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遂宁市高中 2018 级第一学期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卷(选择题,满分 50 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2.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2、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在葵丘会盟诸侯,并订立盟约第一条指出:“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其目的是A. 提倡一夫一妻制B. 维护宗法制传统C. 企图取代周天子D. 规范诸侯的行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无以妾为妻”表明在妻妾严格划分,说明其目的是要恢复严格的等级,而严格的等级关系是宗法制的特征,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一夫一妻制,故 A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维护宗法制度,没有体现出对周天子的态度和诸侯行为的规范,故 CD 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无以妾为妻” 。2.学者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初,取
3、周秦之制而兼用”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体制。这种“体制”A. 是对秦制的否定B. 巩固了汉政权的统治C. 暂时适应了时代要求D. 是指“推恩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取周秦之制而兼用”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巩固了汉朝初年的统治,故 B 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的同时,还进行了分封,故 A 项排除;分封制不符合时代要求,故 C 项错误;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郡国并行制的弊端而采取的政策,故 D 项排除。【点睛】 “取周秦之制而兼用”是解题的关键。3.资治通鉴唐记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说明了A. 唐朝矛盾错综复
4、杂难以决断B. 政治制度弊端严重决策艰难C. 决策程序过于死板制约皇权D. 权力部门相互掣肘效率较低【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体现了各部门之间过度牵制导致效率低下,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下议事制度的弊端,不能反映出唐朝矛盾复杂,故 A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决策的艰难,故 B 项排除;三省的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 C 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 。4.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 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
5、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答案】C【解析】【详解】表中四段材料并不能说明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故 A 项错误;材料“遣御史监三辅郡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也不能说明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故 B 项错误;四段材料都反映了秦汉时派官对地方监察,说明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故 C 项正确;材料也不能表明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表格内容,注意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四段材料的共同信息,排除表述过于片面的或史实错误的选项,即可从“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的角度得出正确答案。5.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
6、专断独占的作风” 。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A.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C. 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D. 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 “体现了平等的原则”可知,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 D 项正确;钱穆提及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和原则,未提及对君主集权的作用,故 A 项错误;德行和学识成为科举的主要依据,但并未体现出思想文化的控制,故 B 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故 C 项错误。6.摘抄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后摘抄的两句话“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
7、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摘自元史百官志“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世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外后名军机处。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A. 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B. 后者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C. 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D. 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 “后名军机处”可知,两段材料分别对应的是行省和军机处;从材料“有征伐之役” “用兵西北”中可以看出两者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故 C 项正确;A 项是只符合元朝的行省,排除;军机处不是中央的常设机构,故 B
8、项排除;D 项符合军机处,排除。7.1869 年 4 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A. 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B. 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C. 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D. 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 “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租界的会审制度,该制度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领事裁判权有关,是一种
9、畸形的审判制度,标志了中国司法主权的进一步沦丧,因此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故 B 选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司法主权的进一步沦丧,说明了中国司法受到了严重的践踏,并不是走向近代化,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畸形的审判制度,与列强在中国取得的领事裁判权有关,实质是对中国司法的践踏,并不能体现传播自由平等思想,故 C 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领事裁判权,体现了列强对中国司法的严重践踏,导致了中国司法主权的逐步丧失,并不属于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故 D 选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 “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
10、审官会审” ,联系所学近代西方国家获得的领事裁判权分析解答。8.遂宁某学生在参观学校的百年中国主题活动中看到一句名言:“1840 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 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该学生对此作了如下理解: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需要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你认为理解合理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 ,将其他国家视为“蛮夷” ,故正确;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对华发动了多次
11、侵略战争,逼签多份不平等条约,故错误,正确;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西方列强为满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造成的,和前一个“不公正”没有因果关系,故错误;所以答案选 C。9.1895 年春,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宣统帝,要求拒签条约,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史称公车上书。以上表述中需要更正的地方有几处A. 2 处B. 3 处C. 4 处D. 5 处【答案】C【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时间是 1895 年,康有为等人联络的不是官员是举人,上书时候的皇帝是光绪帝,康有为主张进行维新变法,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因此有四处错误,选择 C 项正确。10.近代某条约签订
12、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该条约A. 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B. 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 通过该条约割占了香港九龙司一处D.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反映出战争包括陆地战场和海上战场,因此判断是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故 B 项正确;A 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C 项是北
13、京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点睛】 “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是解题的重要信息。1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可知英国人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其他列强从中国掠夺的各项特权,英国可以以援例享有,这样就使各国侵略者结成共同的侵华伙伴关系,故 A 项排除;根据“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可知英国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的确立是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司法的重要手
14、段,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 B 项排除;根据材料“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可知这出自马关条约 ,日本人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 项历史解释错误,故 C 项符合题意;根据“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可知这出自辛丑条约 ,严禁人民反帝,意味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 D 项排除。12.美国记者伊斯雷尔爱发斯坦指出, “对日本人来说,上海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和日本以前的全部政策的必然结果,当威胁和政治压力未能使他们控制华北时,他们便动武了” 。据此可知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加速了“上海事件”的爆发日本借发动“上海事件”打击南京国民政
15、府统治“上海事件”的爆发使蒋介石抗日态度更坚决“上海事件”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上海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和日本以前的全部政策的必然结果,当威胁和政治压力未能使他们控制华北时,他们便动武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借发动“上海事件”打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但“上海事件”的爆发使蒋介石抗日态度更坚决,故正确;第二次国共合作是 1937 年 9 月形成的,故排除;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排除;所以答案选 B。【点睛】关键信息是“上海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和日本以前的全部政策的必然结果,当威胁和政治压力未能使他们控制华北时,他们便动武了”
16、 。13.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 ”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 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C. 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D.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是阶级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时期是民族矛盾,由此出现材料中对待西方文明不同的态度,故 A 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和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无关,故
17、B 项错误;资政新篇体现不出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故 C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变化,故 D 项错误。14.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置银数(单位:万两) ,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 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C. 政府投资开办工厂D. 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从 1851 这个时间来看国内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个农民起义不得不支出更多的银数,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小农经济的问题,故 A 项排除;户部银库数置银数的变化是由于镇压农民起义而非偿还债款,故 B 项排除;洋务运动开始于19 世纪六十年代,故 C
18、 项错误。15.民国初年,茶楼一角。一位读书先生正在向群众宣读自己的见闻日记(如下) ,日记反映该先生:A. 认识到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明C. 该先生对辛亥革命有抵触D. 该先生对辛亥革命支持【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乡村知识分子在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下,没有采用最新的公历,而沿用农历,仍使用清朝末帝宣统的年号,并称辛亥革命为“变乱” ,都反映出作者对辛亥革命持抵触态度,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材料中无法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和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故 AB 项排除。16.“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最大的启
19、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 ,共赢、双赢、多赢,大家都没有输。 ”下列理解最符合论者本意的是A. 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目标B. 优待皇室是尊重清王朝,南方这种妥协是为国家为未来作出的牺牲C. 清朝的妥协是清廷牺牲了自己的江山,放弃了“万世一系,皇权永固”D. 各方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重建秩序与和平【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不战而屈人之兵 ,共赢双赢”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启示是妥协,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各方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重建秩序与和平,故 D项正确;辛亥革命确立了共和政体,但民主政治没有真正实现,故 A 项错误
20、;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启示,故 BC 项排除。17.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 ,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 ;(另)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一事件使近代中国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取得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C.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D. 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到长江流域【答案】D【解析】材料中“在野党 ,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 ”说的是由于国民大革命促使国民党成为执政党, “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
21、力量”说的是共产党经过国民大革命迅速成长,国民大革命促使中国革命中心发生了转移,故 D 项正确;A 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 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C 是五四运动的意义。点睛:关于国民大革命的几点认识(1)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2)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失败了。18.对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 ,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 ,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可
22、能是A. 政治协商制度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 、 “草根”政治家反映了基层群众民主参政的特色,符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故 B 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制度,不符合材料,故 A 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草根”政治家无关,故 C 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民族平等,共同繁荣,不符合材料,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草根”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基层群众民主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证祖
23、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面四个民族自治区中将在今年(2018 年)迎来“逢十”周年大庆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立是 1958 年,今年是 60 周年,C 正确;A 是西藏;B 是内蒙古;D 是新疆。20.1973 年 2 月 17 日,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的时候,表述了“一条线”的思想,他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说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 ”由此推知, “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核心就是A. 联美抗苏B. 和平共处C. 一边倒D. 不结盟【答案】A【解析】【详解】1973 年,中
24、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改善,由材料“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可知为联美抗苏,故 A 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 1954 年,故 B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 C 项错误;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 D 项错误。【点睛】中美关系的演变:敌视对抗、关系断绝抓住契机、逐渐缓和关系正常化、正式建交。21.“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 ”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A. “一边倒”的方针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求同
25、存异D. 多边外交战略【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的表述可知,处理的是与邻国的关系进而发展成处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准则,可知 B 正确,A 是针对苏联而言的;C 是在万隆会议上,不符合“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D 选项是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新内容。22.阅读下边19691977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统计简表 ,结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有关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外交开始走向国际舞台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A. B. C.
26、 D. 【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69-1978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明显在不断的增加,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是中美关系的缓和,故正确;是指 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排除;中美两国建交在 1979年,故排除;所以答案选 B。23.丛书“我们的年代”对建国以来 50 年代、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的流行词汇进行了记录。下列四组流行词汇中,属于 70 年代的是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知识可知, “造反有理;红宝书;斗、批、改”主要是在“文革”前期,应该是 2
27、0 世纪 60 年代,故 A 项错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的是建国初期土改,赶超英美反映的是 1958 年大跃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 1953 年,故 B 项错误;“个体户;迪斯科;民工潮”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应该是 20 世纪 80 年代,故 C 项错误;样板戏是在“文革”期间即 1966 年1976 年, “平反、昭雪;恢复高考”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故 D 项正确。24.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了以下四篇文章(书籍):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 。据此判断,该研
28、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A. 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B. 农耕文明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C. 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D. 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项内容均在探讨古希腊文明形成的各种条件,所以综合起来论文题目应该定为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历史条件,故 C 项正确;A项概括过于片面,无法包含项的所以信息,排除;古希腊是海洋文明,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故 D 项排除。25.亚里士多德曾很巧妙地指出过,在民主政体下,应该怎样通过多次地召开公民大会,使那些较远地区务农的公民不能够常常出席,而在
29、事实上剥夺他们的公民权。这表明亚里士多德A. 寻求规避直接民主弊端的途径B. 主张改变城邦民主的运作模式C. 开始萌生现代民主模式的思考D. 坚决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形式,每个公民都要参加公民大会,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说寻求一种让远方不能参加公民方法,这显然是回避雅典直接民主方式弊端的有效方法,故 A 项正确;公民大会定期召开,并不是改变这种民主运作方式,故 B 项错误;现代民主最大的特点是代议制,材料仍然实行的是直接民主,故 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是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故 D 项错误。第卷(非选择题,满分 50 分)二、非选择题
30、(50 分)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材料
31、二 1911 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材料三 罗马原来只是一个城市。罗马的政府是只适合于城墙之内的居民的市政机构。在罗马四周看到的除了城市没有别的。当时称为民族的只是诸城市的联盟。拉丁民族便是拉丁诸城市的一个联盟。没有乡
32、下土地的业主是城市里的居民。当罗马扩张时,征服的也只是城市。像罗马这样的城市能够征服世界,但要管理这个世界就不容易了。必须有一种能使凝聚力薄弱的各成分团结起来的统治方式。罗马帝国在发展民法立法的同时,建立起专制政治的管理体制。给整个罗马世界盖上一张等级森严的官吏网,使当权者的意志在社会上生效。最后,解体的时刻到了,蛮族从各方面侵入进来,各行省不再抵抗、不再费力去关心总体的命运摘编自【法】基佐欧洲文明史(3)依据材料三分析疆域广大的古代罗马国家形成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帝国政府用怎样的措施来维系庞大的帝国?其效果如何?【答案】 (1)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
33、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说明: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该法借鉴美国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该法强调主权在民并借鉴美国1787 年宪法 ,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建设可以相互借鉴;民主制度建设受国情、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3)形成的特点:依靠军事征服获得广阔的疆域;主要由孤立分散的城市构成,内部缺乏融合。维系帝国的措施:通过法律协
34、调不同民族的关系;建立专制制度和官僚制度来贯彻统治者的意志。效果: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未能长久的维持统一的帝国政权,最终走向分裂。【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从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辛亥革命、罗马法等方面来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并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答案。(2)第一小问说明,根据材料“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
35、约法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临时约法的颁布、美国政体和 1787 年宪法的原则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民主政治建设的完善、相互借鉴,影响民主政治建设的因素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当罗马扩张时,征服的也只是城市” ,体现罗马是通过军事征服疆域扩大;“当时称为民族的只是诸城市的联盟必须有一种能使凝聚力薄弱的各成分团结起来的统治方式”体现了罗马城市结构孤立分散,内部缺乏融合。第二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中“发展民法立法建立起专制政治的管理体制盖上一张等级森严的官吏网”可以分析得出法律协调不同民族关系,建立专制制度和官僚制度。第三小问
36、效果,依据材料中“使当权者的意志在社会上生效蛮族从各方面侵入进来”进行分析,效果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回答,积极的效果是维护了统治阶级利益,消极的效果是未能长久维持统一的帝国政权,最终走向了分裂。27.对比思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结合所学,完成表格与问题。(一)第一组对比:材料一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及内容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1)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官吏(公职人员)选拔上的异同点。(二)第二组对比:(2)完成表格中的空白处。中国的重大外交举措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息息相关,请指出“建国初期”和“新时期”世界政治格局最主要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三)第
37、三组对比:(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自性质是什么?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答案】 (1)相同:都体现了公平性,都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参政积极性。不同:雅典:民主,不能保证公职人员的素质;唐朝:专制,注重个人才能。(2)社会主义阵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结盟;和平共处五项。特征:建国初期:两极(两大阵营)对峙;新时期:多极化趋势。(3)前者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后者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成就: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详
38、解】 (1)比较古希腊和唐朝官吏(公职人员)选拔上的异同点,共同点要突出公平性和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参政积极性,而不同之处可结合两者的实质和选拔人员的要求。(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坚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同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第二小问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两大阵营对立;新时期多极化趋势增强。(3)第一小问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后者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第二小问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初步建立共产
39、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8.“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主题,具体指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生活的城市化、世俗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指什么?材料二 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材料三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0、请回答:(2)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一个观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 (要求:对材料二成果分类,多角度论证说明观点。 )【答案】 (1)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观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分析:政治角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经济角度:,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思想角度:,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思想,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中世纪”是指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进程。(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稍加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二可从政治() 、经济() 、思想()三个角度来划分,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