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铁一中 2018 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地理科试卷时量:60 分钟 满分:100 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 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 30 个,每题 2 分,共 60 分)1.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太阳系附近有三颗“超级地球”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距离地球仅 22 光年,“超级地球”应属于(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说明这三颗行星不属于太阳系,因此排除 A、B 选项。太阳至银河系中心的
2、距离约 2.6 万光年,日地距离 1.5 亿 km,三颗星星距离地球仅 22 光年,因此“超级地球”应属于银河系,故 C 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需抓住材料中“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距离地球仅 22 光年”等信息,难度较小。学习地理,一定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日常所见的现象中,蕴藏着许多地理知识。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肉眼所见的天空中明亮的太阳为太阳大气最外部的日冕层B. 晴天时所见的太阳光为太阳活动释放的能量C. 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所见的点点繁星都是恒星D. 与阴雨天相比,晴天的正午较热是因为
3、大气的削弱作用较弱3. 秋冬季节的早晨,我们常看到地表物体上有露、霜形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阴雨天的夜晚,气温较低,易形成露、霜B. 出现露、霜的夜晚,大气逆福射一般较强C. 露、霜不参与水循环的运动过程D. 露、霜一般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因大气逆辐射较弱【答案】2. D 3. D【解析】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所见的点点繁星多数是恒星,也有金星等行星,月球等卫星。与阴雨天相比,晴天的正午较热,是因为大气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露、霜一般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因大气逆辐射较弱。【2 题详解】肉眼所见的天空中明亮的太阳为太阳大气最外部的光球层,A 错误。晴天时所见的太阳光为太阳
4、辐射释放的能量,B 错误。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所见的点点繁星多数是恒星,也有金星等行星,月球等卫星,C 错误。与阴雨天相比,晴天的正午较热,是因为大气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D 正确。【3 题详解】秋冬季节的早晨,我们常看到地表物体上有露、霜形成,阴雨天的夜晚,地面降温慢,不易形成露、霜,A 错误。出现露、霜的夜晚,大气逆福射一般较弱,B 错误。露、霜同样参与水循环的运动过程,C 错误。露、霜一般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因大气逆辐射较弱,D 正确。读我国局部年太阳总量分布图(左图)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右图) 。回答下列各题。4. 下列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的是( )
5、A. 温泉 B. 潮汐 C. 火山喷发 D. 煤炭5. 拉萨年太阳辐射总量高于上海的主要原因是( )A. 弱强 B. 强弱 C. 强弱 D. 弱强6. 拉萨白天太阳辐射很强但气温不高其主要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强,但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 B. 地面辐射弱,大气吸收热量少C. 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 D. 海拔高,距离下垫面热源远【答案】4. D 5. A 6. C【解析】【4 题详解】温泉、火山喷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潮汐来自天体引潮力,可燃冰的能量归根到底主要来自太阳能,选 D。【5 题详解】拉萨年太阳辐射总量高于上海的主要原因是拉萨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射向地
6、面的太阳辐射多,据此选 A。【6 题详解】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导致白天太阳辐射很强;对流层热量大多数来自地面辐射,由于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接收到的地面辐射少,大气吸收热量少,故气温不高。2018 年 12 月 8 日 2 时 23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探测月球暗面的新旅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7. 嫦娥 4 号发射成功时,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区时)为( )A. 12 月 7 日 18:23 B. 12 月 8 日 18:23C. 12 月 7 日 10:23 D. 12 月
7、 9 日 10:238. 探月卫星嫦娥 4 号成功靠近月球期间,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B. 在南半球,向南移动C. 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D. 在北半球,向南移动9. 探月卫星嫦娥 4 号成功靠近月球期一周内,北京市昼夜长短状况的叙述,正确的( )A. 昼短夜长,白昼变短 B. 昼短夜长,白昼变长C. 昼长夜短,白昼变短 D. 昼长夜短,白昼变长【答案】7. A 8. B 9. A【解析】【7 题详解】嫦娥 4 号发射成功时为北京时间(东八区)2018 年 12 月 8 日 2 时 23 分,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区时)与之相差 8 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
8、计算规律可知,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为 8 日2 时 23 分8 小时=7 日 18 时 23 分,选 A。【8 题详解】探月卫星嫦娥 4 号成功靠近月球期间,为 12 月 8 日,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结合地球公转规律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选 B。【9 题详解】探月卫星嫦娥 4 号成功靠近月球期一周内,也就是 12 月 8 日至 12 月 15 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北京市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选 A。【点睛】秋分指向冬至的时段昼夜长短的分布该时段,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
9、大。 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左图为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图,右图为公转线速度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0. P、Q 点所在纬度为( )A. 30 60 B. 60 30C. 6634 2326 D. 2326 663411. 当地球公转至 M 点时,我国下列古诗中描述现象会发生的是( )A. 巴山夜雨涨秋池 B. 北风吹雁雪纷纷C. 二月春风似剪刀 D. 接天莲叶无穷碧【答案】10. B 11. B【解析】【10 题详解】地球自转线速度分布规律为: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极点线速度为 0,赤道处线速度约为167
10、0KM/h,60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即 837KM/H。根据左图中地球自转线速度分布情况可知,P 点线速度为 837 即 P 点纬度为 60N,Q 点线速度为 1447 即 Q 点纬度为 30N。故选择 B。【11 题详解】地球公转线速度分布规律为近日点(1 月初)最快,之后逐渐减慢,到达远日点(7 月初)最慢,之后又逐渐加快。右图中 M 点为公转线速度最快的点,时间为 1 月初,正值北半球冬季,符合答案中 B 选项的描述情况,故选择 B。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2. 形成“
11、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 风力侵蚀 B. 流水堆积 C. 岩层挤压 D. 火山喷发13. “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A. 湿润地区 B. 半湿润地区 C. 半干旱地区 D. 干旱地区【答案】12. A 13. D【解析】【12 题详解】沙漠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流水不是主要外力,B 错。主要外力是风力,蘑菇酷似地貌是风蚀地貌,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A 对。岩层挤压形成褶皱构造,不是酷似地貌,C 错。蘑菇象沙雕一样,说明岩石是砂岩,火山喷发形成的是喷出岩,D 错。【13 题详解】根据材料, “蘑菇沙漠”分布在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地区,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干旱地区
12、,D 对。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不是沙漠的主要分布地区,A、B、C 错。14.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由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成分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地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 个圈层。读图可知,有关地球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圈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能强烈吸收紫外线B. B 圈层是规则且连续的圈层C. C 圈层有破坏岩石的作用D. 岩石圈各地厚度均匀【答案】C【解析】【详解】A 圈层为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而能强烈吸收紫外线的是臭氧;B 圈层为水圈,为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 圈层为生物圈,有破坏岩石的作用;岩石圈各地厚度不均,
13、故C 项正确。15.冲积扇与三角洲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形态。据此可知,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形成位置,需要结合到基础知识分析答题。【详解】冲积扇一般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河流出山口位置,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湖)口,不一定只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才有,结合选项,D 正确,其余选项错误。下图为来自熔岩库的高温岩浆顺着大洋板块的裂隙向上喷出地表,不断冷却
14、凝结堆积,最后突出海面形成岛屿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6. 图中熔岩库以上的圈层是( )A. 地壳 B. 上地幔 C. 岩石圈 D. 软流层17. 按岩石成因分类,该岛岩石属于( )A. 侵入岩 B. 喷出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答案】16. C 17. B【解析】【16 题详解】由材料可知,熔岩库所在位置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因此熔岩库以上的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这被称为岩石圈,故 C 正确。【17 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该岛岩石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属喷出岩,故 B 正确。18.下列概念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A. 褶皱和断层 B. 背斜和高地 C. 向斜和低地 D.
15、 谷地和低地【答案】A【解析】【详解】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的两个基本类型,其中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称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则形成谷地或低地。高地、低地、谷地为地貌类型,而不是地质构造,故 BCD 错误;本题应选 A。【点睛】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特征的总称,如断层(分为地堑和地垒)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等;地形指的是地物和地貌的总称。包括地势与天然地物和人工地物的位置在内的地表形态。如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等。简单的说:地质构造是地下岩层的变化状况,而地形是地球表面的表
16、现形态。19.下图为某地地层示意图。从 p 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A. 天然气 水 石油 B. 水 石油 天然气C. 石油 天然气 水 D. 天然气 石油 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图示 P 地中间岩层向上拱起,故判断为背斜, “背斜储油” ,但根据水、天然气和石油的密度分布判断,天然气密度最小,位于最上部,水的密度最大,为最底部。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应用。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三种物质的密度的差异,结合读图分析即可。20.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A 选项中的岩层发生塑
17、性形变,为褶皱,由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力导致的为内力作用,A 错误。B 中岩层发生明显的断裂位移,为断层构造,由内力作用导致,B 错误。C 中为景观为火山,属于岩浆活动,为内力作用,C 错误。D 中地貌为河口三角洲,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属于外力作用,故 D 正确。21.下图 M、N 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该题考查板块边界类型。【详解】M 处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是板块生长边界;N 处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相互挤压,是板块消亡边界。故选 D。22.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这种地貌形态最有可能分布在( )
18、A. 四川盆地 B. 塔里木盆地C. 柴达木盆地 D. 江南丘陵【答案】B【解析】读图,根据图示等高线数值判断,该地海拔较高,位于地势第二阶梯。相对高度较小,地貌形态呈月牙形,圆弧面朝向西北方向,最有可能是在西北风作用下,形成的月牙形沙丘地貌。最可能分布在塔里木盆地,B 对;四川盆地没有沙丘分布,A 错;柴达木盆地海拔高位于第一级阶梯,故 C 错误;江南丘陵海拔低,位于第三阶梯,D 错,所以该题选 B。23.二氧化碳成为“保温气体” ,是因为( )A. 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B. 破坏臭氧,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C. 吸收地面释放的红外线长波辐射D. 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量【答案】C
19、【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其保温作用。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风。下图示意近地面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4. 图中箭头对应的力中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的是( )A. a B. b C. c D. d25. 如果图示现象为近地面 AB 两地热力环流引起,当两地冷热差异增大后,形成风的原动力会( )A. 增大 B. 先小后大 C. 减小 D. 先大后小26. 关于图中 A 点和 B 点两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 处风力大于 A 处 B. B 处水平气压梯度小于 A 处C. A 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D. AB 两处地
20、转偏向力都平行于等压线【答案】24. C 25. A 26. A【解析】【24 题详解】根据图中的等压线高低分析,a 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b 为风向,c 为地转偏向力,d 为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始终垂直,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力大小,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25 题详解】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当两地温差加大时,气压差也会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加大,风力增加,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26 题详解】B 处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大于,A 项正确。B 处水平气压梯度大于 A 处;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风向垂直于等压线时平行于等压线;故 BCD项错误。故
21、选 A。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7. 亲临海滨地区体验海陆风,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A. 海滨城市白天多出现云、雨和雾;夜间以晴朗天气为主B. 长发女郎夜晚面向大海,长发朝向内地方向飘起C. 陆风风力一般弱于海风D. 海风对抑制中午暑热,调节气候有一定作用28. 海风转换为陆风的时间大约是( )A. 23 点 B. 67 点 C. 1415 点 D. 2122 点【答案】27. B 28. D【解析】【27 题详解】根据海陆风
22、形成的原因,海滨城市白天气温高,气流上升冷却易出现云、雨和雾,夜间气温低,气流下沉,以晴朗天气为主,说法可信;夜晚海滨地区盛行陆风,长发女郎夜晚面向大海,长发朝向内地方向飘起不可信,所以选 B。 因陆上摩擦力较大,海上摩擦力较小,陆风风力一般弱于海风可信;白天盛行海风,较为凉爽,对抑制中午暑热,调节气候有一定作用可信。【28 题详解】海风转换为陆风的时间大约是大陆气温下降低于海洋时,出现在由昼到夜转换后,所以是. 2122 点,D 项正确。29.国庆节,小明和朋友一起去野餐。下图能反映小明野餐是篝火堆及其周边烟气运动情况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
23、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篝火堆处气温高,气流上升。周围气温较低,气流下沉,烟气随着下沉。完成环流。【详解】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篝火堆处气温高,气流上升。周围气温较低,气流下沉,烟气随着下沉。根据图示箭头方向,能反映小明野餐是篝火堆及其周边烟气运动情况的是图 B,B 对。图 A、图 C、图 D 的篝火处箭头都应上升,A、C、D 错。30.下列各天气系统示意图中,能表示与寒潮的形成有关的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详解】形成寒潮的是冷锋,图中 A 是冷锋;B 是暖锋;C 是气旋;D 是反气旋。故答案
24、选A。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31.读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乙处地质构造为_ _,甲、乙两地地质构造中最有可能发现油气的是_ 。(2)说出甲处构造地貌的成因。(3)说明丙地不适合修建地下隧道的理由是什么?(至少两点)(4)据图判断处岩石为_(根据岩石成因) ,、岩层的形成年代_(早于或晚于) 。【答案】 (1)背斜;乙(2)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图示山岭。(3)丙地位于向斜槽部,岩层下凹,建隧道容易塌方;石灰岩易受水的溶蚀作用,不稳定,易渗漏;地下水容易汇集。(4)岩浆岩(或侵入岩) ;晚于【解析】【分析】本题以地质构造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主
25、要的地质构造及其地貌,考查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考查地质构造的意义,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详解】 (1)考查主要的地质构造。据图可知,乙处地层向上弯曲,说明地质构造为背斜;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背斜构造中,图中乙为背斜,甲为向斜,故甲、乙两地地质构造中最有可能发现油气的是乙地。(2)考查构造地貌的成因。甲地地貌形态为山地,地质构造为向斜,其形成山地的原因为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3)考查地质构造的意义。隧道应该选择在背斜构造进行,背斜为天然拱形构造,不易坍塌;图中显示,丙地位于向斜槽部,岩层下凹,建隧道容易塌方;且
26、石灰岩易受水的溶蚀作用,不稳定,易渗漏;地下水容易汇集。(4)考查主要的岩石类型。图中显示,岩浆侵入地层,冷却凝结形成侵入岩;侵入岩释放热量导致周围岩石发生质变,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形成的时间较晚。【点睛】背斜向斜如何区分一般的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当岩层弯曲方向相反时,要用以下方法判断:向斜:指的是岩层向下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新外老,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新岩层,而两边是老岩层。背斜:指的是岩层向上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老外新,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老岩层,而两边是新岩层。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井位置。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向斜和背斜的方法: 中新侧老 中老侧新32.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27、(图 a)和亚洲季风环流图(图 b) ,完成下列问题。(1)A 气压带名称是_,常年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2)B 风带名称为_,其风向为_风。(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 a 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 b 中_(填甲或乙)所示,此时东亚地区的风向为_,南亚地区的风向为_。(4)图 b 中西南季风的成因是_。(5)每年 2 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名称为_,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特点表示为_。【答案】 (1)赤道低气压带 全年高温多雨 (2)东北信风带 东北 (3)甲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4)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
28、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5)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寒冷干燥【解析】【详解】 (1)A 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受其控制地区多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表现为终年高温多雨。(2)B 风带位于北半球的低纬地区,其名称为东北信风带。(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 a 所示位置时,也就是赤道低气压带大部分南移至赤道以南地区时,应为北半球的冬季,此时,亚洲大陆为高压,东亚盛行偏北风,亚洲季风环流为图 b 中甲图所示,此时东亚地区的风向为西北,南亚地区的风向为东北。(4)图 b 中,亚洲大陆为低压,海洋上为高压,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
29、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南季风。(5)每年 2 月下旬,为北半球的冬季,此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亚洲高压,受其影响,风从大陆内部以偏北风的形式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此时的天气特点表现为寒冷干燥。33.读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如下图) ,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市区近地面气温高的原因。(2)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C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市区 D 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状况的是 (选填正确项的字母代号) 。A. B. C. D. (3)说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答案】 (1)市区人工
30、建筑物较多,绿地、水体等面积少(或地面硬化面积大) ,地表增温加快;市区大气污染较重,产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物质可以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加剧温室效应的影响;工厂多,机动车和居民生产生活释放大量废热。 (2)东南风 A (3)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水体面积;实现建筑物合理规划布局,增加空气流通性;节能减排。【解析】本题以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呈现信息,侧重自然地理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气温分布特点、热岛环流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市区近地面气温高的原因,可以从人工建筑物较多、地表增温加快、城市大气污染较重、产生的氮氧化物和废热较多等方
31、面回答。市区近地面气温高于郊区的原因主要是市区硬化面积大,地面升温快;市区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粉尘吸热强,对地面的保温增强;另外市区机动车、工业活动、居民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的废热都会导致市区增温快。最终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2)图中 C 地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水平气流自东向西流向市区,如果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受右偏转形成东南风,如果该地位于南半球风向向左偏形成东北风。市区 D地由于气温较高,等温面向高空凸出;垂直方向气流以上升为主,近地面形成低压,等压面向低空凸出。(3)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可以从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水体面积、实现建筑物合理规划布局、增加空气流通性、节能减排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