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周 小题天天练 25一、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中,( )。这启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围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的理解为主线,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断熟悉新领域、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确保面对实际问题心中有底气、手里有办法、脚下有路子。另一方面,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助力发展的理念、思路、方法、行动和效能,内化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品质、思 维模式和 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素质,以 _的工作推动改革发展进程。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
2、现,也是我们党_的实践品格。党的七大召开时,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愚公移山”的实干精神。今天,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天上不会掉馅饼”“撸起袖子加油干” ,就是要提醒全党,必须将实干进行到底。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学习本身,而是为了抓好落实、唤起行动。要拒绝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避免_无人能比、临机应用_。只有紧密结合实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 动工作,让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才能真正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知是基础和前提,行是重点和关键;以行促知、以知促行,方能做到知行合一B知是基础和前提,行是重
3、点和关键;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方能做到知行合一C行是基础和前提,知是重点和关键;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方能做到知行合一D行是基础和前提,知是重点和关键;以行促知、以知促行,方能做到知行合一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衔接,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 接和呼应自然。 该句之前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因此 C、D 两 项不恰当,后面强调“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可排除 A 项,因此选 B 项。答案:B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4、 )A扎实有效 一以贯之 坐而空谈 百无一能B扎实有效 持之以恒 坐而论道 百无一通C行之有效 持之以恒 坐而空谈 百无一通D行之有效 一以贯之 坐而论道 百无一能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扎实有效,强调 的是苦干踏实的工作作风。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坐而空谈:指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坐而 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百无一能:形容什么都不会。百无一通:指什么都不知道。答案:A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5、 )A要围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的理解为主线,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断学习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B要围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的理解为主线,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断熟悉新领域、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C要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的理解为主线,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断熟悉新领域、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D要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的理解为主线,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断学习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要围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的理解为主线”句式杂糅,排除 A、B 两项;“熟悉新领域、学习新
6、知识、开拓新视野”不合逻辑,排除 C 项。故选 D 项。答案:D4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 分)不要说我们涉世不深,不要说我们经过太少,其实青春的故事很多很多,不管其中有眼泪也有欢笑;不要说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要说我们不谙世事,其实这就是成长的味道,我们的体会需要别人的认同。也许 ,当你看到同龄人有文章发表的时候,会因嫉妒而跃跃欲试;也许,当你用笔记载下自己的故事或心情的时候,希望能有人欣赏;也许,你 经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想一鸣惊人却无处施展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经过”是指“通过时间、
7、处所、动作等 ”,而 “经验 ”“经历”则强调人的亲身实践、体验,所以改成“经历”或“经验” ;“不管”是“不论”的意思,应改成表示转折的连词“尽管” ;“味道”意为“味,气味,趣味” ,“滋味”有“某种感受”的意思,文中想要表达的是成长的感受,所以用“滋味” ;“嫉妒”是贬义词,与原文语境不符,所以改成“羡慕” ;“记载”是把事件记录下来,目的是记录事实、事件或者让后世的人可以有所参考,让知识 以及文化传播。 “记录”是把所见所闻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文中没有想对事件、事实记录让后人参考,让知识文化传播的意思,所以改成“记录” 。答案:“经过”改为“经验”或“经历” ;“不管”改为“尽管”
8、 ;“味道”改为“滋味” ;“嫉妒”改为“羡慕” ;“记载”改为“记录” 。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 分)山中的石!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材料:天地 宇宙 境界墙角的花 空中的雁 水中的鱼孤芳自赏 遨游大海 展翅蓝天答: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式和逻辑推断的能力。根据示例和所给材料可知,材料第二行所给信息和示例中“山中的石”结构一致。材料第三行和示例所给的第二行相对应,然后根据材料第三行所给短语的情感态度,用相应情感态度的形容词对材料第一行所给词汇进行修饰,最后将它们串联起来就会得出答案。答案:(示例)(1)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
9、就小了。(2)空中的雁!你展翅蓝天时,宇宙就大了。(3)水中的鱼!你遨游大海时,境界就宽了。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67 题。台 城 罗 隐水国春常在,台城夜未寒。丽华 承宠渥,江令 捧杯盘。宴罢明堂烂,诗成宝炬残。兵来吾有计,金井玉钩栏 。注: 台城:东晋至南朝时期台省(中央政府) 和皇宫所在地。罗隐:唐末诗人。 丽华 :指陈后主宠妃张丽华。江令:指陈后主时尚书令江总。 隋兵破城, 陈后主携宠妃跳井避匿,后被捉出。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既点明南朝陈国地处江南,常享自然春光,又言其皇宫中夜夜歌舞升平的太平春景。B颔联点丽华、江
10、令,言美姬个个受宠、官员们捧杯传盘的情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C尾联写隋军压境之下陈后主携宠妃跳井藏匿的狼狈与凄惶,暗寓作者态度,情感含蓄蕴藉。D全诗由春意起,由宴饮承,由宴罢转,由逃匿合,结构严密浑成,不着痕迹地表达主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颔联选取最能体现后主荒淫昏庸的两个点,分别是美姬和官员,有点的描绘,但是没有面的概括。近五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选材范围非常广泛。答案:B7同为怀古诗,本诗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表现手法、情感的能力。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
11、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至于手法就要结合考生积累的相关知识来识别。答案:思想情感:本诗借南朝陈后主的事情来讽刺当时的统治者荒淫误国;苏词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意思对即可)艺术手法:本诗借古讽(喻)今,描绘陈后主彻夜宴饮、沉溺享乐的景象,以及陈后主在兵临城下时仓皇逃匿的境况,意在对当朝统治者进行讽刺和劝谏;苏词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与自己“被贬黄州、自感苍老、仕路蹭蹬、壮怀莫酬的坎坷处境”形成对比,对比强烈,凸显了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无奈之情。(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在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齐王命令刚下达时的效果的句子是:_,_。(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3)韩愈 师说 的“_,_”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心理。答案:(1) 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2)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