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版】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482477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解析版】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解析版】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解析版】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解析版】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太原五中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 二 生 物(理)一.单项选择题1.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属于细胞内液,比量少B. 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 肝细胞中的 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至少需穿过 6 层磷脂分子层D. 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增多【答案】C【解析】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 +等,为细胞内液,则为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比细胞外液多,A正确;细胞外液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大于组织液和淋巴,则为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 正确;肝细胞中的 CO2

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至少需穿过 2 层线粒体膜、1 层肝细胞膜和 2 层血管壁细胞膜,因此至少穿过 10 层磷脂分子层,C错误;是组织液,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组织液增多,D正确。2.正常人的血浆 pH 通常为 7.357.45,血浆 pH 变化不大的原因是H 2CO3/NaHCO3、NaH 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 CO2 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 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 pHA. B. C.

3、D. 【答案】B【解析】H2CO3/NaHCO3、NaH 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中的 HCO3-、HPO 42-等离子,可起到缓冲作用,正确;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 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正确;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正确;CO 2能刺激人体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所以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 pH 的相对稳定,正确;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来调节血液的 pH,错误。故选 B。3.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正确的分析是A. 下丘脑既是内分泌的枢纽,

4、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B. 感受器、下丘脑、内分泌腺构成的反射弧,最终的效应器是图中组织C. 若图中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增加将导致和的减少D. 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答案】B【解析】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A 正确;感受器、下丘脑、内分泌腺构成的反射弧,最终的效应器是内分泌腺,B 错误;若图中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甲状腺激素增加将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 正确;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D 正确。

5、4.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列反应正确的是A. 垂体合成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B. 皮肤血管舒张,皮肤的血流量增加,抵御寒冷C. 肾上腺合成并分泌的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产热量增加D. 下丘脑的冷觉感受器兴奋,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增加【答案】C【解析】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垂体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A 错误;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量,以抵御寒冷,B 错误;肾上腺合成并分泌的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产热量增加,C 正确;冷觉感受器在皮肤,D 错误。5.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

6、豚毒素(Na +离子转运载体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A. B. C. D. 【答案】A【解析】神经细胞静息时,K +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 +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根据题意分析,河豚毒素是 Na+离子转运载体抑制剂,而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由于 K+外流所致,所以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 +通道蛋白抑制剂)后,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故选 A。6.下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从上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B. 从甲到乙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C. 人体的

7、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 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人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少于乙和丁【答案】C【解析】分析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主要靠神经调节维持体温,A 错误;从甲到乙和从丙到丁表示皮肤在散热,皮肤是散热的主要器官,B 错误;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 正确;在寒冷环境中,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进而减少散热量,可用甲和丙表示,此时人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多于乙和丁,D 错误。7.以下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 动物激素都是蛋白质,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B. 神经递质受体位于突触前膜,能与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

8、离子的通透性C. 抗体由浆细胞分泌,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 生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答案】C【解析】动物激素中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A 错误;神经递质受体位于突触后膜,能与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B 错误;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分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C 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与分泌的,D 错误。8.图中 a 表示某种物质,b 表示相关细胞,两者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 如果 a 表示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肌肉细胞 b,将导致血糖含量上升B. 如果 a 表示神经递质,b 表示神经细胞,此时 b 会兴奋

9、C. 如果 a 表示抗原分子,b 可能是浆细胞或记忆 B 细胞D. 如果 a 表示甲状腺激素,b 有可能是下丘脑细胞,也有可能是垂体细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不作用于肌细胞,故 A 错。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能引起或抑制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故 B 错。浆细胞通过抗体作用于抗原,记忆细胞才能直接识别抗原,故 C 错。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故 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9.将由 H7N9 禽流感病毒蛋

10、白制备的疫苗注入人体后,体内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 浆细胞产生针对该禽流感毒蛋白的抗体B. 效应 T 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C. B 细胞受刺激分化成记忆细胞D. 吞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答案】B【解析】疫苗相当于抗原,注射后,浆细胞产生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白的抗体,A 错误;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不会进入宿主细胞,不会产生细胞免疫,不会有效应 T 细胞攻击靶细胞,B 正确;疫苗相当于抗原,注射后,B 细胞受刺激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C 错误;疫苗相当于抗原,注射后,吞噬(巨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D 错误。【点睛】 “三看法”识别免疫类型:一看抗原的去向。如果大部分抗原需要细胞呈递

11、才能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二看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三看抗原的种类。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而病毒类(如 HIV)进入人体细胞中,清除它们的过程主要是细胞免疫,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也主要是细胞免疫。10.如图为下丘脑与垂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示意图,据图描述正确的有(1)如果头部遭受创伤导致图中细胞处的细胞体大量破坏,将出现明显的多尿现象。这说明 E 处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2)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A 血管和 B 血管相比,B 血管中明显增加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3)A 处与

12、 B 处血管中氧气浓度大小关系为 BA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以上都不对【答案】B【解析】人体中水平衡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所以处细胞大量破坏会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减少,出现多尿现象, (1)正确;据图分析,A 血管中的激素来自于下丘脑,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血管中的激素来自于垂体,是促甲状腺激素,因此A 血管和 B 血管相比,B 血管中明显增加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 (2)正确;经过垂体毛细血管处的气体交换,垂体细胞需要消耗氧气,所以导致 A 处的氧气浓度高于 B 处的氧气浓度,(3)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正确的有(1) 、 (2) ,故选

13、 B。11.下图表示用电表测量神经纤维在某部位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30 mVB. 图甲装置测得的电位对应于图乙中 B 点的电位C. 适当降低细胞外液中的 Na+浓度,将导致 C 点的电位增大D. 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 0 电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相关知识。图中起点和终点的电位都是负电位,说明测定的是细胞膜内的电位。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 90 毫伏;左图装置测定的应为静息电位,相当于图中的 A 或 D 点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甲

14、图中膜外为正、膜内为负,所测电位为静息电位,对应乙图中 A 或 D 点的电位,电位差为-60 毫伏;动作电位的形成是因为神经细胞外的钠离子的内流导致。C 点对应动作电位,降低了外液中的 Na+浓度,必然使得 Na+内流减少,则动作电位减小,而不是增大。电流表的连接方式使电流表两侧有电位差,电流指针向左偏转,当受刺激后膜内外变为“内正外负”电流表指针则向右侧偏转,刺激过后膜内外又变为“内负外正”电流表又向左侧偏转。所以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 0 电位。12. 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

15、分泌。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A. 这个顽固的神经反射仍然存在,是因为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B. 盐酸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C. 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D. 盐酸被小肠吸收,经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答案】C【解析】出现题中实验现象的原因是: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考点定位】激素调节13.下图甲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图甲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进行的有B. 图甲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而出现细胞免疫功能降低C.

16、图乙 d 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 图乙中抗体浓度由 n 上升到 m,表示出现过敏反应【答案】A【解析】据图甲,图甲不需要抗原刺激也能进行过程,分化形成吞噬细胞,淋巴细胞,A 正确;图甲过程增殖分化形成 B 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并不会出现细胞免疫力降低,B 错误;图乙 d 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分化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 错误;图乙中抗体浓度由 n 上升到 m,表示机体的第二次免疫,不属于过敏反应,D 错误。【考点定位】免疫调节。14.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饥饿

17、时,如果 X 是血糖,在 ab 时段,血糖浓度这一变化主要是通过肝糖原的分解等过程实现的B. 如果胰岛 B 细胞受损,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减少,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C. 如果 X 是抗利尿激素,bc 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增强,尿液减少D. 如果 X 是 CO2,cd 时段,呼吸强度会增大【答案】C【解析】如果 X 是血糖,在 ab 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A 正确;如果胰岛 B 细胞受损,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减少,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B 正确;果 X 是抗利尿激素,cd 时段表

18、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C 错误;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如果 X 是 CO2,cd 段时,CO 2浓度增大,呼吸作用会增强,D 正确。15.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B. 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C. 所用每个枝条都应留少量的芽 D. 此探究活动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答案】D【解析】预实验的目的是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A 正确;由于生长素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此实验中要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B 正确;芽能产生生长素,促

19、进插条生根,因此所用每个枝条都应留 34 个芽,以保证扦插枝条的成活率,C 正确;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需要设置一组只加蒸馏水的对照组,来确定其生理效应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此外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也是相互对照实验,D 错误。16.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幼嫩的芽B.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C. 顶芽中生长素浓度一般保持在促进生长的范围内D. 顶端优势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答案】A【解析】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萌发的种子,A 错误;由于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的

20、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B 正确;正常情况下,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不断的运输到侧芽处,因此顶芽中生长素浓度一般保持在促进生长的范围内,C 正确;顶端优势是顶芽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侧芽发育,因此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 正确。17.如图为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 点之前,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 自然条件下,不可能出现 cd 段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 c 点出现D. 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超过 a 点之后及时控制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从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 点到 b 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

21、”型,A 错误;自然条件下,若出现种群的天敌等条件,则有可能出现 cd 段,B 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由于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 c 点,C 正确;a 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 a 点之前,D 错误。18.有关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过程与 O2浓度有关B. 农业上可以应用赤霉素打破种子的休眠C. 2,4D 是一种具有与 IAA 相似生理效应的植物激素D. 植物激素调节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答案】C【解析】生长素的极

22、性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与氧气浓度有关,A 正确;赤霉素可以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B 正确;2,4D 是生长素类似物,不是植物激素,C 错误;植物激素调节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 正确。19.某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 14C 标记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若图中 AB 为茎尖切段,琼脂块和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B. 若图中 AB 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和中出现放射性的是C. 若图中 AB 为茎尖切段,琼脂块和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 ABA 在茎尖的运输是极性运输D. 若图中 AB 为成熟茎切段

23、,琼脂块和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 IAA 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答案】D【解析】由于生长素在茎尖切段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中有生长素,中由于形态学的上下端弄反了,不会含有生长素,A 错误;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IAA 既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也可倒过来运输,琼脂块和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B 错误;若图中 AB 为茎尖切段,琼脂块和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可以说明ABA 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C 错误;若图中 AB 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和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 IAA 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24、掌握生长素运输的极性运输方式,明确成熟的植物组织中进行的非极性运输,进而判断不同条件下的接受块中的放射性情况。20. 下图中的实线表示某草原上野兔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a、b、c、d 为曲线上的点,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该环境中兔群的 K 值为 c 点对应的数量B. a 点和 b 点时出生率相等C. a 点时的增长率大于 d 点时的增长率D. cd 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答案】D【解析】种群数量达到稳定时,在 K 值上下波动,故该种群的 K 值为 c+d/ 2 ,A 错误;a 点时,鹿群的种群数量处于不断减少的过程中,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而 b 点时,鹿群的种群数量处于不断

25、增长的过程中,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错误;a 点时,鹿群的种群数量处于不断减少的过程中,种群的增长率为负值,d 点时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增长率为 0,C 错误;cd 段时间内鹿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这可能是天敌增加、食物资源减少、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D 正确【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动【名师点睛】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群数量都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种群数量处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处于不断减少的过程中,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当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过程中,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21.下图表示生物科技工作者对某种群的

26、 值( 表示某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进行了 13 年的连续研究后绘制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从开始研究到第 5 年间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先不变后下降B. 第 5 年到第 9 年间该种群的增长率木变,呈“J”型增长C. 第 10 年的 X 值是 0.5,因此第 10 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 9 年的一半D. 从第 11 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 13 年达到 K 值【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在第 1第 5 年之间 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A 错误;在第 59 年间 =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B 错误; 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第 10 年的 X 值是0.5,因此第 1

27、0 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 9 年的一半,C 正确;从第 11 年到 12 年 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 1 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 =1 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 1 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22.下表为某地区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植物种类数/种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1 草丛 34 0 02 针叶林 52 12 1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A. 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 与针叶林相

28、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 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 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种子等的保留有关【答案】C【解析】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A 正确;针叶林中的植物有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垂直结构较草丛复杂,动物分层现象也较草丛复杂,B 正确;人类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才逐步得以恢复,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 错误;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D 正确。23.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

29、确的是A. 较稀薄的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 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C. 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答案】C【解析】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所以较稀薄的土壤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A 错误;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B 错误;土壤盐碱度会影响土壤中生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C 正确;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D 错误。24.图中甲、乙、丙等各代表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30、.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有两种,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 若丙种群数量下降 2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 在该食物网中有 8 条食物链,辛可占有 4 个不同的营养级D. 图中丁和辛、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该图中生产者是甲和戊,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 正确;由图可知甲到辛的食物链有 5 条,因此丙种群数量下降 20%对辛种群不会有太大影响,即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B 正确;图中共有 8 条食物链,其中辛可占第三、第四、第五共 3 个营养级,C错误;图中丁和辛、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31、掌握食物链的构成规则,数出图中食物链的条数,确定不同生物可能处于的营养级以及不同生物之间可能的种间关系。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 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 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空气、细菌等【答案】C【解析】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A 错误;由于草属于生产者,所以食草动物都为初级消费者;但动物不都是消

32、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属于分解者,B 错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的物质不能循环,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 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的部分,包括水、空气和阳光等,而细菌是生物,D 错误。26.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 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和衰退型两种类型C. 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

33、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 错误;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B 错误;蚜虫的活动能力较弱,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 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 正确。27.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 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

34、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c 原核生物中有生产者(如 d 蓝藻、e 腐生细菌等),d 蓝藻也属于 a 生产者,所以 a 和 c 的共有部分是 d;e 腐生细菌也属于 b 分解者,所以 b 和 c 的共有部分是 d。故 A 项正确,B、C、D 项错误。28.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中 K 值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便可保持稳定 B.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种群的 K 值C. 对于同一种群来说,K 值时固定不变的 D. 可通过减弱家鼠的繁殖力减小其 K 值【答案】B【解析】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可以保持相对稳定,有可

35、能会下降,A 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为被保护的种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可提高种群的 K 值,B 正确;同一种生物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 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C 错误;减弱家鼠的繁殖力不会减小其 K 值,可以通过减少食物来源或减少生存空间等措施来尽量降低其 K 值,D 错误。29.以下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正确的说法是A. 该实验是利用逐个计数的方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的B. 吸取培养液于计数室后盖盖玻片观察C. 为保证结果可靠,需多次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D. 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

36、答案】D【解析】酵母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抽样检测法,A 错误;实验过程中,应该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B 错误;为保证结果可靠,需要多次取样,求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C 错误;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D 正确。30. 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 光照强度 B. 食物种类 C. 湿度 D. 温度【答案】B【解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

37、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强度【考点定位】 群落的结构特征【名师点睛】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31.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 群落演替即为不同群落相互取代的过程B.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C.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 自然演替总是朝着物种丰富度增加的方向进行【答案】C【解析】群落演替指的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

38、落的过程,A 错误;弃耕的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若干年后才能演替成树林,B 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 正确;群落演替的结果取决于群落所在的环境,不一定会使群落丰富度增加,如草原退化使群落丰富度降低,D 错误。32.如图表示赤霉素和生长素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由图推测,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赤霉素和生长素表现协同作用B. 赤霉素可通过图中的 X 有效抑制生长素的分解C. 生长素是植物从土壤中,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获得的D. 通常情况下,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C【解析】根据图形分析,

39、赤霉素可以促进生长素的合成,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因此赤霉素和生长素表现协同作用,A 正确;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的原理可能是抑制了生长素的分解或促进了生长素的合成,即图中 X 为抑制,B 正确;生长素一般是由植物合成的,C 错误;由图形分析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生长素、赤霉素等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 正确。33.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出生率如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种群在 c 点之前呈 J 型增长,c 点之后呈 S 型增长B. 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c 点时期C. c 点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K 值)D. 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答案】C【

40、解析】由图可知,种群在 c 点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增长曲线不是“J”型曲线,应为“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c 点之后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下降,也不为“S”型曲线,A 错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候,由图可知 a 点之前增长率比 a 点时要大,c 点时期增长率为零,B 错误;c 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C 正确;曲线只表明了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D 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

41、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34.下图中的 a 和 b 分别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曲线。下列对曲线的解释正确的是A. 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 K 值,表示空间全部尚未被利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 bB. 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零,表示几乎全部空间尚未被利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接近于 aC. 当种群数量由零逐渐增大到 K 值时,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不再增长D. 阴影部分表示种群内个体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A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 K 值,表示空间已基本用完,而

42、不是全部尚未被利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故不正确。B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零,表示几乎全部空间尚未被利用,没有环境限制,所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接近于“J”型。正确。C当种群数量由零逐渐增大到 K 值时,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变小,数量增长变得缓慢,而不是不再增长。故不正确。D阴影部分表示种群内因环境因素而死亡的个体数。 故不正确。35. 以下可以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 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 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 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

43、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解:A、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 错误;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即包括生物部分,也包括非生物部分,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B 正确;C、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 错误;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和部分植物,也没有环境

44、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 错误故选:B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3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 消费者代谢的产物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利用C. 食物网中的每种动物均可吃多种植物D. 环境条件相同时,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往往相似【答案】D【解析】毒是异养生物,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A 错误;消费者代谢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水等,可以作为生产者光合作用的原料,B 错误;食物网中的动物可能以一种或多种植物为食,C 错误;环境条件相同时,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往往相似,D 正确。二、非选择题37.如图是人体免疫器官分布图,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多数情况

45、下,人体依靠由_和_构成的两道防线就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就需第三道防线的特异性免疫了,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_借助于_组成的。(2)图中_是淋巴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所以被称为中枢免疫器官。图中_分泌的由 28 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激素可以诱导来自_分化成为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的_。(3)分布在全身多处,能够过滤进入淋巴的病原体并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器官是_;咽部是食物和呼吸气体的必经之路,经常受到来自外界的病原体的侵袭,此时主要依靠_发挥特异性防御功能。【答案】 (1). 皮肤、黏膜 (2).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3).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

46、.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5). 骨髓和胸腺 (6). 胸腺 (7). 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8). T 细胞 (9). 淋巴结 (10). 扁桃体【解析】试题分析: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1)大多数情况下。人体通过两道非特异性免疫的防线就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即皮肤、黏膜构成的第一道防线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构成的第二道防线

47、。特异性免疫是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2)骨髓和胸腺是淋巴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其中胸腺是 T 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T 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3)淋巴结是一种免疫器官,能够过滤进入淋巴的病原体并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咽部是食物和呼吸气体的必经之路,经常受到来自外界的病原体的侵袭,此时主要依靠扁桃体发挥特异性防御功能。38.以下是关于群落研究的一些问题,请回答: (1)群落是指_。基于这样的概念,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时间属性,如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形态变化和群落的_等;群落的空间属性,即群落的_和群落的_等,以及群落的_等物种组成特性。

48、(2)从裸岩阶段到森林阶段的初生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生存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在影响环境的变化,举例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如何影响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的变化,从而促进森林的形成?_。(3)群落的演替按照演替的趋势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简要说明现实活动中,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何影响?_。【答案】 (1).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 演替 (3).空间结构 (4). 范围和边界 (5). 物种丰富度、优势种、种间关系 (6). 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加速岩石的分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的活动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水分,为乔木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7).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生物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解析】试题分析:群落指的是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时间属性,如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形态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等;群落的空间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