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铁人中学 2017 级高二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 90 分钟。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 2 分,共计 27 题,54 分。 )1.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 、 “礼” 、 “中庸” ,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 ,二者共同之处是A. 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B.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C. 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D. 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
2、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 、 “礼” 、 “中庸” ,其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孔子试图利用周礼来重新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而柏拉图则通过理想国一书表达自己重新建构有序理想社会的国家,所以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力图构建新的和谐社会,所以答案选 D,ABC 三项是二人思想主张的表象而非政治主张的实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2.“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隔阂)矣。且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此语强调了A. 墨家的兼爱主张B. 儒家的仁
3、义思想C. 讲究君臣父子的秩序D. 不能靠仁义来确立等级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隔阂)矣”中可以看出,韩非子批判儒家的仁义亲情,强调治国不能只依靠情感和榜样,故 D 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引文反映了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而非墨家的思想,故 A 项排除;讲究君臣父子秩序属于儒家思想,故 C 项错误。3.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和孔子一样倍受尊崇,但事实并非如此,孟子却好象被忽略了。原因是孟子的思想A. 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B. 提出了仁政学说C. 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D. 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
4、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孟子思想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孟子的思想虽为同为儒家思想,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但他主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并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及“性善说” 。这显然与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与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不一致。分析选项,A 说法错误,B 不够全面;C 符合题意;D 说法错误。所以应选 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4.在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 (公元前 6前 3 世纪) ,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
5、现象是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点。从材料中“公元前 6公元前 3 世纪”可以判断我国处在春秋战国时期。5.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 ,与该主张一致的是A. 人性本善B. 心即理也C. 格物致知D. 致良知,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作者通过“急穿芒履去登临”即通过亲自去观察去实践感知万物获取新的认识,
6、可知这和“格物致知”主张一致,正确的选项是 C 项,A 项排除,BD 项是心学,不符合题意。6.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 ,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B. 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C. 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D. 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明朝对官服的品级有着严格的规定,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
7、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这说明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和等级制度的束缚,故 D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等级制度收到冲击,没有体现出武官地位的提高,故 A 项错误;B 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 B 项错误;C 项错误,心学的传播没有体现个性。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遥趋之” 。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A. 家国情怀B. 艰苦奋斗的精神C. 耕读情怀D. 探索创新
8、的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哀民生之多艰” “王师北定中原” “一片丹心图报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中这些词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家国情怀,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艰苦奋斗、耕读情怀和创新精神,故 BCD 项排除。8.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 、 四民必用 、 沈氏农书 、 耕收农话 、 杵臼经 、 布经等。这主要因为A.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B. 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C.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D. 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陶朱公致富奇书 、 四民必用 、 沈氏农书 、 耕收农话 、杵臼经 、 布经等适应了明清时
9、期商品经济、农业经济以及手工业发展,因此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故 A 项正确;材料中的书籍并不都涉及科学研究,故 B项错误;科举考试主要考查四书五经,故 C 项错误;明清时期,宋明理学,特别是心学盛行,经世致用作为进步思想并不盛行,故 D 项错误。9.下表为“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性质书院比例表” ,对其原因理解正确的是A. 理学取得正统地位B. 商品经济促进思想繁荣C. 教育事业篷勃发展D. 思想控制日益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数据表明,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思想控制日益强化,故 D 项正确;材料和理学取得正统地位无关,故 A 项错误;官办书院
10、占据主导地位无法体现出思想繁荣,故 B 项错误;官办书院占据主导地位意味着思想控制加强,体现不出教育事业篷勃发展,故 C 项错误。10.1877 年,对西方持否定态度的刘锡鸿作为副使出使英国,抵达伦敦两个月后,他对英国政治评价道:“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 ”据此分析,刘锡鸿A. 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B. 肯定了英国政体中体现的民主和法治精神C. 主张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批判D. 从反对学习西方向支持学习西方制度转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刘锡鸿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锡鸿仍然存在官、民思想
11、,仍然存在封建时代儒家的的“仁政”的思想,说明刘锡鸿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对西方的评价只是从表面现象上进行评价,未涉及到民主和法治精神等深层次的东西,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刘锡鸿仍然存在官、民思想足以证明刘锡鸿不会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进行全面的批判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刘锡鸿仍然存在官、民思想足以证明刘锡鸿不会支持学习西方制度的,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考点:中国的近代化近代化的主题刘锡鸿的思想主张11.战国赵括“纸上谈兵” ,两晋学士“虚谈废务” ,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
12、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 汉代儒学的主张B. 程朱理学思想主张C. 陆王心学的思想D.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谈到的是治国理念问题,可以看出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是务实问题,反对空谈,要实事求是、落到实处,因此与明清时期的经世致用思想吻合,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汉代强调的是经学,是理论上的内容;B、C 选项是哲学上的思想,没有落到实处。12. 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 “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 “言语侍从之
13、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 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 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 为阅读者“铺陈气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汉赋是西汉时期文学作品特点,气势恢宏,符合西汉大一统辉煌气势,为统治阶级造声势,故 A、B 和 D 均反映汉赋特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把治国思想从西汉初的“黄老无为” (道家)改为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故C 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成就汉赋。13.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
14、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 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 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C. 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 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深远。故选 B 项。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不选 A 项。材料并非说的是治学问的方法问题,不选 CD 两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顾炎武的思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15、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14.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下列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A. 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B. 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C. 标志着世俗文学的诞生D. 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答案】B【解析】【详解】汤显祖借牡丹亭歌颂了伟大的爱情,这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否定,即否定了当时的官方哲学宋明理学,故 B 项正确;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开始于诗经 ,故 A 项错误;宋代世俗文学诞生,故 C 项错误;早期民主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反专制,材料无法体现,故 D 项错误。15.元代堪称中国戏曲
16、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 “俗而不俚” “明白如话” 。这主要肯定了元曲的哪类艺术风格A. 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 以文人抒情写意为主流C. 既雅俗共赏又凝重沉郁D. 充满追求个性的浪漫主义色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文而不晦” “俗而不俚” “明白如话”主要说明元曲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没有深奥不易理解、粗野庸俗的情况。反映了元曲以自然本色为主流这一特点。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曲16.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 ”材料意在说明
17、智者们A. 适应社会需要,实用效能高B. 否定绝对权威,敢于创新C. 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D. 过分追求功利,忽视道德【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说明智者们过分追求功利,材料信息“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 “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说明智者们忽视道德,故 D 项正确;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错误;BC 项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故排除。17.“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材料论述的这场
18、运动A. 标志着西欧人文主义的复苏B. 提倡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的理念C. 设计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 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答案】C【解析】【详解】 “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诠释了启蒙运动期间理性的内涵,而启蒙运动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设计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选 C;A 是文艺复兴的意义,排除;B 是宗教改革的观点,排除;达尔文的进化论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故排除 D。18.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两次世界大战,经济恐慌,冷战及核恐怖,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悲观主义思潮席卷欧
19、洲,非理性主义思潮有广阔市场。 ”这种文学流派的典型作品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两次世界大战,经济恐慌,冷战及核恐怖,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非理性主义思潮有广阔市场”反映的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 项是浪漫主义文学,排除;B 项是现实主义文学,排除;C 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符合题意;D 项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排除。19.下列关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B. 强调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权C. 在文学革命方面取得突出成就D. 能够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耨文化运动的
20、掌握和理解。新文化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能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A、D 应排除。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故 B 应排除。所以应选 C。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20.让一个金属球在一个光滑的斜槽内滚过不同的预定距离,再对每次所用的时间加以比较。时间的测量是由从水桶小孔中流出的水的多少来决定的。结果距离之比与时间平方比之间没有明显的不同。 ”这种科研方法的开创A. 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B. 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C. 使人们据此原理发现了海王星D. 使得实验成为唯一的科学研究途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21、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题干材料反映的科研方法是“实验” ,开创这种科研方法的是伽利略,为经典力学的 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 B 项。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在牛顿时期,排除 A 项;C 项是牛顿成就的结果,排除;D 项错在“唯一” ,排除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经典力学创立和发展的基础21.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并根据牛顿的科学原理解释物质世界。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这说明伏尔泰A. 认为宗教信仰服从科学B. 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
22、自由C. 认为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D. 在认识与宗教上坚持理性原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并没反映出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等方面的信息,故 BC 项错误;也没有反映出宗教信仰与科学结合方面的信息,而只是强调理性原则,材料中的“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均是典型的“理性” ,故 D 项正确,A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22.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B. 原子弹的使用是反
23、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C. 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D. 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技本身无罪,功劳还是罪恶是由于运用科技的立场和目的决定的,排故 AC 项;B 项说法错误,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不是“决定因素” ;D 项可从原子弹、电子计算机、导弹等军事技术在二战后用于和平发展目的得到映证,符合题意。23.下面是全球通史:1500 年以后的世界一书的目录摘取。下列可以作为“优势的基础”的章节内容有科学技术文艺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76
24、3-1914 年” “优势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编的时间范围是 1763-1914 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政治上逐渐确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经济上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这些成为西方“优势的基础”故正确;是文艺复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所以答案选 D。24.“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 ,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 ”该论断出自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 井冈山的斗争C. 新民主主义论D. 论十大关系【答案】C【解析
25、】材料强调将民主主义任务与社会主义的任务分开完成,中国的革命分两步走。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农民问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A。 井冈山的斗争解决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B。 新民主主义论解决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 C 项正确。 论十大关系论述结合国情建设社会主义,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C。25.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1950 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科目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 经济地理 俄语高等数学基础体育周课时 6 1 1 2 12 2 2学期总课时 132 22 22
26、44 264 44 44A. 政治课在总课时中占比最大B. 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C. 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D. 课程安排体现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政治课学期总课时是 176,俄语课是 264,政治课不是占比最大,故 A 项错误;俄语课的占比大,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密切,这说明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课程安排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故 CD 项排除。26.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下列建国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
27、而提出的是A.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D. “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设问,为适应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而提出的教育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符合这个时期,即 1956 年至 1966年。故选 A。BCD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易错警示】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
28、导思想。属于冷门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思想;“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属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教育思想。学生应该结合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判断教育思想。27.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 年 3 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评弹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书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A. 社会民众强烈需求B. “
29、双百”方针的提出C.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D. “双为”方针的提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本题的时间信息。文艺的繁荣在当时离不开国家的文化政策,即“双百”方针的提出,故选 B。A 不是主要原因。C 错误,国民经济恢复完成于 1952 年,此时正在实行一五计划。 “二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表现二、非选择题(共 3 题,46 分,其中,28 题 15 分,29 题 15 分,30 题 16 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而银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
30、民办而不宜于官办。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在当时,人民既无有设立银行之能力,而举国中无一金融机关,而百业多是凋敝。荆公能察受敝之原,而创此法以救治之,非有过人之识力而能若是耶?梁启超王荆公材料二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于“青苗法”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苗法”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答案】 (1)看法:青苗
31、法相当于银行金融业务;政府不宜与人民直接借贷。作用:农户可以免受高利贷的盘剥;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2)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只看到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解析】(1)第一问,据材料“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 、 “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即可得出梁启超对“青苗法”的态度。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农户可以免受高利贷的盘剥;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2)据材料“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 ”可以得出张之洞认为王
32、安石变法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导致宋代社会动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看法比较片面,没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所在。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加以说明即可。29.【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 “凡二十五篇” ,制罪“二十五等” ,定罪 1537 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 ,导致“上下愁怨” 、 “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 ,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 “法令明审,科条简要” ,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 ,成文“十二卷” 。新
33、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 , “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定罪 500 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 81 条、流放刑 154 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 “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答案】 (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解析】第(1)问,由材料“更定新律” “法令明审,科条简要” “采魏、晋刑典
34、”等可知,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第(2)问,依据材料中旧法律局限性造成的危害,并结合法律对国家建设的影响来分析。【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隋朝的改革隋朝法律的改革点睛:本题具有很强的发散性,答案不像以往的选修题目那样对材料内容归纳。它需要学生翻译原文的同时还要对所学的与之相关知识的整合。需要学生对法律作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文字表述能力。30.【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民国元年教育大事记1 月 9 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1 月 19 日教育部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规定:改革清政府之学制
35、。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亲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废止等 14 条。9 月 2 日,教育部顶布教育宗旨令 ,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同月,颁布小学校令 中学校令 师范教育令等普通教育各级学校的专门法令。10 月,教育部颁布专门学校法令和大学法令 ,规定大类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等大学体制包括:一是大学设评议会,对大学重大事项有评审权,二是大学各科设教投会,对学和科重要事项有审议权等,全国各学堂因此纷纷改名学校,如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
36、校,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映西大学堂改名为西北大学等。摘编自别必亮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历史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效果。【答案】 (1)特点:政府主导;内容符合近代教育要求;指导性强;法治化;反封建(适应革命需要) ;受西方影响。(评分说明:特点每点,答出 3 点即得(2)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培养了新式人才;有利于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政局动荡、经济落后等制约了民国教育的发展,无法改变教育落后的局面。【解析】(1)根据材料“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等信息可知是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教育宗旨令 ”“教育部颁布专门学校法令和大学法令 ”可知是法治化;根据材料“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有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等信息可知是教育内容符合近代教育要求;还可从教育指导性强、具有反封建色彩、受西方影响等方面思考作答。(2)关于评价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效果,根据和所学知识可从积极(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角度考虑)和消极(主要是政治环境、经济落后考虑)方面思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