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简述猪八戒形象的文化意蕴张宝宝准考证号:242502100191内容摘要猪八戒是西游记中塑造的成功形象之一,他是师徒四人中的一个地道的凡夫俗子:贪色、贪睡、贪吃、贪财。他坚持的人生态度是现实的、感性的、个体的享受,对能否取回经根本不感兴趣,他的精神会用到追求极度的个体享受上。可是这个“肉欲”很强的和尚在取经结束后,也脱俗入戒,被封为净坛使者,和不食人间烟火,一心保师父取经的“神型”师兄孙悟空一道修成了正果。本文从生理的角度、当时社会的角度和现代社会的角度分别做了阐述。关键词猪八戒 性格 个体享受 文化意蕴猪八戒是西游记中塑造的成功形象之一,他不同于他的师兄孙悟空,更不同于师父唐僧、师弟沙和尚
2、。他是师徒四人中的一个地道的凡夫俗子:贪色、贪睡、贪吃、贪财。他坚持的人生态度是现实的、感性的、个体的享受,对能否取回经根本不感兴趣,他的精神会用到追求极度的个体享受上。可是这个“肉欲”很强的和尚在取经结束后,也脱俗入戒,被封为净坛使者,和不食人间烟火、一心保师父取经的“神型”师兄孙悟空一道修成了正果。本文试就猪八戒这一形象的时代文化意蕴,从生理的角度、当时社会的角度和现代社会角度三个方面来简述并做初步探讨。一猪八戒形象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意蕴从生理角度看。人是高级动物,人的身上有动物性的一面,生老病死,追求幸福,立于不败之地都是很自然的。猪八戒身上有我们“肉”的影子,2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饥
3、则思饮,七情六欲常在胸中激荡,我们每个人都是猪八戒。猪八戒原是统帅八万天兵的天蓬元帅,因贪酒好色被贬下凡尘。下凡后,在福陵山云栈洞做妖精,以吃人度日,因武艺高超被卵二姐招做老公。卵二姐死后,他又做了高老庄高老的女婿。但因他后来露出原形,不仅是猪头猪脸,长得奇丑,还有妖邪之嫌,因而岳丈、妻子对他都不满意。后经孙悟空降服后,他加入了取经队伍,但心里却一刻没有忘记俗世,老想着浑家和高老庄,临行时还特意嘱托老岳丈要好好看管妻子,取经不成,他还会回来享天伦之乐的。西天一路,他无不在追求满足个体享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贪”是佛教的三毒之首,而猪八戒的贪欲却非常强,贪色、贪吃、贪睡、贪财以
4、及贪功邀赏成了他性格的基本特点。猪八戒的贪欲首先表现为贪色。 “色”即“情欲” ,是佛教中首要戒除者,但天理佛法在灭掉猪八戒的色欲上颇费周折。总督天河的他应以防止牛郎织女私自相会为已任之一,而他却偏偏在蟠桃会后逞酒调戏嫦娥被打了二千铁锤,贬下尘世,错投了猪胎,变成个猪头人身的“野猪精” 。尽管他受到了惩罚,却不知悔改。第一件事就是和云栈洞卵二姐共渡巫山云雨,后又招亲高老庄坦腹东床。即使做了和尚,仍然六根不净,取经途中,每遇女子稍有姿色,不论是人是妖, “便眼不转睛,淫心紊乱,色胆纵横” , “看到好处,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麻筋软,便好似雪狮子向火,不觉都化去了” ,一直到西天佛界
5、,遇到嫦娥后,还忍不住跳到空中和霓裳仙子调情一番,最终落了个一路“色情末泯”的鉴定。其次猪八戒的贪欲便是贪睡。自小“贪闲爱懒”的他只要瞌睡一上来,天大的事也要丢在脑后。让他去化斋,他钻进草里去睡觉,让他去巡山问路,他也“偷空儿”睡大觉。说声睡,甚至连打仗也顾不得,大战黄袍怪时,他诈称出恭,撇下沙和3尚不管,一头钻进草丛里去睡觉,只留着半边耳朵伸在外面听梆子响,结果沙和尚被妖怪捉去。再次,猪八戒的贪欲表现在贪吃,猪八戒在天宫就是贪酒而犯色戒的。西天一路,一听说个“吃”字,甚至连瞌睡都赶跑了,他吃将起来,不管饮食好坏,总是风卷残云一般,一股劲儿往嘴里“丢” ,一顿饭吃了“一石面食,五斗米饭,几桌素
6、食” ,还嚷着“斋僧不饱不好活埋” 。在五庄观,一听吃人参果,口里便忍不住流涎水。在寇员外家,猪八戒看到那“般般甜点,件件馨香” ,的丰盛饭菜,便一口一碗,大吃起来,七八个童仆,四五个疱丁, “上汤的上汤,添饭的添饭” ,临行时还“把那馒头卷子、饼儿、烧果,没好没歹的,满满的笼了两袖” 。第四,猪八戒的贪欲还表现为贪财。作为一个清贫的行脚僧, “四大皆空”的和尚,还要千方百计地积私房,将四钱六分银子打成一块,藏在耳朵里,想着散伙后回高老庄过日子。在乌鸡国孙悟空哄他去取驮国王的尸体,一直到井底,发现受骗后,仍不忘向井龙王索要“烧埋钱” 。不仅对金银财宝如此,一有小财,他也丝毫不放过,在第五十回,
7、因贪穿一件妖魔点化的纳棉背心被陷被缚。最后,猪八戒的贪欲表现为贪功邀赏。孙悟空与红孩儿作战,眼看到孙悟空就要取胜,他想如果真的“一铁棒打倒,就没有了我的功劳” ,于是马上抖擞精神前去助战。在朱紫国,孙悟空抓来一个已打死的妖精,他忘不了跑上去筑妖精一钯, “此是老猪之功” 。即使到了最后功成封赏,他还嚷:“他们都成佛,为何让我做一个净坛使者?”第二方面,贪婪的基础是自私。一事当前,猪八戒总是先想到自己,在平顶山妖怪按图点名捉拿他们,他只为自己许愿:“城隍,没我便也罢。 ”在比丘国,孙悟空要救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性命,他却认为是“多管闲事” ,是“把别人家的棺材抬到自己家里哭。 ”猪八戒的贪吃、
8、贪懒好睡这是猪的本性,贪色、好财、自私这又是人自然感性的表现。这个贪图个体享受4的猪八戒到后来被视“贪“为三毒之首的佛教所接纳,除宣扬佛教“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教义外,我们认为这其中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原因。人自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处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之中,除了与自然的矛盾外,人自身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在矛盾,人是高级动物,作为动物中的一类,不管是男是女,是达官贵人还是村野小民,必然有许多出自自然本能的欲求:吃、睡、性、安全感、攫取财富和名利等等。而作为一种会说话、能思维的高级动物,他在尽力实现自己的自然欲求时,又不能不考虑这种行为的后果,在为眼前的直接利益拼搏时,不能不考虑到长远的根本利益,人既有
9、自然感性的一面,又有社会理性的一面,前者迫使最大限度地去满足自己的自然欲望,后者又使人把这种对感性欲望的追求不得不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一个从下面冲刺,一个从上面扼压,两者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处于冲突中,除此之外,人既以个体的方式存在,又不能不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作为感性个体的人,他无不时刻企求舒展自我,但是作为群体的一员,他又必须得考虑其他社会成员的欲求,考虑群体的利益,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群体利益之上,人的感性与理性、个体性与群体性之间的冲突是人类自身不可避免的永恒的矛盾,这种矛盾无论何时都不可逃避,它作为人类所面临的最基本的人生矛盾必然萦绕于人类所有成员的内心深处,也滞留于民族文化之中。二猪
10、八戒形象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意蕴从当时社会的角度看。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不以群体的利益为主,不能不克制自己,舍己为公,使个人的情感、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统一。猪八戒形象的心灵发展历程恰好说明了我们人类所走过的曲折、矛盾的征途,在自然感性与社会理性的矛盾中,最后胜利的依然是社会理性。吕晴飞先生也说:“猪八戒的贪色、贪5食、贪财和想占便宜的习气,代表社会的消极、庸俗的一面、这在新兴市民阶级萌芽之时,固然可以起到冲击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的积极作用,但在总的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中,还是属于恶的因素,而不是善的范畴。 ”1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基本上规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的色调和格局
11、。它是一种道德性直观形态的文化,其重点是强调“人”应该通过理性来控制“自我” 。反映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就只有牺牲自己的物质需要,去追求更为崇高的精神需要,正由于此,故儒家认为义重于利,强调要“见利思义” , “义以为质” , “义然后取” 。反映在个人和整体、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主张通过个人的修养这种自我完善的途径,来协调个人同社会的关系。只有达到人的“诚恳” 、 “正心”和“修身” ,才能“齐家” 、
12、 ”“治国” 、“平天下” 。这便是早期儒家的理性标准。这个理性要求造成了理性对人情感的专横。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儒家的这一思想越来越片面化和绝对化,到宋明理学时王阳明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达到什么“天理流行,人欲净尽” 的境界,认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但是他的心学观点开辟了程朱理学一统地位的动摇,出现以情反理、以俗为性,表现了和前者的对立性,泰州学派的何心隐就认为“以性为本,性而色性而声,性而安逸” 2,把人欲看成了人的天性,李贽更是热情地肯定人的种种欲望,表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实。 ”3新兴市民又越礼俗,纵情声色,形成了
13、一种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正是在当时社会风气和进步思潮的影响下,作者对欲的宽容态度,主要体现在八戒身上,贪欲不是取经的进程一步步的改正,而是始终一贯的,连佛祖说他“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6色情未泯” 。但纵然如此,仍然不顾佛教戒律,封他为净坛使者,以满足他的口腹之欲。他更多的表现出“凡人”的特点,他憨厚淳朴、吃苦耐劳,对妖魔斗争也很勇敢,同时他又贪逸好色,无心取经,遇到困难就打算散伙回家,他对自己也有几分自信,用“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嫌男人丑”的常言为自己的长相解嘲,猪八戒行为较多地表现出人性的要求,这与明后期文化对人欲的肯定不无某种联系。可见作者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并没有把人欲看成罪恶,这明显
14、地有违于“存天理,灭人性”的理学大纲。从这个角度看,说八戒具有个性解放的世俗型素质,“是弘扬人欲的凯歌” ,都具有一定的道理。具有表现为:猪八戒在天庭调戏嫦娥,违反佛教戒律而被打下凡界,后来观世音菩萨见其“性灵尚存” ,劝他皈依佛门。加入取经队伍后, “肉欲”很强的猪八戒在世俗与佛门之间摇摇晃晃,在尘欲的诱力下不断犯错误。但好在猪八戒秉有一心向善的“佛性” 。他贪小而不忘大义,爱耍小手腕而又心底老实;贪生怕死,但在很多场合与妖精打仗又是精神抖擞,勇往直前,是取经队伍中的第二位英雄;他有时被妖精捉去,但仍破口大骂,不倒旗鼓;他懒惰好睡,拈轻怕重,但仍然把沉重的担子从东土一直挑到西天,担负别人不能
15、胜任的劳动;他怯弱自私,但多是为了保存自己,很少去伤害别人;他又有不怕苦、不怕脏的优点,他开通了无人能过的“荆棘岭” ,拱通了八百里亘古积贮了污秽的“稀柿洞” 。也正因以上缘故,唐僧并没有把“肉欲”特强的猪八戒拒之门外,而是不断教化,甚至有心偏向他,从而使猪八戒不断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从个体、感性逐渐走向群体、理性,使“世俗性”修成了正果。经回东土时,我们可看到猪八戒性格的细微变化。首先,贪食较以前有所收敛,如师徒四人回到陈家庄,在陈清家的宴席上,一向贪食的猪八戒这时也不似前番,脾胃不知不觉地一时就弱了。其次,知觉也不象以前那样迟钝,当唐僧与孙悟空计划离开陈家庄时,八戒也有所知觉。从这些细微的
16、变化中,我们发现此时的猪八戒已向群体、7理性方向迈进了一大步。猪八戒形象的发展历程固然宣扬了佛法无边,但这又是作者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不自觉反映。群体、理性与个体、感性之间的矛盾是人自身无法逃避的最基本矛盾,而作者又适逢这种矛盾极尖锐的时代。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寄乎时序” 。同时,吴承恩又有极不平凡的生活经历,饱尝了世间的酸甜苦辣,深嚼了人生的滋味,他不可能不体察这种内在痛苦的交锋。因此,他一旦下笔,这种在当时交锋最尖锐的人生基本矛盾就必然自觉不自觉的要溶到作品形象和境界中去,以曲折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作者对猪八戒个体的自然感性享受的追求给予了认可和重视。但“作为儒门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在他们
17、的自觉意识和理论主张中,儒家许多基本精神,观念和思想情感并未从根本上动摇。深探情色的汤显祖仍讲名教至乐 。大赞西厢 、 水浒的金圣叹,仍标忠义之旨。多才多艺、开明通达的李渔也要讲有碑风教 , 益于劝惩 , 轨乎正道 。就是大讲性灵的袁枚也仍打着孔子兴观群怨的招牌。 ”4当然吴承恩也不能例外,他在对生命的个体感性享受进行肯定和欣赏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又进行着讽刺、批评,并给猪八戒最终安排了一个群体的、理性的归宿。三猪八戒形象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意蕴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猪八戒性格中的贪欲,实际上都是人类本能欲望的顽强表现,是人性体现。所以他的贪欲无非如小儿一样,想吃想睡 毫不掩饰地追求自己的欲望,
18、他的呆其实只是一种深厚憨直的性格, “这种性格与世俗社会中的那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风气格格不入 保持人类童年的天真、质朴, 5可见他呆就呆在不善于掩饰自己,完全以真面示人,作者之所以把八戒塑造成呆子形象,正是为了突出其“真” ,因为赤子之情8总是动人的。因此,八戒是一位富有童趣的人物形象真。八戒有时也想竭力掩饰自己的缺点,有时也会谎话哄人,但这些也都像小孩说谎一样可爱。他编造“石头山,石头洞” ,令人忍俊不禁,说谎中透出纯真。从现代人的意识来看,观音菩萨却慧眼独具,在犯作风问题之时,没有把恶的因素下的八戒一棍子打死,而是不断教化,使其最终皈依佛门。八戒是元帅,功夫自然不同凡响,小包功夫比大师
19、兄还要高明。尽管他总爱占小便宜,但真正工作起来却不含糊,像井下背死人等粗活、累活、脏活这些孙悟空这样的精英不愿干,不屑一顾的,都是八戒的,再说八戒心胸宽广,虽屡遭悟空戏弄,但仍然和悟空保持忠好的同志加兄弟的感情和友谊,在到西天取经紧张艰辛、充满危险的遥远途中,既需要艺高胆大的孙悟空,也需要八戒这乐天达观、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帮手,这说明发现和使用人才,需要慧眼,也需要“宰相度量” 。八戒之所以被作者既宽容又嘲笑,还在于八戒事事缺乏高层次的人生追求。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基本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相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 、 “自我”
20、和“超我” 。八戒的贪欲,显然是人类低级欲望的表现,基本上是停留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上,有我而没有自我,即自我缺乏对本我的驾驭能力。文学作品应该表现人性的基本需要,否则,就有可能把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和圣人,从而丧失客观实在性;更要表现人性高级要求,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调动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总体发展,并由此更进一步满足每个个体的人生欲望。从这样的角度看,八戒的贪欲就表现为我们常说的“缺点” 。因此,说八戒是“受批判嘲笑的对象”,是“有缺点的好人” ,是“处于中间状态的人物” ,具有“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的品格和特点” ,也是有道理的。简言之,猪八戒形象的文化意蕴:首先,从生理角度
21、看,人的身上有动物性的一面,饥则思饮,七情六欲常在胸中激荡;9其次,从当时社会角度来说,这时期人们要求从程朱理学严格的理性控制下解放出来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内在思想观念的冲突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在王守仁和李贽等旧儒学的论争中。从现代社会角度来说,猪八戒憨厚淳朴、吃苦耐劳,对妖魔斗争也很勇敢,这些优点使得人们接受了他,正由于此,人们便宽容了他贪逸好色等恶习。注释: 吕晴飞:主题思想 ;北京社会科学 ,1990 年第 4 期 溶肇祖整理何心隐集中华书局 1960 年 9 月第 40 期 李贽:藏书卷三十二, 德业儒臣后论 李泽厚:华夏美学第六章“走向近代” ;李泽厚十年集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年版 吴圣昔:呆子形象面面观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84 年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