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申论变化与应对2010 年国家公务员报名已经结束,相信各位考生也进入了备考周期,招考大纲中申论的变化比较大,说明申论考试正在进行重大的变革,如何在申论考试变革中保持清醒,稳扎稳打,探得先机,把握规律,谋求制胜之道,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一、新旧大纲的比较 新大纲较旧大纲更细化、更有效、更客观,使申论考试在选拔人才时有了明确的区分度,更能体现在选拔公务员方面科学发展的要求。1.更细化。新大纲对申论所考察的不同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要求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具体内容下面详细介绍) ,而旧大纲是没有的,旧大纲只是笼统阐述。认真研究新大
2、纲对于有效备考意义重大。2.更有效。新大纲要求申论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以下简称综合类)职位、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以下简称综执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较原来一张试卷分题目作答,更能考察考生所具备能力与所报岗位的匹配性。其中,综合类强调对问题的宏观掌控能力,要求看得透、出思路、提方案、写得好。而综执类则强调微观执行能力,要求看得清、抓落实、提措施、写得准。二者的能力要求不同,体现了不同岗位的区别性,彰显了各谋其位、人尽其用的宗旨和精神,申论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必将得到更为明显提升。3.更客观。新大纲对两类考试的能力要求做出了详细的分解和说明,根据岗位职能的不同
3、,适当地弱化了主观性题目,强化了申论的客观性。特别是对综执类要求凸显了对执行力和准确进行上传下达等客观可测能力的强调,减弱了对综执类考生在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写作等相对主观方面的要求,这对明确阅卷时的标准答案,减少阅卷误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两类试卷的比较分析 两类试卷在要求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它们异同的分析是有效备考的关键。 首先,在能力要求上。 二者都要求考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综合类职位申论考试要求测查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综执类职位申论考试要求测查贯彻执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能力要求上的差异是由岗位功能差异决定的。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准确定位。其次
4、,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综合类要求看得透(看得深),执法类要求看得清。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看得透或看得深)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看得清) 再次,在针对性能力方面。综合类强调出思想,执法类强调抓落实。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强调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
5、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出思路)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强调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抓落实) 第四,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综合强调系统性,执法类强调可行性。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强调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强调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常识性的系统方案。)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强调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
6、,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更强调具备可行性和常识性的具体措施。) 第五,在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综合类强调写得好,执法类强调写得准。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要能够阐述自己的鲜明观点,要有思想,有内容。写得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只要说清楚即可。写得准。)三、应对之策准确定位,明确方向,勤而行之,高效备考针对此次国考的重大变革,要想谋求致胜之道和高分之道,必须准确定位,从而明确方向,勤而行之
7、,高效备考。其中,明确定位最为重要。当前,考生的第一要务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明确报考岗位性质,有针对性地、有重点、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复习备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综合类和综执类在能力要求上的区别简言之,综合类重务虚,即重战略、重宏观、重思想、重系统方案;综执类重务实,即重细节、重微观、重执行、重具体措施。因此,考生们针对自己报考岗位的实际,复习备考。对此,我们总结应对对策如下:1.思维永远是申论考试第一性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申论思维有其共性的地方,例如都强调归纳性思维、实践性思维。但两类考试有所侧重。综合类重辩证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辨证思维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词:一是“两分法” 。二是“结合”
8、 。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证法要求绝不能片面、僵化地对待特定事实。要全面地概括材料的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原因和评价问题。要根据问题的特殊性,灵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尤其不能把“万能八条”当成不变的教条和现成的答案。综执类重规律性思维和常规性思维。因此,综执类考生要注重总结公务员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的套路性和规律性工作方式和方法。例如,要注重解决具体矛盾纠纷的套路:沟通机制妥协机制落实机制;组织计划的基本套路:培训学习 任务分解明确分工组织协调加强监管(狠抓落实)总结反馈;事后化解危机的套路:追源头溯主体政府统一领导 各部门分工负责查漏洞控制犯罪嫌疑人彻查失职渎职行为。2.阅读理解题
9、要注意区分两类考试在阅读方法是共同的,都要用“三遍四步”法。但在题型和作答方面有不同的要求。综合类在阅读理解方面要求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表明需要考生看问题要看得透,看得深。这表明考题将以概括主要问题、概述启示类题目、焦点类题目等揭示主要问题的题型为主。这类题型本质上概括+分析题。综执类在阅读理解方面要求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重在恰当的解释。因此,此类考题将以概括主要内容、主要信息等梳理材料内容的题型为主。考生要重点训练对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能力,要能够判断出材料是一个还是几个特定事实,材料之间是并列的横向关系还是表现、原因和对策的逻辑的纵向关系。从阅卷的角度
10、来说,对于综执类的考题来说,结构方面的给分可能会占到相当的比例,完全靠采分恐怕不容易拿到高分。3.综合分析能力考查出谋划策的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考查贯彻落实能力。综合类在综合分析能力方面强调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多角度的具体内涵。简言之,对于宏观问题要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微观问题要学会从思想、制度、技术和主体等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的方式是我们历来一直强调的。综执类强调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简言之,要学会组织计划的套路。解决具体矛盾纠纷的套路:沟通机制妥协机制落实机制;事前
11、组织计划的基本套路:培训学习任务分解明确分工组织协调监管落实总结反馈;事后化解危机的套路:追源头溯主体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查漏洞控制犯罪嫌疑人彻查失职渎职行为。4.提出对策题要明确侧重点综合类强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这三部曲,这就要求考生在提出对策时要严格尊重三步骤解题法,即第一步找问题及其原因,第二步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第三步验证对策的有效性。与此同时,综合类在这方面更强调提出方案,这就凸显了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因此对策的表述要偏重宏观方面的战略和思路,在对策中只要能提到政策实施的主体和内容即可。综执类仅强调解决问题,没有强
12、调提出问题,仅强调“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这就对考生在找问题及其根源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措施或方法”更强调对策的可行性和具体性,因此综执类考生在对策的表述上要更好地体现微观方面的具体措施,即灵活地使用万能八条,在发散型思维的指导下,做到变形和增容,要使对策具有实行的主体、对象、方式、内容和效果或目的。5.表达能力方面的要求不同决定了题型会有所区别写作题是不可避免的。但二者的要求各不相同。综合类要求考生能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换言之,这里对“议论”方式和“思想”的强调,表明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求考生要写
13、出彩头和亮点来。因此,可以说,综合类考生要做好写议论文(具体可分为策论文、政论文和评论文)的准备。综执类没有强调“议论”的方式和考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仅强调“说明、陈述或阐释” ,即能把事情写出来,并能写清楚,写明白就可以了。这就不需要考生在作答时有太多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因此,综执类考生要做好写作非法定公文的准备。例如,公开信、新闻发言提纲、政策建议、调研报告等题目就符合这方面的要求,考到的可能性会非常大。6.在热点方面也要有所侧重热点向来不是公务员申论考试备考的重点。绝不能依靠对热点的死记硬背和猜题压题来提高成绩。但是对于热点的积累对于提高申论成绩也是非常有帮助,可以规范考生的语言表达,拓
14、宽理论视野,培养分析问题的习惯。根据新大纲的精神,我认为综合类考生和综执类考生在准备热点时要有所区别。综合类考生要着重准备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热点问题,例如科学发展观及其中观层面:和谐社会、自主创新、生态文明、政绩观、经济危机、服务型政府、民生问题等。即申论范文宝典中的维度和考察角度部分。综执类考生要着重准备微观案例,诸如,政府管理中的热点现象和热点问题。具体如华南虎照片事件、网络监督、城管执法、行政伦理等问题。即申论范文宝典命题预测点和切入素材的部分。要对这些具体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这对阐述和表达热点非常重要。二 、 大纲上明确指出的,申论就是通过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提炼、归纳、
15、加工,来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每次申论考试,多数考生都觉得感觉不错,但其实得高分者廖廖无几,50 多分是常见成绩,在地市级公招考试中,申论能得 70 多分就算很不错了。据资料分析,申论考试成绩上80 分的考生多数是学法律、政治类的。这事实上是对我们前边讲到的申论的政治精神的一个最好验证。学法律、政治的考生,其长期的专业濡染,使其心目中自有公正、公平、公开的处世思想,在申论中自然有上佳表现。而学中文的,其优势却不一定明显。虽然学中文出身的考生其写作能力较强,但其对申论的政治精神的把握却稍逊一筹,有时其文学思维、文学语言甚至
16、有害于申论。这也可以说明我为什么要将申论列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而不是把它归人写作学科里面的一个客观原因。每次申论考试,多数考生都觉得感觉不错,但其实得高分者廖廖无几,50 多分是常见成绩,在地市级公招考试中,申论能得 70 多分就算很不错了。据资料分析,申论考试成绩上 80 分的考生多数是学法律、政治类的。这事实上是对我们前边讲到的申论的政治精神的一个最好验证。学法律、政治的考生,其长期的专业濡染,使其心目中自有公正、公平、公开的处世思想,在申论中自然有上佳表现。而学中文的,其优势却不一定明显。虽然学中文出身的考生其写作能力较强,但其对申论的政治精神的把握却稍逊一筹,有时其文学思维、文学语言甚至有
17、害于申论。这也可以说明我为什么要将申论列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而不是把它归人写作学科里面的一个客观原因。 申论中的常见错误,我把它归结为类:一、违背客观公正原则。申论材料来自于客观实践,又是检测考生行政能力的,因而它要求客观公正。因而,申论拒绝虚构和夸张,拒绝个性化与情绪化。但申论并不排除建基于事实和理论基础上的合理推理和想象,也不必掩饰对好人好事的认同和赞许,也不必隐藏对对坏人坏事的否定和批判。二、违背电论思路顺序。申论是通过对特定事实进行展开论述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它要求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微观而宏观,具有较强的内在规定性。在应答申论各试题过程中,都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思路。
18、但当前普遍的问题是,很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经验和视野所限,经常囿于就事论事,没有对给定材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提炼、引申、深化,所以文章上不了档次,特别是作文,以三档文章居多,经常得分在 25 分上下。所以总分在 50 多分是屡见不鲜。三、违背申论表达要求。申论是一种虚拟行政行为,其行为应当具有行政机关行文的一般特征:准确、简明、平实、通俗、生动。但申论表达过程中用词不当、语句冗长、文学化、专业化、抽象化等问题普遍存在。四、技术性错误。如没写标题、字数太多、字数太少、书面潦草、段落失衡、标点不清等,这类错误多是由习惯造成的。如果你曾经做过申论试题,请你与此对照,看看你能避免哪些,还有哪些需要努
19、力。下边我们就以一些具体答案中常见的错误来进行具体分析。特别说明,这些答案是同学们写的,公开征得他们的同意,录入本书中做点评材料。字数统计是我加上的。下边我们先就本书申论范例提供的材料和要求进行评点。请大家回顾一下前边的申论范例。如果你已做了答案,请与此对照比较。申论考试阅卷情况及评分标准一、申论考试阅卷情况(一)阅卷基本流程组成评卷小组封闭阅卷按题分组,流水作业专人评专题,两人共阅一题,严禁一人阅完抽样评卷,制定标准,全面铺开专人复核,专人统分,专人登分,专人核分试卷半年后销毁(二)电脑阅卷的基本流程阅卷场先将报考者答题卷扫描进电脑,一般是每分钟 100 份的速度,1 小时可以扫描6000
20、份试卷进入电脑。报考者的答题卷是以照片形式显示的,与原件形式上完全一样。电脑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将试卷随机发送到各台联网电脑上,报考者的考号和姓名等个人信息是被遮蔽了的,能够有效防止阅卷教师作弊。阅卷教师在自己的电脑前,看着屏幕上的试卷打分,将分数敲进电脑屏幕的指定位置。每份试卷基本上由两名阅卷教师评分,阅卷教师根本不知道自己阅的卷是谁的,也不知道谁在与自己阅同一份试卷。为了保证阅卷教师认真看完答案再打分,所以电脑软件设定每篇作文必须看满多长时间,通常是每篇文章在屏幕上显示 4 分钟,4 分钟过后下一篇文章才会显示出来。如果没到 4 分钟,下一篇文章就不会“跳”出来,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个别阅卷
21、教师打“神仙分”,打“ 印象分”。主考部门深知,公务员考试在某种意义上其意义和价值远胜于高考,高考考得好只是给人展示了一个希望,而公务员考试考得好给人展示的却是一个结果。(三)电脑阅卷的相关内容网上阅卷:得分评定如果两名阅卷教师在不同的电脑上,甚至可能是在不同的时间里,对同一份试卷的打分分差在一定限度内,电脑会自动取其平均分作为报考者该题的最后得分。网上阅卷:误差处理分差的浮动范围,各级各地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 6 分,有的是 10 分。如果超过分差,电脑会将同一份试卷自动传送给题长或第三位阅卷教师重判;如果题长没有把握,或者出现争议较大的文章,就把文章传送给专家组会审。网上阅卷:第一印象提醒
22、:在公务员考试采用电脑辅助阅卷以后,报考者要特别重视作文的视觉印象,要给阅卷教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网上阅卷:修改技巧在试卷的形式上,要做到卷面整洁,不要轻易改动错别字,有错别字最好在字下划一横线而不是改动,因为改动后会打破卷面的平衡。网上阅卷:注重形式报考者在答题时要尽可能使文章的层次通过分段和段旨句清晰地显示出来。阅卷过程中,最关注的内容依次是标题、开头一段、中间各段开头一句、最后一段。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有经验的阅卷教师会在一秒钟内通过整体认知的方式在脑海中对答卷留下第一印象,判定文章档次。后面的依次阅读事实上是对第一感觉的验证。二、申论考试评分标准申论写作的评分公式一般
23、是:内容+形式+奖励- 字数-错别字=实际得分,但每年的标准还是有一定的变化。下面以某省 2007 年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评分标准为例。第一题评分标准能概括出参考答案中给出的主要问题的,即可给分。只要求报考者概括的意思相同或相似,不强求文字相同。评分时,每缺一个主要问题扣 4 分;没有紧扣资料,概括欠准确扣 45 分;条理不清,扣 35 分;字数每超过 10 字扣 1 分,累计扣分最多为 3 分。第二题评分标准注意:评分时,参考答案中对策只作参考,不是唯一的标准,只要报考者提出相应对策,言之有理,就要酌情给分。可分为四个等级打分:一等(2630 分):紧扣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
24、具体性、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创见性,语言流畅,字体美观;二等(1625 分):能针对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具体性和可行性,语言通顺,字体端正;三等(615 分):对策建议缺乏针对性、具体性和可行性,语言基本通顺,字体清楚;四等(05 分):脱离主要问题,无对策建议,语言不通顺,字体难以辨认。第三题评分标准可以分为五个等级打分:一等(4150 分):紧扣主要问题,观点鲜明,内容充实,分析透彻,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标题准确而醒目,字体美观;二等(3140 分):能针对主要问题,观点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标题正确,字体端正;三等(2130 分):基本能针对主要
25、问题,观点基本明确,内容一般,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标题基本正确,字体清楚;四等(1120 分):基本脱离主要问题,观点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欠缺,语病较多,标题不准确,字体不好辨认;五等(010 分)脱离主要问题,中心不明,观点不明,内容贫乏,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题不对文或无标题,字体难以辨认。为统一规范阅卷标准,考试结束后,核心阅卷专家组根据考试大纲、命题指导思想,评阅大量试卷后,确定标准答案,然后对阅卷人员进行培训,并让他们先试评阅,对照标准卷进行检查校正。三 、 八 股 文释 义 : 明 清 科 举 考 试 的 一 种 文 体 , 也 称 制 艺 、 制 义 、 时 艺 、 时
26、 文 、 八 比 文 。 其体 源 于 宋 元 的 经 义 , 而 成 于 明 成 化 以 后 , 至 清 光 绪 末 年 始 废 。 文 章 就 四 书取 题 。 开 始 先 揭 示 题 旨 , 为 “破 题 ”。 接 着 承 上 文 而 加 以 阐 发 , 叫 “承 题 ”。 然 后 开 始 议论 , 称 “起 讲 ”。 再 后 为 “入 手 ”, 为 起 讲 后 的 入 手 之 处 。 以 下 再 分 “起 股 ”、 “中 股 ”、 “后股 ”和 “束 股 ”四 个 段 落 , 而 每 个 段 落 中 , 都 有 两 股 排 比 对 偶 的 文 字 , 合 共 八 股 , 故 称 八股
27、文 。 其 所 论 内 容 , 都 要 根 据 宋 朱 熹 四 书 集 注 等 书 “代 圣 人 立 说 ”, 不 许 作 者自 由 发 挥 。 它 是 封 建 统 治 者 束 缚 人 民 思 想 , 维 护 封 建 统 治 的 工 具 。 参 阅 明 史 选 举志 二 ,示 例【 子 谓 颜 渊 曰 , 用 之 则 行 , 舍 之 则 藏 , 惟 我 与 尔 有 是 夫 ! 】 圣 人 行 藏 之 宜 , 俟 能 者 而 始 微 示 之 也 。 盖 圣 人 之 行 藏 , 正 不 易 规 , 自 颜 子 几 之 , 而 始 可 与 之 言 矣 。 故 特 谓 之 曰 : 毕 生 阅 历 ,
28、只 一 二 途 以 听 人 分 取 焉 , 而 求 可 以 不 穷 于 其 际 者 , 往 往 而鲜 也 。 迨 于 有 可 以 自 信 之 矣 。 而 或 独 得 而 无 与 共 , 独 处 而 无 与 言 。 此 意 其 托 之 寤 歌 自 适也 耶 , 而 吾 今 幸 有 以 语 尔 也 。 回 乎 , 人 有 积 生 平 之 得 力 , 终 不 自 明 , 而 必 俟 其 人 发 之 人 有 积 一 心 之 静 观 , 初 无 所试 , 而 不 知 他 人 已 识 之 者 , 神 相 告 也 , 故 学 问 诚 深 , 有 一 候 焉 , 不 容 终 秘 矣 。 回 乎 , 尝 试 与
29、 尔 仰 参 天 时 , 俯 察 人 事 , 而 中 度 吾 身 , 用 耶 舍 耶 , 行 耶 藏 耶 ? 汲 于 行 者 蹶 , 需 于 行 者 滞 , 有 如 不 必 于 行 , 而 用 之 则 行 者 乎 ? 此 其 人 非 复 功 名 中 人也 。 一 于 藏 者 缓 , 果 于 藏 者 殆 , 有 如 不 必 于 藏 , 而 舍 之 则 藏 者 乎 , 此 其 人 非 复 泉 石 中 人也 。 则 尝 试 拟 而 求 之 , 意 必 诗 书 之 内 有 其 人 焉 。 爰 是 流 连 以 志 之 , 然 吾 学 之 谓 何 。 而 此诣 竟 遥 遥 终 古 , 则 长 自 负 矣
30、。 窃 念 自 穷 理 观 化 以 来 , 屡 以 身 涉 用 舍 之 交 , 而 充 然 有 余 以自 处 者 , 此 际 亦 差 堪 慰 耳 。 则 又 尝 身 为 试 之 , 今 者 辙 环 之 际 有 微 擅 焉 , 乃 日 周 旋 而 忽 之 , 然 与 人 同 学 之 谓 何 ,而 此 意 竟 寂 寂 人 间 , 亦 用 自 叹 矣 。 而 独 是 晤 对 忘 言 之 顷 , 曾 不 与 我 质 行 藏 之 疑 , 而 渊 然此 中 之 相 发 者 , 此 际 亦 足 共 慰 耳 。 而 吾 因 念 夫 我 也 , 念 夫 我 之 与 尔 也 。 惟 我 与 尔 揽 事 物 之 归
31、 , 而 确 有 以 自 主 , 故 一 任 乎 人 事 之 迁 , 而 只 自 行 其 性 分 之 素 。此 时 我 得 其 为 我 , 尔 亦 得 其 为 尔 也 , 用 舍 何 与 焉 ? 我 两 人 长 抱 此 至 足 者 共 千 古 已 矣 。 惟 我 与 尔 参 神 明 之 变 , 而 顺 应 无 方 , 故 虽 积 乎 道 德 之 厚 , 而 总 不 争 乎 气 数 之 先 , 此时 我 不 执 其 为 我 , 尔 亦 不 执 其 为 尔 也 , 行 藏 又 何 事 焉 ? 我 两 人 长 留 此 不 可 知 者 予 造 物 已矣 。 有 是 夫 , 惟 我 与 尔 也 夫 ,
32、而 斯 时 之 回 , 亦 怡 然 得 默 然 解 也 。 前 文 释 义 : ( 一 ) 破 题 二 句 , 明 破 行 藏 , 暗 破 惟 我 与 尔 。 凡 破 题 无 论 圣 贤 与 何 人 之 名 , 均 须 用代 字 , 故 以 能 者 二 字 代 颜 渊 。 ( 二 ) 承 题 四 句 , 三 句 、 五 句 皆 可 。 承 题 诸 人 直 称 名 号 , 故 称 颜 子 。 破 承 皆 用 作 者之 意 , 不 入 口 气 。 ( 三 ) 起 讲 十 句 , 多 少 句 数 并 无 定 法 , 可 以 任 意 伸 缩 。 起 处 用 若 曰 、 意 谓 、 且 夫 、今 夫 、
33、 尝 思 等 字 皆 可 。 “故 特 谓 之 曰 ”下 , 入 孔 子 口 气 对 颜 渊 说 , “毕 生 ”四 句 正 起 , “迨于 ”三 句 反 承 , “此 意 ”二 句 转 合 , 总 笼 全 题 , 层 次 分 明 , 起 讲 以 后 , 皆 是 孔 子 口 气 。 ( 四 ) 只 用 “回 乎 ”二 字 领 起 , 以 无 上 文 , 故 直 接 入 题 。 孔 子 对 于 弟 子 一 律 呼 名 , 颜子 名 回 , 字 子 渊 , 所 以 不 曰 渊 而 曰 回 。 “回 乎 ”下 为 起 二 比 , 每 比 七 句 , 句 数 多 少 无 定, 中 后 比 亦 然 ,
34、特 起 比 不 宜 长 , 致 占 中 后 比 地 位 。 用 意 在 题 前 我 尔 字 盘 旋 , 轻 逗 用 舍行 藏 而 不 实 作 。 ( 五 ) 为 提 比 后 之 出 题 , 仍 用 “回 乎 ”唤 起 , 将 “用 舍 、 行 、 藏 、 我 、 尔 ”字 一 齐 点出 , 此 为 五 句 , 但 相 题 为 之 , 句 数 可 以 伸 缩 。 ( 六 ) 为 提 比 后 之 两 小 比 , 醒 出 行 藏 用 舍 二 语 , 叫 起 “我 尔 ”, 意 为 中 比 地 步 。 惟两 小 比 , 或 有 用 于 中 比 之 下 , 或 有 用 于 后 比 之 下 作 束 比 ,
35、 位 置 倘 或 不 同 , 则 用 意 随 之 而改 。 令 之 全 篇 仍 为 八 股 , 亦 有 省 去 此 小 比 , 而 全 篇 文 为 六 股 者 。 ( 七 ) 此 为 二 中 比 , 抉 发 题 中 神 理 之 所 在 , 锁 上 关 下 , 轻 紧 松 灵 , 向 背 开 合 , 可 以参 之 议 论 , 但 仍 不 宜 尽 用 实 笔 实 写 耳 。 ( 八 ) 此 为 过 接 , 于 中 比 后 , 即 过 到 题 之 末 句 “惟 我 与 尔 ”、 紧 接 后 比 。 ( 九 ) 此 为 后 二 比 , 实 力 发 挥 , 用 题 “惟 我 与 尔 ”末 句 , 总 起
36、 用 舍 行 藏 全 题 , 气 势舒 达 , 意 无 余 蕴 , 全 文 至 此 而 成 篇 矣 。 每 比 八 句 , 因 其 中 比 略 长 。 若 中 比 较 短 , 则 后 比之 文 , 尽 情 驰 骋 , 往 往 至 十 余 、 二 十 句 者 亦 有 。 ( 十 ) 此 为 全 篇 之 收 结 , 倘 有 下 文 , 则 收 结 改 为 落 下 。 总 上 言 之 , 凡 破 题 、 承 题 、 起 讲 、 领 题 、 出 题 、 过 接 、 收 结 , 皆 用 单 句 法 。 起 讲 中间 亦 有 用 对 句 者 , 八 比 则 出 比 与 对 比 必 相 对 以 成 文 ,
37、此 定 体 也 。 举 此 一 篇 而 分 释 之 , 以略 见 八 股 之 例 。 其 余 体 格 , 不 及 详 论 。 作 为 例 证 , 先 选 用 了 这 篇 韩 菼 的 制 义 文 。 这 篇 文 章 收 在 乾 隆 时 方 苞 编 的 钦 定四 书 文 一 书 中 , 关 于 这 部 书 , 将 在 另 外 一 篇 中 再 作 介 绍 , 在 此 不 赘 。 这 里 先 介 绍 一下 作 者 : 韩 菼 是 清 代 初 年 八 股 文 名 家 , 字 元 少 , 江 南 长 洲 人 ( 即 现 在 苏 州 ) , 官 作 到 礼 部 尚书 , 清 吏 稿 有 传 。 应 顺 天
38、府 乡 试 时 , 尚 书 徐 乾 学 在 遗 卷 中 发 现 了 他 的 卷 子 , 十 分赏 识 , 取 中 了 他 。 接 着 在 康 熙 十 二 年 ( 一 六 七 三 年 ) 癸 丑 科 会 试 、 殿 试 都 是 第 一 ,俗 话 叫 “状 元 ”, 按 官 方 制 度 , 应 称 “一 甲 一 名 进 士 及 第 ”。 授 翰 林 院 编 修 , 后 曾 任 编 撰 大 清 一 统 志 总 裁 。 平 生 学 问 通 五 经 及 诸 史 , 以 善 写 制 义 著 称 , 乾 隆 时 追 谥 “文 懿 ”。 上 谕 并 嘉 奖 云 : “菼 雅 学 绩 文 , 湛 深 经 术 ,
39、 所 撰 制 义 , 清 真 雅 正 , 开 风 气 之 先 ,为 艺 林 楷 则 。 ”就 是 说 他 所 写 的 八 股 文 , 是 八 股 文 的 典 型 范 文 。 在 光 绪 甲 辰 , 科 举 最 后一 科 的 三 鼎 甲 之 一 的 探 花 ( 第 三 名 ) 商 衍 鎏 所 著 清 代 科 举 考 试 述 录 一 书 中 , 引 了此 文 。 因 之 此 文 “释 义 ”部 分 , 是 从 商 著 转 录 的 。 【 女 与 回 也 孰 愈 】 以 孰 愈 问 贤 者 , 欲 其 自 省 也 。 夫 子 贡 与 颜 渊 , 果 孰 俞 耶 , 夫 子 岂 不 知 之 ? 乃 以
40、 问 之 子 贡 , 非 欲 其 自 省 乎 ? 若 曰 : 女 平 时 之 善 于 方 人 也 , 吾 尝 以 女 为 贤 矣 。 夫 在 人 者 尚 有 比 方 之 意 , 岂 在 己 者转 无 衡 量 之 思 。 明 于 观 人 者 , 必 不 昧 于 知 己 , 窃 愿 举 一 人 焉 以 相 质 也 。 夫 女 不 与 回 并 列 吾 门 乎 ? 德 行 之 利 , 回 也 实 居 其 首 , 则 回 必 有 所 以 为 回 者 , 而 后 无 惭 殆 庶 之 称 。 言 语 之 美 , 女 也 亦 有 专 长 。 则 女 必 有 所 以 为 女 者 , 而 后 可 为 从 政 之
41、选 。 然 在 回 也 , 箪 瓢 陋 巷 之 中 , 自 守 贫 居 之 真 乐 , 岂 必 与 女 相 衡 。 即 在 女 也 , 束 锦 请 行 以 后 , 编 交 当 代 之 名 卿 , 岂 必 与 回 相 较 。 而 吾 乃 不 能 忘 情 于 女 , 且 不 能 忘 情 女 之 与 回 。 今 夫 天 之 生 人 也 , 聪 明 材 力 虽 造 物 不 能 悉 泯 其 参 差 , 则 其 必 有 一 愈 焉 ; 理 也 。 令 夫 人 之 造 诣 也 , 高 下 浅 深 , 虽 师 长 不 能 尽 窥 其 分 量 , 则 其 不 知 孰 愈 焉 ; 情 也 。 将 谓 回 愈 于
42、女 乎 ? 而 女 自 一 贯 与 问 之 后 , 亦 既 高 出 于 同 堂 。 将 谓 女 愈 于 回 乎 ? 而 回 自 三 月 不 违 以 来 , 久 已 见 称 于 吾 党 。 将 谓 回 不 愈 女 , 女 不 愈 回 乎 ? 此 可 与 论 过 犹 不 及 之 师 , 商 而 女 之 回 也 , 固 非 其 例 。 将 谓 回 有 时 愈 女 , 女 有 时 愈 回 乎 ? 此 可 与 论 退 与 兼 人 之 由 , 求 而 女 与 回 也 , 又 非 其伦 。 夫 弟 子 之 造 就 , 函 丈 难 欺 , 假 令 我 出 独 见 以 定 短 长 , 回 亦 无 不 服 也 。
43、 女 亦 无 不 服 也。 然 我 言 之 , 不 如 女 决 之 也 。 孰 高 孰 下 , 奚 弗 向 长 者 而 自 陈 。 夫 尔 室 之 修 为 , 旁 观 尽 悉 , 假 令 人 持 公 论 以 评 优 劣 , 岂 不 足 以 知 回 也 , 岂 不 足 以 知女 也 。 然 人 论 之 , 不 如 女 断 之 也 。 孰 轻 孰 轩 , 奚 弗 对 同 人 而 共 白 。 吾 不 能 忘 情 于 女 , 且 不 能 忘 情 于 女 之 与 回 也 。 女 与 回 也 孰 愈 ?浅说八股文一、什么是八股文二、八股文的文体三、八股文的题目四、八股文的发展演变简史八股文 评析黄子澄:天
44、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评析:现存最早的八股文,文涉歌颂,体似宋元经义杨慈: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一节评析:标准八股文的“始基”之作于谦: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评析:于谦和他那个性毕露的八股时文薛碹:仪封人请见一章评析:大儒薛碹及其有纯儒风度的八股文商辂:子日:“管仲之器小哉”一章评析:商辂及其古质庄严的八股文岳正:今夫天一节评析:岳正和他貌似平淡,实则品位雅纯的八股文王恕:乡人皆好之一章评析:直声动天下的王恕及其清微细净之文丘溶: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评析:有转移文运之功的丘溶和他的明体达用、雅正俊伟之文李东阳:由尧舜至于汤三节评析:力倡文法的李东阳和他巧法兼备的八股文王鏊:周公
45、思兼三王以施四事评析:被称为制义开山的王鏊及其众法皆备的八股文王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评析:理实气足的王鏊时文王鏊: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评析:法备辞雄的王鏊时文钱福:春秋无义战一章评析:时文大师钱福及其正大醇确的八股文钱福: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一节评析:手法新奇又典则深严的钱福时文罗伦: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一节评析:开创了长题局法的罗伦八股文吴宽:子在齐闻韶一章评析:生性不喜时文却又以学者型八股文鸣世的吴宽及其八股时文顾清:子谓韶尽关矣,又尽善也评析:顾清及其有“制义之极则”美称的八股文唐寅:禹恶旨酒而好善言一章评析:风流才子唐寅及其方严正洁的八股文王守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评析
46、:文武双全的思想家王守仁和他体识高卓、文质得中的八股时文王守仁:子哙不得与人燕二句评析:善于演绎推理的王守仁八股文李梦阳:管仲相桓公四句评析:复古派文学健将李梦阳和他朴老古淡之时文唐顺之:子莫执中一节评析:以古文为时文的开山祖师唐顺之及其坚凝浑厚的八股文唐顺之: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六句评析:善于融经液史的唐顺之八股文唐顺之:武王缵太王二节评析:化比偶为单行,有散文化倾向的荆川八股文茅坤: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评析:以古文为时文的理论家茅坤与其古雅温醇的八股文归有光:天子一位两节评析:时文大师归有光及其使制义一术百世不湮之八股文归有光:宋经将之楚一章评析:具有清醇淡宕之致的归氏八股时文归有光:诗
47、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评析:湛深经术、淳古高逸的归氏时文归有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节评析:善熔古文时文于一炉的归氏八股文瞿景淳:天子一位六节评析:名列明代八股文四大家的瞿景淳及其理醇法圆、平易气厚的八股文瞿景淳:事君敬事而后其食评析:机巧圆融的瞿氏八股文薛应旃: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 一章评析:著名学者薛应旃及其学理精醇的八股文王世贞:天下大悦咸以正无换评析:文学家王世贞及其清真健拔的八股文张居正:生财有大道一节评析:以豪杰自许的张居正及其政治家型八股文许孚远:夫子为卫君一章评析:文武全才的许孚远及其理熟而词快的八股文王锡爵:知止而后有定一节评析:首辅王锡爵及其融贯经史、精理明辨的八股文胡
48、友信: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评析:与归有光齐名的胡友信及其理真义精的八股文胡友信:书同文,行同伦评析:雄浑典雅、理足气充的大师八股邓以赞: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评析:邓以赞及其恪守雅正传统的八股文汤显祖:女有馀布评析:才子型的八股名家汤显祖及其清纯生动的八股文汤显祖:我未见好仁者一章评析:才子笔下的八股文具有文学色彩汤显祖:其君子实四句评析:非真才子无此穷极工巧之作董其昌:春省耕而补不足为诸侯度评析:书法大家董其昌及其工巧流丽的八股文赵南星: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评析:东林党人赵南星及其针砭时事的八股文顾宪成:敢问交际何心也一章评析:东林领袖顾宪成及其题理纯正,写法新潮的八股时文顾宪成:惟仁者能以大事小
49、一节评析:内容庄雅有度,体式不循常格的万历传统派八股文陶望龄:子问公叔文子全章评析:引领时代潮流的陶望龄及其奇矫之文陶望龄:出门如见四句评析:开奇矫文风先河的会元墨卷王思任:许子冠乎评析:为人谑浪却为文高洁的王思任及其清雅之文王思任:人莫知其子之恶评析:洁净中含静光远致的晚明小题文钟惺:孔子日诺评析:钟惺及其古文与时文相融合之八股文钟惺:象日以杀舜为事评析:独抒己见,追求深幽孤峭风格的钟惺八股文周延儒:小子评析:大奸周延儒及其意蕴万千、飘逸秀雅的八股文周延儒:微服而过宋评析:构思精巧、生动活泼的权奸小题文章世纯:天下有道 四节评析:雄踞于天启八股文坛的章世纯及其以善于融会旨趣,发挥理奥而著称的八股文 金声:德行:颜渊一节评析:被后世称为“文章最高,忠义最烈”的天启八股大师金声及其悲凉雄奇、理深情真之作金声:言不顺,则事不成评析:借题以抒胸中积郁,寄托感时伤事情怀的金声八股文金声:天下之民举安评析:朴质老辣,用法无痕的大师八股文项煜:其争也君子评析:只用八股文操练嘴巴及文笔的项煜及其刻意求新之作项煜:禽兽逼人则近于禽兽评析:技法高妙的截搭题文叶绍袁:伯夷叔齐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