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北京传统文化曾经怀着一颗迫切而又向往的心想去参观和了解这座充满历史印记和神奇色彩的历史名城北京,而今也去参观了这座城市,在那留下了脚印。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到处都晃动着历史的影子,展现出现代化都市的形象。怀着去了解北京古建筑和现代化标志性建筑的风格和老北京的传统文化的目的,首先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故宫、天安门、天坛、颐和园、圆明园、长城、十三陵、同仁堂、老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等等都有其各自特色、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作为现代建筑代表的 08 年北京奥运会的的主场馆鸟巢水立方、中央电视大厦等无不都是国内外的惊天著作。俗话说,要了解老北京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了解宣南文化。从概念上来看,“宣南文
2、化”可分为广义与学术两种。广义的“宣南文化” ,是通俗概念上的“宣南文化” ,即今宣武门以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它是一种大文化概念,群众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学术的“宣南文化” ,则是由特定的历史时间、地理条件和内涵特征等要素所决定的。不过,现代建筑与时尚的不断创新与变迁,正在提醒我们,旧的文化需要保留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味道在老一辈人的心中或许念念不忘,但是面对新一代的年轻人,传统的元素如何被接受和喜欢,或许还得融入现在的气息。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传统文化既不能被遗忘,而且还得融入现代元素才能继续传承。 “2010北京西城宣南文化节”正是一个向人们集中展示西城区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人文特色的大舞台。在
3、这个舞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唱主角,但它们却已旧貌换新颜,新鲜、时尚、现代的元素融入其中,变得更加让人容易理解,易于接受、乐于传承。新的西城区设立之后,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历史文化资源更为丰富,成为北京中心城区名副其实的西半部。在一定程度上,西城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决于如何凸显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取决于如何夯实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未来几年,本区将把风貌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兼顾,力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传统风貌与现代建筑、传统休闲与现代生活等有机融合在一起。我们相信,只要与时俱进,传统文化便不会被泯灭。“文化创意产业”是最近几年才兴起
4、来的新名词。说起老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就不能不提一提东城区的南锣鼓巷。那可不是一条普通的胡同,它形成于元代,迄今已有 740 多年历史。虽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其格局、宽窄、走向、大小以及胡同的机理都没有改变,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那里曾是达官贵人的居住地,僧格林沁的王府、冯国璋的故居、蒋介石的行辕,还有茅盾故居、齐白石故居、婉容大婚前住所等等,都被完整地保留着。1990年,南锣鼓巷被列入北京市政府批准的第一批 25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南锣鼓巷然而,这条古巷如今竟“玩”起了创意和时尚,让你眼花缭乱,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络绎不绝。当你走进这条南北长约 786 米的胡同,你会
5、发现,它的最大特点体现在浓厚的商业氛围。另类创意,领导消费潮流说起南锣鼓巷的创意和时尚,真可谓大俗大雅,领导消费潮流。一方面另类得令人叹为观止;另一方面,又十分贴近生活,符合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气息。古巷和胡同是分不开的,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于 13 世纪的元朝, 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胡同不仅是
6、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 别看这胡同从外表上看模样都差不多, 但它们的特色却各不相同。在北京城西部 有个胡同叫九 道弯,原因是一 个小小的胡同 竟要拐九个弯。 有的胡同如果 曾住过一个有 名的人,那这 条胡同就会以 这个人的名字 命名,比如石老 娘胡同和王皮匠胡同。还有 的胡同是按照其形状命名的, 像羊尾巴胡同和耳朵眼胡同, 听起来就这么生动形象。北 京的胡同真是数也数不尽, 有句俗话不是这么说吗: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 的胡同赛牛毛” 。不少胡同 里的一片砖、一片
7、瓦都有几 百年的历史了。九弯胡同说到古巷胡同,我们又不得不想起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
8、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 ;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 ;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中国现代化了,但老的房子被拆了,北京越来越象纽约、香港、东京,但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却那么思念那庭院中
9、的生活,过去的四合院可以让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普通百姓是这样,而过去的四合院大的可容纳皇宫贵族,其实细细想来,我们的故宫就是一个大四合院。我们的北京就是由众多四合院以胡同为金丝串起来的一个文明古都。因此有人说四合院的文化实质是胡同文化。 中国古老的四合院不仅从建筑上,而且还从文化、哲学和精神层面上具有无与伦比的现代意义。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 而如今随着科技和城市各方面的发展,老北京胡同古巷、四合院正在减少和消逝,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度来说,
10、现代城市的发展更集中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北京尤其如此。城市文化的传承包含建筑景观和人文情态,以北京现代人文情态的变迁为例,从人文角度考察了现代城市文化的变动与发展。以前北京的中等家庭一般居住在四合院,建国后随着进城人口的增加,以及“文革” 时期和唐山大地震搭建防震棚等因素的影响,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如今,因土地的稀缺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现代公寓代替了四合院,影响了北京的胡同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央政府的重建与发展,北京变成了一个移民城市,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无户口而有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北京已有常住人口 1755 万,其中外来流动人口 509 万,这是一个忙碌、杂乱而有些迷惘的新北京,它古老温润的文化和性格还能传承吗?这不仅是北京的问题,也是中国文化如何复兴的问题。老北京文化正慢慢消逝,我们应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注重老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而不是一味的任其消失殆尽,这些文化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印记,也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对于我们应该是让它在新时期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并传承,使其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