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教具准备】熟鸡蛋、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 PPT 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利用实物展台,投影展示海洋生物化石。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他们生活在哪?可是,人们却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 4800 米处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追问:这些海洋生物怎么会“游上”高山的呢?学生观察,思考并
2、回答问题。鱼、海螺、海藻等。生活在海洋。产生疑问,并思考、试着回答: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隆起成为陆地。产生疑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便于组织和开展进一步的教学。学案教师要求学生以地理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本上标出;(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通过自学从总体上把握本课的知识脉络,对于比较抽象的导学(1)在书上标注知识点;(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 ;(3)标记疑难问题。栏目;(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标记,以待解决。两种学说,则有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心理
3、准备。重难点突破一、海陆变迁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山脉是海变陆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其它由海洋变成陆地的例子吗?点拨:日本、香港均是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为扩展生存空间进行填海造陆。荷兰则由于地势低洼,进行填海造陆。追问:由陆地变成海洋的例子有哪些呢?这种海陆变迁现象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哪个成语吗?沧海桑田。播放视频:“沧海桑田”的故事。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海陆的变迁呢?补充:除上述原因外,某些外力作用也会引起海陆变迁。比如:黄河三角洲的“生长” ,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形成的。二、大陆漂移注意事项:描出大致轮廓相互合作,一起参与剪时注意安全。 教师进行评价。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
4、例,如:香港填海造陆、荷兰围海造田、日本填海造陆等。学生倾听,了解。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水井。少数同学会回答:“沧海桑田”。看视频,领会“沧海桑田”的含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此外,人类活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化。听讲。活动 1:体验魏格纳的发现 在东西半球图上,找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用透明纸描出两个大陆的轮廓,标上洲名;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说出你的发现。各小组通过观察、拼合发现: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可以拼合起来。海陆变迁的实例很多,由学生自己课前查阅收集,感悟“地球表层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海陆
5、变迁的另外一种描述是“沧海桑田”。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承转 正是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面纱。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要求学生读课本第 50 页文字和图,以导学问题为索引,自主学习。设置问题导学: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谁,哪个国家的科学家?提出大 陆漂移学 说的依据是什么?大陆 漂移学 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大陆漂移示意图” 。阅读与感悟:想一想: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受到哪些启示?魏格 纳为个人的假 说寻找哪些证据?点拨提问:大西洋两岸有相同的动物
6、,海牛会游泳吗?鸵鸟会飞吗?教师指导学生先撕纸,然后拼合。说一说,在游戏中,你依据什么把报纸拼合完整的?点拨:其实陆地如同一本书,这本书的文字就是它的古老地层。学生读书自主学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大陆轮廓线惊人的吻合,甚至能拼合在一起。大约 2 亿年前,大陆只有一块 ;后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经过漫长岁月,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至今,还在及其缓慢地进行着。感悟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发现问题思考假设寻找证据科学论证。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相似;古老地层相似。海牛不会游泳、鸵鸟不会飞,合理的解释是非洲和南美洲原来是一个整体。活动 2:撕纸游戏,为大陆漂移学说寻找证据。过程:
7、把两张大小相同,内容不同的报纸重叠在一起,撕两下;同桌互换撕碎了的小块报纸;把撕坏了的两张报纸拼合完整。学生讨论后回答:不仅要根据他们的轮廓相吻合,还有纸上的文字也要一一对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交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活动 2 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加强科学观念的教育。观察课本插图 324,你有什么发现?讲述: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造卫星测量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着,平均每年移动 12cm。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相似。从总体上把握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物质
8、是运动的”的科学观念。设疑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魏格纳未能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一段时间后,大陆漂移学说便销声匿迹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陆漂移呢?板块运动是大陆漂移的重要原因。三、板块运动展示熟鸡蛋,用鸡蛋表示地球。讲述:蛋壳就是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同的是地球表层不像蛋壳一样是一个整体。此时,教师敲碎蛋壳。有裂纹的蛋壳表示大大小小的板块。如果把一个蛋壳有裂纹的鸡蛋放到锅里煮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你遇到过吗?提问: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要求学生读课本第 52 页325,思考问题:说出七大板块的名称并观察各板块的大致范围。中国位于哪一板块?观察七大板块中哪个板块以海洋为主,它被哪些板
9、块包围着。?图中 A、B 两地,哪地方的地壳比较稳定,哪个地方的地壳比较活跃,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听讲,思考,想象。蛋壳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没有,好比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沿着有裂 纹的地方挤出很多白白的蛋清, 这些裂缝好比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 较活跃。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七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当板 块运动时,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 现漂移现象。一般地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 带的地壳比较活跃。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周围被欧亚板块 、北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包围
10、。A 地活跃,因为位于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B 地稳定,因 为位于南美板块内部。用鸡蛋类比地球,用鸡蛋壳类比地壳,想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联系生活现象,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展示,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通过让学生读图,达到反复练图和记图的目的。学以致用,指导学生演示。活动 3:演示板块运动形式第一步:用两本书表示两大板块,将两本书作相对运动,书本会相互碰撞,一本书会升高,学生得出结论:碰撞运动会形成地球上的高大山脉。第二步:将黑板表示海洋,两本书表示两大板块,一个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其余学生在下面观察,得出结论:张裂运动会
11、形成新的海洋与裂谷。深刻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承转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读课本 53 页图 327,出示问题: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喜马 拉雅山的成因阿尔 卑斯山脉的成因落基山的成因地中海不断缩小红海不断 扩张全球有哪两大山系,分布在哪?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如何?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喜马 拉雅山:欧 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阿尔 卑斯山脉:欧 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落基山: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非洲板 块和欧 亚板块作挤压运动;非洲板 块和小板 块(阿拉伯板块)张裂运动;阿
12、尔 卑斯 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学以致用,反复练习,让学生不仅掌握了七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还让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现了地理知识的价值。承转 板块运动在地球表面不仅形成了高大的山脉,还会引发火山和地震。学生对照阅读“世界板块的分布”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图,提问: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是什么?巩固练习: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读图。板块交界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完成课本第 54 页活动第 2 题。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叠置的方法进行学习,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课堂小结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
13、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知识建构【当堂达标】1、海陆变迁的原因有 、 、 。2、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 学说。3、一般地说,板块内陆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的地壳比较 。4、七大板块中,以海洋为主的是 。5、世界上有两条著名的山系,一条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的 ,另一条是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组成的 。6、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集中分布区,大都位于地带。据统计,全球 90以上的火山和地震分布在 和 地带。7、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红海不断扩张、地中海不断缩小。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世界高大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