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二 实用类阅读对点精练一 非连续性传记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 员南仁东因罹患肺癌、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于 9 月 15 日夜间逝世,享年 72 岁。国家天文台 16 日发布讣告称,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南仁东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自 1994 年起,他一直负责工程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 编订了科学目标,指导了各项关键技 术的研究及试验。 (选自 2017 年 9 月 17 日新华网)材料二:就在刚才(2017 年
2、 10 月 10 日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发布了一个令人振 奋的消息:我国在贵州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 为“中国天眼 ”的大锅,五百米口径球面射 电望远镜(FAST),发现了新的脉冲星!而且不止一个!我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我是立刻想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 一个人FAST 望远镜之父,9 月 15 日刚刚驾鹤西归的南仁东老师。(选自刘博洋这颗 星星,献 给他:“中国天眼”FAST 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材料三:1993 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 联盟大会上,科学家 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 ,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 讯息。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
3、个吧。 ”1994 年 7 月,500 米口径球面射 电望远镜(FAST)工程概念提出。1994 年始,南仁东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 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 SKA 的单元,开始启动贵州选址工作。 为了给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选址,带着 300 多幅卫星遥感图 ,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先后 对比了 1 000 多个洼地,时间长达 12 年。1995 年 11 月, “大射电望远镜 ”中国推进委员会成立,由南仁东任主任。2006 年,南仁东任国际天文学会射 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主席,为中国天文学界第一次在此层面任职,在国际射电天文界得到同行的 认可与尊重。2
4、007 年 7 月,500 米口径球面射 电望远镜(FAST)工程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2016 年 9 月 25 日落成启用。(选自百度百科)材料四:姜鹏来天文台面试的时候,并不知道南仁 东是谁, “只是感 觉到他强大的气场,一看就是头儿 ,甚至有点儿像土匪 头儿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筹划 FAST 项目时,南仁东就一直留着一撮小胡子,过了 20 多年, 头发和小胡子都已变 得花白。在工地上他随意地穿着大汗衫,鼻梁上架着近视镜和老花 镜,回北京又 变回了时髦老人,有时候回到校园给研究生上课,他会穿花衬衫和牛仔裤,有一次还穿了条很潮的皮裤。 “出国参加学术
5、会议也很注重形象,要带一箱子衣服去。 ”FAST 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海燕说。南仁东是 1963 年吉林省的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 线电系, “文革”之后,在北京天文台读天体物理的研究生。他是一个爱好艺术和哲学的科学家,尤其喜欢画画,在日本国立天文台访学期间,创作了一幅油画 富士山,至今仍挂在该校教学楼的大厅里。 “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反射面周围的六座百米支撑塔要等 间距排布,打乱排不是能减少很多工作量吗?结果他就一句话, 那样不好看 。别看他忙,但做 PPT 特别讲究,有一次开完会其他单位的人问我,你们是请专人帮忙 设计的 PPT 吗,怎么版式那么好看?其实都是南老自己做的。”FAST
6、工程副 经理张蜀新向本刊回忆道。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7 年第 41 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天眼”计划经南仁东先生提出并参与整个工程的建设,前后耗时 20 多年。南仁东先生鞠躬尽瘁为此一事,成就了大国重器。B南仁东先生生前主持建造的“中国天眼”在建成一年多后就发现了不止一个新的脉冲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就他死而无憾。C “中国天眼”工程仅选址就耗费 12 年时间,可见建造地址在整个工程中的重要性,以及选址的艰难程度。D南仁东先生不仅是能成为理科状元的学霸,也是有艺术情调的科学家,尤其擅长画画。答案 B解析 B 项错在脉冲星被发现时南仁东先生已经去世。2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天眼”计划的各个关键时间点上都少不了南仁东先生的身影,可见他为整个工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B南仁东先生不仅是“中国天眼 ”工程的总负责人,也是国际射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主席,使得中国的天文学在国际上得到了尊重。C南仁东先生的离世是中国天文界的一大损失,使“中国天眼”计划搁浅,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D南仁东先生在工地、教室、学术会议场的穿着是不同的,像工人一样随性,和学生能够相近,和学者可以相敬。穿衣风格反映了他的为人处世。答案 C解析 C 项推断没有依据,南先生去世前“中国天眼”已经启用,并在他刚刚去世后就发现了脉冲星。3请结合材料指出南
8、仁东先生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答:_答案 有理想,从构想“中国天眼”可以看出。有前瞻意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提出要建“天眼” 。勇挑重担,坚韧不拔,成为“天眼”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为工程耗费了 20 多年,克服了无数难题。简朴,从文中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可看出。注重仪表,教室、学术场合的穿着不同。爱好广泛,喜欢画画而且水平高。爱国,推动大国重器建造,提高了中国天文学的国际地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黄旭华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 719 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前不久,老人还荣获了 2017
9、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4 年, 感动中国给黄旭华 的颁奖辞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 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 穷 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 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1988 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 发射试验后,黄旭 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的 20 多年里,黄旭 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这位 93 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 8 点半走到 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 1 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 们留给年轻一代。黄旭华少年时期曾在聿怀中学读书
10、。2017 年 9 月 29 日,聿怀中学举办建校 140 周年主题系列活动。黄院士携夫人精神矍 铄地回到母校出席活动 ,寄望同学 们立自强之志,迈坚实步伐,成为新一代国家栋梁。( 摘编自汕头日报)材料二:1958 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潜艇技 术复 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 7 项难题号称“七朵 金花”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 “水滴型” ,美国为实现水滴型构造,谨慎走了三步。中国该怎么办?黄旭华 大胆提出, “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 ”。既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 条路切实可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11、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只能少走弯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使想法变 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们仅用 3 个月就提出 5 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方案一出,黄旭 华又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 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拨人一起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最“土 ”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 术问题。核潜艇体 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 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定?黄旭华要
12、求,所有设备都要过秤。在之后数年的建造 过程中,大小 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 “斤斤计较”使得排水量达 4 000 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 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 24 个省市的 2 000 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摘编自中国第一代核潜艇 总设计师:曾拿着算盘算数据)材料三: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 击目标。 20 世纪 70 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
13、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的,艇上 100 多人全部遇难。1988 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 试验。 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 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 时年 62 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 300 米,在 这一深度,一 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 1.5 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 各项有关数据,并 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摘编自臧江江、吴夏曦 核艇之父黄旭华人 间蒸发 30 年成就赫赫之功)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颁奖辞赞颂了 “中国核潜艇之
14、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至耄耋之年仍延续着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B材料一写黄旭华 93 岁仍坚持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 1 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还到校园参加活动,为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人才培养奔走操劳,贡献余热。C材料二中,中国早期核潜艇科研手段一片空白。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们拿着算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 5 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就都迎刃而解。D材料三写 70 年代末,美国的 “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人员葬身海底。一是证明科学研究总是存在危险的,二是为写黄旭华做铺垫。答案
15、C解析 C 项以偏概全,黄旭华除了带领同事们拿着算盘算数据外,还将所有设备都过秤,才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比较生动的语言含蓄地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情感力度。B材料二提到美国三步实现艇型水滴型构造,意在为下文衬托黄旭华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的胆识做铺垫。C这三则材料运用了引用、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就黄旭华的事迹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D材料三中,作者写到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说明黄旭华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其他做此研究的科学家要大得多。答案 B解析 A 项材料二用的是平实的语言,朴 实的事迹,使 读者感受到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C 项三则材料都没有涉及心理描写。D 项无中生有,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说明的是黄旭 华具有为科学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原文并未将之与其他做同样研究的科学家作比 较的意思。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答:_答案 为中国核潜艇试验默默奉献一生,是中国核潜艇试验的中流砥柱。大胆开拓核潜艇研制事业。扎实苦干换来研制硕果。为科学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