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铁人中学 2018 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 90 分钟。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卷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 读某个时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 关于图中四个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 这四个天体的级别相同B. 小行星带位于 M 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C. 此刻地球上一定会出现日食现象D. 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2. 有人想了解 M 星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你认为他必须要了解关于 M 星球下列信息中的哪些信息M 星球上是否有地震活动 M 星球上是否有
2、水 M 星球上是否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M 星球上的温度是否适宜M 星球是否存在二氧化碳和甲烷A. B. C. D. 【答案】1. B 2. 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学生要掌握天体系统层次和地球上有生命的条件。【1 题详解】行星和卫星不是一个级别的天体,A 错误;从位置看 M 星是火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B 对;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才会出现日食,此刻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上一定不会出现日食现象,C 错误;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D 错误。故选 B。【2 题详解】水、供呼吸的大气、适宜温度是有生命的条件,地震活动、二氧化碳和甲烷与生命存在无关,所以
3、说有人想了解 M 星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他必须要了解关于 M 星球上是否有水、是否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温度是否适宜,选择 C。【点睛】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地球上有生命的条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有供呼吸的大气;地球上有液态水。除外,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方面的条件:太阳光照比较稳定、行星际空间比较稳定和安全。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3. 在上图所示河流的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A. 风化 B. 侵蚀 C.
4、搬运 D. 堆积4. 如果在图示的、四处进行码头港口选址,为避免船只搁浅比较适合的是A. B. C. D. 【答案】3. D 4. 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学生要掌握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掌握港口选址的水域条件。【3 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的处为凸岸,根据河流流水的惯性处受流水的冲刷,处流水流水速度小,主要表现为堆积,选择 D。【4 题详解】码头港口选址不能在泥沙沉积的河岸,应该建设在河流冲刷的一侧,凹岸侵蚀,水深,不容易淤积,比较适合,选择 B。【点睛】本题关键是区别凸岸和凹岸的流水作用,一般来说凸岸沉积,凹岸侵蚀。河流转湾处不能依靠地转偏向力来判断沉积和侵蚀。资源对我国
5、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作用,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5. 下列对 A、B、C、D 四地新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太阳能丰富 B. B 地风能资源丰富C. C 地煤炭资源丰富 D. D 地水能资源丰富6. 下列对 E、F、G、H 四地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 E 地纬度较低,水热资源丰富,所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全国最高的B. G 地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短缺,需要从外地大量调入C. F 地具有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等较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所在地区是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D. H 地平坦开阔,地广人稀,适宜开发不可再生资源风能【答案】5. A 6. C【解析】【分析
6、】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知识,学生要熟悉我国区域地理的知识。【5 题详解】A 地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A 对;B 地位于四川盆地,风力小,B 错误;C 地位于江汉平原,煤炭资源不丰富,C 错误;D 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水能资源不丰富,D 错误。【6 题详解】E 地位于珠江三角洲,纬度较低,水热资源丰富,分解能力强,所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小,A 错误;G 地位于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主要是能源输出,B 错误;F 地位于华北平原,具有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等较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所在地区是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C 对;H 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地势平坦开阔,
7、地广人稀,但是风能是可再生资源,D 错误。【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确定地理位置,判断出所在的地区的地理特点,然后根据所说的有关知识进行回答。下图为“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运动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各题。7.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B.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在字母 M 附近C. 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张裂地带D. M 半岛与非洲大陆之间会形成山脉、岛弧、海沟8. 观察图中所示的板块边界类型,判断下列哪个岛屿也位于这种边界类型的板块交界处A. 太平洋西侧的日本本州岛 B. 中国大陆东南部的台湾岛C. 北
8、大西洋中的冰岛 D. 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岛【答案】7. A 8. 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学生要熟悉六大板块,掌握板块的边界特点和地理位置。【7 题详解】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A 正确;M 位于阿拉伯半岛,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不在阿拉伯半岛,它们位于印度半岛以北,B错误;东非大裂谷主要位于非洲板块内部,C 错误;M 半岛与非洲大陆之间主要是红海和亚丁湾,没有形成大的山脉、岛弧、海沟,D 错误。故选 A。【8 题详解】从图中看两个板块相背运动,属于生长边界。太平洋西侧的日本本州岛和中国大陆东南部的台湾岛是板块相对运动的
9、消亡边界,北大西洋中的冰岛属于生长边界,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岛位于板块内部。选择 C。【点睛】本题要记住板块的分布,熟悉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9. 图中与石油资源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是A. B. C. D. 10. 下列能反
10、映出露于云贵高原上大理岩的形成过程是A. B. C. D. 【答案】9. A 10. 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的物质循环,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9 题详解】图中为搬运作用、为固积成岩作用、为变质作用、为内力作用抬升,为重熔再生、为冷却凝固。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矿物富集形成了矿产图中与石油资源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是外力作用,符合的是。故选 A。【10 题详解】云贵高原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首先是海水沉积,形成沉积岩,形成的沉积岩向地下深处运动,遇到高温高压的岩浆,使得岩石的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大理岩,据图可知大理岩的形
11、成过程是,故本题选 B。【点睛】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下图为“某地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1. 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A. 背斜 B. 向斜 C. 褶皱 D. 断层12. 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B. 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C. 修一条南北向隧道应选址丁处 D. 图中岩层为岩浆岩13. 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
12、山岭,其影响因素是A. 地壳运动 B. 内力作用C. 岩浆活动 D. 外力作用【答案】11. B 12. B 13. 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与地貌。学生要掌握内外力作用,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熟悉地质构造运用。【11 题详解】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中间最新,而两翼岩层逐渐变老,故为向斜。故选 B。【12 题详解】图中甲处为背斜,它是良好的储油构造,B 正确,A 错误;丁处为向斜构造,在此修一南北向隧道,隧道易积水,C 错误;图中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判断为沉积岩,D 错误。故选 B。【13 题详解】内力作用形成岩层向上拱起的背斜为山脉,向下弯曲的向斜为谷地。外力作
13、用会导致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D 正确,故选 D。【点睛】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岩层中间新两侧老的是向斜,中间老,两侧新的是背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下图为“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读图完成 下列各 题。14. 下列关于上图所示纬度带气流的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01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B. 1020盛行东北风,干燥C. 2030盛行西南风,湿润D. 3040盛行下沉气
14、流,干燥15. 当气压带、风带位于图示位置时A. 亚洲大陆内部寒冷干燥 B. 我国江淮地区正值梅雨季节C. 我国洪涝灾害多发 D.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频发【答案】14. D 15. 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季节移动,从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和所处的季节。【14 题详解】010属于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A 错;1020位于南半球,盛行东南风,干燥,B 错;2030盛行东南风,干燥,C 错;3040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干燥,D 对。【15 题详解】当气压带、风带位于图中位置时,风带和气压带向南移,属于北半球的冬季,亚洲大陆内
15、部寒冷干燥,A 对;我国江淮地区梅雨季节为 6-7 月,B 错;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季节为夏秋,C错;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发季节为夏秋季节,D 错。故选 A。【点睛】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 0、30、60
16、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 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 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 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 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16.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 )A. 各类
17、自然资源的生成过程B.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C. 发生在印度尼西亚因海底火山引发的海啸D. 无线电短波通信暂时中断、 “磁暴”【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上的能量来源,学生要掌握地球一部分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一部分来自地球的外部的太阳辐射。【详解】内能来自地球内部,比如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不是各类自然资源的生成过程与太阳辐射有关,A 错误;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的堆积层埋在地下后,经过长时期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石油是古代生物遗骸,堆积在湖里、海里,或是陆地上,经高温、高压的作用,由复杂的生物及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天然气形成与微生物有关,生物与太阳辐射有关,B 正确;发生在印度尼
18、西亚因海底火山属于内能,与太阳辐射无关,C 错误;无线电短波通信暂时中断、 “磁暴”与太阳活动有关,与太阳辐射无关,D 错误。故选 B。【点睛】太阳辐射是促使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地壳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与太阳辐射无关。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属于常考热点,太阳辐射及其影响因素这一知识点的命题规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判断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分析中国不同地区太阳辐射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主要影响因素。(3)判断分析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在不同季节的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读下图回答 下列各题
19、。1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地壳、地幔、地核B. 在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C. 甲波由层进入层波速急剧上升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18. 图中的 X 处即为A.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交界 B.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C.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交界 D. 内核与外核交界【答案】17. B 18. 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学生要能够通过地震波判断出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17 题详解】从图上来看,不仅仅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大约是 17 千米,不可能达到 3000 千米,所以 A错误;在处地震波的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快,B 对;甲波由处进入速度是急剧下降,C
20、错误;地幔是从地壳到深度 2900 千米的地方,从图上来看乙波可以通过地幔,故选 B。【18 题详解】莫霍面大致是从地面往下 33 千米的厚度,而古登堡面位于地表下 2900 千米左右,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 80-400km 之间,所以 X 处为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交界,故选 C。【点睛】从表面往下,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的界面是莫霍面,约在地下17Km 深处,地幔与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约在地下 2900Km 深处。其中,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9. 若该图表示大洋环流, 所
21、在纬线为 30,则关于洋流所在的半球及性质叙述正确的是北半球 南半球 寒流 暖流A. B. C. D. 20. 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示意图,甲地为海洋,乙为陆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环节为地表径流 B. 环节气流上升C. 环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明显 D. 环节使甲地增温21. 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甲、乙为近地面,丙、丁为高空,则该地可能出现在A. 北半球 7 月的海陆间,甲为陆地,乙为海洋B. 南半球 7 月的城市与郊区之间,甲为郊区,乙为市中心C. 夜晚的山谷间,甲在山坡上方,乙在谷底D. 盛夏中午的林地和沙地交界地带,甲为林地,乙为沙地【答案】19. A 20. C 21. A【解析】【分析
22、】本题主要考查洋流、水循环、热力环流,学生要熟悉洋流、水循环、热力环流的原理,记住洋流的分布规律。【19 题详解】若该图表示大洋环流,所在纬线为 30,再结合图中看呈顺时针方向,可以判断为北半球,洋流位于大洋的东部为寒流,选择 A。【20 题详解】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甲地为海洋,乙为陆地,环节在高空,应为水汽输送,A错误;环节气流下沉,B 错误;环节为地表径流,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明显 C 对;环节为蒸发,吸收热量,使甲地降温,D 错误。故选 C。【21 题详解】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甲、乙为近地面,丙、丁为高空,北半球 7 月的海陆间,陆地气温高,大气上升,海洋温度低,空气下沉,甲为陆地,
23、乙为海洋,A 对;城市有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之间,城市空气上升,郊区空气下沉,甲为市中心,乙为郊区,B 错误;夜晚的山谷间,山谷温度高,空气上升,山坡温度低,空气下沉,甲在谷底上方,乙在山坡,C 错误;盛夏中午的林地和沙地交界地带,林地温度低,空气下沉,沙地温度高,空气上升,甲为沙地,乙为林地,D 错误。故选 A。【点睛】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与地面风带模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 ,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
24、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降水、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下渗蒸发等;蒸发、降水、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人类对地表径流影响最大。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
25、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例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热力环流与城市规划。城市内部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与郊区相比呈现“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之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22. 和 Q 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A. 夏季风的进退 B. 海陆位置不同C. 地形差异的影响 D. 用水季节变化23. 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A. 平原地形 B. 高原和盆地C. 人口稀少 D. 经济落后【答案】22. A 23. 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学生要掌握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
26、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22 题详解】我国降水受夏季风进退影响最明显,夏季风长期位于南方,则 Q 地多形成涝灾、P 地干旱;夏季风过快到达并长期位于北方,北方 P 地涝灾、Q 地干旱。故选 A。【23 题详解】根据图形可知,我国旱灾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是东部季风气候区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流域,涝灾频发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也包括珠江流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淮地区。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平原地形,不是高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选择 A。【点睛】夏季风的进退影响到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每年 4 月开始,雨带大致由南向北推移,9 月后由北向南撤退因而,我国南方的雨季比北方早
27、,比北方长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 ,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 ;如果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的局面。北京时间 2018 年 12 月 22 日 6 时 22 分 38 秒,北半球迎来冬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24. 有关这一天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B. 全球只有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白昼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小值C. 黄赤交角达到了一年中最大值D. 地球公转速度还在变快25. 这一天之后,有关黑龙江省的说法正确的是:A. 白昼继续变短,直到一月初为止B. 太阳升起的方位逐渐向南靠近C. 正午时照射到
28、教室内的阳光范围开始变大D. 昼夜长度之比开始变大26. 2018 年冬至时刻,日期为 2018 年 12 月 22 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最接近:A. 0 B. 1/2 C. 1 D. 1/4【答案】24. D 25. D 26. 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学生要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和时间的计算方法。【24 题详解】北京时间 2018 年 12 月 22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A 错误;冬至北半球白昼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小值,B 错误;黄赤交角基本不变,C 错误;1 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所以此时还在变快,D 对。【25 题详解】冬至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黑龙
29、江省白昼继续变长,A 错误;黑龙江省太阳升起的方位逐渐向北靠近,B 错误;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正午时照射到教室内的阳光范围开始变小,C 错误;黑龙江省昼变长,夜变短,昼夜长度之比开始变大,D 对。【26 题详解】日期分界线有两个,一是 180国际日期变更线,二是地方时为 0 时的经线。北京时间 2018年 12 月 22 日 6 时 22 分 38 秒, 地方时为 0 时的经线大约为 24.5,12 月 22 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最接近 1/2,选择 B。【点睛】地方时计算的一般步骤:1找两地的经度差: (1)如果已知地和要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2)如果
30、已知地和要求地不同在东经或西经,则:经度差=两经度和(和小于 180时) ,或经度差=180两经度和。 (两经度和大于 180时)2把经度差转化为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H3根据要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要求点在已知点的东方,加地方时差;如要求点在已知点西方,则减地方时差。读“塔里木盆地图” ,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7. 有关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A. 城镇分布规律主要受气候影响B. 城镇主要分布在山谷地带C. 交通线从整
31、体看呈环状分布D. 盆地中心交通线稀少主要是因为技术水平的限制28. 若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那么该地区:A. 山脉雪线会下降B. 灌溉水源会越来越充沛C. 农作物种植位置或范围将发生变化D. 寒潮、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增加【答案】27. C 28. 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疆的地理知识,学生要新疆的地理知识,并能够用整体性的知识分析全球变暖对新疆的影响。【27 题详解】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城镇主要分布在水源条件好的山麓地带,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盆地的边缘,从整体看呈环状分布,B 错误,C 对;城镇分布规律主要受水源影响,A 错误;盆地中心交通线稀少主要是因为水源的限制,
32、D 错误。故选 C。【28 题详解】若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那么该地区气温升高,气候更加干旱,山脉雪线会上升,A 错误;灌溉水源会越来越少,B 错误;农作物种植位置或范围将向河流上游转移,C 对;寒潮、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变少,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主要从整体性去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知识,联系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一个因素的变化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29.下边两幅图所示的时段内,我国:A. 东部部分地区经历了反气旋过境B. 5 月 6 日 14 时首尔吹西北风C. 上海与台北之间存在冷锋系统D. 台北的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学
33、生要能够判断天气系统,并能够确定风向。【详解】从图中看,我国东部地区从 6 日到 7 日反气旋控制范围不断增大,说明东部部分地区经历了反气旋过境,A 对;5 月 6 日 14 时首尔位于反气旋北侧,吹西南风,B 错误;上海与台北之间受反气旋控制,不存在冷锋系统,C 错误;台北的风向都是东北风,D 错误。故选 A。【点睛】近地面的风: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然后画风向,北半球向右偏转约 40 度,斜穿等压线;南半球向左偏转 40 度,斜穿等压线。30.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历史上由于植被破坏,加上降水变率大,导致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这体现了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
34、 )A. 差异性 B. 整体性 C. 稳定性 D. 周期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一个因素的变化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属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综合题(共 40 分)31.读甲图“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和乙图“太阳光照图” ,回答各题(1)乙图中 A、B、C 三地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为:_,此日,A、B、C 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白昼由长到短排列是_,C 点此刻的地方时是_时。(2)在乙图中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北半球的节气为_,地球此时位于甲图“公转轨道示意图” 中_位置附近,地
35、球公转速度较_(快/慢) 。【答案】 (1). BAC (2). C (3). CAB (4). 0 时或 24 时 (5). 2326N 或 23.5N (6). 夏至 (7). (8). 慢【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学生要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并且熟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详解】 (1)线速度从赤道到两极递减,乙图中 A、B、C 三地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为BAC,此日,北极圈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A、B、C 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C,太阳直射北半球,昼长由北向南递减。白昼由长到短排列是 CAB,C 点处在夜半球的中
36、间,此刻的地方时是 0 时。(2)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在乙图中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2326N 或 23.5N,北半球的节气为夏至,地球此时位于甲图“公转轨道示意图” 中位置附近,靠近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点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 (3)四季更替。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 月)、夏(6、7、8 月) 、秋(9、10、11 月) 、冬(12、1、2 月) 。 (4)五带划分:以地表获得
37、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32.3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D、C 两处相比_处气温较高,_处气压较高。A、E 两处相比,_处风力较大。图中所示的是_天气系统。(2)A、D 两处相比,气温日变化最大的是_处。请说明原因。【答案】(1)D C E 冷锋(2)A A 处天气晴朗,云量小;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小,对地面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解析】【分析】本题主
38、要考查天气系统,学生要掌握主要的天气系统,并且能够判断出它们的天气情况。【详解】 (1)D 在冷锋的前面,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C 处在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冷气团气压较高。锋面附近风力较大。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为冷锋。 (2)云量小,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小,对地面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所以昼夜温差大。晴天气温日变化大,阴天气温日变化小。A 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D 处于锋面附近为阴雨天气。【点睛】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冷锋示意图称为冷锋。冷锋过境前由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天气晴朗、气压较低;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冷锋过
39、后会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33.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庚所示区域为安第斯山脉。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乙地区和戊地区纬度位置相似,但是气候类型不同,请分别说出主要成因。(2)请归纳甲、乙、丙、丁四地自然带形状的共同特点,并分析成因。(3)请分析图示地区西海岸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4)有旅行者在庚处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在辛处观察到荒漠景观, 请任选其一说明成因。【答案】(1) 乙: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戊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形状特征:呈现南北(经线)方向延伸的狭长形状;受到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和寒流) 影 响.(3)从甲处到丁处(从高纬到低纬或从南
40、到北) ,受热量条件(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自然带呈现沿南北(经线)方向更替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 。(4)任选一个回答,若都回答则以第一个为准。庚处:海拔高,相对高度大,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辛地:西部有安第斯山脉,辛地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干旱) , 形成温带荒漠景观【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美洲的自然地理知识。学生要掌握气候分布和形成原因,熟悉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详解】(1)主要从大气环流分析,乙地处于大陆西侧,受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戊地位于大陆东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
41、响,具有季风性特征。(2)从图中看自然带的形状特征是呈现南北(经线)方向延伸的狭长形状;原因主从地形方面分析安第斯山脉对气流的影响,并结合洋流进行分析。(3)南北方向更替,主要受热量条件(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自然带分异规律是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4)庚处为安第斯山脉海拔高,相对高度大,从山麓到山顶,气温和降水变化大,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辛地位于西风带,处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干旱) , 形成温带荒漠景观。【点睛】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1、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带性,原因是随着纬度的增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越来越少,热量降低,自然带由低纬向高纬呈现热带、温带、亚寒带、苔原带、冰原带的分布。2、经度地带性规律,又称之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差异主要建立在水分变化的基础上 3、垂直地带性分异:又叫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另外:跟地带性规律相对应的,叫非地带性规律,如东非高原虽地处赤道,却并不是热带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