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石室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上期高 2021 届 10 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诗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 “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白居易) ,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 。那么, “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
2、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 “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 “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 “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
3、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挑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 “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 “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 “柳絮”又常被诗人
4、们借以言“愁” 。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 ,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
5、已出现。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 “丝”与“思”谐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
6、“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答案】 (1)C(2)B(3)B【解析】【详解】 (1)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A 项, “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选项对
7、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文中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B 项, “虽误把柳称作杨柳”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D 项, “是因为柳与留谐音, 丝与思谐音”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借柳表达离人“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代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是故乡的象征。故选 C。(2)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关系。B 项, “时间先后顺序” “发展的历史轨迹”不正确,从全文来看,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小同意象类型来论述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其发展轨迹也不明显。故选 B。(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清晰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
8、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 项,逻辑关系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文中有“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据此可知,是因为“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所以才不能把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当作“杨柳”皆指柳的证据。故选 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9、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
10、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纸上故乡邓琴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
11、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
12、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狭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
13、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样、震憾。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
14、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 年第 4 期)2.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乡给了 “我” 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 “我” 的思乡之情。 “ 我 ”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B. 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C. “ 我 ”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D. 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 我 ”的
15、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3. 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精神层面的影响” 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4. 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答案】2. D 3. 要点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意思对即可) 4. 要点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 ,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意思对即可)【解析】【2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
16、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前三项考核情节,D 项考核结构,其中D 项, “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不正确,应是强调故乡在“我”的精神层面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故选 D。【3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概括“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句话中“精神层面的影响” 包含哪些方面,答题时注意关注文章的上下文,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
17、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概括答题要点。【4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标题的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对标题含意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解答本题时,需紧扣“纸上” “故乡” 。“纸上”意味着写进文字中的故乡之情,一是他人关于故乡的记叙,让“我”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二是“我”对故乡的追忆唤起我的思乡之情,促使我写下有关故乡的文字;三是“我”在纸上写下的心中的故乡,是我的精神家园。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主要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
18、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 、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现代诗歌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神女峰舒婷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而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
19、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1981 年 6 月长江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 “金光菊” “女贞子”是巫峡中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应该抛弃旧的伦理枷锁。B.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观察角度的新奇和剪裁生活的精当。对于一个困扰人们几千年的问题,诗人让一个自然奇景和文化胜迹来承载,可谓独具匠心,另辟蹊径。C. 诗人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众人狂热的欢呼”与“一人忧伤的思索” , “对远天梦想的眺望”与“对
20、眼前幸福的错过” , “悬崖上的千年展览”与“伏在爱人肩头上痛哭” 。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更能突出形象的悲哀与问题的沉重。D. 诗中写到衣裙在风中飘动,这既是以静衬动,凸现思索者如同雕塑一般的伫立;又是以动衬动,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 项,“以静衬动”理解错误,应该是“以动衬静” 。故本题选 D 项。【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
21、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二、古代诗文阅读教材文言知识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B.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刻毒C. 诚能得樊将军首 诚:的确D.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
22、项,诚:如,如果。故本题选 C 项。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与郑人盟 士皆垂泪涕泣 秦兵旦暮渡易水 箕踞以骂曰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群臣怪之 又前而为歌曰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A 项,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故本题选 A 项。【点睛】常见文言词类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的“蹄”本是名词,后面接宾语“之”时,“蹄”活用为动词
23、“踢” 。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履” ,带补语“至尊” ,用作动词“登上” 。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 ,其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 ,用作动词“游水” 。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 ,故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
24、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如 “秦师遂东” ,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 ,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如“天子不得而臣也” ,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 ,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 。 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如“故王不如东苏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东苏子” ,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 名词的意动
25、用法。如“孟尝君客我” ,名词“客”后带宾语“我” ,活用作意动词。 “客我”即“以我为客” 。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 “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 “活之”即“使之活”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如“晋侯饮赵盾酒” 。“饮” ,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动词的为动用法。如“死国可乎” , “死”是为动用法, “死国”即“为国而死” 。8.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行李之往
26、来,共其乏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吾不能早用子 诸郎中执兵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古义指, ;今义:。试题分析:“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长者”:古义:品德高尚
27、的人;今义:年长的人。故本题选 D 项。【点睛】古今异义的变化: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一、词义扩大。如,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中的“江” “河”与“淮” “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 “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二、词义缩小。如, “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三、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 ,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
28、身的人。四、感情色彩变化。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 “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五、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六、词义弱化。如“很” ,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 ,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七、词义强化。如“恨” ,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 ,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八、褒贬有变。如“爪牙”古时指武
29、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 ,为贬义。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C.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以其无礼于晋D.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子亦有不利焉【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 项,代词,指代“那件事”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C 项,介词,按照介词,因为。D 项,疑问代词,哪里/句
30、末语气词,表感叹,啊。B 项, “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故本题选 B 项。10.下列句子中根据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夫晋,何厌之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以其无礼于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燕王拜送于庭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无乃尔是过与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中根据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B 项,宾语前置句;定语前置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故本题选 B 项。课外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
31、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 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
32、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 ,有删改)【注释】逆旅:旅馆,客舍。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33、正确的一项是A.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B.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C.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D.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贞元” ,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B. “卯、
34、辰” ,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甲、乙、丙、丁)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而且天干又可以单独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C. “觐谒” ,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专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D. “中书” ,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他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B. 高崇文爱护百姓,率军进入成都时,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务秋毫无犯。C. 高崇文明辨是非,穿戴很破烂的穷苦的叛乱者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
35、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了性命。D. 高崇文恃功而侈,把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和机巧工匠都擅自带走,又不懂朝廷的礼仪制度,不敢入朝觐见。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2)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答案】11. D 12. B 13. C 14. (1)军队经过兴元,有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的士兵,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2)贼军非常震惊,他们的将领李文悦率三千士卒归顺,仇良辅带领鹿头城两万军队投降。【解析】【1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
36、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扼二川之要”的意思是,句中“扼”的宾语是“要” ,所以应在“要”后面停顿。排除 A C 项。 “旁连八屯”是说鹿头山周围接连有八处营寨。故应在“旁”的前面停顿,排除 DB 项。故本题选 D 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7、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 项, “天干又可以单独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错误,应该是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时。所以选 B 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
38、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 项,应该是“士大夫受胁迫而叛乱的都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 ,而非“穿戴很破烂的穷苦的叛乱者” 。所以选 C 项。【1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匕箸”:“羹匙和筷子” ;“士有折逆旅匕箸者”:“有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的士兵” ;“徇”:“示众” ;“
39、逆旅”:“旅馆,客舍” 。第二句关键点:“以”:“率领” ;“归”:“归顺” ;“举”:“带领”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高崇文
40、,字崇文,他的祖先从渤海迁到成幽州,上下七代人不曾分家居住,开元年间,皇帝两次下令表彰他们家。高崇文性情朴实,庄重寡言,年轻时被召入平卢军。贞元年间,随从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理军队有名声。屡经升迁任金吾将军。吐蕃发动三万人馬侵犯宁州,高崇文率领三千士卒前往救援,双方在佛堂原交战,吐蕃大敗,朝廷封他为渤海郡王。刘辟反叛,宰相杜黄裳推荐说高崇文有才能,当时有显著战功的老将,人人自以为能当选,等到任命的诏书下束,都大吃一惊。当初,高崇文选了五千精兵,平常总像敌军来犯似的进行训练。到这时候,卯时接受命令,辰时部队已经出发了,武器装备精良完好,没有不齐全的。军队经过兴元,有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的士兵,他
41、下令立即斩首示众。高崇文率军从西面的阆中出发,打退剑门的守兵,解了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皇帝下诏拜授他为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在成都北一百五十里处,是扼制二川的要冲,刘辟在这里筑城,周围接连有八处营寒,用来抵抗东边来的官军,高崇文开始在城下打败了两万贼军,但因碰上下雨,城池未能攻克。第二天,双方在万胜堆交战官军前后八战八捷,贼军军心开始动榣。大将阿跌光颜与高崇文约定了日期, (阿跌光颜)延后了日期,害怕获罪,因此请求深入敌军立功赎罪,于是驻军在鹿头西。断绝了贼军运输粮草的道路,贼军非常震惊,他们的将领李文悦率三千士卒归顺,仇良辅带领鹿头城两万军队投降。官军随后直赴成都,其余贼军都反绑着手归顺
42、,刘辟逃跑,被官军追上并活捉,拘押在囚车上送往京城。高崇文进入成都,让军驻扎在大路上,不惊扰百姓,珍宝财物如山一样堆积,但士卒秋毫无犯。邢泚投降后又有二心,高崇文下令斩首于军中,士大夫受胁迫而叛乱的都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了性命。朝廷下令在鹿头山上刻石记载他的功劳。高崇文不通文字,认为官署中的公事文书繁多可厌,况且蜀地优越富饶无所事事,请求保卫边塞来效力,于是皇上下诏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兼任京西诸军都统,高崇文仗着有功肆意奢侈,把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和机巧工匠都擅自带走,又不懂朝廷的礼仪制度,害怕入朝拜见,皇帝下诏说听凭他走便道前往屯戍之地,
43、高崇文在邠三年,武器装备整齐完好。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司徙,谥号“成武” 。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又呈吴郎 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 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 真。已诉征求 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 ,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转须:反而更应该。甚:太。征求:指赋税征敛。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和颔联叙写作者以前放任邻妇扑枣,是因为这位妇人生活贫困,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
44、好。B. 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内心的提心吊胆。C. 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D. 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哲理。16.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 D 16. (1)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
45、的深切同情。 (2)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3)善于劝说。 (或“说话委婉含蓄” )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解析】【1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 项, “不乏哲理”理解有误。故本题选 D 项。【1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
46、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该题,应当结合本诗的具体内容作答,如诗中提到的“堂前扑枣任西邻” “只缘恐惧转须亲”等诗句表现了作者同情弱小的特点;“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等诗句表现了作者心忧天下的特征,答案可以结合这些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47、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携来百侣曾游。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 )(4)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 (戴望舒雨巷 )(5)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徐志摩再别康桥 )(6)但我不能放歌,_。 (徐志摩再别康桥 )(7)_,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战国策荆轲刺秦王)(8)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_。(论语克己复礼 )(9)子曰:_,守死善道。(论语待贾而沽)(10)子曰:道
48、之以德,齐之以礼,_。(论语为政以德)【答案】 (1).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 浪遏飞舟 (3). 到了颓圮的篱墙 (4).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5). 软泥上的青荇 (6).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7). 复为慷慨羽声 (8). 孰不可忍也 (9). 笃信好学 (10). 有耻且格【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峥嵘” “稠”遏“颓圮” “篱墙”“婉” “青荇” “笙箫” “慷慨” “孰”笃“格” ,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