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精品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459145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精品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精品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精品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精品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精品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精品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二、能力目标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方民族融合内容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论证与表达能力。三、情感目标1、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2、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

2、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板书设计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3、(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2)拓跋珪建立北魏(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社会背景(2)改革的主要内容(3)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本课教学应侧重指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加强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理解“胡汉融合”呈现出的和谐历史趋势。引导学生从南方六朝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征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结合113页的插图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讲述。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了内迁的高潮。当时内迁的民族很多,主要有5个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在旧史中,他们被

4、称为“五胡” 。其中匈奴大致分布于今晋、陕、甘地区;鲜卑散居于今辽东、辽西、内蒙古、山西、甘陇一带;羯居于山西南部太行山;氐先居于川、陕、甘交界处,后南入川、东入关中;羌则由甘、青进入陕西。内迁总数,据晋书文帝纪称有800余万口,虽未必全部进入中原地区,但入居中原地区的不在少数。他们内迁居,与汉族民众杂处,开始过定居的农业生活。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再度陷入混乱。从公元304年刘渊建国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这130多年中,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割据中纷纷建立政权,其中主要的有16个,历史上叫做“十六国时期” 。因十六国政权多是匈奴、鲜卑、褐、氏、羌5个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所建,

5、故历史上又称为“五胡十六国” 。实际上建国的不都是“五胡” ,还有汉人建立的。二、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后,拓跋珪于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亦称拓跋魏、元魏、后魏。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道武帝) ,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西晋末年以来135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宣告结束。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从拓跋珪传到第六代时,又出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卓越人物,即孝文帝拓跋宏。他与他的前辈不同,武功虽不显赫,政治上却很有作为。在他的一生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活动,史称为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时实行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孝文

6、帝(471499 年在位)继位时年仅 5 岁,由冯太后执政,故前期改革 (484486 年间)由冯太后主持,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后期改革在公元 494 年迁都洛阳之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483 年,下令禁止鲜卑人同族通婚。484 年,颁行俸禄制,禁止官吏自行向农民征税,统一财政收支。北魏初年规定,地方官不论其治绩如何,任期都是六年,期满离任。因此,许多官吏对治理民事毫不热心,却竭力追求个人财富。有一次,孝文帝问臣下高祐:怎样才能使盗贼平息呢?高祐回答:盗贼,也是人。如果地方官很称职,治化有方,就不会再有了。孝文帝听了深以为然。这可见孝文帝对吏治问题的重视。为了整顿吏治,缓

7、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实行俸禄制。公元484年,魏颁布法令,正式规定“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 ”俸禄之外,贪污满一匹者处死。二是对地方官任期长短不做硬性规定,而是根据治绩而定,好则留,不好则去。这样一来,官吏治绩好坏与仕途升迁联系起来了,使他们在盘剥人民时不能不有所考虑。吏治的改革,是北魏政治上的一件大事。如实行得好,就可刷新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同时也为以后各项改革的进行打下基础,意义是重大的。485 年,颁布均田令,实行均田制,按户授田,受田户需交纳租调。(一)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露田加倍授给,以备休耕。露田不得买

8、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归官。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桑田须种桑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不宜种桑之地,男子给麻田四十亩,妇女五亩。(二)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牛每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三)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 ,迁往他郡。(四)犯罪流徒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田之用。(五)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授以公田。刺史十五顷,郡丞、县令六顷。公田不得买卖。486 年,建立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在均田制颁布的同一年,又宣布实行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皆由本乡有威望者

9、担任。三长制代替了过去的宗主督护制,改变了“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的状况,使趁着管理混乱,荫庇大量人口的汉族大地主受到约束和打击。因此他们群起而攻之。但当时掌握朝政的文明太后很有识见,她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在她的坚持下,三长制得以推行。490 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493 年,借南伐名义,宣布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 迁至洛阳。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执政时期的一件大事。孝文帝的南迁,使拓跋族最终走上了胡汉融合的道路。当时,迁都的阻力极大。首先,鲜卑贵族们大多已在平城畿内有了家业,谁也不想动迁;其二,由北

10、边鲜卑化的用武之地向南边汉族文化中心迁移,风土、人情乃至气候都大不相同,要想适应不容易;其二,对武将来说,迁都进行“文治” ,则意味着他们的利益行将丧失。因此,当时反对迁都者为数不少。关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往传统的观点往往多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种原因分析,大都认为,北魏自 398 年定都平城以后,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城作为都城已不适应。经济上,平城寒瘠,交通运输又不方便,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军事上,平城地处边境,经略南方过于遥远。政治上,北魏统治者迫切需要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为此,他们需要进一步消除已经缩小了的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政策,但

11、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保守势力比较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由于这些原因,李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近来,中国社科院北朝史研究专家李凭先生北魏平城时代一书,则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北魏孝文帝义无反顾迁都洛阳的原因,提出了“摆脱母权阴影说” 。他认为, “生不能不忍受母权阴影的笼罩,死不愿葬入文明太后(即冯太后 )陵侧的陪陵,孝文帝个人的感情因素无疑是北魏迁都洛阳的催化剂” 。孝文帝迁都之心已定,为防止节外生枝,便假称要大举南伐。公元 493 年六月,孝文帝带领步骑三十万人,离开平城向南进发。大军行至洛阳,连日霖雨不止,但孝文帝仍坚持进军南向。尚书李冲等人就出来反对,说“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

12、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敢以死请!”孝文帝听了大怒,说:“吾方经营天下,期于统一,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安定王休等趴在地下痛哭失声,苦苦劝谏。孝文帝这才说,如不南伐,便须就此迁都洛阳。并即宣布:“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群臣又害怕南伐,不敢再言,迁都之计就这样定下来。孝文帝的儿子是一个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又不上进的人。他体胖怕热,到洛阳以后,“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乐北方” 。他趁着孝文帝出游嵩山, “轻骑奔代(平城) ”。孝文帝闻讯大怒,为了保证汉化顺利进行,毅然将太子贬为庶人,后又用毒酒将其毒死。孝文帝迁都后进一步实行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一、 改服装。禁止鲜卑人

13、穿胡服,改穿汉服。改了姓,又下令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服装样式与南朝流行样式大抵相同。孝文帝对禁穿胡服下了很大决心,不允许有任何松懈。499年,孝文帝从前线回到洛阳,他坐在车中,留意街上行人的服饰,见仍有人穿鲜卑旧服,大为不满。第二天,他对群臣说:“朕昨入城,见车上妇女,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任城王澄作解释:穿旧装的少,不穿的多。孝文帝立即反驳:这话说得奇怪,你难道还想满城都穿旧装吗?二、改语言。495 年下诏,不得在朝廷上讲鲜卑语。30 岁以下朝廷官员须说汉语,30岁以上者逐步学说汉语,违者“降爵黜官” 。孝文帝又下令禁止说鲜卑语。北魏初入中原时,以征服者自居,不仅自己讲

14、鲜卑语,还命令所有任职于魏的汉人官吏也要讲鲜卑语。为了提高鲜卑族的文化水平,便于读汉人书,接受汉文化,孝文帝下令宣布:“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指汉语) 。年三十以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三、改姓氏。改鲜卑族复姓为音近或义近的单音汉姓,孝文帝带头将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氏,因为鲜卑人以“土”为“拓” ,土是万物之元,因而改“元” ;他如独孤氏改为刘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等,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共有 100 多个胡姓改为汉姓。四、改籍贯。规定随迁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阳为原籍,死后不得还葬平城,葬于洛阳北邙山。五、胡汉通婚。496 年,孝文帝将

15、汉族第一等士族崔、卢、李、郑、王五姓之女收为妃嫔,同时又命 5 个皇弟把前娶的王妃降为姬妾,另娶汉族高门女子。北魏公主或宗女大约也有 40 多人嫁给汉族高门。六、改革官制,制订法律,采用汉族行政机构。七、定族姓,仿汉族门阀制度建立鲜卑族姓。495 年,孝文帝下话制定门阀制度。鲜卑族除帝室外以穆、陆、贺( 贺赖氏) 、刘、楼(贺楼氏) 、于、尉( 尉迟氏)大姓为最高,与汉族的著姓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相当。此外,汉族根据祖宗官位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姓,姓以下称族,不入姓族的就被排斥在门阀之外。这样, “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门阀制度确立了,胡、汉贵族进一步合流。孝文帝改革

16、是对东汉末年以来,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民族大融合的一次总结,是继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汉化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民族融合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群体的发展趋势。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自己民族的旧俗,毅然进行改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各民族融合,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出现了长期混战分立的局面。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发展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