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中国未来的新论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辛向阳第一个新论断:依法治国“三个事关”四中全会指出:“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就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重要 现实意义。第一,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如何使市 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关键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市场决
2、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个一般规律的内容是什么?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 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 优化。 这个规律有三个要求:一个“凡是”和两个“一律 ”。具体来说: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 对 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 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要想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就必须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加
3、以保障。例如,三中全会提出:国有资本、集体 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法律上如何界定?保障其发展的法律体系如何建构?三中全会还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在法律上,混合所有制 经济的企业员工持股与其他经济形式的员工持股有什么不同?遇到的法律障碍是什么?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尤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产权制度的法律体系。第二,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决策尤其是改革决策带有很强的时间变异性,防止变异和减少变异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不仅仅意
4、味着在决策实施的时间节点上的科学性,而且意味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科学的。实际上,很多决策在一定时间段后产生负面作用。有的是在 10 年后,有的是在 20 年或者 30 年后。例如:收容遣送制度从发挥积极作用到产生消极作用是 10 年的时间。1982 年国务院发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目的是为了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中的流浪者。 1992 年代初,国务院出台关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问题的意见,收容对象被扩大到“ 三无人员”即无身份证、 暂住证和务工证的流 动人员。随着收遣适用对象的扩大,收容站亦都以生活 费、遣送费、城市增容费等名目收费 ,被 滥用于乱收费、勒索、非法拘禁、强制劳动。20
5、03 年 6 月 20 日,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防止改革决策的变异性,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决策的科学化。依法决策意味着:第一,制定重大决策必须符合已有法律的基本精神;第二,制定重大决策必须有合法性、合规性的程序;第三,决策实施应当有合理的评估, 对于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决策应当及时予以修改。第三,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
6、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实现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景,需要作出 艰苦的努力。法治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 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实现中国梦需要打破各种利益藩篱,而打破利益藩篱的重要手段就是法治。所谓利益藩篱就是好的利益机会、能够获 利的市场空间已经被利益集团所垄断、所控制,普通百姓很 难进入这样的领域。要打破这些利益藩篱,就要不断落 实 反垄断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使市场机会更公平地
7、惠及最广大的民众。实现中国梦需要加快社会流动性,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确保社会向上流动性不减速。2013 年 1 月 22 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尖锐指出:“ 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 项目、晋 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就会 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这种情况不纠正,能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吗?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活力吗?我们党和国家还能生机勃勃向前发展吗?”刘云山 2013 年 11 月 19 日在人民日报讲:当前在中国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社会分层“凝固化” 和社会流 动
8、“缓慢化”现象。 “越过龙门的鲤鱼”越来越少:社会阶层间的堤坝越来越高,向上流动性减弱。这突出反映在教育上:穷人的孩子基本上只能进二流、三流大学和职业学校,富人和 “官人”的孩子上名牌大学、一流大学。反映在就业上:“萝 卜招聘” 越来越普遍,相当多优质岗位都被关系生所占据。这些问题要通过完善现有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以及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体系逐步加以解决。第二个新论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四中全会明确指出:“ 全面推 进依法治国,必 须贯彻 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旗帜,以 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
9、指导,深入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 国家安全稳定。”这一论述包含着许多重要思想:第一,决定在“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之后,加上了“深入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 讲话精神” ,指 导思想由“三” 变“四”。 这是中央全会文件中首度将“习的讲话 精神” 与已 经载入党章作为中共指导 思想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相并列。习近平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已经开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逻辑体系,
10、12 个主要部分:有主线 ,有方法 论,有主旋律,有主题,有主要的理论支柱。第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第十二条分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 业化道路、中国特色 农业现 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 镇化道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科学发展道路、生 态文明道路、和平发展道路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1)坚持三统一的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之所以能够内在统一,是因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
11、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坚持共产党领导的道路。 2014 年 9 月 5 日,在 庆 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新的论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 义本质论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概括。四中全会再一次明确地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第三、坚持公平正义的道路。习近平十分重视公平正义问题。 习近平在向四中全会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讲:“我曾经引用过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
12、话,他说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 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如果司法这道防 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 谐稳定就难以保障。”习近平还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必 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 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 义,也不可能持续。” 公平性问题就是十八大结束后人民的新期盼: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
13、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 环境,期盼着孩子 们能成 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 们的奋斗目标。 ”第三个新论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 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 持依法治国、依法 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
14、体建设,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论断包含着十分重要的思想: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可能变成空话。(1)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动员力量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制度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制度,因而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整体的力量;这种制度是摆脱了利益集团和党派纠葛的制度,能够形成全国一盘棋。利用 这一优势 ,30 多年来,我们先后建
15、成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京广高铁、西气东输 、西 电东送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电信网络等举世瞩目的建设项目。2012 年 12 月 26 日,全 长 2298 公里的京广高铁贯通运营。 这条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解决了长距离、多网络 的建设难题,京广高 铁列 车综合采用多项先进技术,成功克服了容易诱发动力故障的“ 呼吸效 应” 。2298 公里这样的里程在美国坐火车需要 30 小时,而京广高铁只用 8 个小时。(2)成熟定型成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制度。 邓小平曾经指出: “ 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 世界上最
16、好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一种内生的自我完善性、自我变革性,对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 展的制度,能 够及时进行改革。利用这一优势,30 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制度,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3) 目光远大做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的制度。由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我们 在制度设计时能够确立远大目标。这样一种制度既有百年的战略规划,又有 20 年的实施规 划,更有 5 年的经济社会 发展规划。 30 多年来,中国已经超额完成了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 2000 年 GD
17、P 翻两番的目 标,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超额完成了“七五 ”、“八五” 、“九五”计划和“十五”、“十一五”规划,正在“ 十二五”规划中继续向前;已经超额完成了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确定的各项目标,正在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向新的目标 前进。(4) 活力四射干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生机活力的高效能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无论是根本政治制度,还是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具体体制,都有极大的生命力。这些制度的不断完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个大台阶。2、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1)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 键是依
18、宪执政。(2)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 领导立法、保 证执法、带头 守法。(3)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 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 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 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4)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 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5)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
19、线。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 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6)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 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 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 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 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7)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
20、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 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8)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 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 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 法必严、违法必究。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1)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各方面的法律体系都十分健全。(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
21、释程序机制,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 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发挥地方积极性。(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
22、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 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 督、社会监督、 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 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的体制机制。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权限,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司法机关内部人员不得违反规定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 检察官、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
23、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 诉讼的法律监督。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重点监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立案、羁押、扣押冻结财物、起诉等环节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体制保障体系。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有利于排除对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干扰、保障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有利于构建普通案件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特殊案件在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的诉讼格局。管理保障体系。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推进司法职业化,如建立以法官、检察官 为主体,以司法助理官、 书记官、司法警察等为
24、辅助,以综合管理服务事务官三个序列适度分离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体系。人才保障体系。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 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 专家中招录 立法工作者、法官、 检察官制度,畅通具备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进入法治专门队伍的通道,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统筹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确保到建党 100 周年时,建成内容科学、程序 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2013 年 8 月,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
25、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发布。根据决定要求,1978 年以来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 300 件被废止和宣布失效, 467件继续有效,其中 42 件将作出修改。同年 11 月, 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 年)发布,这 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在对现有党内法规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抓 紧制定和修订一批重要党内法规,力争 经过 5 年努力,基本形成涵盖党的建 设和党的工作主要领域、适应管党治党需要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实现党内法规法治化,使党的权力结构及其行使方式符合国家法治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
26、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 进。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我执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党要善于将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及时转化为法律,保证党的各项路线 、方 针和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地成为全社会公众的行为准则;依法行政就是按照法律的要求实施行政权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 :依法治国需要执政党以依法执政的方式来体现,依法执政就是确保政府依法行政。(2)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公共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和限制,
27、在法律之外,没有任何不受限制的公共权力;公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国家权力完整的保护,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法治政府:职能科学、权责法定、 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完善行政组织 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 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 权不可为,勇于 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依法惩处 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执 法程序,建立 执法全过程 记录制度。 ”法治社会:在社会发展所涉及的重要领域制定完整系统的法律体系,使社会各项事业都有法可循
28、;要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3)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过去讲法治建设,一般是讲十六个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现在也讲十六个字: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新的十六字不仅符合当前法治建设的实际,而且更加科学。科学立法:立法过程中必须以符合法律所调整事态的客观规律作为价值判断,严格按照制定法律的程序进行,并使法律规范严格地与其规制的事项保持最大限度地一致。严
29、格执法:最大限度地按照法律规定的精神与程序去执行法律,使实际发生的法律行为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而且能够有利于社会效益最大化。公正司法: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全民守法: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和真诚信仰,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 定捍卫者。5、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及现代化?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 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
30、连、相互 协调的国家制度。”这一阐述包含着三方面含义:其一,国家治理体系是制度体系,是由制度支撑起来的系统化的体系;其二,国家治理体系包含着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能够自如运转的体制机制;其三,国家治理体系是法治化的体系。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其一,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如家族政治就是非现代化的治理制度,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必定是公共政治。其二,国家治理权力的更替是平稳有序的。其三,国家治理组织架构是有效率的,是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的。其四,国家治理的成本相对较低。(2)什么是国家治理能力及现代化?什么是国家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能力 则是运用国家
31、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一阐述包含着丰富的含义:其一,国家治理能力是制度化能力,是以制度为基础而体现出来的能力;其二,国家治理能力是综合性能力,是多方面能力的集成。什么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一是形成四有状态:各个治理主体到位不越位,有为不乱 为,市 场主体竞争有序,调控主体主动有度,社会主体积极有位,个人主体创业有利;二是存在一个局面:形成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 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和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局面。(3)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路径其一,实现国家领导层依法有
32、序更替。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习近平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判断:“ 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 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他又判断说:“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解决这些重点问题上都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我们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普遍实行领导干
33、部任期制度,实现了国家机关和领导层的有序更替。”其二,依法防止利益集团对党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会不会造成政治上出现利益集团化问题?习近平在 2013 年 12 月 31 日发表的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文章中十分尖锐地指出:“ 使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这种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可能造成消极的影响。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会不会使政治领域中出现市场化的倾向?如何防止市场中的经济利益集团对政治产生消极性影响?2014 年 10 月 8 日,在党的
34、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指出:“ 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必然会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习近平指出:“ 不允许搞团团 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 如何防止利益集团影响?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建立法治,比如对领导干部的批示依法进行规范。第四个新论断: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四中全会对于决策机制的法治化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 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
35、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 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 严格追究行政首长、 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1、制定法律避免决策信息失真。失真又分两种:一种是基础信息失真,一种是 传递失真。先说一说基础信息失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基础信息的获得、真 实性的甄别越来越困难。很多真实的情况被诸多的繁杂的理论观
36、点所掩盖。这里分两种情况:(1)基础数据的虚假。有些数据是残缺的,有些数据由于政治原因被扭曲,有些数据由于保密无法获得,有些数据没有被统计过。( 2)被学术界虚假传播,被人们认定是无须证明的“ 公理”。再讲一讲信息传递失真问题。信息传递失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1)没有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就进行传递,我们的调研不能成为这种信息传播的环节;(2)传递的环节太多,信息不断被遗漏和扭曲、添加;(3)为了自身利益,放大由于自己的信息,过滤掉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要避免决策信息失真,就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体系,防止信息失真问题的出现。2、从法律上完善六大相关制度。从法律上完善决策程序制度。决策的程序制度
37、实际上是由两种制度构成的:(1)技术程序制度,即该决策的提出必须经过的技术步骤;(2)组织程序制度,即决策的通过与选择所要求的组织步骤。这两种制度应该 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很多决策之所以出现失误就在于只重视一种程序而忽略另一种程序。从法律上完善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呢?(1)决策失误的确切含义是指:决策者由于不遵循决策规律和决策制度人为主观决策或者滥用决策权力而造成重大损失的。(2)明确决策失误与失误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从制度上界定清楚决策失误与失误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决策失误能够及时地找到责任人。(3)依据失误责任大小规定合理赔偿的数量。3、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38、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是促进各级政府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 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保障。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要规定法律顾问的任职资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受过系统的法律及其他领域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务工作经验;具有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或者获得省级以上优秀律师荣誉称号,从事法律教学、研究或者法律实务工作若干年以上;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享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熟悉社情、民情和政府工作规则、热心社会公共事业。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要规定法律顾问的职责: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律论证、合法性审查;重要政府立法项目和规
39、范性文件的研究、论证;重要、疑难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的研究、 论证;重要 经济项目、资产处置、涉及社会稳定的重要事项、重大突发事件的法律论证等。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要规定法律顾问的权利:法律顾问可以应邀列席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和其他相关会议,参与有关事项的调查、研究;根据工作需要,可以 查阅与履行职责有关的政府信息和资料。第五个新论断: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第一项法律: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立法。全会决定指出:“ 使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 须以保护产权、维护 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 换、公平 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健全以公平
40、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 ”防止因为公权力的侵犯和政治上的原因,经济组织和自然人的合法财产权被侵犯。第二项法律:编纂民法典四中全会指出:“ 加强市场 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矿产资源、农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法律法 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 ”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民法通则、合同法、婚姻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继承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但这些单行立法在制定时没有考虑到民法的体系化,没有考虑到民事立法之间的逻辑结构, 导致立法碎片化、部门利益化。比如 说
41、,物 权法实施后,关于不动产物权担保的相关规定与担保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相冲突,导致法院在适用法律时存在互相“ 打架”的现象。必须通过法律的编纂, 编制成一个真正好的法律体系,防止立法碎片化。 这个真正好的体系是什么?就是民法典。为什么要制定民法典?第一,民法典是法治国家标准配置,缺乏一部统一的民法典,不仅会妨碍民事法律制度的体系化建设,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第二,民法典的制定可以保证法律解释的统一性、逻辑性、准确性,为 法官裁判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第三,为公民的社会活动提供权利保障。第三项法律: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第 四 项 法 律 :完 善 国 家 机 构 组 织 法
42、,完 善 选 举 制 度 和 工 作 机 制 。国家机构组织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什么要强调完善选举制度?中国到 2050 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按照邓小平的说法,中国搞普选。1987 年 4 月 16 日邓小平同志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说:“我向一位外国客人讲过,大陆在下个世 纪, 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 实行普选。 现在我们县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 县级和县以下的基 层才是直接选举。 ”搞好普选,必须有一系列法律。第五项法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4 年 1 月 3 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上透露,文化部将研究起草公共文化服务
43、保障法,研究提出国家层面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作为“ 底线标准”。蔡武说:“像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那样,按 统一标准提供服务和保障。主要包括制定并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种类、 场地设施、人均资源、服务半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一系列标准。”第六项法律: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通过制定勋章制度,不仅激励后人,而且保护国家与民族的英雄。对于侮辱民族英雄的行为,应 当予以法律制裁。第七项法律:文化产业促进法到 2020 年,中国要初步建成文化中国,2050 年要建成文化强国,必 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要用发达的文化产业把当代中国的思想与价值观传播出去。第八项法律:社会组织立
44、法发展社会组织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另外还有:反腐败国家立法、互联网领域立法、制定社区矫正法、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等第六个新论断:依法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四中全会指出: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 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背景2013 年 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面对世界范 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 锋形势下价 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 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 于巩固马克
45、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对于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引 领社会全面进 步, 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面对当今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我们能够在竞争中赢得主动。2011 年 10 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指出了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 发展,科学技 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
46、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自觉适应和主动引导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必然要求一是思想意识的多元化。由于利益多元化和社会分层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日趋多元化。在 2013 年 8 月 19 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关注蚁族、北漂、海 归、海待、散户等社会上新出现 的人群。刘云山同志在 2013 年 11 月 19 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再次强调指出:认真研究工人、农民、干部、知 识分子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政策诉求,包括注意关注蚁族、北漂、海归、海待、散户等社会上新出现的人群。这些新的人群不仅有自身利益
47、诉求,还有思想意识 的诉求。二是思想意识的多样化。这是由于意识形态四大变化带来的:一是意识形态的文化趋势。文化要素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逐步由主要通过政治方式,向以文化为主要表 现力的综合方式转变。作为意识形态内核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纲领日益与文化结缘,更多地借助文化和道德力量获得更加广泛而卓有成效的传播,逐步内化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之中。二是意识形态的学术化趋势。当前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标签的刚性特征正在逐渐被学术研究的理性话语所替代,意识形态日益渗透到学术研究之中,通过学术思潮、学术话语等加以表达,通过学科建设和国民教育体系扎根,二者日益融合。三是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
48、化趋势。各种意识形态以其特殊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符号,以长期潜移默化的功能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四是意识形态的日益感性化、感官化、感觉化。三是思想意识的多变化。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变动不居,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是一个企业家和娱乐英雄的时代,人 们的思想意识出现很多混乱。在社会生活中,各种悖论现象使人们的意识产生前所未有矛盾。(二)如何依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 责任。1、对于公开违背
49、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法律应当介入。我们的法律应该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过程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依法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理念的基本要求。美国的法院对于违背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案件都是积极介入的,通过司法审判来加强美国的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如在 1940 年、 1943 年、2002 年在有关国旗致敬和效忠誓词的三个案子中,美国法律判决讲: “诵读誓词不是在描述美国,实际上它是在宣誓效忠国旗所代表的价值:团结、统一、自由和公正。 ”从而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2、依法设立各种宣誓制度结合我们的国情特点,依法建立完善各种宣誓制度。四中全会指出:“ 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 扬宪 法精神。建立 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习近平明确讲:“全会决定提出建立 宪法宣誓制度。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 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 142 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 97 个。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程序,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有关人员开始履行职务之前或就职时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