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数控转台的设计—机械部分_毕业设计.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644282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6.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数控转台的设计—机械部分_毕业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数控转台的设计—机械部分_毕业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数控转台的设计—机械部分_毕业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数控转台的设计—机械部分_毕业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数控转台的设计—机械部分_毕业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目 录摘要 .2第一章 引言 .31.1 设计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要求 .31.2 当二包发展概况 .41.3 前平面二包理论与应用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81.4 齿轮减速器的发展趋势 .9第二章 平面二包的传动原理和总传动比分析设计 .122.1 传动原理 .122.2 主要特点 .122.3 传动方案对比和选取 .142.4 电动机的选择 .14第三章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设计 .183.1 主要参数的选择原则 .183.2 几何尺寸计算 .20第四章 直齿轮设计计算 .244.1 选定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44.2 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 .244.3 按齿根弯曲强度设计

2、 .264.4 几何尺寸计算 .27第五章 轴的设计计算 .285.1 轴的设计计算 .285.2 轴的设计计算 .295.3 轴的设计计算 .305.4 键的设计计算 .31结论与展望 .33参考文献 .34致谢 .35附录 1 译文 .36附录 2 英文原文 .521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数控转台的设计摘要:为了拓宽数控机床的适用范围,实现提高刚性,提高旋转过程中的承载能力的弱点,本设计针对国内的传动转台的弱点,实现了可以承受较低切削扭矩的零件加工具体,通过整体方案和结构设计,传动装置采用两级传动,其一级传动由一对传动比为1:63 的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副实现,二级传动由一对传动比为1:

3、2.857的直齿轮实现,总传动比为1:180,这样的结构尺寸小,承载大,实用性强。关键词:数控转台;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副;加工范围The design of plane double enveloping worm gear on the NC rotary tableAbstract: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scope of CNC machine tools to achieve increased rigidity and improv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otating process weaknesses, the des

4、ign of drive turntable for domestic weakness can be achieved under low cutting torque machining of specific programs through the whole and structural design, gear drive with two levels, its a drive transmission ratio by a pair of one sixty-three plane double enveloping Worm achieved by a pair of sec

5、ondary transmission ratio of 1:2.857 direct drive Gears, the total transmission ratio is 1:180, the structure of such small size, carrying a large, practical.Keywords: NC rotary table; plane double enveloping worm gear; processing range2第一章 引言1.1 设计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要求我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近期购买的一台国产 4 轴 4 联动数控铣床,配置的作为机

6、床第 4 轴的数控转台就是 TK13 系列中的 TK13250 型号。在使用中,以充分暴露其刚性不足,在旋转过程中承载能力差的弱点,这几乎是国产数控转台的通病。生产厂家在其说明书已明确规定,转台出于非刹紧状态时, “只能承受较低切削扭矩的零件加工”。因此,数控机床虽有多轴联动的功能,却很难在转台参与联动的过程中进行实质性的切削加工,极大地限制了数控机床的使用范围。上述弊端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传动链最后一环的蜗杆蜗轮机构品质低劣,与国际上高品质的蜗杆蜗轮副相去甚远,精度、强度、寿命均不在一个档次。本设计目的为了研制高性能的数控转台,尤其以高扭矩为目标。突破传统的蜗杆蜗轮传动模式,以平面二次包络环面

7、蜗杆传动与普通斜齿轮搭配来减速,立志于提供高强度、高精度、高寿命的目的。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简称平面二包)是我 1970 年代首创的一种新型机械传动形式。它是在美国“Cone”蜗杆(俗称球面蜗杆)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斜平面蜗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传动比国际王牌产品美国 ConeDrive 工艺性能更好,蜗杆齿面可以淬火并用砂轮磨削,啮合质量高。由于该蜗杆副齿面啮合时呈双线接触,接触点的法向速度大,综合曲率半径大,接触应力小,易形成油膜,具有承载能力大、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经美国 ConeDrive 公司测试承载能力为其相应产品的2.2 倍。被誉为“当代最优越的蜗杆传动” 。为了

8、推广先进蜗杆传动产品,国家已颁布“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国家标准” ,并宣布淘汰落后的阿基米德蜗杆减速器。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是具有国内外先进制造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于具有啮合过程形成动压油膜的独特性能使其具有寿命长、效率高、承载能力强等优点,特别适合于现代机械重载、高速的需要,深受用户欢迎。因此,在整个冶金工业、造船工业、石油、化工机械、通用机械、轻工机械、兵器工业、建筑机械等都有很高的声誉。但由于其成形过程为二次包络,使其啮合性能分析困难,加工工艺复杂,成本高,从而阻碍了大面积推广应用。为了改进这种蜗轮副的设计、制造方法,以便生产出高性能、高精度的平面二次包络蜗轮副产品,促进其标

9、准化、系列化、大批量数控化生产,我国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近年来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设计要求设计出实现上述要求的较为合理的方案,并进行相关计算。最后对整个数控转台进行机械结构设计,用 UG 完成每个零件的三维造型和整个系统的总装图,并用 AutoCAD 绘制整个试验机的二维图。31.2 平面二包发展概况平面蜗轮传动产生于 1922 年美国,主要用于精密分度,如天文望远镜、齿轮测量仪、圆刻线机等。由于制造工艺简单,容易获得高精度,其齿距误差可达到 0.25以内,只适用于大传动比的场合。1951 年日本佐藤发明了斜齿平面蜗轮传动,由大传动比扩展到中、小传动比(110) 。1969 年日本石川昌一获

10、得了平面包络环面蜗杆环面蜗杆传动的专利,专利介绍的内容是指这种蜗杆的标准传动。其蜗轮可以用展成法加工,生产效率提高了,承载能力、传动效率也有明显地增长。我国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由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现郑州机械研究所)开展了平面蜗轮的研究工作。1964 年与石景山钢铁公司机械厂(即首钢机械厂)合作研制成中心距为540mm 的平面蜗轮副,用于 30t 转炉的倾转机构中;成功制造蜗轮直径 2160mm 的精密分度蜗轮副,用天文远镜上,其一齿运动误差小于 1。1971 年首钢公司机械厂在制造斜齿平面蜗轮副的基础上,创造了我国第一套平面包络环面蜗杆副,并用于生产。北京市和原冶金工

11、业部于 1977 年命名这种蜗杆副为“首钢(SG)-71 型蜗杆副” 。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制成中心距 1200mm 和 760mm 的平面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压下装置,而且利用计算机对蜗杆副齿形参数进行优化选择,用机械 CAD 对蜗杆副、减速机及蜗轮滚刀进行辅助设计,用环面蜗杆专用机床及独特的工艺路线,对蜗杆及蜗轮滚刀进行与其成形原理完全一致的加工,不需任何修形。国内主要的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产品河北吴桥鑫纪源减速机有限公司生产的 PWU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机:图 1-1 PWU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机PWU 型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GB/T164491996)其蜗齿面是以一个

12、平面为母面,通过相对圆周运动,包络出环面蜗杆的齿面,再以蜗杆的齿面为母线,通过4相对运动包络出蜗轮的齿面,称为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包括 PWU、PWO、PWS 型三种型式,适用于冶金、矿山、起重、运输、石油、化工、建筑等行业机械设备的减速传动。工作条件:两轴交角为 90;蜗杆转速不超过 1500r/min;工作环境温度为040,当环境温度低于 0或高于 40时,启动前润滑油要相应加热或冷却;蜗杆轴可正、反向运转。PWU 系列传动比标记方法1.型号1) PWU 型蜗杆在蜗轮之下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2) PWO 型蜗杆在蜗轮之上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3) PWS 型蜗杆在蜗轮之侧

13、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2.标记图 1-2 标记方法表 1-1 减速器尺寸a H1 B B1 C C1 D H L L1 L2 L3 L4 d-1 b-1 t1 l1 d2 b2t2 l2 h400 355 900 800 400 355 351250 600 600 450 630 375 110 28 116 165 180 45190 240 55450 400 1000 900 450 400 391400 670 670 500 710 425 125 32 132 165 200 45210 280 60500 450 1120 1000 500 450 421600 750

14、750 560 800 475 130 32 137 200 220 50231 280 65560 500 1250 1120 560 500 451800 850 850 630 900 530 150 36 158 200 250 56262 330 72630 560 1400 1250 630 560 482000 950 950 710 1000 600 170 40 179 240 280 63292 380 805710 630 1600 1400 710 630 522240 1060 1060 800 1250 670 190 45 200 280 320 70334 38

15、0 88a H1 B B1 C C1 D H L L1 L2 L3 L4 d-1 b-1 t1 l1 d2 b2t2 l2 h400 355 900 800 400 355 351250 600 600 450 630 375 110 28 116 165 180 45190 240 55450 400 1000 900 450 400 391400 670 670 500 710 425 125 32 132 165 200 45210 280 60500 450 1120 1000 500 450 421600 750 750 560 800 475 130 32 137 200 220

16、50231 280 65560 500 1250 1120 560 500 451800 850 850 630 900 530 150 36 158 200 250 56262 330 72630 560 1400 1250 630 560 482000 950 950 710 1000 600 170 40 179 240 280 63292 380 80710 630 1600 1400 710 630 522240 1060 1060 800 1250 670 190 45 200 280 320 70334 380 88图 1-3 减速器结构PWU 系列选型参数1.中心距PW 型蜗杆

17、减速器中心距 a 见表 1-2。表 1-2 中心距 a/mm第一系列 80 100 125 160 200 250 315 400 500 630第二系列 140 180 225 280 355 450 560 710注:优先选用第一系列。2.公称传动比PW 型蜗杆减速器公称传动比 iN 见表 1-3。表 1-3 公称传动比 i第一系列 10 12.5 16 20 25 31.5 40 50 63第二系列 14 18 22.4 28 35.5 45 566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在我国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其研究基本上以三条相对独立的主线展开。1) 基于方程的啮合理论研究我国关于平面二包的啮合理论

18、研究以空间微分几何为工具,运用运动法、相似微分法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包括:接触线与根切分析;接触线与相对速度夹角分析;二次接触原理的数学论证;蜗杆齿顶变尖及根切规律研究;变位传动研究,变位因素包括中心距、传动比、蜗杆轴向位移、平面倾角变化等;润滑理论研究;其它相关研究。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的初期啮合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员有:北京钢铁学院沈蕴方领导的蜗杆传动科研组,南开大学数学家吴大任教授的齿轮啮合理论研究组以及重庆大学等。他们的研究为生产实践以及以后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2) 以平面二包蜗轮副的制造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实践研究我国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平面二包蜗轮副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设备进行了广

19、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77 年,首都钢铁公司研制了平面二包蜗轮副的专用磨头。针对大型平面二包蜗杆磨削余量的严重不均的问题,第二重型机器厂的李成金(1997),西南交通大学的周汝忠(1997)相继进行了研究。对于蜗轮滚刀设计问题,天津机械研究所的张亚雄、齐麟、代学坤(1995)等进行了研究。四川冶金设计院的杜厚金创造性地提出了单线布齿多头滚刀的滚刀加工方法,推动了制造工艺的进步。1997 年,秦大同等运用坐标测量的方法提高了蜗杆制造精度,他还针对蜗杆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形提出了偏差误差补偿办法。1997 年贺惠农等运用等效模拟的方法对平面二包的润滑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有益

20、的结论。根据生产实践人们发现:利用对偶范成法加工出的蜗轮副的性能通过修形可以得到大大改善,许冯平等对此进行了分析。平面二包传动对于制造与安装误差较为敏感,因而在实际中常常出现各种故障,文献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为促进平面二包的进一步推广,我国在 1996 年6 月 17 日颁发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国家标准” ,(1996 年 12 月 1 日起实施,包括 GBPT164426-1996 共 52 项标准),标志着我国平面二包制造水平将步入成熟期。其它如平面二包的机床设备改装、工装设计文献都有较详细的介绍。3) 以计算机应用为特点的 CADPCAM 等研究近 30 年来,计算机技

21、术与计算机图形学技术迅速发展,广大平面二包研究者利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与图形功能对平面二包进行了广泛研究。1992 年李尚信运用日本东京大学 M.Mabi 的齿面接触分析法对平面二包实际接触状况进行了分析。蒋伯英等提出了平面二包蜗杆齿厚的计算方法,用于蜗杆误差检测。大庆石油学院魏学海、姚立纲等对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进行了研究,并研制了平面二包的 CADPCAM 系统,包括啮合特性分析、优化和基本参数计算模块以及强度设计、加工平面二包的绘图模块,可参数化生成平面二包的各种二维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1992 年上海水工机械厂在 PC 机上7开发了平面二包 CAD 软件包,包括画一次包络过程母平面上的接触

22、线及一界曲线模块、画蜗杆齿面的非工作区判别线及根切判别线模块、蜗杆轴间齿厚计算模块、计算平面二包综合曲率模块、几何尺寸计算模块等。为平面二包的设计带来了方便。湘潭钢铁公司机修厂对平面二包传动参数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重视的是 1998 年武汉汽车工业大学胡建军,张仲甫等人对平面二包进行了三维造型的应用研究31,结果表明,三维造型对于平面二包的啮合过程分析,齿面接触分析,参数优化设计等诸多传统问题都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以上计算机在平面二包研制中的应用对其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3 当前平面二包理论与应用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由上可以看到,目前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的研究仍

23、然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平面二包的设计与生产还停留在凭经验进行的水平,它的加工方法基本上仍旧采用传统的对偶范成法,CAD 的应用还局限于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计算、作零件图等。平面二包的强度分析,有限元分析,跑合过程研究等还很不完善。由于缺乏强大的三维建模环境工具。未能对平面二包的啮合过程、啮合特性与表面性能进一步深入分析。目前随着三维实体造型技术与 CAM 技术的发展,平面二次包络的进一步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基于商品化三维实体造型系统的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副三维造型研究。基于UG 或 ProEngineer 的三维实体造型软件的二次开发平台进行平面二包的造型便于充分利用其强大

24、的分析工具,如有限元分析等功能。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发平面二包三维 CADPCAM 系统。2) 在三维模型基础上进行平面二包啮合过程分析与仿真,进行接触面的型面分析3) 蜗杆粗切的余量均化的问题通过建立车床加工方法的数字模型和蜗杆的三维实体模型可直接生成控制数控车床的走刀轨迹指令。先进行仿真切削,然后生产加工,因为利用数控车床可以动态控制走刀,从而可以加工出最均匀的余量,减少随后的磨削加工量。4) 修形问题。根据文献在生产中,无论是用滚刀还是用飞刀加工蜗轮,不修正刃形或不修正加工参数获得的传动都是不理想的,利用数字实体模型可以方便地进行各种修形与变位试验,从而便于寻求修形的最佳方法。5) 跑合规律

25、研究。跑合过程对于最终蜗轮副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应重视跑合规律的研究。利用三维造型技术,可以对各种跑合后的蜗轮副进行实测,建立其数学实体模型,然后与理论(或最初)的实体模型进行比较即可找出蜗轮副跑合过程中的磨损规律。6) 平面二包接触分析与油腔设计。平面二包环面蜗杆传动过程中油腔的形状、位8置、大小变化规律对啮合性能有极大地影响。通过蜗轮副的三维实体模型啮合的动态仿真,可以十分直观地从计算机屏幕上观察油腔形状及接触线的变化规律,从而可以优选参数,得出最合适的油膜。7) 有限元分析。平面二包的强度研究目前是个研究难点。通过建立平面二包蜗轮副的三维实体模型可以生成专业有限元分析程序的接口数据,从

26、而进行有限元的分析。8) 蜗轮数控加工刀位轨迹生成。由于利用实体造型中的集合运算很容易实现碰撞分析等各种空间几何分析,因而可以根据加工模型求解最佳数控刀位轨迹。9) 平面二包蜗轮副的故障诊断。由于制造安装误差与运行过程中的磨损等原因,蜗轮副常常出现各种故障。通过蜗轮副的实体模型可以方便地通过变化安装参数、尺寸参数来观察啮合中的现象,从而为判断、分析运行故障提供依据。由上分析可知,建立在实体造型技术之上的虚拟技术对研制新型蜗杆传动、改进现有蜗杆传动的设计、制造过程均有巨大的意义。1.4 齿轮减速器的发展趋势齿轮减速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国防、宇航、交通、建筑、冶金、建材、矿山等领域的重要装备,20

27、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齿轮减速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产品发展的总趋势是小型化、高速化、低噪声和高可靠性,技术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硬齿面技术、功率分支技术和模块化设计技术。硬齿面技术硬齿面技术就是采用优质合金钢锻件,渗碳淬火磨齿的硬齿面齿轮,磨齿精度不低于 ISO1328-1975 的 6 级,综合承载能力为中硬齿面调质齿轮的 34 倍,为软齿面齿轮的 45 倍。一个中等规格的硬齿面减速器的重量仅为中硬齿面减速器的 1/3 左右,且噪声底、效率高、可靠性高。在高速船用透平齿轮,大型轧机齿轮,轻工、化工、矿山和建材机械用齿轮等应用广泛。主要特点:传动的速度和功率范围很大,传动效率高,一对齿轮可

28、达 9899.5%;精度愈高润滑愈好,效率愈高;对中心距的敏感性小,即互换性好;装配和维修方便;可以进行变位切削及各种修形、修缘,从而提高传动质量;易于进行精密加工,可以取得高精度,是各种齿轮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齿轮。1) 传动比。单级:7.1(软齿面)、6.3(硬齿面);两级:50(软齿面)、28(硬齿面);三级:315(软齿面)、180(硬齿面)。2) 传动功率。低速重载传动可达 6000kW 以上,高速传动可达 40000kW 以上。3) 速度。可达到 200m/s 以上。功率分支技术功率分支技术主要指行星及大功率齿轮箱的功率双分支及多分支装置,其核心技9术是均衡,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

29、电工、起重、运输、石化、轻工机械等设备上,特别是在重载连续传动领域。在功率分支技术利用上,新一代的星轮减速器是一种全新的内啮合齿轮传动装置,实现了减速器内部传动机构的单元化、通用化和标准化,产品的可靠性和承载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可在更大范围内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主要特点:1) 传动效率高。采用啮合效率高的内啮和齿轮副的力分流结构,通过高载能力滚动星轮连续纯滚动地传递转矩和转速,因而具有效率高的优点,HJ 单机效率可达 95%以上,HN 型效率可达 93%,HH 两级串联效率可达 90%。2) 承载能力高,结构紧凑。由于星轮减速器同时兼备“大速比、大转矩、小体积”三者合一的优点,其单位重量传递转

30、矩高达 76Nm/kg 以上,用于低速重载传动领域可节材 3050%,比其他类型减速器重量平均减轻约 40%。3) 传动平稳,噪声低。减速器核心单元有多达 1428 对齿同时啮合,因此,产品不仅具有耐冲击的优点性能,而且具有工作可靠、传动平稳、噪音低、寿命长、齿轮可长期免维修实用等特点。4) 速比范围大,传动比密宽。传动比范围宽而密集,一级减速时传动比为1880,串联扩大级传动比 75600,两级串联传动比为 4505000,根据需要可以在 425000 之间选用需要的传动比。5) 核心单元模块化,维护方便。模块化设计技术模块化设计技术已成为齿轮减速器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它旨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时

31、,尽可能减少零件及毛坯的品种规格和数量,以便于组织生产,形成批量,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同时,采用基本零件,增加产品的型式和花样,尽可能多地开发实用的变型设计或派生系列产品,能由一个通用系列派生多个专用系列,摆脱了传统的单一有底座实心轴输出的安装方式。增添了空心轴输出的无底座悬挂式、浮动支承底座、电动机与减速器一体式连接、多方位安装面等不同型式,扩大了使用范围。主要特点:模块化组合齿轮减速机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实施零部件集约化生产与组装。按照其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和支承模块三大体系设置的零部件,本着标准化、通用化、专业化、系列化规则设计,具有极强的通用性与互换性,这不仅大大减少了木模制作与部件制造程序,而且产品性能稳定、合格率高、组装方便、生产周期短、产品库存率低、综合经济效益高。1) 高度模块化设计:可以方便地配用各种型式的电动机或采用其他动力输入。同种机型可配用多种功率的电动机。容易实现各机型间组合联接。2) 传动比:划分细,范围广。组合机型可以形成很大的传动比,即输出极低的转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