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全集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刘琳珑在这套教案中学习或选用了一些老师的优秀教案,谨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1、诗经三首教案 A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法,提高鉴赏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3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设想: 1、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方法。 2、运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 3、分析语言,体味神韵。 三、教学时数:课时(总第 课时)。 四、教学日期: 第一课时:学习卫风氓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
2、,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而诗经中的作品正以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情真挚充沛,风格淳朴自然,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不愧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 广泛流传。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为: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3、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经当作教本,传授不绝。 一直到今天,诗经所开创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特色仍在不断滋润着我们民族文艺的生长,诗经的许多语言仍活跃在我们民族的现代语汇中,诗经所表现的民族情感和思想魅力仍奔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里。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探一探诗经这民族诗河的清新的源头、璀璨的诗空中的耀眼明星吧。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 11 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 6 世纪)500 年间的诗歌,共 305 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
4、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 15 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
5、,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分析卫风氓 这是一首弃妇的诗,也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诗,叙述了诗中女主人公由恋爱到结婚最后被遗弃的婚姻悲剧。 1、诵读卫风氓 2、内容简析: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 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
6、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 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 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 卫风氓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是它的最大特色,对我国后世诗歌创作,有至为重要的影响,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3、结构图: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心女子负心郎,诗人们
7、曾千百次的用以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这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见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那哀丽坚贞的感人形象。一首诗歌,何以能具有如此强大的、不朽的生命力呢? 4、内容理解与艺术分析: 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诗作氓中分别选取了哪些典型情节,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特征? 典型情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情感特征:所遇非人的悲愤与义无反顾的决绝。 5、诵读并背诵前两章。 四、布置作业
8、:完成梯度学练第一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学习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教学过程: 一、检查卫风氓的背诵 二、学习秦风无衣 1、诵读秦风无衣 在诗经所反映的年代里,生产力的极为低下,奴隶和奴隶主的尖锐对立,外族的入侵与掠夺,繁重的徭役和兵役,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祸。诗经里有关战争的民歌,什九十反映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和人民对于战争的憎恨;也有的诗作表现了兵士爱国恋家的矛盾苦闷的情绪,表达了人民为了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忍受巨大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而秦风无衣描绘的是一个为抵御外侮、保家卫国而团结友爱、慷慨从军的感人至深的场面。 秦和周民族的死敌西戎逼处,常常有战争而且常常是有关民族安全的战争,同时
9、也养成了“尚武”的秦俗。秦风无衣用兵士交谈的口吻,以当时军中歌谣的形式,反映的出战士友爱和慷慨从军的精神。 2、内容简析 无衣可理解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 全诗三章,采用了增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 3、结构图: “与子同仇” (感情基础)“与子偕作” (行动开始)“与子偕行” (共赴战场) 4、体会秦风无衣的形式特点四言一句,重章复唱,“赋”的直接铺叙陈述。 运用重章复唱以加强抒情效果。 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诗作共三章,句式相同,内容相近,每章仅有三处不同。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
10、重叠表达思想感情。从形式上看,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只对应换几个字; 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它的作用表现在音律和修辞上便于记忆和咏唱,回旋反复,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充分抒发情怀,体现了民歌的特点。诗经还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增加了音乐美也易表达情感和描摹事物特征。 这首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每章首句均运用反问句开头。 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5、背诵全诗 三、分析邶风静女 1、诵读邶风静女 在“国风”中,恋歌数量最多。 “国风”的这些恋歌大多数是
11、当事者率真大胆的表白,感情大都是诚挚、热烈、朴素、健康的。凡属恋爱生活里所有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都在这些诗里得到了表现。这类恋歌是诗经中的圆珠圭璧,他们的光辉映照得全部诗经都金碧辉煌、光彩眩目了起来。 邶风静女是其中一首极富幽默情趣的爱情短诗。描绘了一对情人幽会时的有趣场面,显示出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物及乌重归荑 2、简析作品 首章: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位女子,表示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于不无得意
12、的心情。 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那个女子见到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她是个天真、活泼、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约会的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他想,这姑娘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呢?这“搔首踟蹰”,既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那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也借此写出了对所爱的少女的迷恋之深。 第二章:写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践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的把一支小草作为见面礼物送到男子面前。一支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是为了传情,同时也是这位调皮的姑娘有意要试他、逗他的意思。
13、“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辩。“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赞美女子所赠的小草,又赞美赠草的人。这男子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达自己的深情。 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第三章是说女子又从牧场上带回一支荑草赠给男子。“洵美且异”男子的赞美比“彤管有炜”更加进了一步。最后一句似乎是对荑草说的,又似乎是男子的自言自语:“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并不是这支小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所以,也就觉得他愈加美丽了。 3、如何理解邶风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
14、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 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四、艺术手法分析: (一)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歌运用形象思维,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在诗经中“赋
15、”、“比”、“兴” 是三种常见的手法,请你结合诗作氓作具体分析。 “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这一句也是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于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
16、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因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头一晃,转眼之间竟然不见,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可是却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炽热的心在狂跳,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无声胜有声! “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
17、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另一说,喻男子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8、,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4)比兴的结合: 人们一般总把“比兴”连说并用。这是由于“比”与“兴”往往难以区别。不过,“兴”的使用多在篇、章之首,“比”无此限制;“比”,常常限于具体和局部,“兴”则一般贯穿全篇;而有的“兴”,则与正文之间根本没什么内在联系。 氓中的第 3、4 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
19、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这是比兴结合的例子。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卫风氓中的“我”是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婚前婚后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爱与婚后的思想变化的对比。 恋爱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 后:“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婚前婚后的态度的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来即我谋”,
20、“信誓旦旦”。 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完成梯度学练第二课时练习。 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3、思考题:(可以要求学生讨论,不求固定明确的答案)静女和氓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 参考:“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静女和氓中分别叙述了两类爱情情节和人物形象,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是静女中的“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还是氓中的“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看样子都是“自由恋爱”了。诗经的时代,男女的恋爱比后来的封建社会要来的相对自由,但毕竟和我们
21、今天的“自由恋爱”在理念上有不同。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层又不同的恋爱观。 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关系到对氓中那个男子(士)的形象的理解: “士”之变心说。“不见复关”,“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由此可见一斑。 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社会制度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 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 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第中较为准确深刻。静女中的“士”可推测为田者,氓中的“
22、士”可推测为商人,这就为思维提供了根据。 课后小结:诗经三首教案 B【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
23、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 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
24、读节拍。 3、 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 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2、 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 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 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
25、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 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 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 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 15 国风,共 160 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 是西周王
26、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 105 篇,包括“大雅”、“ 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 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 篇。“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 篇,“鲁颂”4 篇,“商颂”5 篇,共 40 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 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 指名学生朗读 3、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 拍。 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 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 岂日/ 无衣? 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
27、 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 (感叹,降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将(qiang ):愿,请。 咎(jiu ):灾祸。 贿(hui ):财物。 极度:标准。 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 言:1 言既遂矣 助词,无实义 2 静言思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于”通“吁”,于嗟,叹息。 “泮”通“ 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无衣衣:上衣。 袍:长袍,相当现在的斗蓬或披风。 裳:下衣。 静女 俟:(si )等待。 娈(luan ):美好。
28、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 悦”。 怿(yi ):喜爱。 “归”通“馈”,赠送。 荑(ti ):茅草芽。 洵(xun ):诚然,实在。 2、概括三首诗的内容大意。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氓是一首叙事诗,经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四、课
29、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三篇“风”,掌握了四言诗的诵读节 奏,粗通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的具体内容该怎样理解呢?我们下节课共同探讨。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氓的情节、艺术表达手法、女主人公形象。 2、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二、指名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提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板书:恋爱(一、二章) 婚变(三、四、五章) 决绝(六章) 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明确:回忆和
30、对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 学习“恋爱” 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 定情相送 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乘彼 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 泣涕涟涟”一会儿“ 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
31、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 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2、 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
32、法? 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树木
33、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
34、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8)齐读这一部分。 3、 研习“决绝” 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 (板书)(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 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明确: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
35、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 的表现手法。关于“ 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
36、么样的人? 明确;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
37、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七、作业 1、 课后练习一、二。 2、 背诵无衣静女2、离骚教案 A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
38、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语:(一)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区别:大家知道,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向来是风骚并称,风指的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以国风为精华内容的诗经,骚则指屈原的离骚。他们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要学习离骚,首先要搞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如同李白之于杜甫,西游记之于红楼梦,现实主义是直接反映现实,浪漫主义不是不反映现实,而是借助很多大胆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艺术手法曲折的表现现实,比如孙悟空人猴和一的形象,俩跟头就可以把经取回来,但作品中却让他们历尽
39、磨难,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但他告诉我们的是克服困难才能做成事情,也是反映现实,还有那些妖怪,社会黑暗的反映。所以他们是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方法,殊途同归。(二)关于屈原:屈原(约前 339约前 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 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必须依托于一位君主,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于刘备,从来未产生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刘
40、邦、项羽则不同,后来中国文人的特点源自于屈原。)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
41、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具体见参 52 页)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三)离骚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历程的形象纪录,是诗人的自叙诗。作于被放逐以后。含义:遭受 忧愤写作原因:1.社会一片黑暗,遭受忧愤不满 2.对奸邪小人的怨恨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贤臣、君
42、主,用美好的外物表现美好的内在品德;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四)楚辞:.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由他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为“辞”或“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称之为“骚体”的。从
43、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形式比较自由,多用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的骚体诗,它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二. 诵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2.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
44、四个节拍,随文切分。第二课时三翻译串讲、.理解分析:(一)离骚有 372 句,分为 93 节。这里节选的是原诗的 112 节,开头部分。我们通过这部分的讲解分析,感受一下本诗的艺术魅力。前面同学们做过预习了,今天我们先来做个练习。给大家一个结构框架,“他 , ;他 , ;”等等,写写你眼中的屈原有怎样的外貌、风度和品德情操,或说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给五分钟时间,一会儿来看看谁评价的精准、深刻。(如:血统高贵,气宇不凡;勤勉修行,自强不息;赤胆忠心,胸怀炽热;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又如:高贵 高洁 忧国 忧民 孤独 唯美 理想 执着 具体可见参 8 页)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文章那些
45、地方体现出同学们的这些评价了。(二) 第 1-2 节:串讲后提问:作者在离骚的开篇都突出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高贵的出身,是楚王同姓之臣,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被赐以美好的名字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应该成就一番大业,都应该是楚国政治舞台上极其重要的人物。3-6 节:提问: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
46、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 移情” ,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例:“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贵港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琳珑 请同学在这几节中找出有内在含义的物象,说说诗人用他们分别比喻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用各种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不是直抒情感想法,而用诗化的物象去表现内在的美,这是今后
47、鉴赏的重要思路。2找个同学概括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力求简要全面。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7-12 节:提问:1.屈原一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却为什么“謇謇之为患”?有哪几个原因?佞臣谗害反信谗而齑怒君王不察荃不察 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余固知忍而不能舍也 2. 这段仍有不少有比喻含义的物象,找出来。明确 “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 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 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 ”喻楚怀王等等 3. 这部分
48、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 ”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 ”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4. 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用得着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观点一: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