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11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备案号: DB 11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DB XX/ XXXXXXXXX水生生物调查技术规范Technological regulations for aquatic biological investigation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北 京 市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 布DBXX/ XXXXXXXXX目 次前言 .IV引言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水生生物调查程序 25 浮游植物调查 36 浮游动物调
2、查 67 底栖动物调查 98 大型水生植物调查 109 着生藻类调查 1210 着生原生动物调查 1411 湿地鸟类调查 1612 鱼类调查 1713 两栖类、爬行类调查 1914 水生生物调查质量控制 20参考文献 23DBXX/ XXXXXXXXXI前 言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于*年*月*日批准。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组织实施。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水文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振芳、吴玉梅、刘波、王浩、吕喆。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负责解释。DBXX/ XXXXXXXXXII引 言为保护水生态环境,指导水
3、生态监测、调查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DBXX/ XXXXXXXXX0水生生物调查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生生物调查的对象、方法、项目及数据统计方法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域的水生生物调查。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HJ 710-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SL 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GB/T 13195 水质 水温的
4、测定 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HJ 506 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电化学探头法GB/T 6920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SL 88 水质 叶绿素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SL 167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指悬浮于水中生活的微小藻类,亦称浮游藻类。通常包括蓝藻门、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裸藻门、绿藻门等,不包括细菌和其它植物。3.2 浮游动物 zooplankton指悬浮于水中的微小动物,没有游泳能力,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通常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几大类。3.3 底栖动物 bent
5、hic invertebrate指生活史全部或大部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体长大于0.5mm 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群落,肉眼可见。栖息的方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物体的表面或埋没于泥沙等较松软的表层沉积物中,以及附着于植物或其它动物体表。淡水生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水生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DBXX/ XXXXXXXXX13.4 两栖动物 amphibians指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但繁殖和幼体发育还离不开水。主要的特征是:体温不恒定;卵生,幼体在水中生活,经变态后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而湿润,无鳞片、毛发等皮肤衍生物,粘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
6、能。3.5 爬行动物 reptile指属于脊椎动物门、四足总纲的羊膜动物,是对蜥形纲及合弓纲除鸟类及哺乳类以外所有物种的通称,包括了龟、蛇、蜥蜴、鳄及已绝灭的恐龙与似哺乳爬行动物等。3.6 大型水生植物 macrophyte指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包括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中的水生类群以及藻类植物中可以假根着生的大型藻类,是不同分类群植物长期适应水环境而形成的趋同适应的表现型,通过大型水生植物的生长形态,一般可将其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3.7 着生藻类 periphyton又称周从藻类、附生藻、底栖藻类,指附着在长期浸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植物、动物、石头、人工基质等)
7、表面上的藻类群落,淡水中主要由硅藻、绿藻和蓝藻组成。3.8 着生原生动物 adherent Protozoa指附着在长期浸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植物、动物、石头、人工基质等)表面上的原生动物群落,是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最简单、原始的动物。分为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4类。4 水生生物调查程序DBXX/ XXXXXXXXX2图 1 水生生物调查程序5 浮游植物调查5.1 采样点、采样频率、采样深度5.1.1 采样点5.1.1.1 采样点应在对所调查水体进行现场考察的基础上,根据水体的环境条件,水文特征和具体的工作需要选定。5.1.1.2 样点一般应在水体的进水口、出水口、中心区域等位置布设采样
8、点。样点的多少则视水体大小和具体情况而定,应能够全面反映该水体的水环境状况。5.1.1.3 采样点尽可能结合现有的水质监测点布设。5.1.2 采样频率根据调查地的气候特点,一般在春、夏、秋季各采集一次。5.1.3 采样深度依采样水体的水深和调查目的而定。水深3m ,可只取表层(0.5m );水深310m,至少取表层(0.5m)和底层(距水底0.5m);水深10m,取表层、中层和底层。5.2 试剂和主要器具5.2.1 试剂DBXX/ XXXXXXXXX3甲醛(分子式:HCHO,化学纯)、碘化钾(分子式:KI,化学纯)、冰乙酸(分子式:CH 3COOH,化学纯)、碘(分子式:I 2,化学纯)、鲁哥
9、氏液(Lugol,配制)。鲁哥氏液配制方法:在洗净的烧杯中(容积1500mL)加入蒸馏水500mL,称取碘化钾20g,倒入烧杯中,搅拌;加入冰乙酸20mL,继续搅拌;待碘化钾完全溶解后加入碘10g,搅拌至碘化钾完全溶解;用量筒将配制的溶液定容至1000mL;装入密闭的棕色细口瓶,保存于冰箱(4)或阴凉的环境中。5.2.2 主要器具采水器(容积5L),25#浮游生物网(网孔径0.064mm),定量水样瓶或分液漏斗(容积10001100mL),透明度盘(黑白盘),水样浓缩样品瓶(容积5060mL),光学显微镜(1040),物镜测微尺,目镜测微尺,计数框(容积0.1mL),移液枪(100L )等。5
10、.3 定性样品的采集和鉴定5.3.1 样品采集定性样品用25#浮游生物网,将网系于竹竿或绳索上,网口向前,在各采样点水面下绕“8”字35分钟进行拖动。而后从水中缓慢提出浮游生物网,使水样集中到网底收集管内,打开收集管活塞,将样品注入定性标本瓶中,加入约占水样量0.5%(v/v)的甲醛固定。所有样品都及时加贴标签,写明时间、地点等内容。样品带回实验室,在冰箱(4)内保存。5.3.2 样品鉴定借助显微镜和淡水藻类分类工具书,一个月内完成种类鉴定,鉴定到种(Species)。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的确定,须在定量测定完成后进行,采用优势度(y)表示。(5.3.2)iPfy式中:y优势度;fi为第i种浮游植
11、物在样品中出现的频率;Pi为第i中浮游植物数量占总量的比率;当某种浮游植物的y值大于0.02时,即为优势种群。5.4 定量样品的采集、处理和测定5.4.1 样品采集浮游植物定量样品(表层),根据水深用采水器在目标水样层采水,定量样品采集应在定性样品采集之前进行。每个水样采水1200mL,立即加入约占水样量11.5%的鲁哥氏液固定。定量样品应采集平行样品。平行样品数量应为采集样品总数的10%-20% ,每批次不得少于1个。5.4.2 样品处理将所取水样带回实验室,充分摇匀后,用量筒量取1000mL,倒入分液漏斗或沉淀瓶内,置于稳定的实验台上,静置2436h。而后用细虹吸管(乳胶管,内径0.3mm
12、 )缓慢吸去上层清液,保留瓶底部的沉淀浓缩液50ml左右,倒入5060ml容积的小塑料瓶中(对每个小瓶标记好30ml刻度),用少量蒸馏水冲洗沉淀瓶的内壁和底部23次,将这几次的冲洗液均倒入小塑料瓶中,再将小瓶继续静止沉淀24小时以上,最后虹吸、定容到30mL。DBXX/ XXXXXXXXX45.4.3 样品测定采用视野计数法进行计数。用0.1mL计数框,计数面积20mm 20mm,单位:个/L。在显微镜视野下进行浮游藻类的鉴定和计数。按公式(5.4.3)计算浮游植物密度(丰度)。每个样品计数两片,每片计数的视野数根据浮游植物的密度大小而定,见表1。注意视野(均匀分布),取2片的平均值作为有效值
13、(误差需要控制在15%)。表 1 浮游植物密度计数视野表计数视野(个) 浮游植物密度(个/平均视野)200300 或全片 12100 357080 6950 102030 10浮游植物细胞(个体)密度计算:(5.4.3)nnsSPUVFCN式中:N1L水样中浮游植物细胞(或个体)密度,单位:10 4Cells/L;Cs计数框面积,单位:mm 2;Fs视野面积,单位:mm 2;Fn计数过的视野数;V1升水样经沉淀浓缩后的样品体积,单位: mL;U计数框体积,单位: mL:Pn每片计数出的浮游植物细胞(或个体)数,单位:个。视野面积的计算:用物镜测微尺(台微尺)测定一定倍数下的视野直径(通常为40
14、0 或 600),按圆面积公式 r2 计算。5.5 生物量测算常用单位体积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湿重)作为定量单位。由于浮游植物体积太小,无法直接称重,但大多数种类的细胞较为规则,且细胞密度接近于水的密度。可在显微镜下测定所需数据,按公式计算体积,用定量测定得出的水样中某种浮游植物的细胞数乘以比重,得到生物量(湿重)。5.6 采样记录表 2 水生生物调查采样现场记录调查时间: 年 月 日天 气: 风力等级: 气温: 经纬度序号 水体名称 采样断面 /站点经度(E) 纬度(N)水深(m)水温( )透明度(m) pHDO(mg/L)水体感官状况1DBXX/ XXXXXXXXX525.7 调查成果表表
15、 3 浮游植物调查统计表6 浮游动物调查6.1 采样点、采样频率、采样深度同浮游植物调查,详见5.1。6.2 试剂和主要器具6.2.1 试剂调查水体: 密度单位:10 4Cells/L ; 生物量单位:mg/L浮游植物类别 采样点名称: 采样点名称:所属门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平均蓝藻门 Cyanophyta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种属名称1种属名称2合计绿藻门 Chlorophyta种属名称1种属名称2合计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种属名称1种属名称2合计金藻门 CHrysophyta种属名称1种属名称2合计DBXX/
16、 XXXXXXXXX6甲醛(分子式:HCHO,化学纯)、碘化钾(分子式:KI,化学纯)、冰乙酸(分子式:CH3COOH,化学纯)、碘(分子式:I 2,化学纯)、鲁哥氏液(见 5.2.1)。6.2.2 主要器具13#浮游生物网(孔径0.112mm),25#浮游生物网,样品瓶(容积 50mL),金属分样筛,计数框(容积0.1mL,1.0mL,5.0mL ), 光学显微镜(40、100 、400倍)。6.3 定性样品的采集和鉴定6.3.1 样品采集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的定性样品用25#浮游生物网在水面下绕“8”字35分钟拖动。而后从水中缓慢提出浮游生物网,使水样集中到网底收集管内,打开收集管活塞
17、,将样品注入定性标本瓶中,立即加入约占水样量11.5% (v/v)的鲁哥氏液固定,另取一样品,不加固定液,用于活体观察。枝角类、桡足类定性样品有13#浮游生物网在水面下绕“8”字 35分钟拖取,将收集管内的水样注入定性样品瓶,加入约占水样量5% (v/v)的甲醛溶液固定。所有样品都要及时加贴标签,写明时间、地点等内容。样品带回实验室,在冰箱(4)内保存。6.3.2 样品鉴定借助显微镜和浮游动物分类工具书,一个月内完成种类鉴定,鉴定到种(Species)。6.4 定量样品的采集、处理和测定6.4.1 样品采集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定量样品用浮游植物定量样品采集方法,见5.4.1。枝角类、桡足类
18、的定量样品,用采水器采水10L,用13#浮游生物网过滤浓缩,然后加入约占水样量1%的甲醛溶液固定。样品带回实验室,在冰箱(4)内保存,一个月内完成定量测定。定量样品应采集平行样品。平行样品数量应为采集样品总数的10%-20%,每批次不得少于1 个。6.4.2 样品处理和测定原生动物密度测定用浮游植物的定量样品(1000mL沉淀浓缩至30mL)。将水样摇匀,迅速取0.1mL样品置于0.1mL计数框内,盖好盖玻片,在100或400 倍显微镜下全片计数。测定轮虫和无节幼体密度,将浮游植物的定量样品摇均,迅速吸取1mL,放入1mL计数框内,在40或100倍显微镜下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数2片(误差不超过
19、15%),求出平均值,按公式(6.4.2)计算水样中原生动物、轮虫、无节幼体的密度。枝角类、桡足类计数时,将10L过滤的浓缩样品摇均,迅速吸取5mL 置于5mL 计数框内,在40倍显微镜下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数2片(误差不超过15% ),求出平均值,按公式(6.4.2)计算水样中枝角类、桡足类的密度。水体浮游动物密度等于各类群浮游动物密度之和。浮游动物密度(N i)计算公式:(6.4.2)321VCNi式中:N i每升水样中i类浮游动物的个体数,单位:ind./L;C计数所得的个体数,单位:个;DBXX/ XXXXXXXXX7V1浓缩样品体积,单位: mL;V2计算体积,单位:mL;V3采样量
20、,单位:L。6.5 生物量测算6.5.1 体积法根据浮游动物近似形状,在显微镜下测得该种浮游动物计算体积所需数据,按求体积公式计算体积。浮游动物的密度接近于水的密度,体积与密度相乘,得到该种浮游动物的体重(湿重),无节幼体1个可按0.003mg湿重计算。该方法适用于原生动物和轮虫。6.5.2 直接称重法枝角类和桡足类样品通过不同孔径的金属分样筛筛选出不同规格,在解剖镜下挑选出体型正常规格接近的个体测量其体长,枝角类测量从头部顶端(不含头盔)至壳刺基部;桡足类测量从头部顶端到尾叉末端,将体长一致的个体放置已烘干至恒重的载玻片上,称量一般选取30-50个,体型较小的称重100个以上。用滤纸吸收多余
21、的水分,迅速电子天平测量湿重;后在70恒温干燥箱中烘干至恒重,将样品放在天平上称其干重,并应用统计方法获得体长-体重回归方程式,由体长求得体重。6.6 采样记录采样现场记录表同浮游植物调查,见5.6节。6.7 调查成果表表 4 浮游动物调查统计表调查水体: 密度单位:ind/L ; 生物量单位:mg/L浮游植物类别 采样点名称: 采样点名称:#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平均原生动物种类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1合计轮虫种类1合计枝角类种类1合计桡足类种类1DBXX/ XXXXXXXXX87 底栖动物调查7.1 采样点、采样频率7.1.1
22、采样点底栖动物采样点的设置要尽可能与理化分析的采样点一致,便于数据的分析比较,同时还要考虑底栖动物的分布特点,使所采样品具有代表性。湖泊(水库 )一般在(河流)入口区、出口区、中心区、最深水区、沿岸带、污染区、相对清洁区设采样点。河流在不同河段设置采样点。7.1.2 采样频次底栖动物采样可每季进行一次,至少在每年的枯水期和丰水期各进行一次。7.2 试剂和主要器具7.2.1 试剂75% 乙醇(配制:无水乙醇:蒸馏水比例为3:1)。7.2.2 主要器具采泥器(改良式彼得森采泥器或其它型号采泥器),索伯网(40目、采样框尺寸0.3m0.3m 或0.5m0.5m),带网夹泥器,塑料盆,金属分样筛(40
23、目,孔径 0.425mm),钟表镊子,放大镜(5),样品瓶(容量50mL ),透射显微镜,实体显微镜,电子天平(1/1000g)。7.3 样品的采集和鉴定7.3.1 样品采集7.3.1.1 平原河流和湖泊、水库用改良式彼得森采泥器(开口面积为1/16 m2 或1/40m 2)采集底泥。主要用于采集水生昆虫、水生寡毛类及小型软体动物。每点采集2次(平行样)。采到的底泥倒入盆内,经40目金属筛过滤,去除泥沙和杂物,将筛网上肉眼可见的底栖动物用镊子轻轻挑起,立即放入盛有75%酒精的样品瓶内固定,带回实验室。带网夹泥器,开口面积1/6 m2,适用于采集以淤泥和细沙为主的软底质生境中螺、蚌等较大型的底栖
24、动物,但仅限于河流下游较缓或河面开阔的样点。采得样品后将网口紧闭,在水中荡涤,除去网中泥沙,提出水面,检出样品并固定。7.3.1.2 山区河流在采样点,将索伯网采样框的底部紧贴河道底质,将采样框内较大的石块在索伯网的网兜内仔细清洗,石块上附着的大型底栖动物全部洗入网兜内。然后用小型铁铲或铁棍搅动采样框的底质,所有底质与底栖动物均应采入采样网兜内,搅动深度一般为15-30cm。每点采集2次(平行样)。在岸边将网兜内的所有底质和大型底栖动物倒入盆内,加入一定量的水便于搅动。仔细清理盆中枯枝落叶等杂物,确保检出的杂物中无底栖动物附着,然后轻柔地搅动盆内所有底质,由于底栖动物合计DBXX/ XXXXX
25、XXXX9的质量相对较轻,会随着搅动漂浮于水中,立即用40目筛网过虑,重复数次,直至所有底栖动物都收集为止。挑拣出底栖动物并固定。7.3.2 样品鉴定比较大型的底栖动物标本可直接用放大镜和实体显微镜观察并参考有关资料进行种类鉴定,寡毛类和水生昆虫幼虫要制成玻片标本后,在显微镜下参考有关资料进行种类鉴定,鉴定到种并记录数量。7.4 计数与称重把每个点采到的底栖动物,按不同种类,准确统计每个样品的个体数,并用1/1000天平称其湿重,最后算出每个采样点内底栖动物的密度(ind/m 2)和生物量(g/m 2),测定结果记入表5。7.5 采样记录采样现场记录表同浮游植物调查,见5.6节。7.6 调查成
26、果表表 5 底栖动物调查统计表8 大型水生植物调查8.1 采样点、采样频率、采样深度同浮游植物调查,详见5.1。8.2 主要器具数码相机(像素1000万,有变焦),钢卷尺,标本袋,标本夹,纱布,水草定量夹(规格:完全开口时网的各边长50cm,面积共计为0.25m 2,尼龙网长90cm左右,网孔大小为3.3cm3.3cm),采样框(正方形,边长1m或0.5m),耙子(用于采集水中植物)镰刀等,根据调查地点水文条件不同,还应配备胶鞋、雨靴、皮衩及救生圈或橡皮筏等,台式天平(称重范围:1g 1000g)或电子称,实体显微镜,鼓风干燥箱。8.3 定性样品的采集和鉴定根据调查水体(河流、湖泊)的形态、水
27、文情况和植物的分布等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样方(水生植物的密集区、一般区、稀疏区应都有代表性样方),拍摄群落全貌照片,并尽量拍样方垂直投影照调查水体: 密度单位: ind/m2 ; 生物量单位: mg/m2底栖动物类别 采样点名称: 采样点名称:#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平均种类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12合计DBXX/ XXXXXXXXX10片。定性样品主要采集水深在6m 以内生长的大型水生植物种类,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鉴定到种或亚种。生长在水中的禾本科、香蒲科、莎草科、蓼科等挺水植物可直接用手采集;浮叶植物可用耙子连根拔起。漂浮植物
28、可直接用带柄的手网采集。沉水植物可用耙子或拖钩采集。尽量选择带有茎、叶、花和果实的植物体作为标本,将新采到的不同种类标本,经鉴定后保存。每采集一种植物必须立即作好采集记录,贴上采集标签,测定结果记入表6。8.4 定量样品的采集和测定水体调查断面可设置1-3个带状调查区,河流型调查区垂直于河流流向,包含河流两岸和水体;湖库型水体沿岸带调查区应垂直于湖(库)岸线,湖库敞水带可先选定调查点,以调查点为中心点布置十字交叉形调查区。调查区宽度5-10m,每个调查区布置3-6 个样方,样方面积0.25-3m 2,考虑到植被群落结构变异性,长方形样方更为有效,样方形状根据调查情况确定。将选取的样方用样方框围
29、好,把样方(0.25-3m 2)面积的全部植物从基部割断,分种类称重。挺水植物可用1m 2采样方框采集,从植物基部割取,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的定量用水草定量夹(0.25m 2)采集。将采集植物洗净,装入已编号的样品袋内,带回实验室。在室内取出袋内植物,去除根、枯枝、败叶和其它杂质,去除植物体多余的水分,鉴定种类,分种称重(G1 ,单位:g ),最后换算出每平方米内各种大型水生植物的鲜重(湿重)。干重测定:取某种植物的部分新鲜样品(不得少于该种样品总量的10%),用天平准确称重,为子样品鲜重(G2)。将子样品在 80鼓风干燥箱内烘干,直至恒重,即为子样品的干重(G3 )。按公式(8.4)
30、计算样品干重,:(8.4)式中:G样品干重,单位: g;G1样品鲜重,单位: g;G2子样品干重,单位: g;G3子样品鲜重,单位: g;根据样方内各类植物的生物量(鲜重或干重)和它们的分布面积,估算出该水体大型水生植物的总生物量和各类植物所占比例。测定结果记入表7。8.5 植被覆盖度现场调查采样时要注意观察、测量、记录水体的水面面积、各类大型水生植物的分布面积,可按公式(8.5)计算:覆盖度(% )= (A+B+C+D)/水面面积100% (8.5)式中:A沉水植物面积,单位: m2;B浮水植物面积,单位:m 2;C漂浮植物面积,单位:m 2;D挺水植物面积,单位: m2;8.6 采样记录采
31、样现场记录表同浮游植物调查,见5.6节。8.7 调查成果表DBXX/ XXXXXXXXX11表 6 大型水生植物种类统计表调查时间: 调查水域: 采样点:编号 中名 拉丁学名 科 属 生境蕨类植物12合计裸子植物12合计被子植物12合计表 7 大型水生植物群落样方生物量统计表采样时间: 调查水体: 采样点: 单位: g/m2种类 样品鲜重 子样品干重 子样品鲜重 样品生物量(干重) 总生物量12合计9 着生藻类调查9.1 采样点、采样频率、采样深度9.1.1 采样点河流:根据河流的大小、长度、形态和环境等因素划分河段,每个河段设23个采样点。DBXX/ XXXXXXXXX12湖(库):根据湖(
32、库)的大小、形态、深度和环境等因素划分水域,每个水域设23个采样点。9.1.2 采样频率、采样深度同浮游植物调查,详见5.1节。9.2 试剂和主要器具9.2.1 试剂75%乙醇(配制:无水乙醇(化学纯):蒸馏水比例为3:1),甲醛。9.2.2 主要器具刮刀、硬刷,钢卷尺,计数框(0.1mL),样品瓶(容量50ml ),光学显微镜,实体显微镜。9.3 样品采集人工基质法一般用载玻片作为人工基质,将载玻片固定在固定架上。深水湖(库),可在适当长度绳索的下端系牢一重物(大石块等),绳索的上端系牢一浮子,将载玻片固定架拴在设定位置,垂直放入采样点水中。水深较浅的湖(库),可将棍棒插入采样点水中,把载玻
33、片固定架拴在设定位置。自湖(库)底起,每隔40cm 设一层,每层用2片或4片。放置2周后取样。取样时将基质上一定面积(现场测量)的着生生物用刀片或硬刷刮(刷)到盛有蒸馏水的样品瓶中,再将基质冲洗干净,立即加入甲醛固定(样品水量的1%),贴好标签。9.3.1 天然基质法无机基质:可分为无机的(如岩石、砖块、泥沙等),有机的(如水生高等植物等)。取样时选择的天然基质要有代表性。将已知面积的面积框放在基质(如石头)上,先用刷子把面积框四周的生物等杂物清理干净,然后移去面积框,用刀片或刷子将面积框内的藻类等全部刷入标本瓶中(标本瓶中事先倒入几十毫升蒸馏水或纯净水),反复几次,务必刷刮干净。立即加入甲醛
34、固定(样品水量的1%),贴好标签,带回实验室。每个样点最好刮取2个面积基质上的着生藻类。有机基质:水生高等植物上的着生藻类,可剪取一定面积叶片(用卷尺测量),放入标本瓶中,加适量水震荡,使着生藻类脱落。也可以直接刮取。取样后立即加入甲醛固定(样品水量的1%),贴好标签。每个样点最好刮取2个面积基质上的着生藻类。将所取样品带回实验室,静止沉淀24h,吸去上清液,定容到30mL(如样品量30mL,则补充蒸馏水至30mL),用于定性、定量测定。9.4 定性鉴定吸取适量沉淀浓缩样品,制成水封显微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种类鉴定(借助参考文献、工具书)。鉴定到种。鉴定完成后载玻片上的样品要放回原样品瓶,并
35、用原水冲洗干净。9.5 定量测定将水样摇匀,迅速吸取0.1mL,放入0.1mL 计数框内,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计数。一般计算5行、10行、20行或全片。每个样品计数2片(误差不超过15% ),求出平均值。将定量计数的各种藻类的细胞数进行计算,并换算为1cm 2基质上着生藻类的细胞数量(密度),可按公式(9.5)计算:DBXX/ XXXXXXXXX13(9.5)12iiCLRnNhS式中:N i单位面积i种藻类的细胞数,单位:cells/cm 2;C1标本定容水量,单位:mL;L藻类计数框每边的长度,单位:m;h视野中平行线的间距,单位:m ;R计数的行数;ni实际计数所得i种藻类细胞数,单位:个
36、;S刮(或刷)取基质的总面积,单位:cm 2;C2实际计数的标本水量,单位:mL。9.6 生物量测算着生藻类生物量测算方法,与浮游植物调查中生物量测算方法相同,计算单位面积(1cm 2)基质上着生藻类生物量,见5.5节。9.7 采样记录采样现场记录表同浮游植物调查,见5.6节。9.8 调查成果表表 8 着生藻类调查统计表调查水体: 密度单位:Cells/cm 2 ; 生物量单位: mg/cm2浮游植物类别 采样点名称: 采样点名称:所属门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平均蓝藻门 Cyanophyta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种属名称1种属名
37、称2合计绿藻门 Chlorophyta种属名称1种属名称2合计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种属名称1种属名称2合计DBXX/ XXXXXXXXX1410 着生原生动物调查10.1 采样点、采样频率、采样深度同着生藻类调查,详见9.1节。10.2 试剂和主要器具同着生藻类调查,详见9.2节。10.3 样品采集10.3.1 人工基质法同着生藻类调查,详见9.3.1节。10.3.2 天然基质法一般与着生藻类取样同步进行,选择有代表性的自然基质(无机基质或有机基质)取样(方法同着生藻类)每个样点最好刮取2个面积基质上的着生藻类。将样品装入盛有蒸馏水的标本瓶内,加入1%的甲醛固定,贴上标签,带回
38、实验室。静止沉淀24h,吸去上清液,定容到30mL(如样品量30ml ,则补充蒸馏水至30m),用于定性、定量测定。从自然基质上刮取(或刷取)样品后,要用卷尺测量、记录并计算被刮取的基质面积,或取样前用测量好面积的标志物(如瓶盖)标定取样面积。10.4 定性鉴定吸取适量沉淀浓缩样品,制成水封显微装片,置于显微镜下(100,400)进行种类鉴定(借助参考文献、工具书),鉴定到种。鉴定完成后载玻片上的样品要放回原样品瓶,并用原水冲洗干净。10.5 定量测定将定量水样摇匀,迅速吸取0.1mL,放入0.1mL 计数框内,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鉴定,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数2片(误差不超过15%),求出平均值。
39、将定量计数的各种着生原生动物的个数进行计算,换算为1cm 2基质上着生原生动物的个密度,可按公式(10.5)计算密度(ind./cm 2)。(10.5)式中:N i单位面积内i种着生原生动物的个密度,单位:ind/cm 2;n实际计数得到的某种原生动物的个体数,单位:个;金藻门 CHrysophyta种属名称1种属名称2合计DBXX/ XXXXXXXXX15E样品定容的体积,单位:mL;S取样面积,单位:cm 2。10.6 生物量测算着生原生动物生物量测算方法,与浮游动物调查中原生动物生物量测算方法相同,计算单位面积(1cm 2)基质上着生原生动物生物量,见6.5节。10.7 采样记录采样现场
40、记录表同浮游植物调查,见5.6节。10.8 调查成果表表 9 着生原生动物密度统计表11 湿地鸟类调查11.1 采样点、采样时间11.1.1 采样点与其他生物指标调查选取同一站点。11.1.2 采样时间在年周期中,湿地鸟类调查可分为繁殖季(一般为57月),越冬季(一般为12月来年2月)和迁徙季(春季、秋季)。既调查种类,也记录数量。11.2 主要器具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手持GPS,数码相机(像素1000万,有变焦),计数器。11.3 调查方法一般采用定位观察与线路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典型生境作定位观察;确定合理的路线,作线路调查。通过直接计数法,记录在调查水域内观察到的鸟类的种类与数量。
41、在不能进行全年系统的调查时,可随水生物取样,采用固定半径样点法作观察、记录。水域一般视野较开阔,障碍物、隐蔽物较少,选择适宜样点,以样点为中心的观察半径以50m为宜。借助望远镜观察、记录某一特定样点周边一定半径内的所有鸟类(包括看到的和听到的)的种类和数量。一个调查水体: 密度单位: ind/cm2 ; 生物量单位: mg/cm2原生动物种类 采样点名称: 采样点名称:#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平均种类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 密度 生物量12合计DBXX/ XXXXXXXXX16水域,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13个样点(注意样点间的距离,避免重复)。然后
42、用多点统计数据和样点面积,可按公式(11.3)计算该水域鸟的密度。(11.3)2rND式中:D鸟类的密度,单位:只 /Km2;N每个样点观察到的鸟的个体数,单位:圆周率;r样点圆面积的半径,单位:km;还应注意查阅相关文献,访问当地相关部门(林业、渔业、水务、公园管理部门及协会)及当地有关人士(摄影爱好者、鸟类爱好者、当地居民)。记录鸟类的种类、数量和季节变化。11.4 调查成果表由于气候变化、干旱、环境污染等因素的综合、持续作用,湿地面积减少,湿地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下降。在现场调查时一般只作观测、记录,不提倡采集标本。表 10 湿地鸟类统计表调查时间: 调查水域: 采样点:编号 中名 拉
43、丁学名 数量(只) 生境12合计12 鱼类调查12.1 采样点与其他生物指标调查选取同一站点。12.2 试剂和主要器具12.2.1 试剂甲醛溶液(5%10%)。12.2.2 主要器具手持GPS、不同规格的网具、标本瓶、数码相机(像素1000万,有变焦)、实体显微镜、放大镜、卷尺(30m)等。12.3 调查方法鱼类调查,除结冰期外,全年均可进行,特别是夏末和初秋。鱼类为游泳速度很快的脊椎动物,既有分散性,又有群居性,很难获得,需用科学的方法,持续几年进行系统调查。可在与其它水生物一起调查过程中,观察、采样,鉴定、记录其种类组成和生长状况,并结合查阅文献、访问相关部门DBXX/ XXXXXXXXX
44、17及人士(当地渔业部门、水产协会、水务部门、当地渔民),积累该水域鱼类的基础资料,以利探讨鱼类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水质、水环境的关系。12.3.1 样本的采集、固定和保存主要用网具适量(够用即可,尽量少捕)采集调查水体自然生长的各种鱼类标本。将采集到的标本放入体积适宜的标本瓶(箱),立即用5%福尔马林水溶液固定、保存。如鱼体较大,还需往腹腔内均匀注射10%福尔马林水溶液,而后固定、保存。容易掉鳞的鱼、稀有种类和小规格种类要用纱布包起来在放入固定液中。标本瓶上贴好标签,注明水体名称、采集时间。带回实验室,置于冰箱(4)内或阴凉处暂存,2周内完成鉴定,测量。12.3.2 鱼类标本的鉴定与测量所采标
45、本应鉴定到种或亚种,记录填入表中表11,鱼类生物学测定成果填入表12。对测定数据作统计学分析,求出各种形状的大小比例和变动范围。表 11 鱼类调查统计表调查时间: 调查水域: 采样点:编号 中名 拉丁学名 数量(尾数) 生境123合计表 12 鱼类生物学测定记录表调查时间: 调查水域: 采样点:标本号 全长(mm) 体长( mm) 体高( mm) 头长( mm) 鱼体重 (g) 性别 摄食强度 (级) 肥满系数12合计注 1:鱼类摄食强度:表示鱼类胃内或肠道内食物充满的程度。分级:分为五级0级:空胃;1级:胃内食物不足胃腔的1/2;2级:胃内食物占胃腔的1/2;3级:胃内充满食物,但胃壁不膨胀
46、;4级:胃内充满食物,胃壁膨胀变薄。注 2:肥满系数:公式式中:K 肥满系数;W 去内脏体重,单位:g;DBXX/ XXXXXXXXX18L 体长,单位:cm。12.4 鱼类标本年龄(鱼龄)鉴定12.4.1 采集鉴定鱼龄材料鉴定鱼龄的材料有鳞片、鳍条、耳石、脊椎骨、鰓盖骨等。有鳞鱼类以鳞片为主,其它鱼龄材料作对照。无鳞或鳞片细小鱼类以鳍条为鱼龄材料。鱼龄从背鳍下方、侧线上方的部位取。鱼体左右两侧各取510片。取下的鳞片装入鳞片袋内,在鳞片袋上记录被取鳞鱼的体长、体重、性别、取样日期、地点。12.4.2 鱼龄材料的处理从袋中取出鳞片,放入温水中浸泡,用刷子把鳞片表面的粘液、皮肤、色素等刷掉、洗净
47、,吸干水分,夹入载玻片中间备用。鳍条等骨质鱼龄材料,用水煮10min 左右,洗净后经肥皂水浸泡,以脱去脂肪,再漂洗干净并晾干。测定鱼龄时把鳍条作成0.3mm 厚的骨磨片,在骨磨片上滴少量二甲苯以增加磨片的透明度,随后用普氏胶将骨磨片粘在载玻片上观察。12.4.3 鱼龄组的划分12.4.3.1 龄鱼组(0+ 1)经历了一个生长季,在鳞片(或骨质组织)上面还没有形成年轮(0+ )或第一个年轮正在形成中(2)的个体,归入1龄鱼组。12.4.3.2 龄鱼组(1+ 2)经历了二个生长季,在鳞片(或骨质组织)上面已形成1个年轮(1+ )或第二个年轮正在形成中(2)的个体,归入2龄鱼组。12.4.3.3 3
48、 龄鱼组(2+ 3)经历了三个生长季,在鳞片(或骨质组织)上面已形成2个年轮(2+ )或第三个年轮正在形成中(3)的个体,归入3龄鱼组。12.4.3.4 其它鱼龄组,按上述依此类推。鉴定结果填入表 13。表 13 鱼类年龄鉴定统计表鳞片半径长度(mm )标本号 鉴定日期 体长(cm) 体重(g) 性别 年龄1 2 3 4 5 6 12313 两栖类、爬行类调查13.1 采样点DBXX/ XXXXXXXXX19与其他生物指标调查选取同一站点。13.2 试剂和主要器具13.2.1 试剂甲醛溶液 (510%)。13.2.2 主要器具手持GPS,望远镜,数码相机(像素1000万,带变焦),标本瓶,带柄
49、网具等。13.3 调查方法两栖、爬行类动物的样本很难获得,可采用野外调查、走访和利用近期该地区野生动物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以调查现有种类为主,春、夏、秋季均可进行,一般需持续二年。可在与其它水生物一起调查过程中,观察、记录其种类组成和生长状况,并结合查阅文献、访问相关部门及人士(当地林业部门、渔业部门、水务部门、当地居民),积累该水域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基础资料,以利探讨对环境变化敏感的野生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种类、数量的变化与水质、水环境的关系。由于气候变化、干旱、环境污染等因素的综合、持续作用,两栖、爬行类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已经很少。在现场调查时一般只作观测、记录,不提倡采集标本。如确实需要,对其种群又无明显影响,也应尽量少采,采后立即有5% 甲醛水溶液固定。一般采用样线法进行调查