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探《边城》的文化内蕴(定稿).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6402178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探《边城》的文化内蕴(定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探《边城》的文化内蕴(定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探《边城》的文化内蕴(定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探《边城》的文化内蕴(定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探《边城》的文化内蕴(定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内 容 提 要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沈从文在边远的,多少保持着远古的纯朴民风的遗存地区,找到了他的理想的寄托,享受到了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融洽的快乐。因此在他的小说中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湘西人民“优 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然而边城的人民虽是人性美的代表,但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十全十美的,因为在原始自在状态下人性具有缺陷。但边城仍是一首凄美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淡墨笔法绘就的无彩之画,是一曲真 挚、 热烈的爱情赞歌。本 论文从湘西地域文化、民俗学的角度解读边城的文化内蕴。并从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大自然在小说中已相互契合,浑然一体。小 说中人事与景

2、物交相 辉映,境由情 显,情因境生,人美、景美、情亦美;老船夫、翠翠与渡船、黄狗相依为命,还有屋后静立的白塔是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象征;透过浓厚的泛神色彩,我们也看到了小说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内蕴。第二、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家借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自然形态生活,通过男女之 间的爱情、祖 孙亲情、 邻里友爱互相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展现了湘西民 间独具的风俗美和风情美,从而体现了作者对“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第三、原始自在状态下人性所具有的缺陷。一个神话般的爱情故事还是以悲剧告终,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就是原始自在状态的人

3、性所具有的缺陷。1从湘西地域文化、民俗学的角度解读边城的文化内蕴初读沈从文的边城,便被其中凄美的爱情故事深深感动。再读边城,体味到边城是一首用淡墨笔法绘就的无彩之画,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使人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这恬静冲淡的“湘西世界”里。在边城这部具有浓郁的湘西地域文化的小说中,作者以古朴、雅洁、潇洒而又明澈似水的笔致,通过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展示了一片遥远、奇特带有神秘色彩而又未被都市商业文化污染的自然的人性的天地。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大自然和谐一致的关系,发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边城这部小说便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一开头:“由四川过湖南去有一条

4、小溪,溪边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把翠翠一家傍水而居的那种宁静自然的湘西地域境况简明地勾画出来。在边城里沈从文在继承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文审美传统和写意传神笔法的基础上,把边城淳厚民风融于清奇灵秀的水光山色之中,河水“清澈透明”,“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千百年来生息于斯的边城人民,心地也像青山绿水般透明。人与大自然已相互契合,浑然一体。小说中的人事与景物交相辉映,境由情显,情因境生,人美,景美,情亦美。无论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沽酒”的早春,还是“雨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的初夏,廖廖数笔,即勾画出一个富于光色、和谐雅丽的艺术境界。人与景,情与境,人物的情绪与作

5、者的情绪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一种整体上的自然和谐之美。景,是人心目中的景:“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个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是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1人,是活动于景中的人:“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2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2边城中人与自然这种息息相通、相生相

6、长的境界是耐人琢磨的。老船夫、翠翠与渡船、黄狗相依为命,还有屋后那静立的不声不响的白塔,是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一组浓缩的意象。然而,老船夫溘然长逝、渡船同时逝去,屋后的白塔也轰然倾倒。这是否代表前一代人与自然的历史流逝,作为新一代的翠翠以及新造的渡船在渡口的朝朝暮暮,象征着新的人与自然同生共存呢?渡船和码头正是与生于斯,死于斯的人难分难舍的自然的象征。而白塔的倾倒是预示了老船夫的死,还是老船夫的死恰注定了白塔的倾倒,在茶峒人的心中,在翠翠的心中,怎能分得清,又何必分得清呢?这不正象征着人与大自然的两位一体吗?到了冬天,那个已坍塌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是否预示着翠翠心中的那个年青人将回到茶峒来呢?这

7、样,白塔又与翠翠的生活命运相关,与翠翠和傩送之间若明若暗、曲曲折折爱情纠葛相连,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黄狗是自然中的灵性的物化。它与人终生相伴,而且通晓人性。“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称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靠岸。”这也是自然养育、生育万物,为人提供生存便利的能力的人格化。“祖父知道黄狗在翠翠身边,也许比他自己在她身边还稳当。”这无疑又是自然对人的庇护,恩泽的隐喻。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依为命、和睦的关系即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沈从文对湘西最好的回忆是在他的童年时期,湘西的山野光色,风云流水,小镇上的种种人事哀乐培养着童年沈从文的情感,

8、铸造着他的灵魂和性格,童年的他享受着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融洽的快乐。因此他还不止一次提到“童心”对他创作的影响,他说他的创作:“一半是正当生命成熟时,和当时新的报刊反映的新思想接触中,激发了我追求自由的童心和幻想”。3“所有故事都从同一土壤中培养生长,这土壤别名童心。一个民族缺少童心时,既无宗教信仰,无文学艺术,无科学思想,无燃烧情感实证真理的勇气和诚心。童心在人类生命中消失时,一切意义即全部失去其意义。历史文化即转入停顿,死灭,回复中古时代的黑暗和愚蠢,进而形成一个较长时期的蒙昧和残暴,使人类倒退到吃3人肉的状态中。”4湘西农村是沈从文这个“乡下人”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他的精神家园。在他的小

9、说中所描绘的湘西是一个闭锁的“人神合作”而不制命于“君”的自然王国,一个笼罩着古朴的原始氛围的生活圈,一个具备着明丽奇幻的楚风、“野蛮而神秘,有奇花异草与野人神话的地方”,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的、满溢了生命力的王国,一个充满原始神秘、交织野蛮与优美、杂糅神性与魔性的天国,在这里,是苗民的聚集区,神巫文化是当地苗族文化的核心,神人合一,信神守法,知足常乐构成了苗族人民世代相承的文化心理特征。在这里,延续着湘西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楚地神巫文化的深厚传统虽使他们对世间万物往往抱着听天由命、任其自然的态度,但并不因此冷却他们对人生的热情。透过浓厚的泛神色彩,我们看到了

10、小说中“天人合一”的文化内蕴,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里所展示的民情风俗,更具乡土特色。作家既浓墨重绘湘西地方景色依山傍水的码头;一半着陆一半临水的吊脚楼;河里上下行的船只;各色人等熙来攘往的小小河街又十分突出地描写种种风习:火红闹猛的端午龙舟竞赛;“捉鸭子”的民间游戏;高山丛林中对歌定情以及傩事活动等。作家借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自然形态的生活,来表现的是一种湘西人民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平人性的人生形式”。5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则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

11、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的身上:成人之美。”6边城中的人生形式是优美的、健康的,而又不悖乎人性的。这表现在翠翠、祖父、天保、傩送等人的身上。首先翠翠是沈从文塑造的美神与爱神的象征。一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亦即发现了“神”。7翠翠的成长是生命的自然成长,“不见世面”十多年来,与她朝夕相处的是祖父,还有一条狗,然而她是最美的,最健康而又自然的。是大自然的精灵。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4眼里、心里是美的,是爷爷对她所寄予的理想。不负爷爷的期望,她富有生命力地茁壮成长着,而且出落得美丽

12、动人。就连心直口快的大老过溪时,对老船夫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伯伯,你翠翠长的真标致,再过两年,若我有空闲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更重要的是傩送二老也爱上了翠翠。傩送勤快、热情、大方、健壮如小牛,翠翠聪明、纯朴善良,温顺似羔羊;他俩一个有情,一个有意。他们的爱如某种神秘莫测的精灵萦绕在整个边城上空。他们的爱在边城中涉及到的湘西地方民俗,三次端午节里,渐渐明朗起来。小说中的人物活动的主要背景是三次端午节。第一次遇见二老,是在端午节当天等爷爷到天黑的那个码头。她误会了二老的好意。二老却派人送她回家,就是这次,“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在此处表明她已有了自己的心事。第二

13、年端午节“谁也不稀罕(大老送的)那只鸭子!”(她不接受大老,心里已经有了“眉眼秀拔出群”的二老。)边城中还有一个场景:端午节期间,团总母女到顺顺家相亲,翠翠本能中感到威胁,她唱起了当地神巫在还傩愿时演唱的傩辞。翠翠下意识中在扮演神巫的角色,她用了本土最庄严,也最有效力的形式,为自己的爱情祈福。第三年的端午节,作品里的“今年”翠翠一天比一天长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了。“她像目前有一个东西却看不准,抓不住。”看见别人的银镯子,“轻轻地无所谓地唱着”在这年的端午节,翠翠在一日之内,两次见到了二老,早晨,傩送邀翠翠和爷爷去看龙船比赛。第二次在通道见到二老,“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这可

14、是全书的高潮。她小小的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事情。二老翻船,她又心疼又可气。然而她这天没有好心情,听到了太多的全出乎意料外的种种议论,使她心乱得很,关于选择碾房与渡船的议论:“只看二老今天那一股劲儿,准是岸上有”翠翠的烦恼是多余的。在碾房与渡船这两个具有“金钱、爱情”象征意义的选择上,傩送毅然无视金钱势力,而追求自由爱情,湘西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俗既造就了诸如傩送的重义轻利,正直热情的真善美人性,也给傩送得到翠翠的爱创设了条件。他表达爱的方式便是唱歌给翠翠听。对歌求爱的习俗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翠翠的父母在对歌中相爱,大老二老又5要通过唱歌竞争爱情,兄弟二人并没有反目成仇,哥哥先走了车路,就一

15、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二老的自信来自于他对自己歌声的自信,一唱定乾坤,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翠翠最后一次见到傩送,是傩送从川东押货物回到茶峒,翠翠在夕照下看到的只是背影,然而她认出那正是傩送二老。“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小竹林跑掉了。”这是翠翠多少有些明白她与二老是什么样的关系之后的一次见面。生活在文明之外的翠翠是最常态、最自然的,因而是最本真的。作品中的老船夫的形象塑造是近乎白描的。憨厚,质朴而厚道,他语言简捷,三、五个内字,却让人回味无穷,他的语言精炼,却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慢点,慢点”要是有谁过河往他的手里塞钱,他一概不要:“我有口粮,三斗米

16、,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用开水泡了,给过路人解渴”他的质朴、厚道的性格为所有过渡人称赞。对于翠翠老人总那么迁就,不折不扣地让她体验到父爱。通过老船夫,作者讴歌的是一种古朴的象征,“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爷爷的爱给翠翠一种安全感,翠翠的乖巧、明慧和天真给风烛残年的爷爷以人生的意义和活下去的勇气。而老船夫的行为,却完全按照古老的传统既定模式安排。只不过在端午节,与人尽兴地喝杯烧酒罢了。老船夫的女儿、女婿殉于恋情后,他仍然平静地面对现实,当他得知天保提亲时,鼓励他走马路。当他知道孙女喜欢二老时,又忙碌着张罗。一场大病,走路踉踉跄跄,他还急着去城里打听。老人临终之

17、前,还担心翠翠害怕惊雷,强撑起身来把一条布单搭在她身上,担心她受凉。翠翠与爷爷这种真挚的亲情是植根于淳朴民风中的。亲情之爱结束了,人性之爱却永不结束,老人是渺小而又伟大的,他所创造的是另一种美。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善于美的化身。温柔天真的翠翠,她的殉情的双亲、侠骨柔肠的外祖父,慷慨豪爽的船总,还有那么一双爱情上的竞争对手,相互也毫无嫉妒、怨恨之心。就连当年向翠翠母亲求爱的遭拒绝的杨马兵,最后也来照顾翠翠。这里没有 邪恶、贪欲、人人都那么向善、诚挚、自足、豪侠重义。作品通过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亲情、邻里友爱互相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展现了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和风情美,以及作者对湘西人

18、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出他对“理想人性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6三、原始自在状态下人性所具有的缺陷然而在这充满善与美的“湘西世界”里发生的却是一场经悲剧告终的爱情:“翠翠守在渡口使翠翠在梦里为了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会合无缘的感伤。酿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表面看来,是天保被淹死的原因,还有一点是封建宗法和买卖婚姻的原因造成的。但这只是造成悲剧的客观因素。对于茶峒这一独具湘西地域文化社会来说,没有虚假,没有做作、没有动摇、没有情感的分流与更移。双方的家长也没有动用千百年相沿的习俗赋予的权威粗暴地干涉,他们本可以结合在一起,培

19、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虽然渡船的附近就有虎视眈眈的碾坊,虽然有许多善意的误会和并非善意的议论以及其他外在的客观因素,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应该成为本该开放的爱情蓓蕾过早凋零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原始自在状态下人性所具有的缺陷造成的。边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十全十美的。湘西的人生具有“人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恐怖”。这种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阴暗的一面,翠翠与傩送的悲剧正好把这一面暴露出来,那就是边民淳朴健康的原始自在状态人性所具有的缺陷。作为“爱神”与“美神”化身的翠翠,她的美,如同维纳斯女神的断臂一样,

20、有微弱的缺陷,但她还是美得让人惊叹。翠翠纵然为爱情如痴如醉。也仍然如湘西众多女子一样让这份炽热的爱情翻腾于内心而绝不向心爱的人吐露一个字。假如翠翠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思想解放一点,主体意识增强了一些,假如她能排除干扰勇敢地追求爱情,我们就用不着费神寻找她爱情悲剧的原因了。可惜翠翠因为她自身的一点微弱的缺陷缺乏表达的勇气,就失去了美好的爱情。直至最后,她还在等着,尽管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她甚至不知道天保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而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得不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只有这一切都已发生,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

21、才如梦初醒:“哭了一个夜晚。”可见,她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没有抓住机遇。7当然,这一爱情悲剧不是翠翠一人造成的,她是最无辜的。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另一主要原因便是船总顺顺与其儿子傩送。楚地神巫文化的深厚传统使边地人民对世间的万物抱着听天由命、任其自然的态度。一切仿佛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谁也没有理由去干涉命运,而是静守着那一份摊派到自己头上的“命运”。原始自在状态下人性所具有的缺陷。船总顺顺与傩送都以为祸患渊源于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对于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祸患,总把他们与人的言行生硬地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言行悖于常理势必惹来祸患,于是由猜疑、误会而产生的隔膜,甚至最终酿成悲剧。正是这种缺陷,使顺顺父子不自

22、觉地充当了悲剧的主要制造者。顺顺不愿接受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再是傩送虽然面临爱情与金钱的选择时选择了爱情,因为哥哥的死却未能向翠翠再靠近一步,并只身下了桃源。于是老船夫对于翠翠的美好将来的希望无形中被顺顺父子不自觉的冷漠毁灭了,他的生存意志也随之被摧毁,终于在雷雨之夜完成了他的一生的航程。而翠翠只能孤伶伶地守在渡口,等待不知归期的心上人的归来。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特定的结局,却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这即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不自觉地揭露出美好人生的阴暗面原始自在状态下人性所具有的缺陷。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

23、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性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诸如多数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作家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 因子的,但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追求,又使其不忍心过于痛揭人性的缺陷,不忍心将人物的命运推向悲剧的结局,他渴望笔下的小儿女能够获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来尽量地表现人性人情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他使

24、人物漠视封建宗法和金钱势力而追求自由爱情,却无法抹去那原始自在状态下人性所具有的缺陷。正是这缺陷使一个诗意的神话般的爱情故事破灭了,但却是最8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留给人的是无尽的回味。正如作家所说:“将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这一来,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 抑 无 法 安 排 的 乡 下 人 对 于 爱 情 的 憧 憬 ,在 这 个 不 幸 的 故 事 上 ,方 得 到 了 排 泄 与 弥 补 。 ”8注 释:1沈从文文集第 6 卷,花城出版社, 1982 年版 78 页。2沈从文文集第 6 卷,花城出版社,

25、1982 年版 75 页。3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67 页。4沈从文小说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5沈从文文集第 11 卷,花城出版社, 1984 年版 45 页。6引文见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1935 年 6 月文学季刊 2 卷 3 期。 7淳朴人生美与爱花城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10 页。8从边城走向世界凌宇 85/12。参考文献:1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1982 年版。2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3沈从文小说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4边城与八骏图1935 年 6 月文学季刊2 卷 3 期。 5淳朴人生美与爱花城出版社, 1992 年版。6从边城走向世界凌宇 85/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企业文化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