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头高中 2018 级高一第一学期第四次学情测试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2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纯朴的嗜血者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 ,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
2、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 ,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 。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 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 。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
3、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 “脑袋掉了碗大个疤” ,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1. 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
4、项是A. 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B. 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C. 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D. 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2. 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3.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答案】1. A 2. 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鲁迅的话与水浒
5、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3. 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 “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解析】【1 题详解】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的能力。考生在完成这类试题时,必须把重点词语放置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寻具体有效信息,加以比较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纯朴”这一词语的理解。其实在文章第三段中已有具体的解释:“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 ”结合选项,正是 A 项所说的意思。而 B 项,选项中的有效
6、信息来自文章第三段,但选项中的“崇尚暴力”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C 项,解释的不是“纯朴” ,而是解释水浒的特点,有效信息来自文章第二段。D 项,解释的同样不是“纯朴” ,说的是为什么“纯朴”和“嗜血”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属于解释对象发生了偏差。故选 A 项。【2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引用材料的作用。本题要求分析水浒作者和本文作者对李逵各持什么态度,并分析引用鲁迅话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抓住文中写水浒作者和本文作者对李逵评价的相关内容,分析他们各自的态度。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所持态度,可从文章第二段第三句概括出来“水浒作者
7、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 。 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所持的态度可以从文章第一段“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表达出来。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引用鲁迅的话的作用联系第二段,下句作者用了“却” ,形成对比。 “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 ,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同时也有力证明了本文作者的观点。【3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
8、义。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 、 “最可怕” 、 “活在书中的好”这三个要点。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 “最可怕”意为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 “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点睛】理解句子的含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3根
9、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7从表
10、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如记叙文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雅舍梁实秋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 ,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 “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
11、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
12、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 。 “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13、“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 “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
14、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 “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 “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
15、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 ”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 , “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节选自雅舍小品 )4. 梁实秋的散文以语言幽默、典雅著称,请从第段中分别举例说明。5. 第段结尾说“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请写出笠翁姓名,并据此段推测笠翁对于房屋陈设有哪些看法?6. 第段描写大雨磅礴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7. 梁实秋在论散文一文中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 ,请结合文本,探究文中所包含的作者的人格思想。【答案】4. 如:“鼠子瞰灯” “聚蚊成雷” “骨骼都像是硬的” “格外猖獗”等语句
16、,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又把“酣声、喷嚏”罗列无遗。这类充满人间烟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个十分雅致的文句来收束“荡漾而来,破我沉寂” 。又如:“咿唔诗章,喁喁细语” “破我岑寂”等语句,多用四字词语,对偶排比,整散结合,骈散相间,雅俗共存,体现了语言的典雅。 5. 笠翁指李渔。第五段房屋陈设的特点有: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 6. 写了大雨滂沱时,雅室“满室狼藉” ,我的“惶悚不安” ,与上文雅室“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相照应,照应下文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 7. 作者先极写“雅舍”之“陋”
17、,文中又要强调“雅舍”之优和“雅舍”的个性,可见“雅舍”虽有许多简陋和不便之处,但作者却能自得其乐,寄寓它温情和爱意;称之为“雅舍” ,是作者对当时生活环境的无奈和自我调侃;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以及对待困境释然、达观、豁达的人格思想。【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色。题目已经明确文章的语言特点是“幽默、典雅” ,第三段中“鼠子瞰灯” “聚蚊成雷” “骨骼都像是硬的” “格外猖獗”等语句,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又把“酣声” 、 “喷嚏”罗列无遗。这类充满人间烟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个十分雅致的文句来收束“荡漾而来,破我沉寂” 。又如引用外国
18、人对国人“懒惰”的讥评后,作者正儿八经地起而争辩,最后还加上一句:“洋鬼子住到雅舍来,不也是没有法子?”近乎反唇相稽,更像日常生活中的争辩:不然你来试试?“蚊风之盛”有谐音的效果,体现了语言的幽默。又如“咿唔诗章,喁喁细语” “破我岑寂”等语句,多用四字词语,对偶排比,整散结合,骈散相间,雅俗共存,体现了语言的典雅。【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段信息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闲情偶寄居室设计核心是崇尚俭朴,而题干问“并据此段推测笠翁对于房屋陈设有哪些看法” ,作答时可以先从文段中筛选相关信息,如“只当得简朴二字” “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 “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
19、“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 “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然后再依次进行推测概括即可。【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散文的句段作用。答题思路是:内容+结构+表达效果。在描写雅舍“得月较先”这番赏心悦目的情景时,记叙一段遇有暴雨,辄满室狼藉的镜头,内容上描写了大雨滂沱时,雅室“满室狼藉” ,我的“惶悚不安” 。结构上与上文雅室“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相照应,并与下文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内容相照应,雅室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同时作者深深的感叹,也蕴含于字里行间。【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归纳理解能力。回答此题要结合全文分析,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的人格思想的词
20、句进行分析,如用“孤零零、竹篦墙、泥灰、瘦骨嶙峋、单薄、不能避风雨”等词汇来形容“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的房子。紧接着,交代“雅舍”的位置居然坐落在半山腰上,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周围环境是那么的荒僻和恶劣。到了室内,依山铺就的地板、相互干扰的邻声、敢于瞰灯的鼠子、聚蚊成雷和大雨惶悚的景观,更是触目 惊心和叹为观止。读到后来,哪怕是家具陈设,也只是简单的一几一椅一榻,再怎么看这里就是一个“陋室”或一个“寒舍” 。梁先生面对如此之况,而且在里面“躬受亲尝”了“苦辣酸甜”之余,又为什么会冠以“雅舍”的名号呢,真的像他自己解释的那样,只是为了邮递方便,借用了合租友人名字之中的一个“雅
21、”字而已吗?随着阅读体验的不断深入,读者会发现,原来这个并不引人瞩目的地方,却有着“月明之夕,风雨之日”好友来访的真情之趣, “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月夜细雨的美景之趣, “酣睡写读,均已有着”个性陈设的自在之趣。在物质形态未必尽如人意的时候,作者却能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以冲和的目光来审视尘世相态,以通脱的姿态来玩味世俗人生,从自然与生活之中寻找到自己的闲适与情趣,这种意外之喜就在读者早先被压抑和期待的心理状态中获得了宣泄和排解的出口,把彼此隔绝的两个世界豁然贯通了起来,也使读者从现实的世界中飘然来到了一个超然的世界。面对困境和逆境的释然而达观的生活态度,是对沮丧和颓废情绪的一种轻蔑和嘲讽。二
22、、名著阅读(8 分)8.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函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茜香罗” “红麝串”各有怎样的暗示?【答案】 (1)蒋玉函是某贵族府中的一名演员,艺名琪官,宝玉对他一见倾心,即成知友。琪官将系小衣的大红汗巾即茜香罗送给了宝玉,宝玉将自己的松花汗巾送给了琪官。这松花汗巾原是袭人给他的,当天夜里,宝玉又悄悄把琪官送的大红汗巾系在袭人腰上。这样写,是表明宝玉和琪官的特殊友情。又写出宝玉、琪官、袭人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为后来袭人和琪官成婚埋下伏笔。红麝串是戴在手上的一串珍珠,红色,有麝香味,是元妃送来的东西,宝玉和宝钗是同样的,是暗示他俩可成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
23、。考生对江苏高考的必考篇目要熟悉,明确每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文章的主旨。分清小说的人物及其相关事件,把握其性格命运,了解名著的各种写作手法。本题考查红楼梦 。要求分析第二十八回“蒋玉函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茜香罗” “红麝串”各有怎样的暗示。考生首先回忆该章节相关内容,要写出、与“茜香罗” “红麝串”相关的人和事。写清原委经过,分析“茜香罗” “红麝串”这两样东西的暗示内容。比如,要交代蒋玉函的身份,和宝玉的关系,二人是如何互送礼物的,其中涉及松花汗巾和大红汗巾的情节也要交代清楚。然后分析宝玉、琪官、袭人三人之间的关系。这些事情为后来袭人和琪官成婚埋下伏笔。红麝串是元妃送来的
24、东西,宝玉和宝钗是同样的,是暗示他俩可成配。9.沈从文边城中的老船夫待人接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举出两个细节加以具体说明。【答案】重义轻利。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船工必一一捡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认真告诉那人,他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如果不管怎样还是有人给钱,老船夫就拿这些钱托人买茶叶和草烟供过渡人享用。老船夫去买肉,人家不要他的钱,但他也不想占屠户的便宜,他会预先把钱算好,猛地把钱掷到钱筒里,提了就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考生对江苏高考的必考篇目要熟悉,明确每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文章的主旨。分清小说
25、的人物及其相关事件,把握其性格命运,了解名著的各种写作手法。该题考查学生沈从文的边城 。要求分析老船夫在待人接物方面的性格特征。并举两个细节加以说明。这个难度不大。老船夫在待人接物方面的性格特点是重义轻利。比如,有人坐船,心中不安,就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老船夫会捡起来还给人,如果那人实在不要,他就买些茶叶和烟草供渡河的人任意享用。再如,老船夫买肉,卖肉的不收钱,他会把钱算好,扔给人,提了肉就走。他不想占人便宜。【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高考名著面广量大,考生要坚持看完、看透。阅读时要作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旨。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进行理解、分析,
26、全面把握内容,力求吃透所读小说的内容。读完后能对作品进行评价。答题时要全面审题,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三、古代诗文阅读(32 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一)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27、,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节选自嘉祐集 )(二)秦之德义,无足比数,而卒并天下,乃前古所未有,故求其说而不得者,或本以地形,或归诸天助,又或以物所成孰之方宜收功实,而不知秦
28、之得意盖因乎世变。是何也?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以谋诈驭谋诈,则秦之权变,非六国所能敌。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兴多沿秦法。(节选自方望溪全集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C. 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力量D. 秦之德义,无足比数 比数:相提并论11.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限 3 处)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兴多沿秦法。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以谋诈遇德义,
29、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13. 两段选文认为秦“并天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答案】10. B 11. 其 成 功 非 幸/此 所 谓 世 变 之 异 也/世 变 异 则 治 法 随 之/故 汉 之 兴 多 沿 秦 法。 12. (1)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2)用阴谋诡计对待道德信义,那么百姓归附仁义, (那种)形势盛大谁能够驾驭呢? 13. (一)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二)秦并天下是因为世道变化,大家都用阴谋诡计,而这方面秦最擅长。【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加点的文言实词带
30、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B 项,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意思是“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所以“与(y) ”,结交、交好。【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句话的大意为:他能成就功劳并非是侥幸的,这就是所说的世道变化的不同。世道变化了,那么法制就会跟着相应地发生变化,所以汉代的兴盛大多是承袭了秦朝的方法。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也” “之” “故”等。【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
31、第一句得分点:“祖父” ,祖辈和父辈;“暴” ,冒着;“斩” ,砍断;“以” ,才。第二句得分点:“德义” ,道德信义;“归” ,归附;“沛然” ,形势盛大;“御” ,驾驭。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
32、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于课内的重点文言实词、句子的把握需要非常到位,文言文的学习也不能忽视课外的积累。作答时可以先从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概括,选文(一)根据课文所学知识,可知“六国破灭” ,秦“并天下”的原因是“赂秦而力亏” , “不赂者以赂者丧” 。选文(二)中秦“并天下”的原因是“秦之得意盖因乎世变” “以谋诈驭谋诈,则秦之权变,非六国所能敌” ,即世道变化,秦最擅长使用阴谋诡计。参考译文(一):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 (还受到诸侯的贿赂) ,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
33、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
34、曾贿赂秦国, (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
35、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 (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参考译文(二):秦国的德义,不值得去比较,却最终合并了天下,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事情,所以想寻求其的缘由却不能寻求得到,也许是依靠他有利的地理形势,也许是上天的帮助,又或许是因为外界条件的成熟而适时地获得成功,却不知秦国的志得意满大概是因为顺乎世道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用阴谋诡计对待道德信义,那么百姓归附仁义, (那种)形势盛大谁能够驾驭呢?用
36、阴谋诡计来驾驭阴谋诡计,那么秦国就能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这不是六国所能抵抗的。他能成就功劳并非是侥幸的,这就是所说的世道变化的不同。世道变化了,那么法制就会跟着相应地发生变化,所以汉代的兴盛大多是沿袭秦朝的方法。(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具体赏析词上阙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37、及作用。(2)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3)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试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答案】 (1)词人登北固亭所见眼前之景“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等多是实写,登北固亭所抒怀古之思“千古英雄” “金戈铁马”等是虚写。虚实结合,表达词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对前人功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含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失望。(2)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
38、抒情达到了高潮,突出主旨,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精忠形象。(3)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不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跌荡,议论能思索宇宙人生的积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解析】(1)试题分析:上片第一
39、第二句中, “千古” ,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 ;“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 。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起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这里是虚写。孙权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实写眼前之景,表明连孙权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等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 ,杳无踪迹了。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眼前景,属于实写。接着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再次虚写,诗人由刘裕的遗迹联想起他的功业,非常钦佩,可是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
40、找不到了。表达出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和对当朝统治者的失望。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 ,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中的“虚” ,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的部分。虚实结合的效果就是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考生答题时分别指出诗词中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并答出虚实结合的表达作用即可。(2)试题分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的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侍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随
41、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壮志不能实现。突出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3)试题分析:本题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两首怀古词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仔细阅读本题所给诗歌,再认真回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从诗歌的结构、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比较,找出两首词的异同,然后总结答案。如,从结构上看,两首词都是怀古词,都用了“地点+怀古”的结构形式;从风格上看,苏轼
42、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两首词都营造了了雄浑壮阔的意境;两首词的主题都是借古喻今等。从手法上看,苏词层层铺垫,辛词则大量用典;苏词上阕写景,下阕议论,辛词则是写景和议论交织在一起等。(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学而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心念旧恩。 (曹操短歌行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 (杜牧阿房宫赋 )(4)人间如梦,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可堪回首,_,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吞二周而亡诸侯,_。 (贾谊过秦论 )【答案】 (1). 敏于事而慎于言 (2
43、). 契阔谈 (3). 弃掷逦迤 (4). 一尊还酹江月 (5). 佛狸祠下 (6). 履至尊而制六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 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契、掷、逦迤、尊、酹、佛狸、祠、履等词,都要格外留意。四、语言文字运用(18 分)16.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灰烬(jn) 颓圮(fi) 隽永(jun) 惟妙惟肖B.
44、戕害(qin) 狙击(j) 慰藉(ji) 震耳欲聋C. 熨帖(y) 韶光(sho) 缱绻(jun) 残羹冷灸D. 饿殍(pio) 喧阗(tin) 胡诌(zhu) 一愁莫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 项,颓圮(fi )应为“颓圮(p) ”,倒塌,堕落,败坏的意思。C 项, “缱绻(jun ) ”绻应为“缱绻(qun) ”,意思是牢结;不离散,或形容恋人感情深厚、爱情难舍难分;“残羹冷灸” ,应为“残羹冷炙” ,指吃剩的汤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D 项, “一愁莫展” ,应为“一筹莫展” ,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筹:筹划、计谋。17.下列对联中涉及的我国传统节日依次是
45、岁通盛世家家富,人遇年华个个欢 冒雨先寻菊,迎晴便插萸芳草美人屈子赋,冰心洁玉大夫诗 天上冰轮满,人间彩灯明A. 中秋节 清明节 重阳节 春节B. 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元宵节C. 春节 重阳节 端午节 元宵节D. 中秋节 端午节 重阳节 春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理解和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联中涉及的我国传统节日依次”的一项,中,根据“岁通盛世” “富” “人遇年华” “欢” ,可推断出传统节日为“春节” ;中,根据“寻菊” “插萸”可以推断出传统节日为“重阳节” ;中,根据 “屈子”可以推断出传统节日为“端午节” ;中,根据“冰轮满” “彩灯明”可
46、以推断出传统节日为“元宵节” 。故选 C。18.下列交际用语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情景对话:“家父今天八十高寿。 ”“恭祝令堂福寿安康!”B. 请柬用语:大喜之日,略备菲酌,敬请光临。C. 回函用语:如无特殊情况,本人定会拨冗出席。D. 接受赠品:本来无功不受禄,但盛情难却,只好敬谢不敏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语言表达得体应关注谈话对象、情境。A“家父”是令尊不是令堂;B 正确;C 拨冗,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来,是敬辞;D“敬谢不敏”是说自己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做某事,婉辞。19.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B. 我抛下了/新月黄
47、金的锚C.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D.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 ,这是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 “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作为比喻,可以没有本体和比喻词,但一定要有喻体,且喻体与本体本质上不同类。C 项,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沉默”赋予“夏虫”以人的特点,这比拟的修辞,另外还使用顶真的修辞。A 项,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这是把橡树的枝干比作“刀”“剑” “戟” ,这是比喻;B 项, “我抛
48、下了/新月黄金的锚” ,此处把“新月”比作“黄金的锚” ,是比喻;D 项,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 ,将“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 ,这是比喻。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说”是古代的一种用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明事理的文体, 捕蛇者说 马说 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 “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如阿房宫赋 赤壁赋 。B. “六艺”即六经,指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后遗失了礼 ,只余“五经”。宋朝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和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C. 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 ;读,同“逗” ,是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 “总角”是儿童向上分开的两个发髻,代指儿童时代。D. 获得教养的途径作者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 像山那样思考作者是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 江南的冬景作者是创造社的郁达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 项, “后遗失了礼 ”不当, “六经”遗失的是乐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