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 课 上古亚非文明课题:上古亚非文明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及四个种姓等级;了解金字塔建筑的科学性, 汉谟拉比法典的进步性和种姓制度的落后性;理解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恒河等大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亚非文明的影响。二、能力和方法通过对金字塔的建造及其表现出的种种“神奇”的了解,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理解文明的能力;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进步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和社会制度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对印度种姓制度落后性的剖析,并将其与学生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都产生于亚洲
2、大河流域这一共性特征的比较,帮助学生学习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金字塔精妙的建筑技术和建造科学性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科学史观;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法典阶级实质的分析,认识国家法律的阶级性;通过学习上古亚洲文明的历史,认识亚洲和非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古国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对学生进行世界人民共同创造世界历史观点的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金字塔的建造,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实质。二、难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种姓制度的落后性。课型:新课教学方法:讲解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用
3、两年时间学习了中国历史,知道了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本期开始,我们要面向世界,走出国门,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上节课我们已到达了第一站,了解了世界人类的形成。那么,我们的第二站就去考察上古亚非文明吧!上古即指奴隶社会的历史。二、学习新课出示历史图册:3 张金字塔图片。师: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什么图片?(学生回答)(一)神奇的金字塔1尼罗河师:(肯定学生的回答)这些金字塔在 上古奴隶制时期就已经修建,至今已有四 千年多的历史,是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幸存的,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充满着神奇的色彩。兴建金字塔的地方已成为今天的旅游 胜地。那么金字塔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哪儿呢?(学生回答)出示:课本第 9 页古代埃
4、及地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和认识尼罗河的重要性。)师:尼罗河流经埃及全境,孕育了古埃及的灿烂文明。吉萨就位于尼罗河的上游,吉萨可谓一块风水宝地呀,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回答)2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师:古埃及的国王称为法老,很多法 老都喜欢选这一带建造自己的陵墓,金字 塔就是他们的陵墓。大家看课文,在吉萨 一带发现了多少座金字塔?(学生回答)说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不错吧。那么最大的一座叫什么金字塔?(学生回答)请问金字塔这一美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回答)3金字塔的建造之迷师:(肯定学生的回答)金字塔不但名字好听,而且其建造及内部结构有着许许多多的不解之迷,非常神奇。现在我们就从一座最大的金字塔胡
5、夫金字塔开始探索金字塔之迷。师:请一位同学根据课本第 9 页和第 10 页上的内容给大家介绍这座金字塔。(学生介绍)师:(称赞学生的回答)听完介绍后你对金字塔有什么认识?(学生发言)还有其他同学通过其他途径和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金字塔的信息吗?(学生回答,教师检查学生查找资料的情况。)出示以下两则材料及问题:材料一:20 世纪 30 年代,一群科学家到埃及游览金字塔时,他们在塔高 13 的地方发现了一桶垃圾,桶内有一些死猫,死狗之类的小动物尸体,还有些水果。使他们感到惊奇的是:尽管桶内的温度相当高,但这些尸体不仅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变成了“木乃伊” 。后经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发现原来金字塔的结
6、构竟是一种较好的微波谐振腔体。微波能量加热就杀死了细菌,并使尸体脱水而成为“木乃伊”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金字塔能”效应。令人不解的是,五六千年前的埃及人怎么会知道微波的妙用呢?材料二:金字塔高 146.591010=地球到太阳的距离。金字塔本身重量10 15=地球的重量。金字塔底面积塔高的两倍=圆周率金字塔底周长43200=赤道的周长。金字塔高43200=北极极点到赤道平面的距离。金字塔斜面高600=1 个纬度。请回答: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巧合,或是“外星人”建造了金字塔。你怎么看?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在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奴隶制时代,埃及人依靠简单
7、的协作,创造出金字塔这样的奇迹,真是难以令人置信。但是金字塔屹立了四千多年,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修建金字塔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可以说,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要说金字塔是天外来客的创造,还有待科学证明。但我们只有承认历史,相信历史才能更有助于人们探索自己的历史,认识自己的能力。(二)汉谟拉比法典师:带着金字塔的神秘,我们又去空中花园的国度古巴比伦看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 10 页全盛时期的古巴比伦王国地图和伊拉克周边地图 ,引导学生发现古巴比伦与伊拉克的关系。)师:大家发现没有,这里(指着古巴比伦)是今天的哪个国家?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提到美国
8、空袭伊拉克后对古巴比伦文化遗产的破坏,以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1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师:这里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我们把这里称为两河流域。因为这里有两条河流孕育着古巴比伦的文明, “两河“是指哪两条河? (学生回答)2 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师:公元前 18 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师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
9、。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由此加深学生对法典阶级性的认识。师: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当年汉谟拉比把法典刻在一个黑色的玄武岩石柱上,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出示:汉谟拉比法典石碑图及部分条文和思考题:谈谈你对法典古今价值的认识。学生发言。(在学生发言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法典宣扬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和法典所使用的文字。)师:古巴比伦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就做到了国家有法可依,实在是不简单。法典对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和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正是法典的先进之处,所以法典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并成为研究古巴比伦奴
10、隶社会的第一手材料。它不愧为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3古巴比伦灭亡后的历史走向师:总而言之,法典的实质是带有阶级性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汉谟拉比死后,两河流域的发展情况如何?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 11 页第三段。 (学生阅读)接下来我们再去南亚的印度河,寻找古老的印度文明。(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印度河和恒河师: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求取佛经,这西天指的是什么地方?(学生容易回答是印度,教师及时纠正是古印度。)出示:课本第 12 页古代印度地图和下列问题。古印度包括现在哪些国家?孕育古印度文明的河流是什么河?地图告诉我们古印度有哪两处古城?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后出示有关摩亨佐达罗
11、和哈拉帕两座城市的图片。师:这两座城市存在的年限约为公元前三千年至二千年,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从公元前 15 世纪开始,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并过上了定居的农业生活。起初,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是可以通婚的,但如果这样下去,他们将会被达罗毗荼人所同化,因为达罗毗荼人远远多于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有着白皮肤、蓝眼睛和高鼻梁,而达罗毗荼人身材矮小,皮肤黝黑。于是,雅利安人开始禁止与达罗毗荼人通婚,这就是印度种姓制度的根源。2种姓制度师: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在古印度社会中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也就是种姓制度。学生活动:游戏(在四小组中各选一位同学以
12、 A、B、C、D 为编号,每人代表一个种姓,每人说一句话后,让学生猜猜他们分别代表哪一种姓并按种姓的高低顺序排列。)A:“我是保卫国家,保卫婆罗门的武士,不用劳动不用纳税。 ”B:“刚才幸好跑得快,要不就被武士抓走了,但是现在我到哪去安身呀?”C:“今天我得主持一场隆重的祭祀活动。 ”D:“田里的庄稼熟了,明天我就可以去收了。 ”教师点评、深化:种姓制度下职业是世袭的,一种种姓只能从事已限定的职业,世代如此;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不同种姓的男女生下的子女,只能排除在种姓以外,被称为贱民,他们的生活非常糟糕。请阅读课文第 13 页小字,感受他们的生活。(学生阅读)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
13、阶级制度,是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在阶级社会里对社会的稳定和维护正常统治秩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的印度仍保留着种姓残余,这种残余造成了印度社会的不和谐。三、新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上古亚非文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非洲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埃及金字塔2西亚两河流域的文明汉谟拉比法典3南亚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四种姓制度我们发现不管是非洲还是亚洲,其文明的发源都在大河流域。老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古代文明大都发生在大河流域?”板书设计:第 2 课 上古亚非文明(一)神奇的金字塔(二)汉谟拉比法典(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四、布置作业:1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被称为( )。2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3印度的种姓制度也称(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