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文化越来越多地映入了我们的眼帘。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餐桌礼仪在交际当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学习和运用正确的餐桌礼仪,已不仅仅是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提高双效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笔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揭示了导致饮
2、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并阐明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关键词:文化差异 餐桌礼仪 跨文化 一、中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注意的问题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在中国圆形餐桌颇受欢迎,不但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等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
3、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6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如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
4、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
5、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别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4 (一)就座和离席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3、
6、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进餐时及餐后礼仪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 、 “对不起” 、 “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餐桌上
7、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最后离
8、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二、西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东方人进餐时的主要工具是筷子,而西方人进餐时则要用刀叉。进餐时,餐盘在中间,那么刀子和勺子放置在盘子的右边,叉子放在左边。一般右手写字的人,饮用西餐时,很自然地用右手拿刀或勺,左手拿叉,杯子也用右手来端。在桌子上摆放刀叉,一般最多不能超过三副。三道菜以上的套餐,必须在摆放的刀叉用完后随上菜再放置新的刀叉。刀叉是从外侧向里侧按顺序使用(也就是说事先按使用顺序由外向里依次摆放) 。进餐时,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即一刀一叉成双成对使用的。有些例外,喝汤时,则只是把勺子放在右边用右手持勺
9、。食用生牡蛎一般也是用右手拿牡蛎叉食用。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而决定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区别。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喝汤时,要用大号勺,而喝咖啡和吃冰激凌时,则用小号为宜。 11 吃西餐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如果是合餐,每个人都可从大盘里取用的话,那么一定有备用的公用叉或勺供大家使用。使用叉需注意:不能用叉子扎着食物进口,而应把食物铲起入口。美国人食用肉类有时先用刀把肉切成块状,然后用叉子送进口中;而欧洲人一般是边切边吃,而且是铲起来送入口中。如食用某道菜不需要用刀,也可用右手握叉,例如意大利人在吃
10、面条时,只使用一把叉,不需要其他餐具,那么用右手来握叉倒是简易方便的。没有大块的肉要切的话,例如素食盘,只是不用切的蔬菜和副食,那么,按理也可用右手握叉来进餐。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在餐桌上进餐,一边要享用美食,同时大家当然也要开心畅谈一番。但手里拿刀叉时切勿手舞足蹈地谈论,也不可将刀叉竖起来握在手中,切勿放肆大笑或大声喧哗,这会让人感到胆战心惊, 实际上这种危险的举动的确对人对己都是一种威胁。叉子和勺子可入口,但刀子不能放入口中,不管它上面是否有食物。礼节的要求有其道理,刀子入口也是危险的。 10 下面我介绍一些西方文化中的餐桌礼仪,仅供各位参
11、考。(一)订餐准备作为主人,选择预定餐馆当然是您的职责。应当至少提前一刻钟到达餐馆,做一些准备工作。如告诉餐馆您是这次宴请的主人,并请求餐馆不要把宴请的帐单拿到餐桌上,这样也显得对客人的尊重。试想一想,当服务员把帐单拿到餐桌,且不说客人不会去拿宴请的帐单看花费多少,但总让人感觉到心里不舒服。 提前到达餐馆后,您也可以有时间欢迎客人的到达。当您的客人到达时,您在餐馆欢迎他的到达,一方面客人很高兴,因为客人获得了您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您的主人地位,客人如同到达您的府上。如果因种特殊原因,如突然出现堵车等突发事情,您不能按时到达餐馆,您应当立即通知您所预定的餐馆,告诉餐馆您的客人什么时候到达,
12、客人的长相等,以便使您的客人落座,不要使其失望。同时,尽快与您的客人联系,告诉他您马上就到,请不要着急。 7 (二)进餐及餐后礼节进餐时,不要张大口咀嚼;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兹兹”的响声,这些都是一些不礼貌的行为。这与我们中国的礼仪相同。在我们的中餐中,主人为了显得自己对客人的热情,时常会不断给客人夹菜。可是在西方文化中,如果您不断的为您的西方客人夹菜,他会觉得很不舒服。当然,如果您订的是西餐,您也不可能给您的客人夹菜,因为,每人一盘,采用分餐制。随着与西方交流加深,我们不少人士,都知道进西餐时,左手拿叉,右手用刀。但是,在具体运用中,也有讲究。用刀切肉时,每次只切一块。吃完后,再切一块。不要一
13、次切四、五块。每次,吃完后,如果您要喝饮料,或说话时,需要间歇,如何放置您的刀叉,也有讲究。我们把盘子看作一面钟,以便我们说明问题的方便。把刀叉分别放在 4 点和 8 点的位置,说明您只是在间歇,还要继续用盘中的肉;如果您把刀叉一起放在 5 点的位置,有时尽管盘中仍有未用完的肉,说明您不再用了。 9 作为主人,要慢慢用餐。这样才不至于使您的客人急忙用餐,仍然落后而显得难看。要知道,是您邀请客人共进工作餐。如果您很快吃完了,您的客人仍然在那里细爵慢咽,您的客人会觉得很不舒服。喝咖啡时,不要把勺子留在咖啡杯中,更不要象我们中国人喝热汤似的用勺子喝咖啡,这样很没有礼貌。要知道,喝咖啡时的小勺只是用来
14、搅拌咖啡的,其功用相当于一个小搅拌棒。用餐完毕,不要把餐巾布放在您所用过餐的盘子上。起身之前,应该对您的客人道声感谢:“感谢他的到来” 。待您的客人离开后,您再离开。这样,再次显示您的主人地位。 13 三、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的差异(一)中西文化餐具的差异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子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
15、。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 ,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
16、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
17、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 。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14(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
18、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 。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
19、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4)上菜顺序及劝酒礼仪3.4.1 西餐在菜单的安排上与中餐有很大不同。西方一般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上菜1、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或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局蜗牛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具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较少,质量较高。2、汤与中餐有极大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 4 类。品种有牛尾清汤、各式奶油汤、海鲜汤、美式蛤蜊周打汤、意式蔬菜汤、俄式罗宋汤、法式局葱头汤。冷汤
20、的品种较少,有德式冷汤、俄式冷汤等。3、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均称为副菜。因为鱼类等菜肴的肉质鲜嫩,比较容易消化,所以放在肉类菜肴的前面,叫法上也和肉类菜肴主菜有区别。西餐吃鱼菜肴讲究使用专用的调味汁,品种有鞑靼汁、荷兰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国汁和水手鱼汁等。4、主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肉类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猪、小牛仔等各个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牛排按其部位又可分为沙朗牛排(也称西冷牛排)、菲利牛排、“T“骨型牛排、薄牛排等。其烹调
21、方法常用烤、煎、铁扒等。肉类菜肴配用的调味汁主要有西班牙汁、浓烧汁精、靡菇汁、白尼斯汁等。食类菜肴的原料取自鸡、鸭、鹅,通常将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归入禽类菜肴禽类菜肴品种最多的是鸡,有山鸡、火鸡、竹鸡、可煮、可炸、可烤、可焖,主要的调味汁有黄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5、蔬菜类菜肴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与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之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与主菜同时服务的沙拉,称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红柿、黄瓜、芦笋等制作。沙拉的主要调味汁有醋油汁、法国汁、干岛汁、奶酪沙拉汁等。沙拉除了蔬菜之外,还有一类是用鱼、肉、蛋类制作的,这类沙拉一般不
22、加味汁,在进餐顺序上可以做为头盘食用。还有一些蔬菜是熟食的,如花椰菜、煮菠菜、炸土豆条。熟食的蔬菜通常是与主菜的肉食类菜肴一同摆放在餐盘中上桌,称之为配菜。6、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等。7、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饮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中餐上菜的顺序一般是先冷后热,先主食后汤,最后上点心、水果等。 家里一般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点和水果。 国宴是:头(又称冷盘), 热荤,羹汤类.(结合西餐的、开胃) 大菜:大菜一般有六
23、至八道,每道再跟两个“小菜”接着跟素菜类 再上点心:(先上咸,后上甜 ) 最后上水果 还有满汉全席:先是四道小点心。接凉菜大菜小炒热菜小炒羹汤主食水果3.4.2 从劝酒看出中西餐桌文化的差别:酒,是宴会不可缺少的饮品。在中国,特别是好朋友见面后,共饮几盅白酒,才能表达好友之情。特别是在北方,如果朋友见面,不喝醉似乎不显真情。这是中国的餐桌文化。西方的餐桌文化与此完全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宴会上所选择的饮品由客人自己选择。一般来说,在中国,除了开始主人致祝酒词外,即使不像老朋友聚会那样“打通关、划拳” ,也要不断的轮流向客人祝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因为我们中国人认为,喝闷酒,憋的慌。可是在西方文化中,恰恰与之相反。在宴会开始,在主人致祝酒词后,不要不断向客人祝酒。如果不断轮流想客人祝酒,客人就会觉得不舒服。在中国,祝酒后,一口把杯中的酒全饮干。因此我们称“干杯” 。在西方,当祝酒后,只是稍喝一口,并不饮干杯中物。这样才显得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