨酸和氧分子反应,生成胍氨酸与 NO,形成 杀菌作用系统。 NO 对细菌和肿瘤细胞具有
33、毒性作用。2)非氧依赖性杀菌系统:酸性 pH:吞噬溶酶体形成后,糖酵解加 强,形成 pH 3.5-4.0 的酸性环境,具有杀菌、抑菌作用。溶菌酶:在酸性条件下,溶菌酶能使革兰阳性菌的胞壁肽聚糖破坏而产生杀菌作用。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8(4)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与 T 相互作用。吞噬和消灭病原体:活化的 M 吞噬能力强,各种 杀伤病原体的因子产生增加(溶酶体酶、反应性氧中间产物、过氧化物、NO 等)。消 灭病原体能力增强。作为 APC 放大 Th1 应答:活化的 M 表面 MHC类分子和粘附分子表达上调,抗原 递呈能力增强,并产生 IL-12,促进 Th1 细胞活化。MDTH
34、:M释放的酶、NO 等也能造成组织损伤, 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其中包括接触性皮炎,慢性结核和麻风病中的慢性肉芽肿以及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等。分泌细胞因子:活化的 M 主要分泌 IL-1、IL-6、IL-8、IL-12、TNF-、MCP-1 等细胞因子,并可释放前列腺素 E、白三烯 B4、PAF 等炎性介质参与局部炎性反 应。15、简述 APC 与 Th 细胞的相互作用。答:APC 与 T 细胞的相互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双识别:T 细 胞的 TCR 识别 APC 提呈的抗原肽,同时还要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 MHC 分子。Th 细胞识别抗原肽/MHC- 类分子复合物,Tc 细胞识别抗原肽/MH
35、C- 类分子复合物。 2)双信号:T 细 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APC 表面 Ag-MHC 分子复合物与 T 细胞的 TCR 结合,其抗原刺激信号由 CD3 传递入细胞内;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如 B7-1/B7-2、LFA-3 等与 T 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CD28、CD2 等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的。3)细胞因子:T 细胞充分活化还需细胞因子的作用如 IL-1、IL-2、IFN-g、TNF-b 等,这些细胞因子由激活的 APC 和 T 细胞产生,它们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参与 T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T 细胞在这三种信号的刺激下才能充分活化、
36、增殖和分化,才能发挥免疫效应。16举例说明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答:1)定义:外源性抗原指细胞摄入的各种病原体和疫苗、在吞噬体和内体中生长的病原体、摄入的自身蛋白等由细胞外进入细胞的蛋白质抗原经抗原递呈细胞内加工,由 MHC分子递呈。2)途径:(外源性 Ag 经 MHC类分子递呈)外源性抗原的摄取、加工:抗原加工区室:外源性抗原都是在细胞内特定的亚细胞结构中进行的,该亚细胞器称区室。APC 以胞吞作用摄入 Ag,形成内体内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内体 /溶酶体Ag 被蛋白酶降解成 Ag肽MHC类分子的合成及转运:链与 链折叠形成二聚体 粗面内质网中 MHC 类分子合成与 Ii 链结合成 (Ii)
37、3 复合物MHC类分子荷肽:(1)i 链引导下类分子进入内体(MC) :MHC 与抗原肽结合的过程称为荷肽(2) 降解:在内体中蛋白酶的水解作用下,i 链逐级降解,只剩类分子肽结合槽中保留 CLIP(3)解离与荷肽:HLA-DM 催化,CLIP 与肽结合槽解离,MC 是 MHC类分子荷肽主要场所(4)HLA-DM 编选:HLA-DM 可驱逐与类分子抗原结 合槽低亲和力结合的肽,直至有高亲和力的肽与类分子结合,才与类分子分离,使其抗原结合槽恢复闭合状态。功能:保证类分子递呈高亲和力的外源性抗原肽。递呈给 CD4+T 细胞:Ag 肽- 类分子 经胞吐作用表达于 APC 表面供 CD4+T 细胞识别
38、17、举例说明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答:1)定义:内源性抗原指细胞产生的自身固有蛋白质、胞内寄生病毒或其它病原体产生的蛋白质、细胞恶性转化后产生的突变蛋白,即肿瘤抗原等由细胞内产生的蛋白质抗原。2)途径:(内源性 Ag 加工后由 MHC类分子递呈)内源性 Ag 肽的产生:(1)内源性抗原肽泛素化:蛋白质与泛素结合后解叠,然后与泛素解离,呈直线状进入蛋白酶体(2)经蛋白酶体降解为短肽:LMP 改变蛋白酶体底物特异性,便于被 TAP 转运入内质网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9内源性 Ag 肽转运入内质 网:经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转运至 ER:TAP 对进入 ER 的内源性
39、Ag 加以选择TAP 选择性的转运长度 8-15 氨基酸残基, C 端为碱性、极性、疏水性氨基酸肽MHC类分子荷肽:(1)内质网内新合成的 MHC类分子 链在钙联蛋白、钙网蛋白协助下折叠(2)在 TAP1 相关蛋白(tapasin)协助下 MHC类分子与 TAP 孔道内侧口结合(3)Ag 肽-MHC类分子复合物形成递呈给 CD8+T 细胞:Ag 肽-MHC类分子经高尔基体,通过胞吐作用表达于细胞表面供 CD8+T 细胞识别18、简要描述在 T 细胞成熟过程中 T 细胞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答:阳性选择:(在胸腺皮质深层内进行,涉及未成熟胸腺细胞与皮质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特点:1)凡所表达
40、TCR 能够识别胸腺上皮细胞上自身 MHC 分子的胸腺细胞被选择而存活2)凡所表达 TCR 不能识别胸腺上皮细胞上自身 MHC 分子的胸腺细胞则凋亡3)识别结合 MHC类分子的胸腺细胞, 发育为 CD8+T 细胞4)识别结合 MHC类分子的胸腺细胞, 发育为 CD4+T 细胞结果:获得自身 MHC 限制性1)CD8+T 细胞具有识别 MHC类分子复合物的能力2)CD4+T 细胞具有识别 MHC类分子复合物的能力阴性选择: 特点:1)凡 TCR 与自身肽-MHC 分子高亲和力结合的胸腺 细胞, 发生凋亡2 凡 TCR 与自身肽-MHC 分子低亲和力结合的胸腺 细胞, 则存活结果:清除自身反应性
41、T 细胞,获得自身耐受。19、T 细胞可表达哪些协同信号分子?举例说明其主要作用。答:T 细 胞主要表达 CD28、CTLA-4、CD 40L、LFA-1、CD2 等协同信号分子主要作用举例如下:(1)T 细胞表面的 CTLA-4 结构上和 CD28 分子高度同源,二者的天然配体 CD80 和 CD86。在抗原诱导的 T 细胞活化中:CD80 与 CD28 结合,为 T 细胞提供了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活化的 T 细胞表达 CTLA-4(与 CD80CD86 的亲和力显著高于 CD28)胞浆内区有 ITIM可活化 SHP 和 SHIP 磷酸酶抑制酪氨酸磷酸化 给予已活化 T 细胞抑制信号。(2)
42、CD40L 主要表达于活化的 CD4+T 细胞和 CD8+T 细胞。 CD40L 与 B 细胞表面 CD40 相互作用后介导: 作为协同刺激信号参与对 B 细胞的应答,参与 TD-Ag 诱发的免疫应答(包括促 进 B 细胞增殖、分化、 产生抗体和类别转换) 诱导记忆性 B 细胞形成20、简述初始 CD8+ T 细胞是如何被激活的。答:初始 CD8+T 细胞的激活有两种方式:(1)Th 细胞依赖性的:(CD8+T 细胞作用的靶细胞一般低表达或不表达协同刺激分子,不能有效激活CD8+T 细胞,需要 APC 和 CD4+T 细胞的辅助。 )机制:病毒抗原或肿瘤抗原从宿主表面脱落以可溶性形式被 APC
43、 摄取并在细胞内分别与 MHC类分子或 MHC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 APC 表面;这类细胞亦可经凋亡后被 APC 吞噬处理提呈抗原并活化 T 细胞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活化 Th 细胞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活化 CTL 前体细胞CTL 前体细胞在抗原肽-MHC类分子发出的特异活化信号及激活的 Th 释放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效应 CTL(Tc)。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10(2)Th 细胞非依赖性的:高表达协同刺激分子的病毒感染 DC可无需 Th 细胞辅助而直接刺激 CD8+ T 细胞合成 IL-2R促使 CD8+ T 细胞自身增殖并分化为细胞毒性 T 细胞
44、。21、试述 CTL 细胞的杀伤机制。答:CTL 的主要作用是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CTL 杀伤靶细胞的机制有:(1)细胞裂解作用 过程分三个 时相:接触相:CTL 通过 TCR 特异性地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其中有粘附分子 LFAl 与 ICAM,LFA2(CD2)与 LFA3 及 Mg2+参与)分泌相:CTL 和靶细胞紧 密接触,通 过颗粒胞吐释放穿孔素可插入靶 细胞膜内(类似补体 C9 在细胞膜上构筑小孔)裂解相:靶细胞胞膜上出 现大量小孔膜内外渗透压的明显反差水分通过小孔进入细胞浆靶细胞涨裂而死。(2)CTL 介导的靶细胞凋亡主要依赖于两种机制:CTL 颗粒胞吐 释
45、放的颗粒 酶可借助穿孔素构筑的小孔穿越细胞膜激活 caspase 10引发 caspase 级联反应使靶细胞凋亡。CTL 活化后大量表达 FasL(配体)FasL 和靶细胞表面的 Fas 分子( 受体)结合通过Fas 分子胞内段的死亡结构域激活一系列 caspasc引起死亡信号的逐级转导最终激活内源性 DNA 内切酶使核小体断裂导致细胞结构毁损细胞死亡。CTL 分泌的 TNF 和 IFN-r 与靶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也可导致靶细胞死亡(3)颗粒溶解素:它通 过穿孔素形成的孔道 进入靶细胞,引起瘤细胞溶解和直接杀死胞内致病菌,达到清除胞内病原体的目的,而不破坏宿主细胞。22、简述 B 细胞活化的
46、条件。答:B 细 胞活化条件:1)单识别:BCR 识别并结合游离的抗原或存在于 APC 细胞表面的抗原(TD-Ag),BCR 识别和结合的是抗原分子中的构象决定基(或称为 B 细胞决定基)。2)双信号:B 细 胞活化也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B 细 胞的 BCR 识别并结合抗原肽,其抗原刺激信号由 Ig/Ig传导入细胞内;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B 细胞活化需 Th 细胞的辅助。活化的 T 细胞表面表达 CD40L、B 细胞表面的 CD40 结 合,从而激活 B 细胞,还有其它的协同刺激分子(T 细 胞表面的 CD2、LFA-1 等与 B 细胞表面的相应的配体 LFA-3、ICAM-1 等
47、)参与结合增强 B 细胞与 T 细胞之 间的作用,共同提供 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3)细胞因子:B 细胞活化有耐于活化的 T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作用(IL-2 、IL-4、IL-5、IL-6 等)。 总之:B 细胞在 这三种信号的刺激下才能充分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效应。 23、论述以 TD 抗原为例,试述 CD4+Th1 细胞介导的细 胞免疫应答基本过程。 答:CD4+Th1 细胞对 TD 抗原的免疫 应答过程:1)TD 抗原的提呈:TD 抗原被 APC(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摄取、加工、处理成为小分子抗原肽与 MHC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 类分子复合物表达在 APC 的表面供 CD4+Th 的TCR 识别。 定义:APC 和 T 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在细胞与细胞接触部位形成的多种跨膜分子聚合的一个特殊结构,又称为免疫突触。此结构有助于增强 TCR 与抗原肽 -MHC 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的亲和力、促进 T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的相互作用等。中心:TCR-肽-MHC 复合物内层:B7-CD28;CD58-CD2外围:LFA-1/ICAM-1;CD45 等2)CD4+Th1 的活化: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Th1 细胞识别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