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装大片之审美文化反思学号: 200791139011 高校教师 刘艳摘要:近年来为了进军世界影坛, 获得世界电影大奖,一些导演掀起了中国古装大片的热潮,他们似乎认为只有古装大片才更有潜力冲击世界电影大奖。然而事实不如预期, 这些大片不仅未得大奖就是在国内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口碑,其原因在于其 对于中西方审美文化传统把握不足。关键词 :古装大片 大美 审美文化 传统 内涵 大片随着电影卧虎藏龙在国际上的盛誉,2002 年以来,一些中国的大导演们纷纷进入了中国古装大片的行列。他们以中国古代为时代背景,以武侠故事为题材,以超强的明星阵容,上亿元的投资,高科技所造成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亮相于国内外影坛。
2、然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大片公映后却未获得预期效果,不仅没有扬名世界,就是在国内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口碑,这不得不让国人反思。究其原因有二:首先从审美的角度看,观众对大片的名不副实失望了。其次从文化角度看导演们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观点把握不足。众所周知,艺术是对美的创造。从狭义上讲,艺术就是美学。美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理想和精神的集中体现。美学所研究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标准“要比其它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更能代表某一文化的特性”1审美与文化密不可分,美的愉悦感来自人类的文化意识,就此学界提出“审美文化”一说。审美文化包含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范型与审美的权力机制,这种审美文化首先是非个人的、公共的、
3、集体无意识的;其次,它是个体审美活动的文化前提或前结构,离开了它,个体审美是不可能的;再次它对个体进行审美的教化、规训、引导、评价和限制,没有谁能摆脱它的影响,它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永世不变的。电影是一门艺术,观众欣赏电影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电影是一种文化,它必然与传统文化相关联。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影是审美文化的一种,就此而言:电影应该美,中国大片就应该有中华之大美;电影应该具有某种文化内涵,中国电影就应该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传统积淀。一 中华之大美中国人对“美”有着独到而深厚的认识, “大” 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美,本文称之为“大美” 。这一点在“大”和“美”的语源处就有了生动形象的说明。说文云:
4、“美,甘也,字从羊大” ,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甲骨文中的大即指人,像一个人舒展四肢,正面站立。韩玉涛认为“美”字像一个大人头上戴着羊头或者羊角。这个“大” (大人)在原始社会里往往是有权利有地位的巫师或酋长,他在指掌这种巫术仪式时,把羊头或者羊角戴在头上以显示其神秘和权威。 “美”字就是这种动物扮演或图腾巫术的在文字上的表现。因此,美的最初含义是“羊人为美” 。 “美”不但是个会意字而且是个象形字,随着社会的演进“羊人为美”的图腾扮演仪式不大举行,“大”字也从名词“大人”变成了形容词,有“巨大、硕大、伟大”之意。“美”之所以与羊有渊源是因为羊和人类早期生活有着重要的关系
5、。羊在早期人类的巫术礼仪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羊又被古人视为神圣吉祥的动物,是图腾崇拜的对象。无论在真实的生活里还是在神圣的祭祀活动中,羊都具有重要的功用价值,可见“羊”同时意味着“善” 。 说文云:“羊,祥也。 ”并解释为“善” 。善的古体字是一个羊字下面两个言, 说文云“善,吉也,从 言言 从羊,此与義、美同意” 。因此“美”作为一个感性化的符号和概念化的语词它既指示一定的形式给与人的快感即羊大(人)为美,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内容给与人的快感,即功用价值的善。反过来可以理解为羊大且善为美。 “大” (人)为何人呢?首先此人头戴羊头或羊角,四肢舒展,顶天立地。其次此人为原始社会具有神秘感和权威
6、的巫师或酋长。就大人本身的规定而言就具有形式与内容两重性,正因为如此,所以“大”随着历史地推进不仅从词性而且从内涵上也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论语. 泰伯 )这里孔子的“大”已超出了外在的形式,指的是道德的伟大。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孟子.尽心下 )孟子把个体人格划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孟子认为美即充实,是在个体的全人格
7、中完满的实现了善、信,它包含善又是对善的超越,这里善、信属伦理道德的范畴。大、圣、神虽然超越了美,但是又和美相关,所以孟子对人格的评价不仅是道德伦理的评价而且是一种审美的评价。孟子对人格美的区分也就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关于美的形态的划分的发端。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不仅意味着具有完满的善、信而且还可以光辉照人,亦即道德精神的伟大足以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人有一定的感化作用。庄子的“大”则另有一番意蕴。在庄子那里大、美不再是两个词,而合成为一个概念。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庄子.天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
8、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知北游 )大,即无限,指天地自然的无限广大。大美指天地自然无限广大之美,就个体人格而言是不为各种事物所束缚的个体自由和力量的伟大。风格上表现为气势磅礴和壮丽无比。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之大美包含以下内容:以形式的壮美宏大为基础,在内涵上或者散发着道德精神的崇高伟大,或者体现出一种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种感染化育的力量。千百年来,这种认识已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文化积淀,这种文化积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标准,并且随着时代的更替,其中的“道德精神”和“人格内涵”被不
9、断地补充和扬弃.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当今作为电影的“大美”又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呢?首先,就形式而言,它表现为结合现代高科技而制作的蒙太奇画面。除了满足基本的电影美学要求外必然包含宏大壮美的场面,有着强烈逼真的视听效果。其次它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那么什么是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呢?是包含了传统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并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创新、以人为本,表现为竞争意识与效率追求,开放意识与和谐精神2。最后人格上体现为一种现代性的平等、自由、独立自主和自尊自强。二、西方审美文化传统西方审美固然有着自己固有的特征,但总体来说仍然与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某些共通性。
10、德国古典美学家惯于把文化与精神自由、构成人类本质力量的内在因素与人的内在人格的自我完善联系起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文化界定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创造” 。这里“目的”指“自由”和“满足感”等精神性以及相关的物质性目的。 “创造”即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探索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的内在人格的自我完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对于人类的真善美理想的自觉的人格确认过程。康德在其早年的美学著作关于崇高感和优美感的考察中将人类的审美经验与道德感性相联系,崇高和优美皆被归入其美学范畴。他说:“高大的橡树、神圣丛林中孤独的阴影是崇高的,花坛、低矮的篱笆和修剪得很整齐的树木是优美的” , “崇高
11、使人感动而优美使人迷恋” 。他指出“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很显然在康德那里崇高是侧重于道德的而优美是侧重于形式的,崇高比优美更接近于伟大,更具一种感动人的力量。席勒深受康德影响,把文化与审美直接并轨,提出了审美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审美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感性的人在美的王国所及的所有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进而成为道德的人,使他能够超越有限的存在和摆脱依赖状态,找到通往无限存在、自律和自由的阳关大道3。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十分强调文化的审美特性。斯宾塞在论教育一书中提出:构成审美文化的各类文学艺术“具有来自但却高于文明生活的超越价值” ,其基本任务在于“创造一种健康的文明生活”
12、。同时代的莫里斯沿着斯宾塞关于“审美文化”的思路,肯定艺术的社会与道德功能,认为艺术的崇高目的在于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有助于恢复人类的尊严和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从而使粗俗变成文雅,使丑陋转向优美,使压抑化为自由,使幸福取代苦难。进入 20 世纪马尔库塞基本从追求人格的完满的角度揭示了审美文化的内涵。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他深刻的觉察到现代文明的弊病与人类生存的困境而导致理性与感情的冲突,从而呼吁一种“无压抑性的文化” 。这种文化以调和快感与自由、本能与道德、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冲突为特征。从西方审美文化传统中可以肯定,侧重精神自由、肯定道德教化是其审美文化特征之一。根据东西方审美文化传统的分析可以得
13、出以下结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其审美文化有一共通处:“美”除形式外还包含着道德、精神、人格三方面的内容。审美除了让欣赏者感受到形式之美,还应让其在道德、精神、人格三方面得到陶冶和提升。西方电影亦不脱离此种审美文化传统。综观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乱世佳人 、 宾虚、 与狼共舞 、 勇敢的心 、 阿甘正传 、 指环王 3等等:或者是一种顽强的生存意志的表现;或者是对自由的追求;或者是宣扬人格的独立自尊;或者是描绘善对恶的艰难胜利。无一不显示出西方特有的审美文化特质。三、民族的与世界的张艺谋曾说:“中国目前在国外获奖的大部分影片是表现过去的,或解放前,或是文革时,这些外国人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状态无疑使外国
14、人很感兴趣,但是长此下去也确实有一种误导作用,让他们认为中国就是这样。其实,现实的中国不是这样,他们不了解。而拍现实中国的都市生活很可能很多东西都是人家经历过的;如果还考虑要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大奖,这边是一个很难得选题。这中间没法搞民俗,没法搞古董;要在人家觉得并不新鲜的生活中拍出精彩来,但还是要克服。 ”虽然如此,但张艺谋似乎并未如其所说去克服,仍然是回到古代以英雄引领了古装武侠大片的潮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似已成为一种理论为大导演们所信仰,殊不知这种观点首先假定有一种“纯粹”的“民族性”存在,然后认为影视产品所具有的民族 “纯粹性” 越高,就越容易被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或许正因为如此,
15、大导演们不厌其烦的把故事拉到世上独一无二的古代中国, “民族性”可谓达到了极致。事实上这是不符合文化审美接受心理的要求的。奇异的民风民俗,独特的服饰穿着、宏伟的宫廷建筑固然会令洋人目瞪口呆,但跨文化审美接受实践中的语言障碍、文化障碍、风俗习惯障碍、价值观念障碍,都会使审美欣赏大打“文化折扣”。如果中国的影视产品不考虑国外观众的审美文化传统,就会直接影响中国影视产品在海外的市场份额和审美评价。针对中西方审美文化传统的共通性,我认为中国电影应在东西方共同认同的一些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等方面(电影称之为思想观念和主题)增强与国际市场的可沟通性。这并不是要消除中国影视产品的民族特色,而是在保持民族特
16、色的同时去寻找、打造中西方在精神、道德和人格等方面的共同处,架起审美接受的桥梁,从而屹立于世界电影之林。实践证明,凡是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中国影视作品(包括香港地区的作品) ,都是那些在思想观念、主题方面与国际接轨的作品。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卧虎藏龙 。 卧虎藏龙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既得益于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武侠、江湖,也得益于其中深藏的一些西方人认同和熟悉的思想观念。本片明说江湖,却暗指现实。片中的江湖隐射着当今的社会,武功就好比现实的金钱,名利,地位。厮杀就好像现代人为了争夺利益而不择手段。正如片中所说:“ 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又何尝不是呢?” 这是对当今残酷现实和人性的揭露,它体现了导演
17、对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弊端共通性的深刻认识,因此影片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震撼,更是一次深刻的反思。我们再来看一看所谓的“大片”:英雄确定一个被国际观众接受的和平、统一、反对暴力的主题。精致的武打设计,宏大的场面,绚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效果,无不让人大开眼界。众人的牺牲换来无名刺杀秦王的机会让人感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场景更生悲壮。然而我相信,与放弃刺秦的无名相比,西方观众会更喜欢勇敢的心里被行绞刑的一刹那还要拼尽最后一口气喊出“自由”的华莱士和角斗士里做奴隶也要与罗马皇帝决死沙场来维护尊严的马克西姆。无名放弃刺杀秦王的行为,就连一些中国人也很难接受更难说符合西方观众的审美理想
18、。就号称磅礴大气瑰丽雄美的视觉盛宴而言, 无极以东方化和风格化的色彩营造了小倾城和满神相遇、马蹄谷牦牛狂奔、昆仑王城救倾城等多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场面,视觉效果确实达到了国内乃至亚洲电影的一流水准。导演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情感丰沛浩荡,主题奇崛宏阔”的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来得毫无缘故,不是人格魅力的吸引仅仅是男人为女人的倾城美貌而产生。而且这段因美貌而产生的爱情居然可以让男人为之付出生命。奴隶昆仑、大将军光明、北爵王无欢以及王妃倾城之间为“真爱”和权力进行的斗争,居然因为 20 年前饥饿的小倾城用承诺骗取了小无欢一个馒头。在几近同归于尽的惨烈收场中,无欢对倾城说“你毁了我做一个好人的机会 ”。这个用魔
19、幻史诗包装起来的主人翁用生命苦苦追寻真爱的故事,归根到底是一个关于馒头的恩怨情仇。满城尽带黄金甲为观众展现了古代皇家的豪华。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雷雨的翻版。满眼的菊花,金碧辉煌的宫殿,繁复而单调的宫廷礼节和生活,一切都显得富丽堂皇。除此感官刺激之外就是老套的篡位、乱伦、复仇,最后以皇帝的至高无上、不可反抗结束。影片结尾场面宏大,杀声震天、血流成河,按说应该特感染人,然而却让人心无丝毫感触,一片茫然。反而是皇帝与元杰在菊花台上的一番话让人记忆犹新“高台是圆的,桌子是方的,这是什么,这叫天圆地方。取法天地,乃成规矩。君臣父子,忠效礼仪,规矩不能乱。 ”如果说雷雨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的话,那么满城
20、尽带黄金甲的内涵意义又何在呢?不会是对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批判吧!如果是,那么也太不时尚了!况且影片给人的启示是“权威(皇权)的不可违抗” ,这与“时代精神”相差甚远。夜宴在为观众展示一个古代中国的“哈姆雷特”的故事。同样是豪华的宫廷,阴谋与篡位,乱伦与复仇。甚至更荒唐:一个自幼深居宫中的皇后居然会绝世神功;一个弑兄篡位的皇帝居然会因为爱而甘愿饮毒酒自杀;更莫名其妙的是太子的复仇行为,哈姆雷特是因为人生的哲学问题所惑而犹豫不决,太子却不知为何?难道是为了艺术?影片以众人的死亡而终,却毫无悲剧的力量!以上几部大片确实表现了一种纯粹的民族性,如古装、武侠、皇帝、皇后、宫廷、礼仪等等
21、。然而这些只是“民族的形式”而非“民族的内涵” , 这里“民族的内涵”是包含了前面所说的“时代精神” 、能为西方观众所接受并为之叹服的本民族优良的道德 、精神、人格特质。如果我们的大片缺乏“民族的内涵” ,那么即使形式如何宏大壮美也难以具有可感动化育观众的力量。正因如此,所以他们在奥斯卡的征途中屡屡受挫,在国内公映反响也不尽如人意。中华民族是以“大”为美的民族,这个“大”是包涵了形式和内涵两个层面的。中国古装大片不应只是大明星、大投资、大场面的“形式”之大,还应兼具 “内涵”之大,唯此才堪称“大美”之作,才不枉“大片”之称。 参考文献:1P.K 博克. 多元文化与社会 进步M 余心安等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2832842 包心鉴时代精神与当今人 类文明江汉论坛,3席勒 .美育书简M :1641694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辨M 实事出版社, 2001.95张晶 主编.论审美文化M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16李哲厚 华夏美学M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11作者简介刘艳,女,1975 年 1月,武 汉大学哲学院美学硕 士研究生,荆楚理工学院讲师。E - m a i l:电话:1597196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