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案例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清河中学 宁桂芝课程分析1.指导思想: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在学习经济生活中,让学生懂得我国分配制度是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体现着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性质。2.理论依据:邓小平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类社会基本运动规律。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 1必修模块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本框题分为两目,其中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逻辑顺序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
2、必然性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其逻辑顺序为: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教材分析一.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阐述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1. 按劳分配为主体(1 )我国分配制度即决定因素(2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3 )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4 )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5 )按劳分配居主体地位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2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3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3、制度的意义三.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是经济生活的基础理论部分,我国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建立在我国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四.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第二单元阐述“如何生产”接下来本单元要介绍财富该如何合理分配。即生产与分配到关系。五.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由财富创造到财富分别配,引领学生进入新的经济生活领域,可以获得对我国经济活动概貌的初步完整的认识,了解有关我国收入分配到知识,可以为学生积极参与经济活动注入新的动力。学情分析现在各种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蓬勃发展,那么,劳动者如何参与个人收入分配,这对高中的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具
4、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但是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他们对这个问题还是感到困惑,他们在这种好奇心理的支配下,正在尝试探究: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还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吗?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和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及必然性等。(2)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3)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2、 能力目标
5、:(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2)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按劳动人民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教学难点。设计理念根
6、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生家庭收入实际,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进行学生家庭收入的个案信息处理、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诱导学生在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的撞击中学会分析,学会归纳,让学生在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和品德三者的统一。教学环节(一) 学生活动学生预习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内容,对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各种分配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并根据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完成以下问题的分析研究:第一,家庭成员中有哪几个人有收入?第二,他们的收入方式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第三,
7、这种收入方式有什么优点?(二)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对学生家庭的调查制作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数据表,与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疑惑问题进行整合,将本课题分为两个课目。一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二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用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制作数据表格,突出收入情况的特殊性,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理解, “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的道理,对学生的指导才能清晰具体,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 探索研究1、以大李与小李两兄弟同富不同路的例子,让学生分析他们的收入方式有什么特点,分别是属于哪种分配方式。2、学生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并分析其收入特点及属于哪种分配方式。3、学生采
8、访现场老师的收入方式并进行分析。4、材料分析:中国的比尔盖茨中国科技大学 6 名学生,其中博士生 2 人,硕士生 1 人,本科生 3 人,参与研制的中文语言合成技术,可与 IBM 国际语音识别技术媲美或互补,由此诞生了我国首台“能听会说”汉语的电脑。他们得到了总计 66885 万元的技术股权奖励。这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你认为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你自己有什么感受?5、小结学生对以上内容进行小结,梳理我国的各种分配方式以及我国的分配制度。展示知识结构图。(四) 延伸拓展(难点突破)展示本班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数据表,学生分析数据表并探究: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还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吗?为什么?坚持我国
9、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五) 迁移深化结合上述所有材料,教师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力;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六) 结束语展示社会名人:刘翔、袁隆平、杨利伟、姚明的图片,让学生课后分析这些名人的收入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七)板书设计1 按
10、劳分配为主体(1 )我国分配制度即决定因素(2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3 )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4 )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5 )按劳分配居主体地位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2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3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课后反思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诱思探究,要尽可能的利用网络与多媒体进行信息处理、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与社会现象整合起来,使我们的教学更为丰富多彩。本课设计的环节环环相扣,层次清晰,趣味性和针对性强,符合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学生参与主动探究的热情高,参与面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设计好情境,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感受领悟知识,同时把感悟的知识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运用升华。值得研究的是,在新课程标准的环境下,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本课题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与人交往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等。然而,课堂的 40 分钟是宝贵的,如何在保证完成课题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方面地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如何在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