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睢宁县双沟中学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五单元)备课人:刘嵩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 165 页169 页。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基本的文言句式,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重点讲解。2点拨法、讨论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2认识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在当时背景下的现实意义,以及人民希望过安宁、和睦、平等、自由的生活的心愿。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掌握
2、文章中基本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的文言句式。2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难点1认识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思想,学习本文的记叙方法。2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文言的句式。疑点1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2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简介,作品风格和这篇文章的背景。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第 l 课时教学派程设计教学步骤(第 1 课时)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 导 入 新 课 。 ( 1) 师 : “世 外 桃 园 ”这 个 成 语 大 家 都 知 道 ,可 你 们 知 道 它 的 来 历 吗 ? 今 天 我 们 要 学 习 的这
3、 篇 课 文 就 是 这 个 成 语 的 出 处 。 ( 2) 指 导 学 生 读 阅 读 提 示 的 作 者 介 绍 部 分 。 ( 3) 教 师 介 绍 课 文 。 陶 渊 明 生 活 在 政 治 黑 暗的 东 晋 末 年 , 对 现 实 极 为 不 满 。 他 为 了 表 达自 己 的 社 会 理 想 , 曾 经 写 了 桃 花 源 诗 并 序 。后 人 把 序 文 看 作 独 立 的 文 章 。 这 就 是 桃 花源 记 。 2 范 读 课 文 , 要 求 读 音 准 确 、 咬 字 清 晰 , 注意 语 音 和 节 奏 的 变 化 。 3 指 导 学 生 集 体 朗 读 课 文 。
4、4 指 导 分 析 课 文 。 ( 1) 对 照 注 释 读 课 文 , 借 助 工 具 书 弄 懂 疑 难字 词 。 ( 2) 给 下 列 加 点 的 字 注 音 。 ( 板 书 l) ( 3) 回 答 学 生 提 问 , 指 导 学 生 疏 通 文 章 大 意 。 ( 4) 散 读 课 文 后 , 讨 论 线 索 和 各 段 段 意 。 ( 板书 2) 5 指 导 完 成 练 习 , 完 成 课 后 练 习 一 、 三 、 四 。 1 看 教 材 中 对 课 文 的 说 明 和 作者 介 绍 , 进 入 新 课 学 习 。 2 倾 听 , 用 心 感 受 。 3 集 体 朗 读 。 4 在
5、 教 师 指 导 下 自 主 学 习 课 文 ,借 助 工 具 书 和 注 释 , 疏 通 文 意 ,不 清 楚 的 地 方 向 提 请 教 师 解 决 。讨 论 : 课 文 是 怎 样 交 代 发 现 桃 花源 的 原 因 、 时 间 、 地 点 、 人 物 的 ?理 清 作 者 行 文 思 路 。 5 做 练 习 。 板书设计1字词垂髻( )要( )俨然( )邑人( )阡陌( )骥( )怡然( )2行文思路 桃 花 源 记 发 现 桃 花 源 ( 段 )访 问 桃 花 源 ( 、 段 )重 寻 桃 花 源 ( 、 段 ) 对 理 想 社 会 的 追 求12345第 2 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
6、步骤(第 2 课时)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 请 学 生 复 述 课 文 。 2 提 问 : ( 1) 课 文 以 什 么 为 线 索 ? 怎 样 划 分 结构 ? ( 2) 作 者 为 什 么 开 头 结 尾 写 得 简 略 , 中间 写 得 详 细 ? ( 3) 根 据 课 后 练 习 二 , 谈 谈 我 们 该 怎 样认 识 作 者 的 理 想 社 会 ? ( 4) 渔 人 至 桃 花 村 , 村 人 是 如 何 对 待 渔人 的 ? 反 映 了 桃 花 源 怎 样 的 社 会 风 气 ? ( 5) 桃 源 人 为 何 “不 复 出 ”? 组 织 学 生讨 论 , 师 归 纳
7、小 结 。 3 自 读 课 文 , 背 诵 课 文 。 4 归 纳 写 作 特 色 。 体 味 鉴 赏 写 作 特 色 。 5 指 导 完 成 练 习 。 ( 见 练 习 设 计 ) 1 复 述 课 文 。 2 针 对 提 问 , 分 组 讨 论 交 流 , 在 教师 指 导 下 明 确 答 案 。 3 反 复 朗 读 课 文 , 作 到 当 场 背 诵 。 4 积 极 配 合 老 师 的 讲 解 , 一 起 参 于讨 论 文 章 的 写 作 技 巧 。 5 做 练 习 。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 170 页173 页。2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2对韵文
8、和对句有初步认识。3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和托的写法。4掌握“蕾” 、 “染” 、 “植” 、 “鲜”等词的意义,辨识“之” 、 “焉”的不同用法。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2诵读法、点拨法、抄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和周敦颐淡泊自甘,洁身自好的思想。2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常用实词。3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难点1托物言志的写法。2陪衬的运用。3正衬和反衬的理解。疑点1 “铭”和“说
9、”这两种文体的特点。2刘禹锡陋室的所在地。3莲的形象所象征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第 1 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 1 课时)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 ( 1) 介 绍 作 者 。 ( 2) 介 绍 文 体 。 ( 3) 师 : 同 学 们 大 多 数 都 有 自 己 的 个 人 空间 或 书 房 或 卧 室 , 你 是 怎 样 设 计 的 呢 ? 唐 朝刘 禹 锡 却 喜 欢 鄙 陋 居 室 , 我 们 就 一 起 去 看 看他 的 陋 室 吧 。 2 指 导 学 生 借 助 工 具 书 解 释 常 用 实 词 和
10、难句 , 浏 览 全 文 , 帮 助 学 生 疏 通 文 意 。 3 朗 读 , 翻 译 , 理 解 分 析 课 文 。 ( 1) 准 确 认 读 下 列 字 词 , 注 意 它 们 的 读 音和 意 义 。 ( 板 书 1) ( 2) 文 中 的 那 句 话 能 提 挈 全 篇 大 意 ? ( 3) 什 么 叫 押 韵 ? 押 韵 有 什 么 作 用 ? ( 4) 这 篇 文 章 描 写 陋 室 环 境 和 居 室 主 人 的生 活 情 景 , 并 以 “陋 室 ”比 古 贤 的 居 室 , 表现 了 作 者 怎 样 的 情 趣 和 节 操 ? ( 5) 作 者 的 行 文 思 路 是 怎
11、样 的 ? ( 板 书 2) 4 要 求 学 生 抄 写 文 中 的 常 用 实 词 和 难 句 ,并 背 诵 全 文 。 1 听 教 师 讲 述 , 进 入 新 课 学 习 。 2 看 课 文 注 释 , 并 浏 览 全 文 ,划 出 不 懂 语 句 , 提 请 教 师 解 答 ,基 本 做 到 疏 通 文 意 。 3 学 习 生 字 , 朗 读 并 分 析 课 文 ,积 极 思 考 、 回 答 提 问 , 在 教 师 指导 下 梳 理 行 文 思 路 , 深 入 理 解 文章 内 容 。 4 抄 写 句 子 , 背 诵 课 文 。 板书设计1字词陋馨 鸿儒 白丁 金经 牍 何陋之有2行文思
12、路陋 室 铭 ( 德 馨 )苔 痕 绿 草 色 青 环 境 清 静谈 笑 往 来 情 趣 高 雅无 丝 竹 乱 耳 无 案 牍 劳 形 超 脱 凡 俗 不 陋 ( 何 陋 之 有 ? ) 第 2 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 2 课时)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 导 语 : 出 示 莲 花 图 , 提 问 : 这 是 什 么 花 ?大 家 喜 欢 不 喜 欢 这 种 花 ? 为 什 么 ? 可 插 入 讲 述 : 陶 渊 明 与 菊 唐 人 与 牡 丹 周 敦 颐 与 莲 2 介 绍 作 者 及 写 作 背 景 。 3 教 师 范 读 , 让 学 生 自 读 、 然 后 全 班 齐 读
13、 ,了 解 文 章 大 意 , 解 决 字 词 问 题 。 ( 板 书 1) 4 要 学 生 翻 译 全 文 , 思 考 : 作 者 说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从 他 对 莲 的 赞 美 来 看 , 这种 君 子 应 具 有 怎 样 的 品 质 ? 5 理 清 行 文 思 路 。 ( 板 书 2) 6 提 问 : 作 者 写 菊 和 牡 丹 对 表 现 莲 有 何 作用 ? 7 指 导 学 生 用 “耳 听 背 诵 法 ”和 “抄 读 法 ”背 诵 全 文 。 8 指 导 完 成 课 后 习 题 。 1 进 入 意 境 。 2 了 解 作 者 及 写 作 背 景 。 3 根 据 教
14、 师 的 要 求 反 复 朗 读 课文 。 4 对 照 课 下 注 释 翻 译 全 文 , 思考 、 讨 论 、 回 答 老 师 提 出 的 问 题 。 5 理 清 行 文 思 路 。 6 思 考 、 讨 论 、 回 答 老 师 提 出的 问 题 。 7 背 诵 。 8 完 成 课 后 习 题 。 板书设计1字词蕃 李唐 濯 清涟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亵玩 隐逸2行文思路爱 莲 说 莲 君 子 面 对 现 实 ( 托 物 言 志 )菊 隐 逸 者 逃 避 现 实 ( 陪 衬 )牡 丹 富 贵 者 追 求 荣 华 ( 反 衬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 174 页177 页。课时安排2 课时
15、。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并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重点段落。2借助工具书与注释,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比较准确地说出课文重点段落的意思。3理解和掌握课文中部分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了解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的出处、作者及时代背景。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2讨论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
16、、简明。难点1课文是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的。2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疑点雕刻作品的艺术构思。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有关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学生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第 1 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 1 课时)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 播 放 电 视 或 展 示 图 片 。 导 入 语 : 我 国 古代 劳 动 人 民 创 造 了 光 辉 灿 烂 、 举 世 瞩 目 的中 华 文 明 , 其 中 最 令 人 喷 喷
17、 称 奇 、 叹 为 观止 的 是 那 源 远 流 长 、 久 盛 不 衰 的 手 工 雕 刻艺 术 , 尤 其 是 微 雕 2 布 置 课 内 预 习 。 包 括 : ( 1) 本 文 出 处 及 作 者 简 介 。 ( 2) 为 文 章 生 字 词 注 音 并 释 义 ( 板 书 ) ,用 铅 笔 标 出 疑 难 句 。 ( 3) 试 分 别 概 括 文 章 段 意 。 3 巡 视 课 堂 , 掌 握 学 生 自 学 情 况 , 以 便 为下 面 的 课 文 分 析 提 供 材 料 和 根 据 。 4 展 开 对 课 文 的 讨 论 。 ( 1) 所 “记 ”的 对 象 和 内 容 。 (
18、 2) 表 达 方 式 及 语 言 。 1 观 看 电 视 或 图 片 材 料 对 雕 刻 艺 术有 一 个 直 观 的 印 象 。 2 了 解 背 景 知 识 , 看 课 文 注 释 , 并浏 览 全 文 , 按 照 老 师 要 求 做 课 文 的 预习 。 3 学 习 生 字 , 明 白 文 章 的 结 构 安 排 。 4 掌 握 文 章 内 容 , 讨 论 描 写 的 方 法 。 板书设计字词:罔不 尝 贻 泛 许启窗 不属 诎 衡 了了曾 盈 简 修狭 灵怪第 2 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 2 课时)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 检 查 学 生 对 各 段 内 容 的 掌 握
19、 情 况 。 2 请 学 生 翻 译 几 个 句 子 。 3 分 析 讨 论 第 三 段 。 ( 1) 这 一 段 是 介 绍 船 头 部 分 ; 主 要说 明 了 什 么 ? ( 2) 作 者 在 说 明 船 头 三 人 时 , 着 墨较 多 的 是 谁 ? 为 什 么 ? ( 3) 你 从 哪 些 描 述 可 以 看 出 雕 刻 家技 艺 的 奇 巧 、 精 湛 、 无 微 不 至 呢 ? 4 以 同 样 的 方 式 讨 论 第 四 段 。 5 提 问 : ( 1) 这 篇 文 章 写 得 很 好 , 好 在 什 么地 方 ? 有 哪 些 优 点 ? ( 2) 文 中 用 了 哪 些 修
20、辞 手 法 ? 有 什么 说 明 效 果 ? ( 3) 文 章 的 行 文 思 路 是 怎 样 的 ? ( 板书 ) 6 指 导 完 成 课 后 练 习 。 1 翻 看 上 节 课 的 笔 记 , 并 回 忆 大 致 内 容 。 2 翻 译 。 3 积 极 讨 论 问 题 。 4 积 极 配 合 老 师 的 讲 解 , 一 起 参 于 讨 论文 章 写 作 的 技 巧 , 并 做 翻 译 练 习 。 5 思 考 问 题 , 与 教 师 共 同 解 答 。 6 完 成 练 习 , 对 文 中 所 要 求 背 诵 部 分 做到 当 场 背 诵 。 板书设计教法探讨1本文内容谈不上生动,导入显得尤为
21、重要,可用一些微雕工艺品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兴趣。2对于一篇实物说明文,整体感知极为重要,在教学时最好不要把课文分成两半,注意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 178 页179 页。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理解课文中生词的意义和用法。2着重点放在诵读课文上。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对课文略作讲解。2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2认识这一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财富。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掌握生字和常用词汇。2熟读成诵。难点“大同”的思想意义。疑点“大道”的含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古今中外有关“理想社会”的描述资料。学生准备预习
22、课文,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同时做到疏通文章大意。第 1 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 1 课时)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 导 入 语 : 古 今 中 外 的 人 们 对 于 自 身 所 生活 的 社 会 都 有 一 个 自 己 理 想 的 状 态 。 我 们 所熟 知 的 是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 西 方 则 有 “乌 托邦 ”、 空 想 社 会 主 义 者 的 学 说 , 而 我 们 中 国早 就 有 “世 外 桃 源 ”的 说 法 , 更 早 的 就 是 儒家 的 “大 同 ”思 想 了 。 ( 板 书 课 题 ) 你 们 心目 中 的 理 想 社 会 是 怎 样 的 呢
23、? 2 进 入 课 文 的 学 习 , 先 对 课 文 背 景 略 作 讲解 , 然 后 : 指 导 学 生 诵 读 课 文 ( 重 点 ) , 看注 释 , 学 生 字 并 把 握 文 章 的 大 意 及 行 文 思 路( 板 书 1) 。 3.( 1) 课 堂 讨 论 与 提 问 : 准 确 认 读 下 列 字词 , 注 意 生 字 的 读 音 和 意 义 。 ( 板 书 2) ( 2) 和 学 生 一 起 细 读 课 文 , 并 翻 译 其 中 的重 点 句 子 。 4 指 导 完 成 课 后 习 题 。 1 积 极 发 言 , 描 绘 自 己 理 想中 的 社 会 。 2 了 解 背
24、景 知 识 , 看 课 文 注释 , 并 细 读 全 文 , 达 到 能 初 步背 诵 的 程 度 , 并 对 课 文 有 一 个整 体 的 印 象 。 3 学 习 生 字 , 回 答 老 师 的 提问 , 强 化 对 课 文 的 记 忆 。 把 握文 章 的 思 想 内 容 。 4 思 考 完 成 练 习 。 要 求 对 课文 能 当 场 背 诵 。 板书设计1行文思路2字词大道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矜有分 有归 大同教法探讨1这是一篇名文,应该烂熟于心,诵读要放在教学的首位。2对学生诵读要进行具体要求,分阶段进行。3提醒学生思考本文的大同社会与桃花源记的世外桃园有何相似之处,便于学生更好地
25、理解课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 180 页184 页。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三首诗。2领会诗的思想内容。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2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卒章显志的特点。2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三篇作品,在诵读中体味诗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难点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2诗歌所描写的时代背景。疑点文中有一些诗歌所独有的用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了解诗的特
26、点与它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所占的地位。2对杜甫的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详细了解。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这两首诗,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第 1 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 1 课时)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 简 略 说 明 诗 的 特 点 与 在 我 国 古 代 文 学 中 所占 的 地 位 。 师 : 说 到 中 国 的 古 代 的 文 化 , 就不 能 不 谈 唐 诗 , 而 谈 唐 诗 又 不 能 不 说 到 杜 甫 。( 介 绍 杜 甫 生 平 ) 2 转 入 课 文 的 学 习 , 要 求 解 决 : 作 者 、 时 代 、诗 的 大 致 内 容 , 以 及 生 字 词 。 ( 板 书 1
27、、 2) ( 1) 望 岳 一 诗 是 作 者 早 期 的 作 品 。 诗 中热 情 地 赞 颂 了 泰 山 高 大 壮 美 的 气 势 和 神 奇 秀丽 的 景 色 , 也 透 露 了 诗 人 早 年 的 远 大 抱 负 和志 向 , 历 来 为 歌 咏 泰 山 的 名 篇 。 ( 2) 春 望 写 于 “安 史 之 乱 ”中 诗 人 流 亡期 间 , 它 集 中 表 达 了 诗 人 忧 国 伤 时 、 念 家 悲己 的 感 情 , 有 着 很 强 的 感 染 力 。 3 讲 解 诗 的 艺 术 特 色 。 4 要 求 学 生 朗 读 ( 重 点 ) 背 诵 。 1 回 忆 自 己 曾 经
28、背 过 的 诗 , 认识 诗 在 我 国 古 代 文 学 中 的 重 要地 位 , 了 解 杜 甫 的 生 平 及 成 就 。 2 看 课 文 注 释 , 认 真 阅 读 前 两首 诗 。 对 诗 的 整 体 印 象 有 一 个 大概 的 把 握 , 解 决 生 字 词 的 障 碍 并理 解 诗 的 内 容 , 理 清 作 者 行 文 思路 , 把 握 文 章 意 味 。 3 认 真 体 会 望 岳 中 诗 人 所表 达 出 来 的 情 绪 和 春 望 中 所包 含 的 社 会 时 代 内 容 。 4 背 诵 这 两 首 诗 。 板书设计1字词岱宗 造化 神秀 阴阳 昏晓 曾云 荡胸 决眦 国
29、破 感时 溅泪恨别 惊心 烽火 搔 浑欲2行文思路第 2 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 2 课时)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 师 : 杜 甫 的 诗 有 “诗 史 ”之 称 , 他 的诗 中 包 含 了 大 量 的 社 会 内 容 , 这 些 在 他 的“三 吏 ”“三 别 ”中 表 现 得 尤 为 突 出 。 2 转 入 课 文 的 学 习 , 要 求 解 决 : 当 时 的社 会 状 况 和 诗 的 大 致 内 容 , 以 及 生 字 词 、诗 的 结 撰 手 法 。 ( 板 书 1、 2) 3 讲 解 诗 的 艺 术 特 色 : 这 是 一 首 叙 事 诗 ,其 主 体 部 分
30、是 老 妇 的 “致 词 ”, “致 词 ”中交 待 了 事 情 发 生 的 时 间 、 地 点 和 最 终 的 结果 。 在 叙 事 之 中 又 带 有 抒 情 色 彩 , 在 整 件事 情 发 生 的 过 程 中 处 处 都 有 诗 人 在 。 结 尾处 以 “独 与 老 翁 别 ”结 束 , 表 达 了 作 者 对这 灾 难 深 重 的 一 家 人 的 同 情 。 4 要 求 学 生 背 诵 ( 重 点 ) 此 诗 。 5 指 导 完 成 课 后 练 习 。 1 看 课 文 注 释 , 认 真 阅 读 这 首 诗 。 2 对 诗 的 整 体 印 象 有 一 个 大 概 的 把握 , 解
31、决 生 字 词 的 障 碍 并 理 解 诗 的 内容 , 理 清 作 者 行 文 思 路 。 3 认 真 体 会 这 首 诗 中 所 包 含 的 社 会时 代 内 容 , 作 者 对 这 种 现 象 的 态 度 。 4 背 诵 这 首 诗 。 5 做 练 习 。 板书设计1字词吏 逾 一何 前致词 戍 偷生 老妪 幽咽2行文思路教学探讨1本课所选三首诗皆为杜甫所作,要求对作者生平作相应介绍。介绍的内容要紧扣学习这三首诗的需要:按年代顺序介绍,突出重点,主讲安史之乱以后的经历。2三首诗均要求当场背诵,教师应在这方面加以指点。3引导学生设想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抓住关键词来描摹当时的情状,激活学生的
32、想像,指导学生潜心涵咏。桃花源记一、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1)豁然( ) (2)俨然( ) (3)阡陌( ) ( )(4)问津( ) (5)邑人( ) (6)诣太守( )(7)垂髫( ) (8)发髻( ) (9)两鬓(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A.( )来问讯 B.便( )还家 C.( )溪行 D.( )病终 E.欣然 ( )往 F.后( )无问津者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A.舍: ( ) ( )B.着: ( ) ( )C.间: ( ) ( )D.率: ( ) ( )E.语: ( ) ( )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A.阡陌交通 古义
33、今义 B.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C.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D.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E.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F.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5.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词性及意思。6.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 ,名 ,字 ,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文章虚构了一个 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 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 的愿望。(2) 桃花源记以 为线索,按照 桃源,桃源, 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源 ”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A.问所从
34、来 B.后遂无问津者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8.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1)复前行,欲穷其林。A.穷苦,贫困 B.极端 C.穷尽,走到头(2)得其船,便扶向路。A.扶助、帮助 B.用手支持 C.沿着,顺着(3)此中人语云A.语言 B.告诉 C.说(4)处处志之A.同“ 讠 志 ”,作标记 B.标记 C.意志(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A.断绝 B.独一无二的C.穷尽 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6)芳草鲜美A.色彩鲜艳美丽 B.新鲜美丽 C.味道好 D.新鲜肥美(7)屋舍俨然A.好像 B.整齐的样子C.严肃的样子 D.严厉的样子(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A.延长 B.推迟
35、C.聘请、请 D.伸展二、阅读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皆出酒食。 ( )停
36、数日, (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俨然: 属: 阡陌: 垂髫: 要: 绝境: 遂: 惋: 10.将“渔人” 、 “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1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至少三个)12.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村人见渔人后, “大惊” “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4)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5) “村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1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1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7、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1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二)相命肆农耕 ,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路荒暖交通 ,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 ,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
38、于何劳智慧?注:肆:致力。艺:种植。靡:没有。暖:遮蔽。俎豆:祭器。16.给下列各字注音。稷( ) 靡( ) 吠( ) 俎( ) 孺( ) 怡( )17.解释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义。憩( ) 荫( ) 纵( ) 斑白( )18.翻译下列两句诗。(1)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2)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19.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的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相一致?20.节录的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结合注释疏通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三)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
39、,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 醋) ,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苏轼和桃源诗序 )2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2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2)饮其水皆寿。 ( )(3)或至百二三十岁。 (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 )2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2
40、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四)天宝山有三道人,采药,忽得瘗钱,而日已晚。三人者议:先取一二千,沽酒市脯,待旦而发。遂令一道人往,二人潜谋:俟沽酒归,杀之,庶只作两分。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既携酒食,示人次,二人者忽举斧杀之,投于绝涧。二人喜而酌酒以食,遂中毒药而俱死。25.解释下列词语。(1)沽: (2)市: (3)潜谋:26.选择对“待旦而发”翻译正确的一项,并说出其理由。A.等天亮了再出发。 B.等天亮了再开掘。正确的一项是: 。理由:27.试翻译“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 。28.诵读以上片断,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
41、本文讽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面的字注音。陋( ) 铭( ) 馨( ) 牍( ) 鸿( )儒( ) 淤( ) 涟( ) 蔓( ) 苔( )蜀( ) 逸( ) 噫( )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3.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3)惟吾德馨( ) (4)苔痕上阶绿( )(5)可以调素琴( ) (6)出淤泥而不染( )(7)香远益清( ) (8)宜乎众矣( )4.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1)无案牍之劳形A.无/案牍之劳形 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 D.无案牍/之/
42、劳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A.应当 B.适宜 C.当然(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A.新鲜 B.少 C.鲜艳(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A.否则 B.却 C.那么,就(4)无丝竹之乱耳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可以调素琴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来C.能凭借(6)濯清涟而不妖A.美丽而不庄重 B.妖气 C.装束奇异(7)同予者何人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8)亭亭
43、净植A.植物 B.栽种 C.树立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 (2)惟吾德馨 古义: 今义: (3)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 (5)宜乎众矣 古义: 今义: 8.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孔子云:何陋之有?(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7)可远观
44、而不可亵玩焉。(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9.填空。(1) 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我们学过唐代 (人名)的 (书名) ,这篇文章押韵的韵脚有 、 、 、 、 、 、 。(2)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 ,也可以 ,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 (时代)的 (人名) ,选自 。(3) 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 爱莲说用“莲”自况,婉曲批判了当时 、 的世风。10.把握两篇短文的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下列各题。(1) 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文大意?(2) 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
45、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3) 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4) 爱莲说以菊、牡丹来衬托莲,用意是什么?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1.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12.解释下列词语(1)斯: (2)馨:
46、(3)案牍: (4)劳形:13.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孔子云:何陋之有?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4.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15.指出龙、仙比喻什么?16.上面这段文字出自 ,作者是 。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 的节操和 的情趣。(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7.给下列字注音:蕃( ) 濯( ) 亵( ) 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