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蕉岭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级第三次质检历史试题(文科)命题人:郭志鹏 审题人:傅晓宇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每小题 1.5 分,共 66 分)1.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 “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 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B.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 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D.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商朝时期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材料说明的是天人关系的转移,不是消失,故 A 错误。
2、材料中天人关系,并不是儒家的天命观,故 B 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天人关系,并不是人伦关系,故 C 错误。材料的意思是说商人注重神,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人屈从于神;周人认为天人相通,基本平等;春秋时期注重人,天人关系的重心开始下移,人的份量加重,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重大转移,故 D 正确。2.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A.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B.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C.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D.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
3、与转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孔子试图推动礼制的复兴,排除 A;材料反映孔子努力使礼制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尽力与时代相适应,让人更好的接受礼制,故选 B;礼制强调贵贱有序,就是要强化等级观念,排除 C;材料未体现出孔子是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的内容,排除 D。3.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A. 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 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C. 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D. 社会动荡加剧
4、传统武士精神衰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义”属于儒家思想,勇武女性是为孝义而杀仇敌则说明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即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女性政治地位提高的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勇武之风而是强调为孝义而杀仇敌,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武士精神不是衰落而是增强,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眼为“孝义”而杀仇敌,还要知道“孝义”属于儒家思想。4.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 ,指导着传统农
5、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A. 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B. 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C. 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D. 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 ”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科技都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形成的,是道法自然的一种体现,故 B 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历代气象变化的规律,排除 A;材料没有提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C;古代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排除 D。5.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
6、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宋代一度扩大到 13 经。上述变化的实质是A. 专制统治不断强化B. 儒家经典不断丰富C. 孔孟儒学遭到破坏D. 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答案】A【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被立为五经”为专制统治服务;宋代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宋代一度扩大到 13 经” ,说明儒学对巩固专制统治的作用日益提升,因此材料反映的现象的实质是专制统治不断强化。故答案为 A 项。B、D 项不符合题干中“实质”的要求,排除;
7、后世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 C 项。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A. 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B. 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C. 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D. 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并没有反映出他们对于儒学的研究,只是说他们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认识变化,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反映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8、故 B 项错误。部分学者对于这一措施的思想认识转变,并不能证明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属于过度推断,故 C 错误。材料“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家为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读与原来不同,体现出政治形势对思想认识的影响,故 D 正确。7.自秦始皇泰山封禅以来,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五经通义 ) 。这说明A. 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B. 君主治国理政思想的宗教化C. 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D. 儒学思想
9、成为主流【答案】A【解析】“天命以为王 ,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体现了君权神授观念,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说明了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故 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宗教化和制约君权,故 BC 错误;儒学思想成为主流是在汉武帝时,故 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天命以为王 ,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材料没有体现出限制君权,故 C 项错误。8.美国学者波内克斯说:古欧洲有好几个里程碑式的变革,智者学派恰好产生于这些变革中期的希腊文化背景之中。这些变革包括伯里克利民主改革,这次改革把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统治的规则转
10、变为多数人统治的规则,雅典由此从一个小城邦变为一个海洋帝国。材料表明A. 雅典成为地跨欧亚非大帝国B. 思想变革得益于政治民主化C. 智者学派的产生植根于经济D. 伯里克利改革完善民主政治【答案】B【解析】由材料“智者学派恰好产生于这些变革中期的希腊文化背景之中”可知材料意在表达古代欧洲的思想运动受政治运动的影响,B 符合题意;A 与史实不符,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经济,C 不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伯利克利改革对民主政治的影响,D 不正确。9.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 ,并以此作为
11、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A. 文艺复兴运动歌颂自然与人性B. 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C. 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D. 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答案】A【解析】【详解】文艺复兴运动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作为反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 “世俗文化”实际上就是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因此这一做法反映出文艺复兴运动歌颂自然与人性的特点。故答案为 A 项。文艺复兴运动并未摧毁神学世界现,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反专制色彩,排除 C 项;材料无法体现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排除 D 项。【点睛】文艺复兴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动以神为中心;强调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幸
12、福、追求自由和知识。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这场运动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的标志。10.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 ) 、夏洛克(威尼斯商人 )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A. 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B. 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了严重打击C. 经济发展导致了两极分化严重D. 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答案】D【解析】根据“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
13、者” “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 ) 、夏洛克(威尼斯商人 )之流” ,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重视人的价值、鼓励人们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促进了思想解放,但也由于过分推崇人文主义,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社会混乱,故 D 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文艺复兴的消极影响,A 不能准确反映出文艺复兴的消极影响,排除;B 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1.14 世纪意大利新建的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课程强调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教育学生要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反映了当时A. 人文主义的思潮达到顶峰B. 基督教新理念开始传播C. 世
14、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出现D.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精神【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14 世纪时期意大利的教育中人文主义与世俗生活占据重要地位,结合背景文艺复兴正好可以解释材料中的内容。所以正确的为 C 项;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人文主义思潮达到顶峰,所以 A 项错误;文艺复兴思想并不是基督教新理念,所以没有体现 B 项内容;崇尚理性与科学的精神属于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与材料不符合,因此 D 项错误。12.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 ”该学者旨在强调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15、都具有地域性特征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C.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D.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说明文艺复兴局限于社会的上层,即富裕阶层;“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说明宗教改革流行于社会的下层,两相比较,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近代化,故 D 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不代表所有的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故 A 选项说法错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都是罗马天主教会,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
16、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故 C项错误。13.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 。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A. 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B. 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C. 赋予了德意志民众自由精神D. 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强调个人信仰对于灵魂得救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个人掌握了宗教信仰的主动权,因此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赋予了德国民众的自由精神。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 项不符合题干中的“本
17、质”要求,均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即“信徒皆为祭司”的观点,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14.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A. 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B.
18、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C. 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D. 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可知,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的思想,即按照社会契约建立人类的集合体,即政府,政府应该按照契约保障个体成员(人民)的权利,故 B 正确;A 属于伏尔泰的主张,排除;C 属于孟德斯鸠的主张,排除;D 属于康德的主张,排除。15.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A.
19、赞美罗马共和制的诸多优点B. 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C. 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D. 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孟德斯鸠强调“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的主旨是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不是赞美罗马共和制度的诸多优点,故 A 错误。材料“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 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 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 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 由的美德”由此可知,该篇文章强调“人人都是 国家的主人翁” ,主旨是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 史渊源,故 B 正确。 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 马盛衰原因论只研究了罗马共和制度,没有研究
20、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排除 C。 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启蒙思想,排除 D。16.文献三辅旧事载:“卫太子鼻大,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 ”1986 年甘肃天水放马滩 5 号汉墓出土一张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对两段材料进行解读并推断,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A. 汉武帝时日常使用纸已经十分普遍B. 考古发现的纸质地图与文献记载的纸可以互相印证C. 由文献记载于考古发现可推定使用纸不晚于西汉D. 文献记载的纸与考古发现的纸都是绘图用纸【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造纸术,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描述在文献中记载太子用纸史实,但是并
21、不代表当时“使用纸普遍” ,排除 A 项,文献记载的纸和考古用纸不一定是同一种纸张,排除 BD 项,从材料中只能推断出文献记载于考古发现可推定使用纸不晚于西汉,C 项正确。1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为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 ”这里所说的“主因” ,主要是指宋朝的A. 商品经济发展不足打破封建专制统治B. 宋朝的科技发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C. 商品经济仍然从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D. 农耕经济制约社会改革与科技进步【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宋朝时期,我国依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国家,使得这一时期科技的发展不能转化为实
22、际的生产力,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没有提及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B 选项说法错误,曲解材料的含义;C 选项没有强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18.在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中藏有一幅明初(1389 年)绘制的绢绘本巨型世界地图,题为大明混一图 ,其地理覆盖范围包括亚、欧、非三大陆。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绘出了非洲大陆的形状。据此推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中西交通扩展为此地图的绘制奠定基础B. 郑和的远航为此地图的绘制提供了线索C. 当时中国地理知识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D. 当时中国海外贸易范围已覆盖欧亚非地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西汉起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
23、路”便利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A;郑和远航是从 1405 年到 1433 年,晚于“1389 年”故郑和的远航不和能为此地图的绘制提供了线索,符合题意,故选 B;由材料“” ,说明当时中国地理知识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C;由材料“地理覆盖范围包括亚、欧、非三大陆” ,侧面说明当时中国海外贸易范围已覆盖欧亚非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 D。19.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A. 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B. 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C. 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D. 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答案】
24、C【解析】材料“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将文人和陶工的名字刻在壶上,说明陶工和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同等重要,这一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观念,C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制瓷技术的高低,A 不正确;B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市民文化的地位,D 不正确。20.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 、 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A. 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B. 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C. 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D. 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答案】C【解析】在
25、朝鲜颁赐书籍肯定利于中华文化在朝鲜的拓展,即这种交往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君主专制以及外交的问题,所以选项A、B 不符合题意,排除;朝鲜是早已经接受了中国儒家文化,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21.16 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 19 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 人类的由来 ,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16 世纪”
26、“19 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 19 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 B 项正确。进化论在 19 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 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 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 D 项排除。【名师点晴】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尖锐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导致了社会罪恶和文化危机,直接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权威不断受
27、到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挑战,从而出现了塞尔维特与达尔文的两种不同结局。22.牛顿的发现被认为“跳出了神秘的黑匣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 ”这是因为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A. 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蒸汽时代B. 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C. 从根本上冲击了宗教神学的基础D. 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 “神秘的黑匣子”指教会的说教,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使自然科学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是对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挑战,彻底否定了上帝创世说,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所以应选 C;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牛顿经典力学对思想解放的影响,排除 A;
28、B 表述错误;D 不是材料的主旨。【名师点睛】明确材料的主旨是牛顿经典力学促进思想解放即可。23.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 ,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D. 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
2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机械化”是指当时工业国家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而不是世界范围,故 A 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故“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故 B 正确。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故 C 排除。前两次工业革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是,故 D 排除。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特点【名师点睛】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知识: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各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厂制度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垄断,克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推动
30、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各国工业产值超过农业而成为工业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各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新兴工业异军突起;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推动了各国的民主化进程,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普遍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2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经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据此判断,以下各项最有可能属于“第二次重大打击”的是A.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B.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31、定律”C.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D.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第二次打击“是指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该学说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改变了对人类地位的看法以及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奥秘,故均符合题意,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是牛顿经典力学,故错误,故本题选择C。考点: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生物进化论影响。25.有学者认为,中体西用思想起了强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B. 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为主C. 强调经世致用,批判祟洋虚无D. 突出中学地位,否定西学价值【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
32、可知,在当时,中体西用原则所包含的中国意识是团结爱国者的旗帜,它号召着人们加强民族团结,抵抗侵略,保卫中华,故 A 项正确;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故 B 项错误;经世致用学说是明末清初时期提出的,故 C 项错误;D 项说法错误,错在“否定” 。2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 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 7 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答案】C【解析】
33、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 C 项正确,A 项排除;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 项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排除。【名师点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战争所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国
34、的科学技术不如英法等国,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使地主阶级的梦想破灭,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得出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但最终没有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而题干中的时间正好符合学习西方的器物与制度的内容。27.19 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 ,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A. 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B. 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C. 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D. 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答案】D【解析】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天朝上国”和“夷夏之防”的观念仍然强烈,
3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的开头一篇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是为了防止出现针对西学的反对和批判,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不是郑观应的目的,排除;B 项不能说明郑观应如此安排的原因,排除;C 项不符合郑观应的思想,排除。28.1898 年,有报纸评论说:“出洋肄业之诸子弟,学成返国,早已习与性成,只知改洋装,操洋语,娶洋妇,教洋书,或为洋人司出纳,或以洋人作舌人,从无一委质策名,供国家之用者。推其原弊,岂非幼稚时未明中国大道,先沾染外洋之习气使然耶!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 留学教育危及清朝统治B. 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C. 传统观念制约社会转型D. 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化特
36、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由于传统观念导致只学习西方表面的东西,而不利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转型,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当时的留学教育不利于社会的转型而非危及清朝统治,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留学教育的弊端而非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教育的半殖民地化方面的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29.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 “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
37、复意在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 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 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 ,B 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 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38、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30.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在传统中变” ,可是,1895 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出现“传统外变”的内在根源是A. 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C. 洋务运动弊端日益明显D.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1895 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结合 1895 年甲午战争之后民
39、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故选 B。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31.1912 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 、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 、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 ”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京师大学堂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这说明A.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 蔡元培为资产阶级革命培养人才C. 北京大学是当时的一流学府D. 蔡元培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答案】D【解析】“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40、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说明蔡元培比较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D 正确;A 和 B 不是材料体现主旨,C 中一流学府不符合材料主旨。32.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A. 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B. 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C. 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D. 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译书内容先以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政治制度、民国以来偏重于西方思想文化,这说明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方的深入,故选 C。材料没有反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 A。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41、家找到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排除 B;近代中国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但并不表明广泛认可,排除 D。33.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 ,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 。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B.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 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材料认为 20 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促进了国人的民族和民
42、主意识的逐渐觉醒,开始掀起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D 项符合题意;此时清政府进行了新政,A 项错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发生根本变化,B 错误;C 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选 D。34.陈独秀、胡适等人原本约定,将新青年定位为一纯粹论理的刊物,二十年不谈政治。但是, 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就开始出现议论政治的文章。如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劳工精神 庶民的胜利 欧战与哲学等。 新青年的立场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B. 共产国际的帮助C.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 十月革命的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新文化运动前期,北洋军阀实行独裁专制统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思
43、想文化,猛烈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到“新青年迈入第三年”的 1918 年,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政治观点审视我国的社会问题,可见新青年的立场转变是基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故选 A ;共产国际建立于 1919 年,而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时间不符,排除 BC;新文化运动后期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属于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35.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 ,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 使思想
44、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C【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 “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 C 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故 A 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
45、欧美的社会制度,故 B 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 “消除”一说太绝对,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 年是五四运动爆发 100 周年,今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 2018 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 ,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36.1917 年 4 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须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这表明李大钊A. 主张中
46、西文明应相互借鉴B. 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C. 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D. 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答案】D【解析】“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表明李大钊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D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要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并非相互借鉴,A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 ,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排除 C。37.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 “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
47、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答案】C【解析】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 、 “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 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 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 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
48、。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38.1926 年 12 月国民党广东省执行委员会各部工作报告显示,当年广东省国民党党员中农民党员约占 40%,工人占 23%学生占 25%,商人不足 10%。这表明A. 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B. 国民党获得了劳苦大众的有力支持C. 广东省是开展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带D. 扶助农工政策在广东取得明显效果【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国民党党员中农民
49、、工人和学生的比重较大,由此可知其体现了国民党一大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D 符合题意;A 说法与史实不符;工农数量的增加只是出于对大革命的支持,而非拥护国民党,B 不正确;C 与材料所述无关。点睛:1924 年国民党一大提出与共产党合作,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实为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联合的政党。39.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A. 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精神B. 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为三民主义的核心D. 其思想缘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与西方的启蒙思想【答案】C【解析】“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说明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思想,A、D 选项解读正确;“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说明 B 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