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药剂学的概念,1.定义 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包括制剂学和调剂学,研究对象剂型、药物制剂 研究内容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 学科性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药剂学常用术语及其含义,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制剂:根据国家药品标准,将药物按剂型制成一定规
2、格并符合质量标准的药剂。,药剂学常用术语及其含义,方剂:根据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调配并明确指出用法和用量的药剂。 辅料:生产药品和调配方剂时所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 特殊药品: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药剂学常用术语及其含义,假药: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为假药: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合的;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变质的;被污染的;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
3、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药剂学常用术语及其含义,劣药: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 有下列情形之一为劣药:未标明有效期或更改有效期的;不著名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超过有效期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一)处方,1.定义 处方系指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制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既有法定处方也有医师处方。 2、类型: 法定处方主要是指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处方。它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在制造或医师开写法定制剂时,均需遵照其规定。 医师处方是医师对个
4、别病人用药的书面文件,该处方除了作为发给病人药剂的书面文件外,还具有法律上、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意义。就临床而言,也可以这样说:处方是医师为某一患者的治疗需要(或预防需要)而开写给药局的有关制备和发出药剂的书面凭证,(二)、处方颜色,1.普通处方的印刷用纸为白色。 2.急诊处方印刷用纸为淡黄色,右上角标注“急诊”。 3.儿科处方印刷用纸为淡绿色,右上角标注 “儿科”。 4.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印刷用纸为淡红色,右上角标注“麻、精一”。 5.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印刷用纸为白色,右上角标注“精二”。,(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处方药(prescription drug,ethical drug)
5、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只应针对医师等专业人员作适当的宣传介绍。,(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非处方药(nonprescription drug,over the counter 简称OTC) 是由专家遴选的、不需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被认为患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并能保证安全的药品。 在国外又称之为“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Over The Counter,简称OTC)。 目前,OTC已成为全球通用的非处方药的俗称。,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一)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二)处方用
6、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三)剂量、用法的正确性;(四)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五)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六)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七)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调剂处方,第三十六条 药师经处方审核后,认为存在用药不适宜时,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药师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应当拒绝调剂,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并应当记录,按照有关规定报告。 第三十七条 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一)增溶剂
7、(Solubilizing agent)难溶性药物分散于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这种现象称为增溶(Solubilization),具有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叫做增溶剂(Solubilizing agent) (二)助溶剂(Hydrotrope;Hydrotropic agent)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当加入第三种物质时,能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而不降低活性的现象,称之为助溶或助溶性,加入的第三种物质为助溶剂。,助溶机理:,复分解反应生成可溶性盐 药物+助溶剂 复盐络合物 这些复盐或络合物溶解度大都不稳定,可释放出药物。常用助溶剂:有机酸及其盐、酰胺化合物等应选择无生理活性物质
8、,其用量可通过实验确定。,(三)潜溶剂(cosolvent),混合溶剂是指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与水分子能形成氢键结合并能增加它们的介电常数,能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的那些溶剂。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cosolvency),这种混合溶剂称为潜溶剂(cosolvent)。 常用的潜溶剂为乙醇、甘油、丙二醇、PEG等与水的混合溶剂。,机体对药物的吸收过程:,药物 分子或离子态 体内(血液) 药物在血浆中浓度达到一定时(治疗浓度)才能发挥药效显示治疗作用。可见药物分散度越大,吸收越快,起效越快,一般来说: 溶液型胶体型乳剂型混悬型
9、例:磺胺嘧啶混悬液粒径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混悬剂 粒径(m) 血药浓度 总吸收量 A 13 B 约350 A比B高40 A比B高20,溶解,吸收,5.糖浆剂的制备,方法与比较 方 法 工艺 优缺点 热溶法 糖溶于沸水热滤 糖的溶解度速度大,热滤速度快,降温加药加水至全量 有利于杀菌及蛋白杂质除去。 冷溶法 糖溶于冷水滤 适用于对热敏感的药物,加药加水至全量 制剂色浅。制备时间长,易染菌。 混合法 糖浆+药糖浆剂 操作简便、灵活、但含糖量低,注意防腐。 制备时的注意点:1)药用糖 2)器具灭菌、避菌操作 3)热溶法控温,不能直接加热。 3.干糖浆剂 为了携带方便,服用方便可将药物制成干糖浆剂,干
10、糖浆剂是指加入蔗糖,分散剂等制成的颗粒状糖浆剂。,小结,在制备混悬剂时,不仅要考虑微粒的粒径,还应考虑其粒度分布,其分布范围愈窄愈好; 对有多晶型的药物,应选用较稳定的亚稳定型或稳定型; 尽量避免用研磨法减小粒径。 向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的亲水胶(如阿拉伯胶、甲基纤维素等)或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80等),能够延缓或防止微粒增大,如向无味氯霉素混悬剂中加入聚山梨酯80,可增加其稳定性。,(二)乳剂基本组成和类型,组成:水相、油相,乳化剂。,类型:乳剂中一种液体为水或水溶液称为水相,用W表示,另一种是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液体,统称为油相,用O表示, 小液滴 分散相、内相或不连续相; 另一相 分散介质、
11、外相或连续相。,类型,o,w,W/O型,O/W型,o,w,根据分散相的不同,普通乳可分为两类: 水包油型,常简写为油/水(O/W),其中油为分散相,水为分散介质; 油包水型,常简写为水/油(W/O),其中水为分散相,油为分散介质。,乳剂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乳化剂的种类、性质及相体积比()。 相体积比定义为分散相的容积分数占整个乳剂容积的百分比。,四、乳剂的物理稳定性,(一)分层 (二)絮凝 (三)转相 (四)合并与破裂 (五)酸败,(一)乳剂的制备方法,1.油中乳化剂法(emulsifier in oil method)干胶法油+乳化剂 混合物 加部分水 初乳膨化溶胀 乳化 植物油:水:胶4:2:
12、1; 挥发油:水:胶2:2:1; 液体石蜡:水:胶3:2:1 2.水中乳化剂法(emulsifier in water method)湿胶法 油相加入到乳化剂与适量水的混合物 乳 化 初乳。 油、水、胶的比例与干胶法相同。,3.新生皂法(nascent soap methed)。 4.两相交替加入法(alternate addition method)。 5.机械法。,第一节 概 述,一、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 二、固体剂型中药物的溶出和吸收过程固体制剂崩解(或分散)溶出吸收 (经生物膜)口服固体剂型吸收快慢的顺序为: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二、片剂的辅料 辅料(excipient or adj
13、uvant):除主药外一切物质的总称,也称赋形剂。压片所用药物要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并具有一定的黏结性,遇体液能迅速崩解、溶解、吸收而产生疗效。 二、辅料种类:填充剂、润湿剂、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3.崩解机理: (1)毛细管作用:片剂的孔隙结构形成毛细管,吸水润湿崩解。淀粉及其衍生物,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属于此类。 (2)膨胀作用:属于材料自身的性质,吸水迅速膨胀而促使片剂崩解。如:CCNa、PVPP、CMS-Na等。 (3)产气作用:依靠泡腾剂产生的气体,迅速膨胀使片剂崩解。,4崩解剂的加入方法 内加法:崩解剂与其他辅料混合制粒压片 外加法:崩解剂加入干颗粒中压片 内外加法:崩解剂分
14、为两部分,部分内加,部分外加 崩解速度比较:外加法 内外加法 内加法 溶出速度比较:内外加法 内加法 外加法,三、片剂的制备 压片过程三大要素:流动性、压缩成型性、润滑性。,制法分类:,制粒压片,直接压片,湿法制粒压片干法制粒压片,粉末(结晶)直接压片 空白颗粒压片,2包衣液组成: 除衣材外主要有: 1)增塑剂:能增加包衣材料塑性的物料。降低聚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提高衣层柔韧性,增加其抗撞击强度。 水溶性增塑剂:丙二醇、甘油、PEG等。 脂溶性增塑剂:甘油三醋酸酯、蓖麻油、邻苯二甲酸酯、乙酰化甘油酸酯、硅油、司盘等。 2)溶剂:a) 乙醇、丙酮、异丙醇等b) 衣材与水形成水分散体(安全性好).
15、 3)着色剂与蔽光剂 3. 包衣方法:滚转包衣法、空气悬浮包衣,四、 浸出方法及设备,(一)、浸出方法 常用方法有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等。,酊剂与酒剂的区别:,酊剂的浓度有一定的规定,酒剂的规格因地而异 酒剂一般只采用浸出方法,而酊剂还可采用稀释法和溶解法 酊剂以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剂,而酒剂以蒸馏酒为溶剂,1 药物服用相关名词定义,“一日三次”一般不是指准时在三餐时服药,而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的浓度。 “一日二次”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成2段,每12小时服
16、药一次。,1 药物服用相关名词定义,“必要时服”多为胃肠解痉药和退热药; “即刻服”则是指疾病发作时马上服用,如硝酸甘油含片; “定时服”则是指每隔一定时间给药; “半空腹服”则是指在两餐之间服用; “晨服”则是指清晨起来服用;,1 药物服用相关名词定义,“饭前服用”则是指此药需要饭前30分钟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药。 “空腹”则是指清晨至早饭前。 “餐间服”则是指饭后片刻或进食少许后服药。 “睡前服”则是指临睡前1530分钟。,2 服药的注意事项,27 送服时需要的水量也不尽相同。 271 中药冲剂用150毫升水冲服 中药冲剂是在中医汤药的基础上发展
17、而来的,用水冲开后即相当于煎好的汤剂,所以我们需要参照煎制汤药的方法。煎药时,每付中药煎两次,每次煎150200毫升,混在一起分两次服下。所以,饮用中药冲剂每次用水150毫升就可以了。,27 送服时需要的水量也不尽相同。,272 胶囊至少300毫升水 一般的口服剂型,例如大部分片剂,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用水太多会稀释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于药物的吸收。胶囊是由胶质制成的,遇水会变软变黏,服用后易附着在食道壁上,造成损伤甚至溃疡,所以送服胶囊时要多喝水,以保证药物确实被送达胃部,因此饮水量应不少于300毫升。并且,咽下时应稍稍低头,胶囊会更顺利地服下。,27 送服时需要的水量也
18、不尽相同。,273 特殊药物需水量更大 另外,一些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例如四环素类药物等,不论剂型如何,均要加大送服的水量,以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 还有些药物的代谢过程比较特殊,服用期间也需要饮用较多的水。,28 五类药不宜碰热水,281 助消化类 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28 五类药不宜碰热水,282 维生素类 例如其中的维生素C不稳定,遇热后易被还原、破坏,而失去药效。,28 五类药不宜碰热水,283 止咳糖浆类 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是将止咳化痰成分溶于糖浆或用浸膏配制而成的一类药物。患
19、者服用后,糖浆或浸膏覆盖在病变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便于快速控制咳嗽,缓解症状。如果用热水冲服,更易降低糖浆的黏稠度,影响保护膜的疗效。,28 五类药不宜碰热水,284 活疫苗 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28 五类药不宜碰热水,285 含活性菌类 乳酶生含有乳酸活性杆菌,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妈咪爱含有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培菲康含有嗜酸乳酸杆菌、粪链球菌和双歧杆菌。此外,酵母片、丽珠肠乐等药物均含有用于防病治病的活性菌。遇热后活性菌会被破坏。,第一节、概述,一、概念: 1、缓释制剂-用药后能
20、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缓药效目的的制剂(药典定义)。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2、控释制剂-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以设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的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药典定义)。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 3、广义控释制剂包括控速度、控方向、控时间、透皮吸收制剂和靶向制剂等。狭义的控释制剂一般是指在预定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控缓释制剂不足之处 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低,如遇到某种特殊情况(如出现较大的副反应),往往不能及时停药。 缓释制剂是根据健康人群的平均药动学参数而设计,当药物对疾病状态的体内药动学特性改变时不能灵活调整给药方案。 设备、工艺复杂,较常规制剂昂贵。,二、口服定位释药系统:是口服后能将药物选择性的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部位,以速释或缓释、控释释放药物的剂型。 (一)胃定位释药系统 (二)口服小肠释药系统 (三)口服结肠释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