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语文 全一册单元检测试卷(打包4套)语文版必修2.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8-2019版高中语文全一册单元检测试卷打包4套语文版必修2.zip2018-2019版高中语文全一册单元检测试卷打包4套语文版必修2.zip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精魂动天单元检测试卷语文版必修22018112838.doc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修辞立其诚单元检测试卷语文版必修22018112836.doc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单元检测试卷语文版必修22018112835.doc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单元检测试卷语文版必修22018112837.doc
  • 全部
    •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精魂动天单元检测试卷语文版必修22018112838.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修辞立其诚单元检测试卷语文版必修22018112836.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单元检测试卷语文版必修22018112835.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单元检测试卷语文版必修22018112837.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精魂动天单元检测试卷(一)(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 439 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 “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 , “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2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 “惟茶最为所欲之物” 。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鲜卑、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了丝绸之路的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当时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B.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与汉族一起用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C.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和洛阳在唐朝时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当时的朝野上下无不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D.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东西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答案 B解析 B 项理解有误。 “用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的是“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 ,不包括“汉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丝绸之路大体上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海上道四条,汉族及北方、西北的游牧民族都是其重要的开拓者。B. “青海道” “青唐道”和草原丝路之所以又称“吐谷浑道” “吐蕃道”和“回纥道” ,是因为它们曾分别被吐谷浑、吐蕃和回纥控制过。C.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不能否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更不能忽视中原王朝的长期经营和有效治理。3D.丝绸之路联结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内地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这个多元统一体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答案 B解析 B 项理解有误。草原丝路又称“回纥道”并非因其被回纥控制而得名,而是因为“‘安史之乱’后” ,……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而得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丝绸之路在汉、北魏、唐、宋、元等朝代比较繁荣,但因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它在历史上也有过衰落的时候。B.在西夏和宋朝的贸易中, “惟茶最为所欲之物” ,这说明当时西夏人已有饮茶的习惯,可见物产上的互通有无也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C.从生活中常见的胡桃(核桃)、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胡萝卜等农产品的名称可以看出,它们很可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D.丝绸之路是一条连通东西方的重要商贸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元朝以前丝绸之路以物产交流为主,而元朝以后则以科技文化交流为主。答案 D解析 D 项无中生有。 “元朝以前丝绸之路以物产交流为主,而元朝以后则以科技文化交流为主”错误,从原文中看不出有这样的不同和变化。(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老剃头店庞 培古旧的剃头店,我们那里已经很少了。南门街角上还有一家,现在再去是否在,恐怕不好说。当街的店面,照例是旧木房子的结构,油漆颜色呈深暗的果绿,大多脱落的排门,玻璃上落满灰尘和不知何年何月写上去的粉笔字。店主是名白发矮矬的老头,店的里间临河,正中一排木头柱子,支撑高高的房梁。靠柱子排放两张长靠背椅子,上面成年累月扔些店里的老板娘结的绒线,还有隔日的报纸,供顾客闲坐时翻阅。店堂后面的一只大煤球炉“咕噜咕噜”烧着开水。冬天里头顾客进来,煤气味道很重,有时竟弥漫开半房间的水蒸气。一般剃头店里的洋油、生发油或洗发香波味道,此地是绝对闻不着的。人们进进出出,闻到更多的是一个气氛很好的家庭里厨房间的味道。有时炉子上在煨一砂锅排骨,又有炒菜的油烟味道“吱吱”地叫得正欢,直往顾客肚里钻。店主照例眯缝着一双老眼,从容地抄把剃须刀,往老式剃头用的铁椅子上的顾客脸面上凑。那种老式剃头店用的椅子,像牙医的椅子一样考究,下面有个固定基座,椅脚深埋在圆形铁盘子下面,供顾客享用原地 360 度的灵活转圈,可往顾客感到舒适惬意的任何一个方4位调节。这样的过去年代昂贵的铁扶手椅,南门剃头店里竟有足足两排靠墙的八九张位置,大多日子里闲置着,像陈年的古董,已少有顾客前往光顾。此间的店主在他长达四五十年的剃头生涯中顽固恪守旧的手艺,服务内容单调并且愿落后于新世纪的“新形势” 。偌大一个店堂,有时老半天过去只见三两名顾客,常常是两个剃头的围住一名顾客,梳妆镜背面的水银脱落了;或者,镜面有了裂缝,靠墙一长排搁板上放着零拷的洗发水,也不知几个月才换次新的。若进店堂的顾客要求烫发,店主是不屑于受理的。他只给街坊十里左右的顾客定期修剪些性别不详的发型,也即一般女性年龄介于 20~50 岁之间最简便朴素的短发,我们那里喊作“游泳头” ;同时,给男人们——从 5 岁男孩至 85 岁老头不等——理一种最常见的平头。他执着于自己的手艺,收费标准也十分廉价。他把顾客的头都变成了古董。他对发型的看法完全忠诚于他在过去年代生活的记忆,而且十分中意,不思变革。他认为那才叫健康、向上或文件里常用的“朝气蓬勃” 。他自己长年穿一身貌似随随便便,却也严肃死板的中山装(照例仿佛第二天就要脱下来洗了)。他工作时的姿势、节奏、表情,全是标语式的——他剃的头、给街坊理出来的发式也酷似某条言简意赅的标语,他脸上的表情也是严肃深沉和自鸣得意相搀杂。他走到街上眼珠子根本不屑朝向任何一家时髦的“美容店”或那里面打扮妖娆花枝招展的小姐们瞄一瞄转一转。他走出自己那一幢老式古旧的店堂时昂首阔步,回到店里来时也同样踌躇满志!他年纪已经很大了,回想从前,却是自己那班底靠剃头吃饭的手艺人中年纪最小的,现在却成了最大最老的。他并没有为此而悲哀。他面部的轮廓有点像罗丹创作的那尊举世闻名的作家巴尔扎克头像,他用他的店面保留下来自己的风尚、习俗。他走进去,镜前掠过一阵冷清、倔强、空空荡荡的风,吹得地上的断发、碎屑飘起来。店堂进深处是他的厨房,他的家庭,他的老婆。中午饭刚刚吃过,空气里尚有某人打过的一个饱嗝的余温。靠墙的地方是张旧八仙桌,墙上还贴着纸质泛黄的毛主席像。岁月似乎在此地凝固了,虽然推窗望去,外面的运河河道里的水几近干涸,而且污黑,过去通商的繁华景象,已经在时光的催迫下,缓流成了一条郊外无名的臭河水沟。而他过的是一种多么亘古不变的生活啊!——一边往顾客脸上抹热乎乎的剃须水,一边听收音机里嘈杂刺耳的评弹——同时自家煤炉上煨的那锅排骨在老式稳靠的砂锅里冒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写到古旧的剃头店在当今社会已经很少了,仅存的一家恐怕也消失了,从而引出下文对老剃头店的回忆。B.剃头店的椅子上成年累月地扔着些旧报纸,并且长年弥漫着厨房里的味道,说明店主从不顾忌顾客的感受。C.文章以细节结尾, “抹热乎乎的剃须水” “听评弹” “砂锅里冒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写出了老剃头店温馨的生活气息。5D.本文记述了老剃头店里多年不变的生活,作者想借此引起人们对这种传统手艺的关注。答案 B解析 “从不顾忌顾客的感受”错。5. “老剃头店”中的“老”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店面老。店面是旧木房子的结构,油漆脱落,玻璃上落满灰尘。(2)店里的设施老。店里有老式剃头店的椅子,老式的剃头工具。(3)店主的年龄老。店主是名白发矮矬的老头。(4)店里的手艺老。店主顽固恪守旧的手艺,不屑于烫头之类的新发型。(5)店主的思想老。店主不思变革,愿落后于新形势。6.文中写到“此间的店主在他长达四五十年的剃头生涯中顽固恪守旧的手艺,服务内容单调并且愿落后于新世纪的‘新形势’ ”,你对这种做法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支持店主的做法。(1)店主恪守旧的手艺,是对传统手艺的一种传承和守护。(2)店主不思变革,愿落后于“新形势” ,是对古朴生活的坚守。(3)店主的这种做法,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手艺和传统生活的关注。(示例二)反对店主的做法。(1)店主恪守旧的手艺,无法适应当今社会人们更多更新的需求。(2)店主不思变革,愿落后于“新形势” ,无法跟上社会的变化。(3)店主的这种做法,让人觉得因循守旧,不思变革。(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永远的顾先生贺捷生顾骧先生比我大五岁,我称他“顾先生” ,是由衷的。这些年知识界推崇“民国范儿” ,以我的童年在民国受到的教育, “先生”在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崇高的,不怒自威。在路上遇到,像我们这些小女生,无论在疯跑还是在谈笑,都得迅速回到学子的位置,躬身而立,向先生问好。我认为顾先生就是一个有民国范儿的人。他爽朗、豁达,知识渊博,出现在什么场合,都是一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样子。2009 年 11 月,顾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鉴于世风愈下、道德泯失,需要文化人通过对文化的坚守,唤起社会的良知、社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为此商务印书馆和他商量,拟选十位品德高尚的散文界高手编一套“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 ,请他担任主编。他推荐入选的6十位作家中,有我的名字。我吓了一跳,忙问另外九位作家都有谁,他说有铁凝、肖复兴、徐小斌、邵燕祥、于是之、袁鹰、吴冠中……我马上打断他,说不行不行,你选的这些人,不仅品德高尚,也不仅是散文界高手,有些还是业内大家,我写的好些小随笔、小杂感,怎么能跟他们比?他一听这话,不高兴了,直呼其名说:“贺捷生,你怎么这样没有自信?凭你的人生经历,你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有你与众多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感联系,谁也不能取代。你以为我推荐你,仅仅因为你是元帅的女儿吗?不是的。 ”然后不容争辩地说:“你听我的,就这么定了,加紧准备作品吧。 ”放下电话,我心里很不平静。那年我 74 岁,虽然积累了许多资料,也动过再写点什么的念头,可毕竟年纪不饶人,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对未来的写作不敢抱多大的希望。当我把十几年来陆续发表在报刊上的长篇短章汇集在一起时,心里竟有些莫名的激动。我从小爱好文学,爱好写作,还在湘西隐姓埋名求学的时候,就想当一个女记者或女作家。但之后几十年,一路艰辛,一路坎坷,到古稀之年回过头来检点这些文字,却是那么贫瘠,那么荒凉,让我心生愧意。不过,文学在我的心里,依然是崇高的,依然像花朵那样艳丽,流水那样清纯。人老了,我庆幸这些文字还能让我敝帚自珍,让我觉得心里有梦、有念想。正因为如此,我把我一生中第一部散文随笔集,定名为“索玛开花的时节” 。《索玛开花的时节》出版后,顾先生比我还高兴,马上提出召开作品研讨会。他说他的许多朋友给他打电话,一些读者还给他寄来热情洋溢的信,说这本书有立场、有品位,在文学界独树一帜。我知道他这是在鼓励我,坚决不答应。我说,顾先生,你即使借我一个胆,我也不敢开研讨会。别说在文学界、散文界,即使在这套丛书的十位作家中,我也师出无名,甘拜下风。顾先生又一番谆谆教导,最后,架不住他的反复劝说,我同意开一个小范围的答谢会,请他和长期帮助我的张抗抗等人,还有几个部队的朋友吃一顿饭。可是,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也得到了消息,说要来参加。我没有退路了,只好临时借餐馆的一个会客室,在饭前举行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在这个原本没有计划的座谈会上,顾先生有备而来,率先发言,对我这本小书进行了认真又不失专业的评点。让我感动的是,他第一次不直呼其名,改称我“贺大姐” 。那种姿态,就像毕业班的老师对学生发表临别赠言。他说:“我赞同李继耐主任进来时说的,贺大姐的《索玛开花的时节》 ,是一本历史和艺术相结合的有价值的精品。她把这本书交给我们出版,使这套文化散文随笔丛书越发显得沉甸甸的。它有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也有审美价值,而且文笔很优美,因而,在此,我要说一句冒昧的话,她这本书,在当今的军旅文学中,恐怕也是佼佼者。甚至,我们还可以说,贺捷生大姐不但是一名著名的军旅作家,也是当今文坛的一名受人尊敬的知名作家……”听着这席话,我心惊肉跳,热泪盈眶。虽然我心知肚明,知道顾先生对我的称赞,仍然是先生对学生的称赞。如今,事过多年,想到我的写作能持续到今天,我才理解,他当年说的那席话,对我的写作和今后的路,还有“扶上马,送一程”的意思。7那天,我记得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但我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一句话是:顾先生,您是我永远的“先生” 。(节选自《炎黄春秋》 ,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作者看来,顾先生爽朗、豁达,知识渊博,出现时总是一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样子,符合知识界推崇的“民国范儿” 。B. “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入选的十位作家中,其他九人品德高尚,是散文界高手,有些还是业内大家,作者认为自己无法与之相比。C.作者将自己的书定名为“索玛开花的时节” ,原因是在她心里文学是崇高的,像花朵般艳丽,流水般清纯,让她有梦、有念想。D. 《索玛开花的时节》出版后,作者本不打算召开研讨会,后在顾先生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举行一个小型的座谈会。答案 D解析 “在顾先生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举行一个小型的座谈会”错,原文为“架不住他的反复劝说,我同意开一个小范围的答谢会”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称顾骧为“先生”是发自内心的,在路上遇到他时,无论自己在疯跑还是在谈笑,都会马上躬身而立,向他问好。B.顾先生主编“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 ,目的是让文化人通过对文化的坚守,唤起社会的良知、社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C.座谈会上,顾先生对《索玛开花的时节》作出了高度评价,称赞这本书是当今军旅文学中的“佼佼者” ,作者也因之成为知名作家。D.听了顾先生的一席话,作者十分震惊,同时也十分感动,多次说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顾先生是自己永远的“先生” 。答案 B解析 A 项“无论自己在疯跑还是在谈笑,都会马上躬身而立,向他问好”说的不是顾先生。C 项“作者也因之成为知名作家”错,因果关系不成立。D 项“顾先生是自己永远的‘先生’ ”是作者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9.作者为什么称顾骧为“永远的‘先生’ ”?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他比作者大五岁,作者由衷地称他为“顾先生” 。②他爽朗、豁达,知识渊博,具有“民国范儿” 。③他品德高尚,有文化人的坚守、担当和社会责任心。④他多次肯定、鼓励和帮助作者进行文学创作,对作者影响深远。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 、郑氏《尚书》 、 《诗》 、 《礼记》 、王氏《易》 ,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 , ‘明夷以莅众’ 。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 ”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 ,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 ,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 ,诏改为《正义》云。(《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答案 C解析 这句话的含意是“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己” “内”“外” “中” “容” ,然后通过结构分析来推断,古人为文有时追求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大多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可据此推断。如“己虽能,仍9就……;己虽多,仍就……” “内……外……”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子博士,学官名,唐代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其内设博士、祭酒等职,主管学政。B.子,与上文的“县男”均为唐代爵位名目之一,用以封赏有功者。爵位等级不一,其中子属最高等级。C.释菜,亦作“释采” ,此处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于《礼记·月令》中即有记载。D.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答案 B解析 B 项“其中子属最高等级”有误, “子”并非唐代最高爵位,其上有“国公” “郡公”等爵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颖达学问精湛,早年成名。他八岁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表现突出,而且年龄最小,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被人刺探行踪。B.孔颖达熟悉典籍,善于劝谏。他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不只讲清楚了经典的内容,而且借题发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之道上。C.孔颖达尽忠职守,不为身谋。作为太子的侍讲官,他见到太子不遵法度的行为,就直言其过,面对劝阻,也不改初衷。D.孔颖达一心为国,颇得恩遇。生前,他多次得到加官晋爵的赏赐,死后也得到赠官赠谥的恩赏,甚至还享有陪葬太宗的殊荣。答案 A解析 A 项“被人刺探行踪”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由此可知,孔颖达并非“被人刺探行踪” ,而是被人刺杀,只因受杨玄感保护而幸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孔颖达)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没有礼待他,等到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2)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10道互相背离。参考译文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 。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 、郑氏的《尚书》 《诗经》 《礼记》 、王氏的《易经》 ,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孔颖达)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没有礼待他,等到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隋朝大业初年,(孔颖达)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 ,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 , ‘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 。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 ”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任他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任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 ,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 ,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 ”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 ,皇帝下诏改为《正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池上早秋 ①白居易11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 ② 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注 ①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 36 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 ,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B. “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D.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答案 C解析 C 项“动静结合”错,应当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15.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情感:尾联表达了诗人看似解脱旷达,实际上却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的悲苦之情。(2)作用: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答案 (1)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2)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3)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中国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和“中国梦”的核心力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本着以复兴强国为原则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要实现“中国梦” ,必须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弘扬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 )。把爱国精神融入到“中国梦”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2但是,要实现个人的“中国梦” ,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梦,仅仅有信心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实干,更要有不怕困难的勇气和迎难而上的信念。即便面对被人制裁的困境也要________,即便面对________的威胁言论也要坚持原则。对于强占国土、犯我边疆的侵略行径,要________,同仇敌忾,坚决捍卫国土的完整与安全;对那些________的狂言妄语更应明辨是非,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倡导正能量,团结一切力量。同舟共济,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的梦想而奋斗。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复兴强国为原则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B.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复兴强国的原则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C.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本着以复兴强国为原则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D.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复兴强国的原则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答案 D解析 “本着以……为原则”句式杂糅, “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语序不当。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坚持原则,明辨是非,理性应对,用爱国主义凝聚每个中国人,用民族精神鼓舞每个中国人B.理性应对,明辨是非,坚持原则,用爱国主义凝聚每个中国人,用民族精神鼓舞每个中国人C.用爱国主义凝聚每个中国人,用民族精神鼓舞每个中国人,明辨是非,坚持原则,理性应对D.用民族精神鼓舞每个中国人,用爱国主义凝聚每个中国人,明辨是非,坚持原则,理性应对答案 C解析 注意三个四字短句的排列顺序;注意两个长句和三个短句的逻辑关系(具体做法和弘扬方式);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从属关系。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安之若素 耸人听闻 义不容辞 不可理喻B.随遇而安 骇人听闻 义愤填膺 不言而喻C.安之若素 骇人听闻 义不容辞 不言而喻D.随遇而安 耸人听闻 义愤填膺 不可理喻答案 A解析 安之若素: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义愤填膺:由不义的人和事所激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13(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20.下面是同事老王给王老师留的便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王老师:惊悉您的小女考上大学,我万分荣幸,您的寒舍肯定是高朋满座,蓬荜生辉,此时打搅多有不便,留片语聊表寸心。老王×年×月×日答: 答案 ①“惊悉”改为“获悉” 。②“小女”改为“女儿” 。③“万分荣幸”改为“十分高兴”。④“寒舍”改为“家中” 。⑤“蓬荜生辉”改为“气氛热烈”(或去掉)。21.下面是某校国庆节“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90 个字。(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拟于 9 月 30 日举行,组织工作需要布置学校礼堂,每班选拔 1 人参赛,最后评出 8 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发宣传单、办黑板报以及在校报、校广播站和校网站进行报道。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已寥寥无几。 “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 ”一位同学告诉钱教授。上中学时,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说。材料二: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能传艺,传神,传德。一年来,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既有借助戏曲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有专业的戏曲社团进校培养年轻一代,更多的,则把戏曲进校园当成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无关中考和高考。14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本篇作文,作文材料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应考和实用固然重要,立德和修身则尤为关键。钱理群教授的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可喜的是,功利的教育模式、实用至上的处世之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立意参考:①回归教育育人的本真;②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③让教育变得更纯粹;④少一些实用和短视,多一些担当与长远。1第三单元 修辞立其诚单元检测试卷(三)(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此即伦理。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情谊所在,义务生焉。父义当慈,子义当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一切相与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 ”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这种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他看来,西方是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 “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2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承认。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提供支持。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权利优先态度,其基本立场是把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认为个人权利优先于集体目标和社会共善。在这样的立场上,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都很难建立起来。个人权利优先的主张过分强调保障个人的自由,而忽视促进个人对社会公益的重视,不能正视社会公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因而对于现代社会健康运行来说弊大于利。(《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价值观强调义务优先,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而言的。B.在梁漱溟看来,西方一直盛行个人主义,形成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因而其流弊甚多。C.尽管个人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认可,也为社会价值观所承认,但它决非最重要的价值。D.个人的德行如以义务为基本取向,就不会张扬个人权利,而会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答案 C解析 A 项“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错误,原文说的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 ,因而说“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没有根据。B 项“一直”错误,原文第二段“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说明并非“一直” ,而是“近代以来” 。C 项从原文第四段第一句中可概括出来。D 项“就不会张扬个人权利”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说的是“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 ,并非不会张扬。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前三段将中西方价值观并举而论,突出了中华价值观中义务优先的观念。B.文章大量引用梁漱溟的话,暗示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人的自私。C.文章采用引证法:第二段明引,使论述富于说服力;第三段暗引,使论据富于概括性。D.本文既从理论层面详论中西方价值观,也对现实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很有指导意义。答案 B解析 “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人的自私”的说法无中生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伦理关系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义务,有伦理关系的一切相关之人自然都应该互尽义务。B.在对待自己与他人关系上,中华价值观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强调尊重对方。C.若个人利益优先的价值观占了上风,那么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就很难建立起来。D.当今,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因此该价值观有损于社会健康运行。3答案 D解析 “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错误,原文说的是“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老 鲁汪曾祺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笑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我们之中有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茉莉叶子,摘灰菠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来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这样,在摘菜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 ”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是水的关系。这村子叫观音寺。昆明春天不下雨,是风季,或称干季,灰沙很大。黄土坡尤其厉害。我们穿的衣服,在家里看看还过得去。一进城就觉得脏得一塌糊涂。你即使新换了衣服进城,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头发总是黄的!学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一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顶上的一个“龙潭” 。龙潭,那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在龙泉边坐一坐,便觉得水气沁人,眼目明爽。如果从山上龙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但是,我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塘水是雨水所潴积,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很多。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草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跃。向学校抗议呀!是的。找事务主任。主任说:“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呀!”这意思是说,他也是一个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他跟由校警转业的工友三番两次说:“上山挑!”没用。说一次,上山挑两天;4第三天,仍旧是塘水。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跟着去。实在的,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也难怪,我们有时去散散步,来回一趟,还怪累的,何况挑了一担水呢?教员们呢,不到眼红肚泻时也想不起这码事。等想起来,则已经红都红了,泻都泻了。自从老鲁来了,情况才有所改变。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的” 。——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累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要了茶叶,泡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老鲁,你累不累?”“累什么,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来!”这个“顶年幼儿的” ,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他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浑身都是练出来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然而像什么呢?得,就是枣树!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老鲁早已到那边看过,远远的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方便!”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就回宿舍了。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一九四五年写,在昆明白马庙(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摘菜内行的老鲁相比,我们之中的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完菜后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B.在老鲁来之前,我们也就水向事务主任抗议,事务主任尽管三番两次地跟工友说,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C.小说以学校搬家和“我”不在学校里住,从而与老鲁的联系自然中断作为结尾,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又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构思巧妙。D.小说注重环境描写,文章写到学校在观音寺时的情景,突出了我们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答案 C解析 A 项“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不准确,是说明摘菜也是一门学问。B项“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鲁的勤劳和肯吃苦。D 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错误,应是我们的无奈。55.小说在刻画老鲁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热情能干。指点我们摘菜,并且摘菜极其内行。②朴实诚恳。面对校长说有可能欠薪的话,他认为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③勤劳敬业。每天前往龙潭挑水,还往教员房间送水。④乐观开朗。对新的生活环境满怀希望。(答出三点即可)6.小说用了很多文字介绍我们过去用水的情况,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环境上,介绍学校信息和老师的生活情况,彰显出时代背景。②人物上,介绍过去的用水情况,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突出老鲁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③情节上,既承上文继续表现老鲁的热情能干,又引出下文我们的疑问,并与后来学校的搬迁相呼应。④效果上,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我国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2030 年前后达到峰值。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 “十三五”时期出生人口有所增多, “十四五”以后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死亡率上升的影响,人口增长势能减弱。总人口将在 2030 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摘编自《国家人口发展规划 2016—2030 年》)材料二:2012—2016 年全国人口总数及增速注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则为负值。(资料来源于《2016 年中国人口总数统计及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析》)6材料三: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背后的原因是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结合。在一个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社会里,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正金字塔形,老龄人口占比较小。在一个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社会里,人口年龄结构则趋向倒金字塔形,老龄人口占比较大。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出生率在多数年份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随后,出生率开始快速下降,20 世纪 80 年代后进一步下滑,到 2000 年之后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死亡率比出生率下降得早,在 20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就下降到千分之七左右。最近十年死亡率略有上升,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比重越来越大,而老年人是死亡率较高的群体,因此会带动整体死亡率上升。(摘编自王非、赵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后果及应对措施》)材料四: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开展,根本上受益于自身有利的人口结构,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与人口红利窗口正好重叠,而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减速与人口红利窗口的关闭密切相关。1985~2007 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为 1.58%,2008~2015 年下降到0.61%,根据年龄移算,2016~2020 年将进一步下降到-0.4%。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富裕人群闲暇追求倾向的增强,以及低龄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或劳动参与率也呈现越来越显著的下降趋势。例如,1985~2007 年中国劳动参与率增长幅度为-0.07%,2008~2015 年为-0.24%,未来 5 年估计为-0.50%。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增长速度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中国劳动力投入增长率由 1985~2007 年的 1.5%,下降到 2008~2015 年的 0.36%,2016~2020 年估计为-0.9%。(摘编自张雯鑫《2016 年中国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将为负》)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答案 C解析 “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正金字塔形”错,应为“倒金字塔形”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7A.我国“十三五”期间出生人口增多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密切相关,这种增长趋势将在2030 年前后达到峰值。B.由材料二可知,2012—2016 这五年间,每年的出生人数均超出了当年的死亡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在 5‰左右。C.根据材料二可知,2012—2016 这五年间,年度总人口数的增幅与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增幅是完全相同的。D.由材料三可知,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死亡率的下降同时出现,而最近十年死亡率的上升,与老年人比重大有关。答案 B解析 A 项“这种增长趋势将在 2030 年前后达到峰值”错,应是人口总规模达到峰值。C 项“增幅是完全相同的”错,由图可知,二者增幅存在明显差异。D 项“同时出现”错,由材料三“死亡率比出生率下降得早”可知。9.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原因。(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我国人口的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造成人口快速老龄化。②人口快速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和劳动参与率下降),导致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人口红利窗口关闭,经济减速。解析 本题的答题区间散落在全文,回答时要仔细阅读文本,找出有关的语句,如材料一:我国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材料三: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背后的原因是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结合。最近十年死亡率略有上升,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比重越来越大,而老年人是死亡率较高的群体,因此会带动整体死亡率上升。材料四: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富裕人群闲暇追求倾向的增强,以及低龄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或劳动参与率也呈现越来越显著的下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增长速度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然后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整合,最后可概括为两点:①我国人口的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造成人口快速老龄化。②人口快速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和劳动参与率下降),导致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人口红利窗口关闭,经济减速。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刘安世,字器之,魏人。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8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 ”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 。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與,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同文馆狱起,蔡京乞诛灭安世等家,谗虽不行,犹徙梅州。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来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而毙,危得免。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皆则象司马光。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 ,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B.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C.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D.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答案 B解析 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首先比较几个句子之间的异同点,找出断句有差别的地方,然后结合前后文进行判断。如:“饮酒、谈笑、徐书数纸”是几个动作,从常识角度,应该断句为“饮酒谈笑/徐书数纸” ,排除 A、C 两项;“顾客曰”中“顾”是回头看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意为“回头对客人说” ,所以中间不用断开,故排除 D 项,选 B 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以此推之,司马光去世时官位高且享有爵位。B.台谏,台官与谏官的合称,其中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C.右,古时就官位而言,左比右要高;就座位而言,左比右要卑,如“虚左以待” 。D.大不敬,中国古代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的一种罪名, “十恶不赦”中的“十恶”之一。答案 C解析 C 项就官位而言,左比右低;就座位而言,左比右尊。9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安世谨遵师教,也能反躬自省。在吴守礼将要查办贪官司户之时,刘安世遵照司马光“不妄语”的教诲没有揭发,事后为自己的不诚实而自责。B.刘安世身为谏官,敢于直言进谏。针对王安石任人唯亲的做法,他认为当时任用官员与从前大不相同,影响甚坏;甚至参奏文彦博一班旧臣借机贪污纳贿。C.刘安世痛斥奸人,嘴下毫不留情。他指责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互相勾结,贪天之功,希望得到皇帝的宠幸,天下的人们将他们称为“四凶” 。D.刘安世正身洁己,深受老师影响。他平日在家也无倦怠之态,正襟危坐,写字不用草书,不喜爱女色和钱财,他的忠孝正直都是效法老师司马光。答案 B解析 B 项“借机贪污纳贿”有误,无中生有;文中提到的“执政”并不一定是王安石,他只是在话语中将当时的现象与王安石联系在一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现在章惇的父亲还健在,他却另外登记其他田产,灭绝道义情理,(若)只是从轻处罚,用什么来表现出惩戒的意义?(2)章惇与蔡卞想把刘安世置于死地,趁着使者到海岛诛杀陈衍,婉转地告诉使者去拜访刘安世,威胁他让他自杀。参考译文刘安世,字器之,是魏地人。跟随司马光学习,他向司马光询问尽心做人的要诀,司马光教导他做人要诚实,并且让他首先从不乱发议论做起。(他被)调到洺州担任司法参军一职,司户因贪污出名,转运使吴守礼将查办他,向刘安世咨询,刘安世说:“没有这回事。”吴守礼因而停止此事。但刘安世内心常常不踏实,说:“司户确实贪污而我不以诚实应对,我大概违背了司马公的教诲吧!”司马光当宰相时,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司马光逝世后,宣仁太后向吕公著询问适合担任台谏的人选,吕公著拿刘安世来回答。刘安世就被提拔为右正言。当时的宰相常常授予亲戚官职,刘安世说:“太祖太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接受朝廷内外显要的职务。自从王安石主持政事以来,(他)致力于使自己的心意畅快,历代贤君的法令制度被破坏无余。现在朝廷之上,仍然沿袭原来的风气。 ”于是他一一分条陈述文彦博以下七人(授予亲戚官职的情况),这些人都是品德声望很高长期担任要职的朝廷大臣,刘安世也不稍微宽容他们一下。章惇因强行购买昆山民田被罚金,刘安世说:“章惇与蔡确、黄履、刑恕向来互相交结,自认为是社稷大臣,贪取天大的功劳,侥幸将来能得到皇帝的宠幸,天10下的人都称他们为‘四凶’ 。现在章惇的父亲还健在,他却另外登记其他田产,灭绝道义情理,(若)只是从轻处罚,用什么来表现出惩戒的意义?”恰逢吴处厚解释蔡确《安州诗》进献皇上,刘安世认为蔡确是指斥皇帝,触犯大不敬条令,同梁焘等人极力论述这件事,把蔡确放逐到新州。同文馆案件发生,蔡京请求杀死刘安世等人,谗言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刘安世还是被迁徙到梅州。章惇与蔡卞想把刘安世置于死地,趁着使者到海岛诛杀陈衍,婉转地告诉使者去拜访刘安世,威胁他让他自杀。章惇又提拔一个土豪担任转运判官,派他去杀掉刘安世。判官骑着快马将要到梅州,梅州太守派遣手下人来劝刘安世自己作出对策。刘安世神色不动,对着来人饮酒谈笑,慢慢地写了几页纸交给仆人说:“我将要死了,你依照这个去做事。 ”回头对客人说:“死不难啊。 ”来人暗中从仆人那里看到,(纸上写的)都是料理一同贬官会被处死的官员的家事,写得很详细。判官离梅州还有二十里,呕血而死,刘安世的危险得以免除。在家中居住时也从没有懈怠的面容,(即使)坐了很久也不会侧身倚靠,写字从不用草书,不喜欢歌舞女色、珍宝财富。他忠孝正直,都是效法司马光。年老以后,朝廷上的各位贤人差不多死光了,(而他)岿然独立于朝廷上,并且名望更加显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渭上秋夕闲望 ①潘 阆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 ② 贤?注 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题中的“渭上” ,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 “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 “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B.首联写景、叙事, “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 “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 , “没远烟” ,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答案 B解析 A 项“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错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悠闲之11情。C 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错误,应是写出了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的情状。D 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15.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2)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 “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 “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自己忧君忧民的仁人情操。(2)孔子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为人处世的原则: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鸟鸣声和水流声来形容琵琶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闲来无事,我总喜欢手捧一本《散文》 ,静坐于案前和林间小道,让文字随着思维在时空里流淌,尽享散文里的那份美,感受心灵中的那份妙。每一篇散文,都有一个清幽的世界,都是一个灵魂的呓语。走进这个世界,( )。散文的语言之美,如清泉淙淙,流淌在那些闲逸的时光里,让悠思绽放美丽的花朵;散文的情感之美,如琴音飘飞,让思想拂去尘埃,让心灵得到净化。生活中难免________,咀嚼人生的忧伤愁苦。面对失意迷惘,要________,相信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早日走出困境;面对天灾人祸,要________,相信祸兮福所倚,期待明天的阳光照样灿烂;面对多舛的命运,要________,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扼住命运的咽喉,做自己的主人。一切的混乱情感倘若能够在散文里冲淘洗净,方能有“静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上云卷云舒”的闲适惬意。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人生岂不喜洋洋者也。12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静坐于案前和林间小道,让思维随着文字在时空里流淌B.静坐于案前或散步在林间小道,让思维随着文字在时空里流淌C.静坐于案前或散步在林间小道,让文字随着思维在时空里流淌D.静坐于案前或林间小道,让文字随着思维在时空里流淌答案 B解析 “静坐于……林间小道”搭配不当;“文字随着思维……流淌”不合逻辑, “文字”和“思维”应互换位置。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就是走进一个心灵:去参悟生命的玄理,去品味文字的内涵B.去参悟生命的玄理,去品味文字的内涵:提升自己的素养C.就是走进一个心灵:去品味文字的内涵,去参悟生命的玄理D.去品味文字的内涵,去参悟生命的玄理:提升自己的素养答案 C解析 补写时要注意:①与前文中的“世界”和“灵魂”的照应;②与括号前句中的“走进”相关联;③第二段内容要点的关联,第二段主要从散文的语言和哲理两个方面阐述的。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饱经风霜 平心静气 镇定自若 随遇而安B.血雨腥风 平心而论 镇定自若 随波逐流C.饱经风霜 平心而论 从容不迫 随波逐流D.血雨腥风 平心静气 从容不迫 随遇而安答案 A解析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血雨腥风: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平心静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平心而论:平心静气地评论。镇定自若: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强调的是紧急情况。从容不迫: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贬义词。20.下面这段话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张晶同学,这次考试你的成绩一落千丈,作为同学,在学习上如果你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我们一定鼎力相助。如果在一些难题上需要指点的话,我们会不吝赐教。虽然我们的水平有限,可是是否需要帮忙,请你好自为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一落千丈”改为“不太理想” 。②“鼎力相助”改为“尽力相助” 。③“指点”改为“解答” 。④“不吝赐教”改为“毫不保留” 。⑤“好自为之”改为“认真考虑” 。1321.下面是活动策划前期准备阶段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先根据活动规划,搜集相关信息,激发创意,拟定初步方案;然后依据时间、地点、规模、参与者和费用预算等对拟定的初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调整与修订。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7 年 2 月,央视推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 ,由董卿担任制作人和主持人。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发挥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相较单纯的朗读,节目拆解为三大部分:嘉宾讲述个人故事、嘉宾朗读、读后专家解读。这档节目,没有复杂的形式,只有一个人、一段故事、一段文。节目播出后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随即“文化飨宴” “综艺清流” “唤醒文学”等堪称殊荣的标签出现。然而,也有人对此不看好,说“碎片化朗读” “名人光环”等挽救不了国人甚少读书和不爱阅读的事实……作为中学生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写作指导 正向立意:(1)《朗读者》以大众表达自我的想法为基础,同时又为大众尤其是草根群众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也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寻找优秀的文章和作品。(2)与许多低俗娱乐相比, 《朗读者》带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称之为清流未尝不可。(3)《朗读者》把握了方向,为扭转社会风气做出了贡献。(4)因为人们都愿意展现自己更优秀的一面,所以许多高品质的文章和故事被挖掘,形成了一种具有价值的筛选和淘洗。(5)即使是碎片化阅读,也是有目的的碎片化。在碎片中,展示的虽是冰山一角,但糅合了朗读者的经历与情感,对经典的用心诠释,起到了对社会风气的积极引领作用。(6)浮躁的人性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逐渐曝光,人们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而文学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魂的共鸣,心灵的呼应。 《朗读者》不同于八卦新闻的低俗娱乐,不同于14时事热点的理性纪实,它在认真地向观众讲述文学,修整人们内心的纹路。反向立意:(1)对《朗读者》的热捧暗含着文化的隐忧。因为它恰恰说明了当下中国民众对文化享用的渴求与实际文化资源的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2)为追求收视率的“名人效应” ,也许是更注重其中的表演效果和商业效益。(3)《朗读者》的碎片化阅读,充其量还是一种“快餐阅读” ,很难通过几期节目来实现大众阅读兴趣的助推。(4)《朗读者》形成的文化冲击只是抵达了浅层。国人“读书少” “缺乏阅读”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文化意识的觉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