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源: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常配乐歌唱。 定义: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是一 种诗的别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诗余”等。 内容: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复习旧课,2、词的文学常识(补充知识点),1、全班背诵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按字数: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1字及以上) 按风格:豪放派、婉约派按片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牌:是词的词调名称(必须有)。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题目:与词的内容有关(可有可无)。,分类,高考文言文学习目标:,1、人物传记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首选文本。 2、归纳整理文言词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
2、。 3、能够翻译重点语句(概括性的句子或者特殊句式的句子)。 4、体会文章艺术魅力,理解主题。,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史书的类别,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通鉴纪事本末。,断代史,纪事本末体,通 史 不间断地记叙从古至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史书,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也
3、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 所作,原名 。,春秋左氏传,编年体,左丘明,预习检测,1、作者及作品简介,二是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发动了这次战争。,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2、背景介绍,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通假字,已同“矣”,句末语气词,了,共通“供”,供给,厌通“餍”,满足,说通“悦”,高兴,知通“智”,明智,课堂讲授,古今异
4、义,贰于楚也,古义:,今义:,从属二主,数词“二”的大写,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请客的一方或活动的承办方,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指外出时携带的包裹、箱子等,出使的人,古今异义,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缺少的东西,疲劳,微夫人之力,古义:,今义:,对别人妻子的尊称,那个人,文言虚词,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连词,表原因,因为 介词,拿、用 对,表对象 对,表对象 连词,并且 连词,况且 代词,它,代指郑国 代词 ,代这件事 代词,
5、代自己的 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以,于,且,其,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鄙远,名词动词,(驻扎),(意动,把当作边邑),(使成为疆界),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退却),(使侵损、削减),(使灭亡),使动用法,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状语,词类活用,(在东边),(在西边),(在晚上),(在早上;在黄昏),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名词,词类活用,(恩惠,好处),形容词名词,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边远的地方),(缺少的东西),因人之利而敝之 肆其西封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动词,(损害),(扩张、延伸),(变
6、雄厚、削弱),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何厌之有,倒装句,特殊句式,(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于楚贰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有何厌宾语前置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也”表判断),判断句,故事情节,秦晋围郑(开端),原因、驻军地点,临危受命(发展),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巧退秦师(高潮),亡郑利晋而阙秦,秦晋撤军(结局),不辱使命,存郑利秦,晋人忘恩负义、贪得无厌、不可共事,智勇双全不卑不亢善用矛盾 分化瓦解敌人,爱国智慧 机智善辩,烛之武
7、的形象分析,志士: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勇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辩士: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迎难而上、直入敌营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烛之武形象的核心,课堂提升,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敢以烦执事 以其无礼于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相同 不同 B、相同 相同 C、不同 不同 D、不同 相同,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
8、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C,D,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D,C,5. 翻译句子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变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9、明智的。,7.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 ; ;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巧退秦师,晋师撤退,6.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与 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编年体,左丘明,公羊传,谷梁传,文言词句的意思和用法归纳,一、实词 1、注意古义的象形意思。 2、由古义衍生出的近义意。 3、与古义不同的今义。 4、根据句子成分词性发生变化。,二、虚词 1、识记重点虚词的用法。 2、根据语境来推敲意思。,三、句子翻译 1、直译:翻译重点字词,语句通顺。 2、意译:要对省略的成分进行补充,对颠倒的语序进行调整, 归纳特殊句式的固定翻译。,课堂总结:,
10、1、把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关键词,翻译重点句子。 3、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作业布置1、熟读全文和课下注释,整理课堂笔记2、识记文言文重点字词及重点语句3、复习荆轲刺秦王,高考链接,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
11、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节选自管仲对桓公以霸术),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12、使鲍叔为宰 使:出使 B. 制礼义可法于四方 法:效法 C. 如鲍叔之言 如:如同 D. 杀而以其尸授之 授:交给,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桓公自莒反于齐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B.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 夫知吾将用之 夫战,勇气也,D. 欲以戮之于群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B,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 “桓公”,指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桓公”是他的谥号。 B. 管仲,“仲”是他的字,称“字”是对他的尊敬。 C. “臣”此处是指国君所属的民众。 D. “寡君”多指春秋时诸侯王的自称。,4、翻译下列句子 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他那是为他的君主出力啊。您如果宽恕他并让他回到齐国,那他也会那样为您效劳的。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于是鲁庄公派人把管仲绑起来交给了齐国使臣,齐国使臣带着管仲离开了鲁国。,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