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定位与作为乡镇、社区(村)作为基层组织,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执政基础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组织。进一步转变和完善基层组织的职能,有效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对于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巩固我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当前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乡镇、社区(村)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处于“国家” 与乡村民间社会的中间地位,它在国家与基层民众之间扮演着其他组织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调整二者力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平衡器,亦是二者博弈的一个主要场域,甚至是二者冲突的一个不可置换的缓冲区间,在
2、一定意义上扮演着介于“国家 ”与基层民众之间的一种“ 中介”角色,对于 缓解、 调节国家与基层民众的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而城乡社区、村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其主要功能包括: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进行必要的社会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发展社区载体和平台作用,引导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表达群众诉求,2协调处理社区内各级组织之间、单位之间、村民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推动社区不断完善和提高,逐步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
3、我监督”方向发展。基层组织虽然在功能上“五脏俱全” ,但尚未找到一条真正有效的途径来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离“党委 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还有 较大距离,具体表现为:(一)基层组织定位不明,服务功能薄弱。基层组织特别是社区(村)在工作内容的定位上,承担了政府职能部门安排的各项任务。所 谓上面千条线、万条线,到了基层都是一条线,基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接受上级的安排,应付上级的检查上, “行政化” 倾向严重,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短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功能上相对比较淡化。在思想定位上,虽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基层组织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层组织中“重
4、管理、轻 服务”的思想尚未完全扭 转,服 务意识淡薄。同时,基层面对上级部门的各种考核、各项工作任务要求,在本身人手紧张、身兼数职的情况下,更加削弱了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积极性。此外,基层组织还不够发达健全,其组织性质决定了工作开展中遭遇困难较大,效果不佳。在如何科学分工、各司其职上也不得要领。(二)基层组织财政能力欠缺,服务保障力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渔农民负担的同时,减少了乡镇财政的收入,并导致乡镇财政收支的缺口问题。同时,由于基层组织自身的财力不足,3造血功能不强,导致“吃老本” 、 “等、靠、要”的现象十分明显,在工作中往往拆东墙补西墙,在公共开支上捉襟见肘。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
5、及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向下延伸,基层组织承担了村民福利、合作医疗、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任务,导致各乡镇、社区的社会公益性支出和管理费用不断上升,增加了基层组织的财政负担。基层组织以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履行面宽量大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本身就存在财权与事权的矛盾,非但不能满足群众的合理诉求,反而因为基层财力保障不足,降低了工作积极性,只求点到为止、量力而为,阻碍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三)基层干部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直接影响了服务能力。从干部队伍的结构来看,基层干部的年龄结构偏大,特别是社区(村)一级干部中年龄大的较多
6、,缺少新鲜血液,导致基层干部队伍缺少活力和创新能力。从干部自身的素质看,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不可避免地出现知识陈化、思想僵化、方法简化等问题,思路跟着上面走,工作等着上面派,成绩盼着上面评,自身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刚毕业的新同志,知识积累不够全面,基层经验不够丰富,基层情况不够熟悉,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强、方法不够。同时又存在定性、耐性不足的缺点,不安心本职工作,进城心切。基于这些原因,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好,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大打折扣。4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社会管理中创新中的重要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7、组成部分。基层组织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执行单位,直接面对群众,在社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1年 3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加强 基层建设非常重要,党的方 针政策再多、再好,还 要靠基层去落实;社会管理要创新,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在基层,夯 实基层基础,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因此,夯实基 层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所在。(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
8、基础。做好基层群众工作,服务基层群众,是基层组织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所在。基层组织必须坚决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人民群众这个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和力量所在,想基层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始 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入手,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呈现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巩固基层基础,扎实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服务宗旨5的最直接体现。(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体现社会管理本质规律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是
9、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简言之,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实现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从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看,要求各地各部门工作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放在加强基层社会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秩序上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从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及时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从社会管理的出发点落脚点看,要求各地各部门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
10、最高标准,认真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因此,夯实基层基础、做好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适应当前新形势的的客观要求。从国际看,尽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仍面临着国际经济、政治和周边安全等各种复杂局面,当前中东、北非等地的民主变革对我们进一步夯实执政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警示。从国内看,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中不6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
11、推进,历史积累下来的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可能会暴露出来。基层矛盾更为复杂,土地征用、劳动保障、环境保护、企业改制、 “三农”问题等依旧是信访的热点和难点,民间投资、民营企业的债务清偿等涉法涉诉问题也不断增加。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基层的实际情况都迫切要求把夯实基层基础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三、加强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作用发挥的几点建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力量和源泉在基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加 强和完善基层 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
12、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这为 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升基层组织社会管理的水平,关键是要针对当前基层组织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明确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激发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服务水平,做到服务到位,管理有方,形成情况清、底数明,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一)明确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树立基层组织服务理念。社会管理突出了以人民群众为重的服务观,基层组织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转变行政化管理理念,把7服务融入管理中,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要从千头万绪,繁重复杂的工作中,理清重点和思路,围绕经济建
13、设这个中心,合理调整和安排各项工作,集中精力抓经济、搞建设、谋发展,强服务。上级党委、政府要尽量压缩或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达标升级、检查评比活动,简化检查考核程序和办法,减少迎来送往和不必要的应酬活动,使之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基层组织要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主题,结合“创先争优 ”活动,把治理庸、懒、散问题作为作风建设的突破口,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基层党员和干部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 组团式服务” 和党员联系和服 务群众这个基础平台,将社会管理的触角向最末端延伸,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解
14、决基层群众的实际困难,深入服务一线群众。按照有利于转变机关作风、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有利于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积极创建服务效能型基层站所,深入推进民主评议行风,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二)培育和协调基层细胞的和谐元素,激发基层组织活力。社会管理创新强调的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即要变单一的管理主体为多元管理主体,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为一体的主体形式,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家庭、社区、社团这三个社会细胞涵盖了基层社会的方方面面,8其和谐程度决定了基层的和谐程度,培育和协调这三个细胞的和谐元素是基层组织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一是要以家庭为单位,充分发挥
15、其自治作用。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古语有云,家齐才能国治、天下平。基层组织要围绕中心工作,找准切入点和载体,以“ 网格化” 工作为契机,在摸清各 户家庭的情况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家家户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群众对家庭、家园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探索一种家家参与,户户有责的社会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以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为主题的评优选优活动,选树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家庭美德、文明先进,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提升群众整体文明素质。二是要以社区建设为基本单元,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加强社区体制建设,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三位一体、选聘结合” 的社区管理模式,实现政府
16、行政管理和基 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大社区投入,整合社区资源,以城乡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形成社区党员服务、养老服务、法律服务等“一站式” 、“一条龙”的规范化服务 体系,夯实基层社会管理的平台基础。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大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以社团为中介平台,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要进一步发挥社团作为群众自发性组织,涉及群体多,参与面广的特点,强化各种社会团体对本团内群体的管理和服务功能。要进一步健全现代社会组织制度,完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减少社团的9行政化倾向,保障社团组织的自主性及独立性;加强社团人才队伍建设,建
17、立社团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三)平衡基层组织财权与事权,强化基层组织服务保障。按照财权和事权相一致的原则,要为基层组织履行职责配置相应的财力。 对明确规定需乡镇、社区配合完成的工作,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条件。在合作医疗参合管理、社会保障等公共性服务上要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和设备设施。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县以上政府对运行困难乡镇转移力度,进一步推进乡财县管,保障合理支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以奖代投的方式进行集中投入,不搞全面开花,对乡镇财源建设项目提高返回比例,确保乡镇正常有序发展,确保乡镇
18、能够为新农村建设的提供组织保障、技术支撑、资金引导、公共服务作用。在财力、物力向基层倾斜的同时,关键要变输血为造血,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盘活用好集体资产,以发展物业经济为主要导向,以开发经营性用房、盘活闲置资产、提供创收服务等方式,开辟多渠道增收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资源整理,提高土地整理收益,积极探索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模式,挖掘渔农村旅游潜力,实现增收,改变基层组织财力透支的不良状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组织服务水平。提高10基层组织的管理服务水平,人是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提高基层组
19、织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一要选好领头雁,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队伍。有效提升领导班子的工作能力,提升领导班子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能力,提升班子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大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基层组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根本保证。二要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调整优化基层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注重干部培养,加强基层工作实务培训和知识更新,使基层干部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的基层群众工作。要更加注重关心爱护基层干部,把对基层干部的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完善和运用好约束机制,并始终贯穿在干部的思想教育、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各个环节之中。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保护好调动好他们的积极性,让基层干部思想顺心、生活舒心、工作安心,满腔热忱、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