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卫生学复习重点.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494430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学复习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概念的几个特点: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健康的概念使医学的着眼点扩大了,研究领域也扩大了。健康必须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侧面加以衡量,健康的概念从个体扩大为群体(研究对象)。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促进健康的对策是多途径、全方位的。2. 影响健康的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健康保健系统3. 三级预防(three levels of prevention):也称综合预防(comprehensive),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三级预防下

2、分第一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第三级预防4.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也称病因预防,即采取各种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措施,防止健康人群发病。首先,应制定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政策和策略,如全民健身运动计划、居民膳食指南、预防高血压纲要的基本原则等;其次,采取具体措施保护环境,如通过工艺改革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消毒灭菌净化病区环境等;第三面向大众推行保健措施和开展健康教育,如预防接种、定期体检、慎重使用抗生素5.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对

3、传染病要早报告、早隔离,可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对非传染病诊断愈早,预后愈好,二级预防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6.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预防病情恶化,防止并发症、病残和死亡,促进康复、努力恢复病人的劳动和生活能力,延长寿命。主要措施有专科治疗或由社区建立家庭病床,开展社区康复,加强心理咨询和指导。7.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

4、国家依靠自力更生精神能够负担的。它是国家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心职能和主要环节。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1)增进必要的营养,供应足够的安全饮用水。(2)创建清洁卫生的环境。(3)开展妇幼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4)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5)地方性疾病的防治。(6)针对主要卫生问题展开健康教育。(7)常见病和常见伤害的有效处理。(8)提供基本药物。8. 卫生学(hygiene):研究外界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卫生标准)和卫生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外界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化

5、学、生物及社会心理环境等。9. 全科医学:是一门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 10. 环境(environment):是指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它包括了两大部分,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1.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总和。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12.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存在着许多队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13. 次

6、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大量“三废”。14.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原生环境中水、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是地方病的一种。15.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范围大致包括了 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 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16. 环境问题可分为三类,即原生环境问题(包括地方病和自然灾害等)、次

7、生环境问题、社会环境问题。17. 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有: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18.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生态系统一般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四大要素所组成的整体。 19.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指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保持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动态平衡。20. 食物链(food chain):是指在生物体之间,一种生物为另一种生物的食物,并为其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这种链状关系,通过食物链物质和能量实现转移。21. 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

8、:又称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22.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23. 公害(public 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24.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25.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1)生产性污染: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

9、渣;农业生产中的农药等(2)生活性污染(3)其他污染,如交通运输产生噪声及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家庭燃气热水器等26.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由于大量含氮、磷物质的废水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的感官和化学性状恶化。27. 赤潮(red tide):海湾的富营养化,含红色素的藻类大量繁殖。28. 水华(algae bloom):湖泊富营养化29. 肥水:地下水富营养化30. 自净(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称为环境的自净。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某些物质难以自净。31.

10、 分布(distribution):环境污染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及组织对毒物亲和力是影响化学物在体内分布的最关键因素。32. 贮存库(storage depot):有的组织器官中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 此部位被称为贮存库。33. 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34. 功能蓄积(function accumulation):毒物进入体内,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3

11、5.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进入体内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此过程被称为生物转化。36. 生物解毒作用(detoxication):经过体内的转化,多数环境污染物的毒性降低。37. 生物活化作用(bioactivation):少数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毒性增强。38. 排泄途径主要有四:经肾脏随尿排出;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经呼吸道排出;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唾液、月经及毛发指甲排出。39. 毒性(toxicity):是化学物引起身体损害的能力。40. 毒物(toxicant)指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

12、少剂量进入人体后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的化学物质。生活环境中存在的毒物称为环境毒物,而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毒物成为生产性毒物。41. 常用的毒性指标有致死剂量(lethal dose)(包括绝对致死剂量(LD100)、最小致死剂量(MLD 或 LD01)、最大耐受剂量(LD0)、半数致死量(LD50))、阈剂量(threshold dose)(急性阈剂量和慢性阈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ED0)、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急性毒作用带(Zac)和慢性毒作用带(Zab)42. 绝对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43. 最小致死剂量

13、: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44. 最大耐受剂量: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45. 半数致死剂量:毒物引起一般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它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毒物的急性毒性与 LD50呈反比,即急性毒性越大,LD50 的值就越小。46. 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需要的最低剂量,即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dose MEL)。又可分为急性阈剂量(acute

14、threshold dose Limac)和慢性阈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se Limch)急性阈剂量: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慢性阈剂量: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一种化学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搞)47. 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 effect dose, ED0)指毒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受试对象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的最高剂量。48. Zac =LD50/LimacZch =Limac /LimchZac值小说明毒物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

15、危险性小。Zch值达,说明 Limac与 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的过程较为隐匿,不易被发现,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49.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50.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1)急性作用:环境污染物于短期内大量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死亡,如伦敦烟雾事件(由于燃煤产生 SO2、烟尘大气污染),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2)慢性作用:主要表现为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如日本的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及痛痛病(itai ita

16、i disease),是环境污染造成慢性中毒的典型实例。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51. 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有: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食物中毒等。52.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性中毒性疾病。53.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有(1)污染物的理化特性(2)剂量或强度(3)作用持续时间(4)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5)个体感受性剂量(dosage):是进入机体的化学物质的数量,一般以每公斤体重的 mg数表示。mg/kg。强度是指物理性因素作用于机体的数量,各种物理因素都有其特殊的强度单位。如噪声单位为 db剂量效应关系(

17、dose-effect relationship):接触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效应的发应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毒物在体内蓄积受三个因素影响:摄入量生物半减期-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减低一半所需时间作用时间化学物质之间的联合作用类型有: 相加作用(additive action 1+1=2)加强作用(potentiation action)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 1+12)拮抗作用(antagonism action 1+1

18、2)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为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个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加强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某一器官或系统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作用后可使其毒性增强。拮抗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个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54. 逆温(temperture inversion):在某些特殊的气象重要条件下,大气温度出现下层温度低,上层温度高的现象。55. 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抗佝偻病作用;红斑作用;色素沉着作用;杀菌作用;其他(如加速酶促反应、增加血红蛋白等)56. 长期大量紫外线照射对集体的危害:紫外线

19、眼损伤;白内障;皮肤癌;光化学烟雾57. 空气离子化(air ionization):空气中气体分子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产生正负离子的过程。58. 空气负离子的生物学作用:(1)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功能,缩短感觉时值与运动时值;(2)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异常血液成分趋于正常;(3)降低血压;(4)改善肺的换气功能,促进气管纤毛颤动;(5)促进组织细胞生物氧化、还原过程。59. 室内微小气候(indoor microclimate):室内由于墙、房顶、地板、门窗等围护结构的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称为室内微小气候。60. 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是指大气中混入各种污

20、染物,致使大气原有的正常组成比例发生了改变,污染物的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61.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62.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直接从污染源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如 SO2、CO 等63.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它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如SO3、H2SO4、NO2、HNO3、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等。64.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急性中毒(主要由烟雾事件和生产

21、事故引起,烟雾事件主要分为煤烟型和光化学烟雾事件)慢性炎症变态反应致癌作用间接危害:温室效应(CO2、CH4 等)形成臭氧空洞(氯氟烃)酸雨(NO2、SO2)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其他65. 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形成 大气中 CO2对来自短波辐射(可见光)无吸收阻隔作用,但对地面受热后,从地表反射向太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则有强烈的吸收阻留作用,使地表散热不良,气温升高。这种太阳辐射能量的“易进难出”现象与玻璃所起的作用类似,故称“温室效应”。66. 温室效应的后果:(1)洪水、干旱、森林火灾等生态灾难(2)一些传染病多发 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登革热黄热病等(

22、3)暑热相关疾病增多(4)过敏性疾病增加67. 酸雨的危害:(1)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危害(2)影响水生生态系统(3)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4)毀坏森林植被腐蚀建筑物、金属材料 68. 大气中常见的几种对健康有影响的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光化学烟雾、多环芳烃、二噁英69. 颗粒物:颗粒状态的物质统称颗粒物,包括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直径大于 100微米的颗粒物称为沉降性颗粒物,直径小于或等于 100微米的颗粒物称悬浮性颗粒物。70.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TSP)粒径为 0.1m100m它是大气中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71. 可吸入

23、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s IP)是指直径10m 的颗粒物。72. 细粒子(particulate matter,PM2.5)可进入终末支气管和肺泡,某些还进入血液。73. 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由汽车尾气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主要成分为 O3、醛类、过氧酰基硝酸酯(PANs)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光化学氧化物。74. 地球上的天然水源分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大类。地下水又可分为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泉水三种。75. 生活饮用水应符合下列三项卫生要求:(1)水

24、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2)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不含有毒有害物质)(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76. 生活饮用水的常规检验项目分为四组,即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以及放射性指标。77.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包括:色、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 值、总硬度、铝、铁锰铜锌、挥发性酚、耗氧量78. 细菌学指标包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游离性余氯79. 细菌总数是评价水质清洁度和考核净化效果的指标。标准规定不得超过 100个/ml,增多说明水受到微生物污染。80. 总大肠菌群系指在 37下

25、培养 24小时,能发酵乳糖并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可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粪便,也能来自植物和土壤。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规定任意 100ml水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81. 粪大肠菌群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粪便,检出大肠菌群表明水已被粪便污染,是判断水质是否受粪便污染的重要指标。要求任意 100ml水中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82. 游离性余氯:为了达到上述标准,确保水质安全,当水进行加氯消毒时,应保证接触时间不少于 30分钟,游离性余氯不低于 0.3mg/L,管网末梢水中余氯不低于 0.05mg/L。83. 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 :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

26、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泥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84. 水体污染可分为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污染85. 水俣病:水体受汞污染,通过食物链,在整个地区人群中发生的慢性甲基汞中毒,以中枢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水俣病是世界上第一个由环境污染所致的公害病,因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渔村而得名86. 引起介水传染病的原因: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净化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 处理后的安全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重新被病原体污染87. 水中的病原体主要有三类,即致病菌、病毒、及寄生原虫和蠕虫。88.

27、 介水传染病流行特点:爆发性流行;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采取措施后,流行迅速得到控制。 89. 水源选择及卫生要求:(1)水质良好(2)水量充足(3)便于防护(4)技术和经济上合理其中水质良好指:感观性状、化学指标净化处理后达标;毒理学和放射性指标要符合饮用水标准。DO 不超过 4mg/L,BOD5 不超过 3mg/L。仅氯化消毒,每 100ml水样中大肠菌群的最大可能数(MPN)值不超过 200,经净化加氯消毒后,每 100ml中大肠菌群的最大可能数值(MPN)不超过 2000。90. 生活性用水的给水方式有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集中式供水的优点在于利于水源保护,水质易保证,用水方便。缺点在

28、于一旦受污染,波及面广危害大91. 饮用水的处理包括净化和消毒水的净化包括混凝沉淀和过滤二个过程。净化的目的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和部分病原体,改善水的感官性状92. 混凝沉淀(coagulative precipitation):天然水中悬浮的杂质有时颗粒很小,难以下沉,需加入适当的混凝剂使细微颗粒凝聚成大颗粒沉降,称为混凝沉淀。常用混凝剂有金属盐和高分子混凝剂两大类,金属盐类主要包括硫酸铝、三氯化铁;高分子混凝剂常用聚合氯化铝和碱式氯化铝,聚丙烯酰胺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主要由(1)水中微粒的性质、粒度和含量(2)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和离子的成分和含量(3)水温(4)水的 PH值和碱度(5

29、)混凝剂的种类、质量和用量(6)加入水中后的水力条件93. 过滤(filtration):是指浑水通过石英砂等滤层,以截流水中的悬浮杂质和微生物等的净水过程。过滤得原理:(1)筛除作用(2)接触凝聚作用(3)沉淀作用94. 消毒方法可分为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目前应用最广的是氯化消毒(chlorination)氯化消毒:应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的方法。常用的氯化消毒剂:氯气或液氯(Cl2 , 0 价) 、漂白粉(Ca(OCl)Cl, +1 价) 、漂粉精(Ca(OCl)2 +1 价) 二氯异氰脲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脲酸公共给水中,氯化消毒主要指用液氯或漂白粉对饮水进行消毒。95. 水中

30、保持余氯的意义:(1)调节加氯量;(防止残存的细菌再繁殖;(3)提示水是否受到再次污染96. 有效氯:指凡含氯化物中氯的价数大于1 者具有杀菌作用。97. 需氯量:是指因杀菌、氧化有机物以及某些氯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氯量。98. 加氯量:除满足需氯量外,为了抑制水中残存的细菌的繁殖,管网中尚需维持一定剩余氯。99. 余氯:加氯氧化杀菌后剩余的氯量。100. 游离性余氯:达到消毒效果后水中尚剩余的游离氯 101. 常用的绿化消毒法:(1)普通绿化消毒法(2)过量加氯消毒法(3)持续加氯消毒法102. 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2)水的 PH值(3)水温(4)水的浑浊度(5)为生

31、物的种类和数量103. 氯化消毒的优缺点:优点:消毒效果可靠;操作简便,易于控制;具有剩余消毒剂,并易于监测;成本低。缺点:原水有机物含量高时,会产生大量氯化副产物(THMs),特别在采用预氯化或折点氯化法时;水中酚含量超标时,会产生氯酚臭;氯味会影响水的口感;氯气有毒需防止漏出和事故。用漂白粉消毒时,除具有与液氯的大致相同的优缺点外,尚有以下缺点:漂白粉易受光、热和潮气作用而分解失效;漂白粉的溶解和调制不便;用量大时,设备容积过大,故只适用于小水厂。104.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又称为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是由于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区域性差异,造成水

32、、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超过了人类的适应范围所引起的疾病。我国常见的地方病有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氟病)。另外,还有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等。其流行特征是:疾病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疾病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剂量-反应关系;相关性可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影响流行因素有:营养条件、生活习惯、多因素联合作用105.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是由于摄碘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甲状腺肿及克汀病。106. 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1)流行范围广。地理分布特点:山区高于平原、内陆高于沿海、农村高于城市。(2)青春期发病率高

33、,女性患病率一般高于男性。(3)采取补碘干预后,可以迅速改变碘缺乏病的流行状况。107. 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是一种主要由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临床表现:早期甲状腺轻度肿大,一般无自觉症状。中晚期严重肿大甲状腺压迫气管和食道引起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检查可见并触及肿大的甲状腺。我国现行的诊断标准:居住在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甲状腺肿大超过本人拇指末节,或小于拇指末节而有结节;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其他甲状腺疾病;尿碘低于 50g/g 肌酐,甲状腺吸 131碘率呈“饥饿曲线”可作参考指标。108

34、. 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在较严重地甲病区出现的一种地方病,患者出生后即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甲状腺肿。主要临床表现:智力低下;聋、哑;生长发育落后;下肢痉挛、瘫痪、僵直;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肿诊断:必备条件:出生、居住在碘缺乏区。有精神发育不全的表现。辅助条件:神经系统症状(听力、语言、运动)。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身体发育障碍;克汀病面容;甲状腺功能低下;皮肤、毛发干燥;骨龄落后;血清 T4降低,TSH 升高)109. 地方性氟病(endemic fluorosis)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

35、该环境中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的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skeletal fluorosis)和氟斑牙(dental fluorosis)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类型:(1)饮水型病区(2)燃煤污染型病区(3)饮茶型病区氟斑牙的诊断依据: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高氟地区者,牙齿出现白垩、着色、缺损氟骨症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发现生活在高氟地区,并有饮高氟水,食用被氟污染的粮食或吸入被氟污染的空气者。临床表现有氟斑牙(成年后迁入病区者可无氟斑牙)。X 线表现,骨及骨周软组织具有氟骨症 X线表现者。实验室资料,尿氟含量多超过正常值。防治措施:(1)饮用低氟

36、水源(2)饮水降氟(3)对煤烟型地方性氟中毒主要采取(4)增加营养110. 营养(nutrition):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111. 营养素(nutrients):食物中具有生理功能的物质。包括六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和水。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供给机体基础代谢、活动和劳动所需的热能;构成机体组织成分;调节生理功能。112. 我国居民主要缺乏的营养素:缺铁、缺钙、缺维生素 A、缺核黄素113. 与营养失调相关的疾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114. 营养素需要量:是指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营养素的

37、量。有二个概念:一是最低需要量,系仅能维持生理平衡或不致发生缺乏病的量;一是适宜需要量,是指能维持健康,促进生长,保证最高劳动能力,使机体协调地发展,并能最大限度利用营养素的量。115. 营养素供给量:在生理需要量的基础上考虑了人群的安全率、饮食习惯、食物生产、社会条件及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制定的适宜数值。116. 每日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aily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是在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其中包括 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117.

38、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1)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2)构成体内各种重要活性物质(3)供给热能118. 对于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主要从事物的(1)蛋白质含量(2)被消化吸收程度(3)被人体利用程度三方面来全面评价119.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120. 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会影响其它氨基酸的利用,这种过少的氨基酸称之为限制氨基酸。121. 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

39、ion):由于各种蛋白质中必须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不同,故可将富含某种必须氨基酸丰富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须氨基酸的食物搭配食用,使混合蛋白质氨基酸的比例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122. 维生素的主要来源:肝、鸡蛋、鱼肝油、牛奶;胡萝卜素的主要来源为胡萝卜、红薯及菠菜等深绿色或红黄色蔬菜及水果。123. 维生素 D来源:(1)鱼肝油、蛋黄、肝、鱼;(2)日光照射皮肤产生。严重缺乏儿童可致佝偻病,成人可致骨质软化病。124. 硫胺素(维生素 B1)来源:谷类、豆类、干果、酵母、绿色蔬菜、动物内脏、瘦肉及蛋类。缺乏容易引起脚气病。125. 核黄素(维生素 B2)来源:动物性食物,尤其

40、是内脏(如肝脏)、奶蛋类含量较高。我国一般膳食中核黄素不足。缺乏容易引起代谢障碍和皮肤的炎症,包括口腔和生殖器炎症。常见临床表现有:口角炎; 唇炎; 舌炎; 脂溢性皮炎; 阴囊炎; 眼部症状。126. 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VitC)来源:新鲜蔬菜和水果。缺乏会引起坏血病,骨钙化不良及伤口愈合缓慢等。127. 钙的来源:奶及奶制品;豆类、花生等;海带、虾皮;蛋黄严重缺钙的二大原因:膳食中钙的摄入量严重不足,一般人没有喝牛奶的习惯;摄入的磷过多,生成大量的磷酸钙,导致大量钙的流失。128. 铁的来源:动物肝、全血和肉类,海带、木耳中含量也高,蛋黄中铁含量高,但利用率低。一般动物性

41、食品铁利用率高于植物性食品。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129. 合理营养: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130. 营养调查包括膳食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验三部分131. 体质指数(BMI):目前评价营养状况的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方法 BMI=体重(kg)/身高(m)2132.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由于热能和/或蛋白质缺乏而引起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消瘦和/或水肿的营养缺乏病。临床上可表现为消瘦型、恶性营养不良型和混合型133. 食源性疾病(food-brone disease):通过摄食进入人

42、体内的致病因子引起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134.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按性质可分为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三类。其中以生物性最多见。135. 食源性疾病具有三个基本要素:(1)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2)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病因子(3)临床症状为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136.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食用后引起的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是一类最典型、最常见的食源性疾患。137. 食物中毒的特征:潜伏期短、(呈暴发性)发病突然-短时间内很多病人同时发病,病势急剧,很快形成高峰。(食堂、餐馆多见)发病与食物有关-发病

43、者必食用了某种有毒食物,未吃者不发病。病人有类似的临床症状,大多有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较短。病人对健康人一般无传染性,停止食用有毒食品,发病很快停止。-发病曲线骤升骤降,无传染病流行余波。138. 食物中毒的分类:(1)细菌性食品中毒(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3)有毒动植物中毒(4)化学性食物中毒139. 常见的食物中毒有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包括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食物中毒、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140. 沙门菌属食物中毒特点:全年皆可发病,多见夏秋节;多由动物性食品引起,如肉,

44、蛋,奶类其制品。病例暴发出现,患者有共同的饮食史。预防措施:防止污染:做好畜禽的宰前、宰后的卫生检验,防止已感染沙门氏菌的病肉进入市场。防止肉类食品在加工、贮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繁殖及毒素形成:低温保存食品,加工后的熟肉制品应尽快食用。高温灭菌:加热杀灭动物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沙门氏菌,应使肉块深部温度至少达到 80,并持续 12min。141. 河豚鱼中毒临床表现:发病急剧、潜伏期 10分钟至 3小时;起初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唇、舌开始到肢体末端的进行性麻痹(感觉缺失),四肢瘫痪;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常因呼吸麻痹,循环衰竭在 46小时内死亡。预防措施:集

45、中加工处理,禁止零售;已死亡多时的河豚鱼不能食用;活鱼宰杀应去头、充分放血,去内脏、去皮后,肌肉经反复冲洗;加强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河豚鱼有毒,并能识别河豚鱼,以防误食。142. 化学性食物中毒:误食有毒化学物质或食入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如某些金属或类金属化合物、亚硝酸盐、农药等引起的食物中毒。143.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s):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144. 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ous factors):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及生

46、产环境中存在的可能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145. 职业性有害因素按来源可以分为: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146.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的一类疾病。147.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过高、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强迫体位、使用不合理工具、个别器官或

47、系统过度紧张生产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厂房建筑和布置不合理、工艺流程不科学、通风、采暖、照明设置安置不合理、缺少防尘、防毒和防暑降温等设备、自然环境因素(炎热夏季的太阳辐射)148.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三大类。149. 职业病特点:(1)病因明确,控制相应的病因或限制了作用条件后,发病可以减少或消除(2)病因到大多数可以检测,疾病和病因常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3)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出现个别病人的现象。(4)一般情况下,如果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康复也容易(5)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

48、病150. 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中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与工作有关疾病。151. 职业性外伤:又称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152. 健康监护(Health Surveillance):是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检查和分析,从而发现早期健康损害的重要措施。健康监护的作用:早期发现健康损害、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发展。为评价生产环境卫生条件提供资料有助于发现新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健康监护工作主要内容:就业

49、前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职业病普查;职工健康监护档案153. 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154. 职业中毒:劳动者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发生的中毒。155. 中毒:机体受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156. 毒物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形态:气体、蒸汽、雾、烟、粉尘。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157. 急性中毒的急救原则:(1)现场抢救(2)防治读物继续吸收(3)加速排除火种盒进入体内的毒物(4)消除进入体内毒物的作用158. 铅主要以粉尘、烟的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少量经消化道摄入。其在体内代谢与钙相似。铅对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均有毒性作用,卟啉代谢障碍是铅对机体影响的较为重要和早期变化之一。铅对 ALAD、粪卟啉原氧化酶和亚铁络合酶(血红素合成酶)有抑制作用尿中 ALA和粪卟啉、血中 FEP和 ZPP可作为铅中毒的诊断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