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单元测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时间:45 分钟 分值:60 分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1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 ”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2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丝绸之路开通 B生产工具改进C市民阶层壮大 D南方经济发展3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在北方。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南宋让位于
2、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下列关于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B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C广州、泉州都有发达的造船业D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4下列都是结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的朝代,它们出现的行后顺序是( )A隋朝、元朝、西晋、秦朝B秦朝、西晋、隋朝、元朝C西晋、秦朝、隋朝、元朝D秦朝、隋朝、西晋、元朝5某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A西汉推进大一统 B唐朝“和同为一家”C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拓展疆域6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苏湖熟,天下足” “
3、蜀锦冠天下”等谚语可以归纳出宋元时期的主要阶段特征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关系的发展C政权的并立 D专制统治的加强7某学习小组选用以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由此可判断研究主题是( )A民族政权并立 B宋代商业繁荣C元朝国家统一 D大都闻名世界8隋朝就其历史地位而言,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以关中为中心统治全国B开凿了大运河C开创了为后世沿用的制度D为统治者提供了教训9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 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苏湖熟,天下足” 。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 )A两宋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10归纳阶段
4、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C三国鼎立 D和平共处1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在元朝时才整合形成的新民族是( )A维吾尔族 B回族C苗族 D白族12假如你是宋朝时期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那么,下列情况和史实相符的有( )你家有大片稻田 你有一些棉布衣服 你家摆着一些景德镇的瓷器 你哥哥从事市舶司工作 你们一家有时坐海船去观光游览A BC D二、非选择题(共 3 题,计 36 分)13(12 分)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材料二 “江南地
5、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1)比较材料一、二,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 分)(2)阅读材料三,你能得到哪些信息?(4 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从材料一到材料三这种变化的原因。(4 分)14(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成熟),则兆庶(众百姓)非国家所有。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宋代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本,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6、 。摘自陆游集(1)材料一所述内容,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4 分)(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时期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4 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回答,简要归纳发展农业生产应具备的基本条件。(4 分)15(12 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第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令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侯
7、更相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请回答:(1)材料一中反映了秦朝实行什么制度?(4 分)(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有何积极作用?(4 分)(3)材料三中反映了元朝的什么行政制度?实施的原因是什么?(4 分)答案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从西晋末开始我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至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D
8、【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的情况,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料的能力。难度中等。诗人陆游所说的古都开封是北宋时期的都城,题干的意思是说朝廷的都城在开封的时候,要依靠南方的赋税,说明南方经济发展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故选 D。3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情况,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此时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非常发达。临安是南宋的首都,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而不是长安,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 D 项。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权更替顺序的识记能力。秦朝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 221前 2
9、07 年,西晋的起止时间是 266316 年,隋朝的起止时间是 581618年,元朝的起止时间是 12711368 年。只有 B 项符合题意。5C 【解析】 “上京” “兴庆” “东京”分别是辽、西夏、北宋的都城, “中都” “临安”是金和南宋的都城。由此判断其研究的主题是两宋民族政权独立。6A 【解析】题干中谚语的含义是指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仓,南方丝织业有很大的发展。因此谚语反映的是宋朝时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故选 A 项。B、C、D 三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7B 【解析】图 1 反映了北宋东京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图 2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图 3 商
10、标也反映商业的繁荣;图 4 南宋海船反映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四幅图片研究的主题应是宋代商业的繁荣。故选 B。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和科学制为后世沿用,影响极为深远。9A 【解析】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宋代,太湖地区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10B 【解析】宋辽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故答案为 B。11B 【解析】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族、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故正确答案选 B。
11、12B 【解析】注意综合归纳宋朝的农业、手工业、社会生活、对外贸易等史实,然后选出正确答案。13(1)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说出其中任何一项变化,体现发展,开发即可)(2)北宋时,南方已是国家财富的主要源地;太湖流域已是全国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说出其中一点即可)(3)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14(1)治国思想:以农为本。(2)重大变化: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3)基本条件:有利的政策,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因地制宜;稳定的环境等。(答出两点即可)(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均可)15(1)秦朝:郡县制。(2)唐朝:三省六部制;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3)元朝:行省制度;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