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但愿信息公开比舆论质疑速度更快,日前,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昨天被停职,与王面对媒体诘问时的是水准表达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们应当看到,如果类似信誉危机发生在中国其它政府部门,它们的发言人未必就能有比王勇平更被公众接受的表现。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需要官方做出比撤换新闻发言人更加艰苦、认真的努力。,中国政府各部门的发言人制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从外交部一家有发言人,到现在各大部委都建立发言人制度,甚至党的大机关包括军队也都有了发言人,这是中国政治朝着公开、透明的实质性前进。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舆论的开放进程,比发言人制度的进步还要快很多。,发言人能够提供的信息,总是赶不上舆论的要求。发言人的“官腔”也最容易
2、导致与民间舆论的对立。当然,全世界官方发言人都比活跃的舆论要“刻板”得多,真正做到与媒体认真配合和互动的发言人几乎没有。但中国这方面的问题显然更严重,有时发言人的表态不仅无助于危机公关,反而火上浇油。,除了发言人个人原因,官方公信力的缺失,是发言人们处境尴尬的更大原因。当遭遇危机的官方机构被舆论已经假定为“有问题”时,发言人无论说什么,都会显得或者笨嘴笨舌,或者油腔滑调。当信任不足的时候,官方在遇事时的坦诚是最重要的。不刻意隐瞒负面信息,还原事情的复杂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当前舆论对“信息不透明”的尖锐情绪。,王勇平遭舆论围攻直至被停职,是个悲剧。但可以预见,他很可能不是最后一个黯然下台的政府机构发言人。但愿我们的这个预测落空,但愿各政府机构在信息“公开、透明”的路上走得比舆论质疑的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