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节头皮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一、误入动脉(一) 发生原因由于患儿肥胖、重度脱水、衰竭、患儿哭闹躁动或穿刺不当造成误入动脉。护理人员业务欠熟练或血管选择不当,误将静脉当成动脉进行穿刺。(二) 临床表现患儿呈痛苦貌或尖叫,推药阻力大,且局部迅速可见呈树枝分布状苍白。临床表现为输液滴注不通畅或不滴,甚至血液回流至头皮针内造成堵塞。(三) 预防及处理1、 了解患儿病史、病情,条件许可尽量让患儿安静或熟睡下穿刺。2、 护理人员加强技术操练,熟悉解剖部位。3、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反应。发现误入动脉,立即拔针另选血管重新穿刺。二、糖代谢紊乱(一) 发生原因多发生于代谢性、消耗性疾病患儿,如
2、重症感染、极度衰竭患儿。静脉输入葡萄糖过程中,若输注速度突然变慢或中止,易发生低血糖。若输注速度过快,容易发生高血糖症,(二) 临床表现患儿哭闹或懒散无力,拒乳、嗜睡。化验室检查血糖升高或降低。(三) 预防及处理1、 严格按计划输液,根据病情及时调节输液种类及输液速度,不宜太快或太慢。2、 对不能进食、长时间输液患儿,定期检查平衡量电解质的各种指标,按需补给。注意监测电解质、血糖,并记录好患儿的 24 小时出入量。3、 如发生低血糖,适当加快补液速度,出现高血糖时,暂停输入葡萄糖溶液。三、发热反应(一) 发生原因1、 输液器具不清洁或被污染,直接或间接带入致热原。药液不纯、变质或污染,可直接把
3、致热源带入体内。2、 输液反应与患儿所患疾病的种类有关。即感染性疾病如小儿肺炎,菌痢等输液反应的比例相对增大。3、 输液反应和输液的量、速度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输液滴速过快、输液量过大,树输液反应出现的比例增多。当输液速度加快时,输入的热原物质愈多,输液反应出现的机会也多。某些机械性刺激也可以引起输液反应。如输液的温度与人体的温度差异过大,机体来不及调节,则可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发生输液反应。(二) 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火输液后,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发冷发热、寒战,皮肤出现花纹。体温可达4042 度,伴有呼吸加快、脉速。(三) 预防及处理1、 输液前仔细检查输液器具,药物液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2、 严格掌握患儿输液指征,发生发热反应时,要研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降低发热反应的发生。3、 合并用药时,要严格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尽量减少过多的合并用药。4、 注意患儿的体质,早早产儿、体弱儿、重度肺炎、痢疾等患儿,输液前采取适当措施。5、 治疗室、病房输液时的环境要保持清洁,减少陪人,防止灰尘飞扬。6、 严把三关,根据输液反应的原因,安全静脉输液的三个因素是无菌、无热源、无有害颗粒液体,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防止污染,一定把好药物关、输液器关、操作关。7、 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注意保暖,配合针刺合谷、内关等,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及激素治疗
5、。8、 严重反应者停止输液。予以对症处理外,应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9、 仍需继续输液,则应重新更换液体及输液器针头,重新更换输液部位。四、静脉穿刺失败(一) 发生原因1、 操作者心理失衡,情绪波动不能很好的自我调节,面对患儿家长的焦急疑虑、缺乏信任,如果自信心不足,操作无序,就可能导致操作失败。2、 患儿血管被人为损伤,不不正规静脉穿刺,导致患儿血管保护不良,常规静脉穿刺部位针孔斑布,加之间隔期短,再次穿刺时原针孔部位出现硬结或血管血液外渗等现象,难以进行正常静脉抽血、静脉推注或经脉滴注。3、 在拔针时针眼处理不当,使皮下淤血,青紫、肿胀,造成血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导致静脉难以显现而影响
6、穿刺。4、 操作者判断失误:由于小儿血管充盈度差,特别是大量失水、失液、严重贫血的患儿血管干瘪,穿刺时常无回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误认为穿刺未成功而拔出针头,也会导致穿刺失败。5、 缺乏患儿配合:小儿对穿刺往往表现出过度恐惧、紧张,在他们的吵闹支奴干常会使针头脱离、移位,造成皮下组织渗出,局部水肿。6、 进针的角度与深度:由于患儿静脉浅,进针角度以针头与头皮夹角 1520.度为宜,甚至更小,肥胖二针管要刺入稍深一些,有的操作者由于掌握不当往往穿破血管7、 患儿家长及亲属的态度、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语言等都可以成为不利于护士操作的刺激源,如有的家长在护士操作前发问:“你行吗?你能一针扎上吗?”有的
7、家长情绪不好乱指责护士,挑选护士,甚至指定穿刺的静脉,这些都可能形成一种与护士心理不协调的气氛,对此适应性较差的护士,就会出现焦虑、紧张或急于求成的心理冲突,致使判断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盲目进针,穿刺失败。(二) 临床表现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或针头斜面一半在官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三) 预防及处理1、 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护理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加强自身的心理锻炼,经常保持有一种自信、沉稳、进取的良好心态。在进入工作状态前,应当先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排除一切干扰爱工作的心理因素,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心情平稳、操作有序
8、。另一方面,还应当注重培养自身的耐心,以利于劝导和安慰患儿家长,以取得他们的配合。2、 穿刺部位的选择:要根据患儿不同年龄和具体情况选择血管,新生儿至 3 岁的小儿躁动不安,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无静脉瓣,不易造成阻力,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且头皮血管丰富显见,易固定,因此,宜选择头皮静脉穿刺。3 周岁以上患儿可选用手背或足背血管,对肥胖儿应选择粗大易摸会谨慎按解剖部位推测出静脉的位置。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或需快速输液体以及注入钙剂、50%葡萄糖、甘露醇等药物,可选用肘静脉及大隐静脉。3、 穿刺的操作:应选择与血管大小相宜的针头。穿刺前要一看二模,穿刺时要做到稳、准、
9、浅、轻。一看就是仔细观察血管是否明显,要选走向比较直的,静脉大多呈蓝色、动脉和皮肤颜色一样,因此,要注意鉴别,比较隐匿的静脉要尽可能寻找静脉偶的迹象。二摸就是凭手感,摸清血管走向,如果血管在骨缝之间,则有柔软感,动脉可以摸到搏动。进针时要屏住呼吸,这样可避免我阵的手因呼吸而颤动。针进血管后有一种轻微的落空感或针头的阻力突然消失感,对失血或脱水的患儿,因其血管充盈度差,血管扁平,甚至萎陷,静脉穿刺应采用“挑起进针”法,即细心的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将针放平,针尖稍微挑起,使血管壁分离,使针尖的斜面滑入血管内,这时会有一种“失阻感”及“腾空感” 。即使无回血,针也进入血管,这时即可注射,对长期输液的患儿,选择血管应从远端到近端,从小静脉到大静脉,避免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拔针时应顺血管纵向压迫,这样才能按压住皮肤与血管上的两个穿刺点,拔针时角度不宜过大,动作易轻。4、 穿刺后的护理:小儿天性好动,自控能力差,容易碰针而导致穿破血管壁使药液外渗,局部水肿,因此,做好穿刺后的护理极为重要。穿刺成功后应强调针尖的固定处理,如在四肢静脉穿刺,应用小夹板固定,松紧要适宜,过松达不到目的,过紧则影响肢端的血液循环,另外,应请家长协助看护,对已经懂事的患儿应根据小儿特点进行心理诱导,使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