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民营企业发展瓶颈综述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完成公私合营,国家宣布彻底消灭了剥削阶级,从实体上消灭了私营经济成分,特别是人民公社时期,对私营经济更是“恨”之入骨,错误的认为“私”即“资” ,人们谈“私”色变。1988 年民营经济大幅下滑,那时人们讲依靠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自由化,于是他们把开好的工厂送给政府以求安全。直到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是近几年来民营经济发展的主流,其经营规模在扩大,实力在增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据统计,我国民营企
2、业已经有三千多万家,年产值约五万亿元人民币,各项经济指标年增长率在 20%以上。2001 年民营经济为经济增长贡献 60%,为出口贡献 50%。近几年,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国有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民营经济在国门经济中的各方面作用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为丰富市场,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营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对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优化产业结构,完善行业布局,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以及推动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营经济(特别是乡镇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
3、或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流。然而,尽管民营经济在近几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仍存在关键性的问题有待探讨和解决。尽管民营经济在近几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仍存在许多关键性的问题有待探讨和解决。一、产权界定不清晰: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瓶颈目前,人们普遍把产权清晰、产权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分配明确等看作是民营经济的特征。确实,与国有企业相比,产权较明晰,权责利较分明是民营企业的优点,但对于民营企业自身来说,产权的界定仍然存在问题并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从产权的定义来看:产权是一组权利的集合,而不是一种权利。在英文中以复数形式(property-rights )存在。从理论上分析,产权所包括的这一
4、组权利,每一项都可以分割和独立出来。对这一组权利的划分大致有两种。其一,产权包括- 2 -狭义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其二,将产权分解为使用权,收益权和让渡权。但无论哪种划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各自被界定的,都具有一般的意义。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有各自的、具体的、可变化的存在形式。因而,其权能和利益都可再分。这样难免从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对产权理解或界定不清的现象。从原因来看:1、这种模糊的产权在企业发展之初是具有高效率的。它有助于节约治理成本,减小企业内耗,加速资本积累。企业当然不愿意在界定产权上投入资金和精力。2、在民营企业中有一大部分是家族制企业,很少对家庭成员之
5、间的产权进行界定,这就埋下了日后家族成员之间产权纠纷的隐患。3、在创业之初,民营企业往往靠国有或集体单位,给企业戴上一个高高的“帽子” ,而“帽子”不是“自己的” 。由此,造成产权的模糊。从后果上看:1、不利于吸引金融资本,阻碍企业融资。首先,民营企业意识不到外部融资的重要性,它们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或家族成员之间再投入保证发展,限制了企业的扩大。其次,虽然能意识到,却由于受到信誉,实力等影响,而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直接融资也非常困难。原因是由于产权模糊,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使得投资者对企业领导者的能力和企业的未来缺乏信心。2、不利于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智力资本。即使注重了
6、管理方面的创新也忽视了对产权的变革。企业往往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以吸收高层次的人才,然而产权界定不清,使其无法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在于:难以形成有效的分配制度,民营企业往往打出高额年薪的“牌” ,但人才与企业之间总是一种雇佣关系,他们只根据雇佣合同获得当期收入,而无法享有企业长期的增长效益。难以形成有效的升迁制度。产权不明确使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拥有直接或绝对的控制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很少有机会进入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决策层)或领而不导,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从而难以实现自身价值。难以形成有效的决策制度。许多企业进行内部组织结构调整,设置了各种职能部门,在招聘主管
7、时许诺给予充分的管理和决策权,但实际上是一种个人专权,事无巨细的管理企业。二、融资不畅: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根据调查,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需求大,融资难的问题。虽然政府银行,工商联及其他中介组织都做过很多努力,但成效不很明显。民营企业贷款存在一定的难度,私人借贷还占有相当的比例。而私人借贷一般都是“高利贷” ,利息- 3 -要比应行贷款高得多, (且一般数量不大) 。这无形中让民营企业中的新增财富中有相当部分支付为利息。根据世界银行所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对我国融资市场的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几乎完全依靠自筹资金 90%以上的初始资金都是由主要的业主,创业团队成员及其家庭成员
8、提供的,在创业之后,追加扩张投资时,民营企业继续重要依靠内部融资。如此,由于融资范围小,数量也不大,势必会阻碍企业的长期发展。从宏观方面来说,我国正处于资金短缺的大环境中,银行和资本市场要承担巨大的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暇顾及民企。具体来说,我国民营企业之所以融资渠道不畅,是因为我国现有的金融中介无法有效地缓解民企融资时所面临的信息问题与控制问题:1、商业银行。大多数国有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民营企业规模小,信用度不够高,商业银行都不愿意贷款给民营企业。尽管国家成立了民生银行,招商等股份制银行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但相对四大国有银行来说,这些股份制银行规模还很小,难以满足众多民
9、营企业的资金需求。2、证券市场。我国股票市场从一开始就承担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的特殊功能,能够上市的基本都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很难获得上市资格,也很难达到上市要求。即使民营企业能够上市,也被股民认为购买其股票为高风险投资,很少有人购买民营企业的股票。 公司法规定发行公司债券须经过证券公司审批,但对其资金要求过高,财务会计报表困难,现行的法律没有为非国有经济在证券市场融资提供有力的保障。三、管理方式不得当:民营企业发展的内部瓶颈管理是一个系统概念,它渗透到企业的全部行为中。一个企业管理的好坏,关键反映在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眼光,洞察力和风险决策能力等方面。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问题
10、日益复杂化,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目前阶段,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主要投资者和主要管理者的身份都呈现高度的二者合一的态势 ,许多在岗管理者,由于其出资人的身份,无论是重大经营决策还是一般的管理决定,都不同程度的显示出企业主这个人独断专行的色彩。而个人的决策行为必然与其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与决策者个人的好恶直接相关,从而因管理者的个人因素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前途,导致企业管理不力。尤其是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规划,急功近利,缺乏长远培养目标;考核与奖罚的规则不统一(突出表现在家族制企业中) ,导致员工心理失衡;管理者以个人的赏恶决定员工的去留,从而导致人才
11、的流失;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导致中高层管理人员形同虚设,使企业的管理效力- 4 -下降等等。再者,由于企业多元化的盲目推行,企业的摊子越来越大,机构人员越来越多,企业内原有的分工、协作、职责、利益平衡机制可能会被打破,管理难度加大,这就向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会出现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不良状况,如果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就会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现象,更容易导致管理混乱,使企业不能长期、有效、快速、健康的发展。四、法律保护不到位:民营企业的硬性瓶颈由于现代人法律意识的加强,社会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要求从法律上得到有力的保护,但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时间较短,许
12、多有关民营企业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这样在执法过程中就有许多空子可钻,而且虽然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但并没有很好的执行,反而导致了相当程度的腐败。尽管我国在 1988 年曾颁布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对保护私营企业合法财产和其他的合法权益的规定比较薄弱,使得民营(私营)企业长期在无法可依,缺乏应有的法律保护下发展。这都是由于我国有关民营企业法律地位不够和对私有财产法律保护不够的体现。我国宪法规定“社会注意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坏国家或集体财产“而对民营企业而言只规定“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 。在刑法中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
13、权利,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非法手段占有国有财务的,以贪污论” ,而对民营企业财产,并不以“贪污罪”论,而是以经济利益纠纷处理。这些立法本身就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对其财产的保护。五、信用体系不完整:民应企业的道德瓶颈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是”诚信” ,不是我们做得已经很诚信了,而是因为我们诚信的观念在逐渐的泯灭且程度相当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 ”信用” 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信誉的缺乏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主要在于:1、企业内部信用有待提高。企业作为从事生产合作的群体,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企业内部信誉的提高,必然可以体节减企业的管理成本,使企业内部资源合理配置得以顺利进
14、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2。企业外部信用环境有待完善,根据调查显示,其他形式的企业拖欠民营企业借贷款问题突出,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国家信用监督管理制度,没有专门的部门对全国的信用行业进行规范管理,当然这与我国所处的大环境有关。缺乏有关信用的立法,现在还是仅仅从传统道德上对不守信用行为进行谴责,不具强制力。虽然公司法 反不正当竞- 5 -争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中虽然都有有关诚实守信等法律法规,但不是一对企业间的是新型卫星澄清有利的法律规范和约束,从而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六、科技实力不强:民营企业发展的隐形瓶颈随着新一轮科技浪潮的兴起,科学技术处于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日益凸显,型的市场条件,需求状况,要求企业
15、开发新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并努力发展高科技以满足多方位的市场需求。但在我国的私营企业中,高科技企业之战企业总数的3。84% 。民营企业在制造业和商业饮食业比重较大,分别为 38。3% 和21。4% (2001 年) ,制造业基本上逐年递减趋势,金边来其比重趋于稳定;上饮食业原来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最近的调查表明,其比重在下降,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从事该行业的民营企业倒闭或专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产品科技含量的下,没有市场竞争力。民营企业主对于科技的投入必然考虑成本。如果收益不能大于成本,他当然不愿意“折腾” ,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规模小,底子薄,不愿意承担新科技研究,新产品研发所带来的风险。只能
16、进行简单的地技术含量的产品加工,产品不能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然而有关调查表明,高科技企业从各方面都要由于整体水平,由此,向高科技发展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也是正确方向。七、政府管理不灵活:民营企业的外在瓶颈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还没有整整建立起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政府还灭又进入服务角色,在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上还起很大的作用,但政府在对民营的经济的管理方面显然不够灵活,其反映在:1、宏观上,经济发达地区,也像其他地区一样,设置基本上一致的管理机构。如乡镇企业据管理乡镇企业,工商局管理个体和私营企业,经贸委抓全面。计委主管宏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这种管理未必合理,这
17、样的设置千篇一律,不利于解决个别问题和特别问题。微观上,对民营企业的管理既有交叉又有漏洞,对企业,谁的效益好,政府有关部门就抱着管;谁的效益不好,干脆没人管。归谁管就享有谁的优惠政策,管的人多了,就必然会出现收费,重复收费等不合理显现。是企业陷入尴尬境地。2、政府没有提供给民营企业有效的市场信息。从而使得民营企业在决策上,在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把握上滞后或出现偏差。这虽然跟“领先一步”的现代商业理念不合拍。八、成员素质不够高:民营企业发展的“软件“瓶颈当今世界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是生产力要素中的首要要素,其他要素都只有在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对于民营企业成员- 6 -
18、素质不搞主要体现在:1、高层领导素质不高。据调查显示,中国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虽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总的来说,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一个企业发展与否、发展的快慢与否和主要领导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领导者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2、员工素质不高。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主要是吸收下岗职工和未经培训的农民工等,这些人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大多只是机械的重复统一操作过程,无意识在提高素质上下功夫。而对于企业来讲,基层的技术创新也可以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在者,员工素质不高,使得民营企业不能大规模采用先进技术,员工不动、不会操作先进设备,从而制约企业发展。参考文献:中国经济年鉴 1999 年产
19、权经济学导论 黄少安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6 月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杨瑞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4 月民营经也要注意产权问题 王诚慧,林静 经济界我国民营企业的新发展 吕政,郭朝先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中小型企业如何更好利用内部融资方式 李长春,杨晓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1从美国企业融资方式的变化看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侯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2关于乡镇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调查与建议卢永军,胡永乃,赵长军乡镇企业研究2002-5民营企业信任机制的生成与培养 黄映辉 中外企业文化 2002-9民营企业的成长上限及克服 林泉 经济管理 2002-3财经时报 912 版 2003-3-7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财经2002-3-4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问题探析聂幼华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6论中国民营企业第三次创业的核心问题蒋伏心,潘勤江海学刊2001-6乡镇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秦洪囊 陈峰 乡镇企业研究 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