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5 页宏微观经济学教学辅导(五)(13-15 章)第十三章 财政、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其作用一、补偿性财政政策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凯恩斯革命”使人们意识到在经济衰退期间保持预算平衡,会加深经济的衰退。但是,预算平衡的思想依然是当时的主流,只不过把原来争取年度预算平衡拓展成实现每个经济周期的平衡。这就是说,萧条时期可以留下预算赤字,但需要繁荣时期的预算盈余来弥补,实现经济周期中的政府收支平衡的做法,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二、充分就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表示在给定的税收和财政开支的结构下,社会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将形成的财政盈余或赤字。所以充分就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不同于实际的财政盈余或赤
2、字,前者是根据充分就业的要求估算出来的财政盈余或赤字,后者则是实际财政计划执行的结果,它往往大于或小于充分就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充分就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的思想表明,充分就业财政预算的目标,是借助财政措施在既保证实现和维持充分就业,又防止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既没有财政盈余,也没有财政赤字。也就是说,年度预算平衡这一传统目标已经由“充分就业预算平衡”所取代。三、充分就业的财政政策目标是指为实现充分就业,有时出现赤字(刺激性的),有时出现盈余(紧缩性的)的预算。因为,国民经济均衡要求: (总供给)CST=CIG(总需求) S-I=G-T S=I+(G-T) 如果在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私人计划的储蓄
3、 S 超过私人计划的投资 I 即SI,充分就业预算就应出现赤字,即 GT,以防通货紧缩。反之,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SI,充分就业预算就应出现盈余,(TG),以防止通货膨胀。至此,宏观经济分析推导出一个新的概念,即财政为了实现充分就业,而保持盈余或赤字。四、拉弗曲线一般来说,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所以提高税率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但是,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它们会减少投资,甚至退出这个地区乃至国家的投资,从而造成政府征税基础的缩小,政府税收的总量因此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如图 13-2 所示。五、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
4、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其作用随中央银行对不同的经济主体,如企业、公众和商业银行为转移。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就是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存款人及时、足额地提取;也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第 2 页 共 5 页的信用创造活动,防止它们不适当地扩张存款,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更为了通过对准备率的调节,调节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就是买入商业银行没有到期的商业票据,也就是以票据为抵押的再贷款。再贴现率就成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通过对再贴现率的调节,可以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以及货币供给和经济运
5、行。六、LM 曲线的由来及其变动LM 曲线表明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货币供给都等于货币需求。也就是 LM 曲线是由其他三个图像的已知条件求出来的。LM曲线因此是利率与国民收入的不同组合条件下,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轨迹,它是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明只有在国民收入和利率呈正比关系时,才能实现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相等。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或货币的投机需求减弱,LM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上方移动。如图 13-3 所示。偏离 LM 曲线的点都要向 LM 曲线移动:因为在不是 LM 曲线上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都会导致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或者货币供
6、给小于货币需求,从而形成向 LM 曲线回归的压力。如图 13-4 所示。七、IS 曲线的由来及移动IS 曲线,就是在利率和国民收入不同组合条件下,投资与储蓄相等的曲线。也就是根据其他三个图像的已知条件,描图做出 IS 曲线。若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国民边际消费倾向缩小,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向左上方移动。进一步讨论,所有影响投资边际效率和国民边际消费倾向背后的因素都影响 IS 曲线的位置。如图 13-5 所示。偏离 IS 曲线的点都要向 IS 曲线移动:因为偏离 IS 曲线的点,其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将导致投资大于储蓄,或者投资小于储蓄,从而形成向 IS 曲线回归的压力。如图 13-6所示
7、。八、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同时均衡把图 13-3 和图 13-5 这两个图形合并在一起,就可得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图形,如图 13-7 所示。因为,M=L1(Y)+L2(i)I(i)=S(Y)所以,在 LM 曲线以上的区域,因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已经为国民收入锁定,利率偏高致使货币的投机需求减少,所以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而在 LM 曲线以下的区域,同样在货币的交易需求为国民收入锁定的情况下,利率偏低致使货币的投机需求增强,所以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在 IS 曲线以上区域,因为利率偏高,而储蓄已经为国民收入锁定的情况下投资就小于储蓄;在 IS 曲线以下区域,利率偏低,同样在储蓄已为国民收
8、入锁定的情况下,投资大于储蓄;如图 13-7 所示。IS 与 LM 曲线的移动导致均衡利率和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化:货币供给增加、物价水平下降,货币的投机需求增强都将导致 LM 向右平行移动,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这些变量的反向变动,则会使 LM 曲线向左平行移动,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减少。投资、消费增加,储蓄减少都会导致 IS 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增加;这些变量的反向变动,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减少。如图 13-8 所示。九、财政货币政策的选择管理层的重要责任是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缓解经济波动的幅度,避免严重的通货膨胀或者严重的经济衰退。因为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IS 和 LM 曲线的形
9、状不同,这就决定了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同,从而引出财政货币政策的选择问题。第 3 页 共 5 页选择财政货币政策的方法:首先确定 IS-LM 图形的由来和含义;然后,要明确不同的斜率的 IS 和 LM 曲线的交点位置;第三步确定在利率不变条件下的交点位置与实际交点位置的距离,距离近的就是政策效果好的,远的就是政策效果差的。如图 13-11 所示,(a)(b)中的 LM 曲线不变,(a)的 IS 曲线的斜率比(b)的小,这就决定了(a)中的 AC 距离比(b)的远,财政政策效果比(b)的差;其理由是(a)中的 IS 曲线弹性大,投资对利率的灵敏度强,利率上升致使国民收入减少的幅度大;(b)中的
10、IS 利率弹性小,投资对利率的灵敏度差。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减少的幅度小。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在 LM 斜率变动情况下的财政政策效果分析。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其方式也大同小异,。如图 13-12 所示,图(a)、(b)中的 IS 不变,(a)的 LM 斜率小于(b);(a)的 DC 距离也就大于(b),(a)的货币政策效果就比(b)差;因为(a)的 LM 弹性比(b)大,利率下降对(a)的影响比(b)大,因为利率下降致使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增强,交易性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这个效应在(a)的反映比(b)强,所以(a)的货币政策效果比(b)差。同样的分析方法也适用于 LM 不变,IS 变动的情况。两种
11、极端的情况:在 LM 平行于横轴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而在LM 垂直于横轴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利率不可能下降,所以货币政策无效;在后一种情况下,财政政策只能是利率上升,而不能增加国民收入,货币政策则可以使利率下降,所以货币政策有效。如图 13-13 所示:如果 IS 曲线维持在 IS3 上,那么货币政策的作用,因为不足以使 LM 曲线移动,所以不会使国民收入有任何增加, 国民收入仍然保持在 Y1 的水平上。这种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的区域称之为“凯恩斯区域”。菲里普斯曲线:是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曲线。不同的学派对它的解释不同。
12、凯恩斯主义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所以菲里普斯曲线是条斜线。货币主义者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只存在于短期中,在长期中是条垂线,如图13-15;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不管在短期还是在长期中,菲里普斯曲线都是条垂线。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这样的不同结论,是因为它们假定公众对货币供给增加的反应不同。第十四章 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一、帕累托最优微观经济学强调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最大化(表现为效用极大化或者利润极大化),但是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最大化的加总,未必是社会的福利最大化,尽管社会的福利是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的加总。因为,只有在某一点上,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加总才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不到
13、或超过这一点都会造成其它经济主体的福利的减少。帕累托最优正是指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方的境况改善,都不会不使另一方境况恶化。如果一方的境况改善可以同时使另一方境况也得到改善,这就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此时的改进被称之为帕累托改进。帕雷托最优的分析适用于消费者、企业和社会福利三个方面。消费者和生产者帕累托最优的图像说明:把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图对顶合在一起,得出图 14-1,表明越往左下方,乙的满足程度越高;而越往右上方,甲的满足程度越高。从 D 点开始沿 IC 甲 1 移动,对甲来说,它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满足程度不变,但是乙第 4 页 共 5 页的满足程度却可以提高,因为它与乙的无差异曲
14、线由 IC 乙 1 交于 IC 乙 2,而后者距乙的原点 0 乙比前者更远。反过来,沿着 IC 乙 1 移动,乙的境况不变,甲的境况可以得到善。D 点没有实现帕雷托最优,此时沿着任何一个方向的移动都属于帕雷托改进。但如果从 E点沿 IC 甲 2 开始移动,它的新交点将是 IC 乙 1,而 IC 乙 1 要比 IC 乙 2 离乙的原点更近,这就说明甲的境况不变,而乙的境况则要恶化;反过来,沿 IC 乙 2 移动,其对甲的效果也相同。所以 E 点就是帕雷托最优点,任何变动都是一方境况不变,而另一方境况恶化。如果将此无差异曲线图转换成等产量曲线图,同样的道理可以表现为生产者的帕雷托最优。把这个图像上
15、可能的无数条 X 和 Y 的等产量曲线的切点连接起来,形成的轨迹就是最优生产条件的契约曲线。生产者和消费者最优的综合:把最优生产契约曲线改为产品 X 和 Y 之间的生产转换线,就形成图 14-3 所表示的 TT1 线,该线也被称作生产可能性线,即运用既定生产要素所能形成 X 和 Y 的最大组合曲线。这条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是 X 和 Y 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也就从技术上讲,减少 X 产品,增加 Y 产品都符合效率最大化的要求。但是,其中只有一点,是生产 X 和 Y 产品的效率最优比率恰好等于消费 X 和 Y 产品的消费者最优比率。只有在这一 点上,才能既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利用,又实现消费者的最大
16、满足。而 f 线正是表示两个消费者满足程度都最大的曲线,它与 TT1 的切点,即图 14-3 的 P 点,能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最优的条件。而沿着中间的 L 线向有上方延伸,表明只有顺着这个轨迹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同时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最优的条件。二、阿罗不可能定理直观地说,在已知社会所有成员的个人偏好的次序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程序,把各种个人偏好归纳成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就能确定社会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根据经济学家阿罗的研究表明,在任何情况下,试图依据个人偏好次序得出社会偏好次序,而不违背以下五条原则是不可能的,这五条原则为1、社会福利函数必须体现公众的一致偏好。2、社会福利函数不能
17、对个人偏好的变化作出相反的反应。3、社会福利函数必须只体现那些能够实现的偏好。4、社会福利函数不受习惯和国家法规的强制。5社会福利函数不是一个独裁者的创造物。三、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人和人的能力与禀赋差异的客观存在,必然使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更为富裕,这就产生了公平和效率的问题,讲公平就要损害效率,将效率就要损害公平。对待这个问题的首先应该应该更新观念,公平不仅是收入面前的公平,更应该是机会面前的公平。机会的公平可以纠正过分强调收入公平的弊端,给优秀人才提供抓住机遇,获得高额回报的可能,又从根本上保障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就既遏制平均主义的倾向蔓延
18、,又能防止收入差距的过于悬殊。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让一部分人率先富起来,以尽可能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同时,既给穷人以基本生活的保障,又要降低社会福利对生产积极性的可能损害。把效率和公平的替代关系限制在最小的区域中。第 5 页 共 5 页第十五章 商品的外部性一、私人商品与公共商品的划分私人商品具有竞争性与排斥性。所谓竞争性,是指商品消费上的排他性,即不能与他人同时消费。所谓排斥性,是指财产所有权的排斥性,即不能与他人共享这部分产权,私人商品的消费以所有权的让渡为前提。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该商品消费上的共享性。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的产权是属于社会,而不属于任何
19、个人。所以公共商品的消费无需让渡其所有权。公共产品往往并非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同时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纯粹公共商品。只具有其中一个特征,或者具有两个特征,但不那么明显的是半公共商品。二、公共商品的生产公共商品较难由私人提供,因为个人很难支付公路和灯塔之类的费用,所以要由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提供公共商品。其生产的方式仍然要尽可能根据 MR=MC 的方式来进行。如图 15-12 就是表示水的生产,要将企业和公众水的需求曲线垂直相加,交点位置的垂线决定水的产出。三、科斯定理是经济学家科斯提出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将商品有害的外部性内部化,也就是把外部性问题纳入市场机制之中,使外部性具有
20、相应的价格,从而将有害外部性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理论。该理论的实践不无局限,但是它仍然是解决商品有害外部性的有效方法。其他解决有害外部性的方法:政府管制,税收和补助,以及政府发行经营许可证,这些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局限。四、商品的外部不经济商品外部性的外部不经济,虽然不至于对社会福利的损害,但确实会造成别家企业的运作,乃至整个行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如图 15-5 所示。所以供给曲线沿着 S 移动,是因为这种外部成本的提高是个动态的过程,是在生产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而不是一次性的到位。以下来两个图的原理相同。五、商品的外部经济商品生产的外部经济,虽然不会提高社会的福利,但确实会导致别家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生产成本的下降。六、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在一般情况下,供应曲线都向上倾斜,表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边际成本逐步上升。但是,在个别情况下,外部经济性的存在,致使个别企业生产成本随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有时这种外部经济的力度相当之大,甚至会使行业的供应曲线都向下倾斜。图15-7 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